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和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输入性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12例均有流行病学史,均发热,8例咳嗽;9例白细胞计数正常,7例淋巴细胞计数减少,5例C反应蛋白升高。CT显示双肺受累10例,单肺受累2例。2例病变局限于1个肺叶,3例累及2个肺叶,2例3个肺叶,5例累及双侧全肺;12例病变均主要在两肺外周胸膜下分布,2例呈单纯磨玻璃影(GGO),6例GGO伴实性成分、4例伴实变。病变形态为斑片影10例,类圆形2例。6例可见空气支气管征,4例见小叶间隔增粗,3例见纤维灶。12例均未见胸腔积液和淋巴结肿大。结论 COVID-19患者多有流行病学史,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多正常、粒细胞计数减低;CT多见两下肺外周多发GGO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胸部多排螺旋CT(MDSCT)在早期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及病情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COVID-19确诊患者(普通型)的初次胸部MDSCT图像及其中15例随访患者的20次复查MDS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初次MDSCT图像COVID-19病变分布以双侧(36/40,90.00%)、胸膜下外带(38/40,95.00%)显著,累及5个肺叶者占70.00%(28/40),90.00%(36/40)病变形态为斑片状、片状及不规则形。40例患者中早期16例,进展期24例,未见消散期病例。早期MDSCT表现为两肺多发磨玻璃密度病灶(GGO),18.75%(3/16)伴淡薄实变,31.25%(5/16)伴明显实变;进展期患者均见不同程度实变。随访15例,4例病变吸收,密度变淡,面积缩小,由进展期转为消散期;11例较前进展。结论 MDSCT可评估COVID-19患者肺内病情变化,对于早期诊断COVID-19及随访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家庭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组临床确诊COVID-19家庭共16例患者的家庭流行病学病史、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初次X线检查9例阳性,5例阴性,2例疑诊肺炎。CT显示12例双肺病变,3例单肺病变,1例未见异常;包括单纯磨玻璃病灶(GGO)4例,单纯结节影1例,GGO、实变影及结节影混合存在11例,1例伴心包积液,4例胸膜及叶间胸膜增厚,1例少量胸腔积液。治疗后80.00%(12/15)患者病变吸收≥50%,14例仍见残留灶。结论 家庭聚集性COVID-19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检查在病例筛查、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随访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婴幼儿尼曼-皮克病肺部病变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基因检测/骨髓穿刺活检/酶学活性检测确诊尼曼-皮克病患儿的胸部HRCT表现,包括气道病变征象、间质病变征象、肺泡病变征象及其他肺或肺外改变。对双肺主动脉弓层面、气管隆嵴层面及膈面上层面的HRCT异常及累及范围分别进行评分。比较不同种类病变及累及范围的差异。结果 气道病变和间质病变发生率均为100%(11/11),肺泡受累为81.82%(9/11);上述3类病变累及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57,P<0.01),而左、右肺野病变累及范围相近(U=27.5,P=0.64)气道病变所致各种异常累及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81,P=0.03),以支气管壁增厚和树芽征范围最广。肺间质病变所致小叶间隔增厚、小叶内线及小叶中心阴影累及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5.67,P=0.06)。9例患儿肺部见磨玻璃影,累及范围相近。结论 尼曼-皮克病肺部病变HRCT表现以肺间质和肺泡受累为主,间质病变多见于上肺野和下肺野,气道病变多见于上肺野,而肺泡病变分布较广泛、均匀。  相似文献   

5.
目的 [JP2]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CT表现及其动态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毒核酸检测确诊、且具有完整动态胸部HRCT资料的COVID-19患者,复查间隔时间48~72 h。结果 29例于发病3天内接受CT检查,21例(21/29,72.41%)胸部见磨玻璃密度影,8例(8/29,27.59%)见磨玻璃密度影伴局部实变,其中2例(25.00%,2/8)为单发结节;26例(26/29,89.66%)病灶呈不规则形或扇形,3例呈类圆形(3/29,10.34%)。16例于发病3天以上接受CT检查,病灶进展。首次复查CT病变均有变化,其中14例(14/45,31.11%)呈单纯磨玻璃密度影,27例(27/45,60.00%)以磨玻璃样密度影为主且有肺实变,4例(4/45,8.89%)以肺实变为主。38例于发病7~10天接受第2次复查,25例(25/38,65.79%)病变范围缩小,4例病灶范围增大(4/38,10.53%),1例(1/38,2.63%)病灶范围同前;8例(8/38,21.05%)原有病灶密度减低但出现新发病灶。其余7例因病变进展而未能接受复查。结论 胸部HRCT能清晰显示COVID-19疾病过程中的影像学变化,有助于指导临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并可作为评价COVID-19临床综合治疗效果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及胸部HRCT评分在COVID-19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连云港地区同时行RT-PCR及胸部CT的COVID-19确诊患者28例及非COVID-19患者67例,观察分析病变的分布、范围、形态及密度,纵隔、肺门有无淋巴结,胸腔及胸膜有无异常。根据COVID-19的CT表现,利用胸部HRCT对COVID-19及非COVID-19患者进行评分并分为0~5级,分别评价各等级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 结果28例COVID-19中,胸部HRCT示病变呈双肺胸膜下或多中心分布20例,单发或多发斑片状或节段性磨玻璃密度影11例,磨玻璃伴小叶间隔增厚14例,磨玻璃伴实变8例,实变5例,支气管壁增厚或扩张18例,弥漫性小叶中心磨玻璃样结节分布5例,网格状及蜂窝样纤维索条5例,胸膜增厚1例。COVID-19与非COVID-19患者相比,病变呈双肺胸膜下或多中心分布(71% vs 12%)比例升高,磨玻璃伴小叶间隔增厚(50% vs 13%)比例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VID-19与非COVID-19患者的其他HRCT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5级、4级及以上、3级及以上、2级及以上、1级及以上评分标准诊断COVID-19,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分别为64.3%、97.0%、87.4%、90.0%、86.7%、0.669;92.9%、82.1%、85.3%、68.4%、96.5%、0.679;100.0%、59.7%、71.6%、50.9%、100.0%、0.466;100.0%、29.9%、50.5%、37.3%、100.0%、0.201;100.0%、7.5%、29.5%、31.1%、100.0%、0.045。 结论COVID-19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胸部HRCT评分可以对COVID-19高度疑似患者的控制及早期治疗提供有效的检查手段,有利于医疗机构控制疫情及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CT初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12例,女17例,平均年龄44±8岁。所有病例均行高分辨率CT扫描,由放射科高年资医生对CT图像进行分析、总结。结果:COVID-19胸部CT初诊典型表现:双肺野外带胸膜下区为主的单发或多发磨玻璃影,可伴小叶间隔增厚;部分多发病灶中同时可见磨玻璃影及实变影,实变影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不典型者表现为单发的斑片状实变影或小结节影。以上少部分病例伴胸膜反应或叶间胸膜增厚,但未见胸水。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初诊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查可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HRCT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6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HRCT治疗前后影像学表现。结果:16例确诊患者除1例胸部CT表现正常外,其余病例表现两肺胸膜下多发斑片状、结节状阴影,7例伴小叶间隔增厚,未见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治疗后1例患者症状加重,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其余胸部CT阳性患者两肺病灶不同程度吸收。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HR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早期发现病变有一定意义。新冠肺炎预后较好,老年患者病灶吸收较年轻患者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以期为COVID-19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COVID-19 30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30例中发病1~3 d进行首次胸部CT检查19例,CT检查有片状影18例,主要表现为斑片状、节段性磨玻璃样密度影(GGO),病变局限,分布于外1/3肺野、胸膜下,以双肺下叶居多;CT检查阴性1例。11例初次胸部CT检查时已发病4~7 d,肺内病变表现为多发分布,部分融合,形态不规则,以胸膜下肺野分布为主,GGO与实变影、条索影共存。入院第3天,30例第1次进行了胸部CT复查,24例肺内影像学变化较大,表现为病灶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密度增高,局部实变,GGO合并肺实变影及条索影病灶数目增多,血管束增粗明显。入院第8天,29例进行了第2次胸部CT复查,27例有较明显变化,密度呈现出多样性,病灶GGO与实变及条索影共存,血管束增粗减轻。入院第13天,27例进行了第3次胸部CT复查,主要表现为病灶密度减低,边界清晰,条索影增多,与邻近胸膜粘连、牵拉,部分病灶吸收消失。入院第26天,25例进行了第4次胸部CT复查,主要表现为GGO伴条索影。结论胸部CT检查可清楚反映COVID-19病变密度、形态和范围特点,显示肺间质纤维化改变,可以用于COVID-19早期诊断、了解病变动态变化和进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炎症型肺浸润性黏液腺癌(PIMA)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30例炎症型PIMA患者的临床、影像学(CT平扫+增强扫描)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30例CT均见肺内实变灶,其中5例为单纯实变,25例实变伴多种改变;肺内实变平扫CT密度均低于同层面肌肉,增强后多呈轻度强化;26例实变灶内见血管造影征,12例见肺叶膨隆征。30例中,首次CT诊断肺癌9例,21例误诊为感染性病变或其他病变。结论 炎症型PIMA实变平扫CT密度低于同层面肌肉,增强后轻中度强化,可见血管造影征、肺叶膨隆征等;合并GGO、结节及囊状透亮影有助于鉴别诊断炎症型PIMA与炎症性病变及淋巴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COVID-19合并早期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心脏损害早期识别的指标。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2月20日我院收治的12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等资料,心脏彩超主要收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总体纵向应变(GLS)。分析COVID-19早期心脏损害的发生情况,比较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新发改变、GLS作为COVID-19合并早期心脏损害表现的可能识别指标,并进一步分析COVID-19早期心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2例COVID-19患者包括2例重型、8例普通型和2例轻型,所有患者肌钙蛋白Ⅰ、LVEF均无明显异常。但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新发改变及GLS的异常率均为33%,肌酸激酶同工酶与B型钠尿肽的异常率均为8%;COVID-19早期心脏损害可能指标GLS的绝对值与年龄、中性粒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存在负相关(r=-0.795,-0.816,-0.917,P < 0.05),与血钾存在正相关性(r=0.73,P < 0.01)。结论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新发改变及GLS在COVID-19患者中存在一定的异常比例,可能作为早期心脏损害识别指标。在肌钙蛋白Ⅰ、LVEF未见异常的COVID-19,通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的是否存在窦速、新发异常改变、GLS的异常,有助于对COVID-19心脏损害的早期识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OVID-19在不同时期的胸部CT表现及出院后核酸复阳肺内病灶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通过3次以上胸部CT检查动态观察病灶变化,对比住院期间及出院后核酸检测复阳患者的胸部CT改变。结果78%的病例近14 d去过武汉市或湖北省,22%的病例无去武汉市或湖北省史;普通型51例(94%),重型3例(6%);单叶单灶2例(3.7%),单叶多灶3例(5.6%),多叶多灶例49例(90.7%);沿胸膜下分布为主46例,沿血管束分布为主6例,沿肺叶分布2例;磨玻璃(GGO)54例,GGO伴局灶实变28例,GGO伴细网格征34例,GGO伴晕征23例,含气囊腔征3例,蜂窝征1例;血管束增粗14例,支气管增粗或扩张18例;1例伴双侧少量胸腔积液。早期表现单发或多发斑片磨玻璃灶;进展期病灶数量增多、范围增大、密度增高、局部实变或大片实变;重症期双肺多发或弥漫磨玻璃密度背景下节段或肺叶实变;转归期病灶缩小、密度不均匀减低,大部分病灶完全消失,少量形成纤维条索;6例(11.5%)在转归期出现“此消彼长”表现。47例(87%)在7~ 14 d病灶开始吸收,7例(13%)病灶开始吸收时间在14 d后。46例符合临床出院标准时,出院前胸部CT仍见多发磨玻璃病灶;9例出院后7~15 d出现核酸检测复阳,2例核酸复阳出现在15 d后,但其肺内病灶较上一次CT(出院前)吸收减少,未见新增病灶。结论COVID-19不同时期影像学表现不同,其转归过程有一定的特征及规律,正确认识及掌握其影像学变化对其早期诊断、排查及疗效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直接淋巴管造影(DLG)后CT淋巴管成像(CTL)及平扫CT诊断乳糜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乳糜痰患者CTL及胸部平扫CT资料,观察淋巴管异常及胸部其他异常表现。结果 17例CTL均见碘化油异常沉积,分布于颈根部、纵隔区、胸腔和胸壁,以颈静脉角区最为常见,部分可见肺部碘化油反流及多处淋巴管扩张;胸部平扫CT显示肺、胸膜、纵隔及心包等多处异常,以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最为常见。结论 CTL对诊断乳糜痰有一定价值;胸部平扫CT可显示乳糜痰患者肺及胸部其他结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1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诊治经验。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0年2月在我院隔离3区收治的12例COVID-19重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临床症状、血常规淋巴细胞计数、氧合指数、肝肾功能、胸部CT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重型患者症状主要为发热(11例)、干咳(12例)、呼吸困难(9例)、乏力(11例)、纳差(11例);患者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明显下降,最低值(0.66±0.23)×10^9/L,持续(12.09±5.91)d;氧合指数下降明显,最低至(166.08±59.50)mmHg(1 mmHg=0.133 kPa),300 mmHg以下持续(10.00±4.95)d。早期胸部CT显示,双肺呈多叶多发斑片或片状磨玻璃;进展期阴影范围增多,部分实变,少数伴胸水;恢复期66.67%患者出现纤维条索影。结论:血常规淋巴细胞计数、氧合指数、早期胸部CT表现均为COVID-19重型患者诊断的重要指标,对早期诊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