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厌氧绳菌纲、目、科及属是海洋沉积物和湿地土壤中优势的微生物类群,但关于特定水分梯度下河流沉积物/土壤厌氧绳菌群落是否存在空间异质性及核心环境驱动力等问题尚不明晰。【目的】阐明蒙古高原半干旱区河流系统水生、湿生、旱生环境梯度下厌氧绳菌群落的空间异质性及环境驱动力,探明干旱胁迫下萎缩型河流湿地复湿过程中厌氧绳菌群落的指示作用。【方法】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及相关性和变异权重分析等方法研究河流系统水分梯度下沉积物/土壤厌氧绳菌群落不同种群的组成、丰度、分布及其环境驱动力。【结果】厌氧绳菌群落15个种群主要分布在水生及湿生环境,由水分、氨氮、砂粒及pH正向驱动,由盐度、全氮、全磷、粉粒和黏粒等负向驱动(Uncultured_us15由砂粒和氨氮负向驱动及粉粒和盐度正向驱动除外);9个和6个厌氧绳菌种群分别由总有机碳正向和负向驱动。变异权重分析表明水分、氨氮、盐度、有机碳、pH分别解释了厌氧绳菌群落空间变异的64.8%、8.9%、7.5%、2.2%、1.7%。【结论】蒙古高原半干旱区厌氧绳菌群落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偏好高水砂、高氨、高pH等水生和湿生环境,不耐受盐度和营养偏高的旱生环境,由水分核心驱动,可能为自养异养混合的游离型氨氧化细菌,是干旱胁迫下萎缩型河流湿地水分恢复过程的重要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2.
环境选择和扩散限制驱动温带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选择和扩散限制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构建的两个基本过程,而两者相对作用的大小因研究尺度、群落属性和类型等有所不同.目前对温带亚高山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的驱动因子和机制尚缺乏了解.本文利用PCR-DGGE技术研究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内5种典型森林包括华北落叶松林、青杄林、白杄林、油松林以及桦树林的6个森林土壤细菌群落(Lp MC1、Lp MC2、Pw MC、Pm MC、Pt MC、BMC)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细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以及土壤因子、植被和空间因素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各样地土壤细菌群落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具有显著差异,低海拔落叶松和油松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较高(20条带),白杄林土壤细菌群落(13条带)多样性最低,高海拔落叶松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最高;土壤环境因子,如pH、土壤含水量、总碳、总氮、土壤有机质、速效磷以及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显著相关;样地土壤细菌群落的beta多样性与群落的空间距离呈显著相关,表明扩散限制对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方差分解分析结果显示,6个样地细菌群落结构的驱动因素大小依次为土壤因子(0.27)、空间因素(0.19)和植被(0.15);将区域土壤微生物作为"源群落",微宇宙试验结果显示,土壤因子是细菌群落结构形成的主要驱动力(0.35),同时源群落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对微宇宙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总之,在局域尺度下,环境选择对温带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动态和多样性发挥主导作用,地理距离对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即确定性过程和随机过程共同决定局域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前者占主导地位.对于土壤细菌群落而言,扩散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受到源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和环境因子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3.
环境因子对河流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海庆  袁兴中  刘红  张跃伟  周上博 《生态学报》2015,35(10):3148-3156
底栖无脊椎动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群落结构特点与河流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能较好地反映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综述了物理因子(底质、温度、水深、水流、洪水干扰等)、化学因子(溶氧量、p H值、磷、氮等)、生物因子(水生植物、竞争和捕食)、人为干扰(电站建设、城镇化等)和综合因子对河流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水流、海拔和洪水干扰等环境因子对河流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较少或不足,对这些环境因子的研究应是今后河流生态学领域需要着力推进重要内容。深入研究和完善环境因子与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关系可为保护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流域水生态系统管理和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更为全面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原湖泊是云南地区重要的淡水资源储库,目前面临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持续的流域开发明显改变水生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与分布模式。浮游植物作为初级生产者,是湖泊食物网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云南中部(8个)和南部(5个)的13个湖泊为对象,于2016年夏季进行浮游植物采样,结合水质数据和湖泊基础资料,对区域尺度上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3个湖泊中浮游植物共有7门72属161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除抚仙湖、差黑海和石林长湖外,其他湖泊均以蓝藻门为主; Jaccard相异性指数显示,滇池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差黑海、长湖、月湖、阳宗海、长桥海和杞麓湖差异性最大(0.98),长桥海和大屯海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最相似(0.19); ANOSIM分析显示,云南中部和南部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性显著(R=0.27,P<0.05);南部湖泊生物量总体高于中部湖泊(南部和北部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05.87和29.27 mg·L-1; t检验:P<0.05); 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温度、总磷(TP)、总氮(TN)、砷和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和...  相似文献   

5.
2002、2003年春、夏、秋季对精河甘家湖荒漠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啮齿动物进行了实地调查,采用样方面积铗子法,设置30块样地,共计30hm^2,捕获啮齿动物579只,分属3科5属6种。根据地形特征、植被类型及覆盖度的差异,将样地划分为4种生境类型,用种类(S)、密度(只/hm^2)、多样性指数(H‘)、均匀性指数(E)、优势度(D)、生态位宽度(Bi)、生态位重叠指数(C1)、竞争系数(a)8个指标对不同生境的鼠类群落结构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为单一的荒漠梭梭子午沙鼠(M.meridianus)-大沙鼠(Rhomlomys opimtus)-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群落。其中子午沙鼠为主优势种,大沙鼠为次优势种,三趾跳鼠为常见种,小五趾跳鼠(Allactage elater)、柽柳沙鼠(M.tamariscinus)、小家鼠(Mus muschlus)为罕见种;该群落为高密度斑块状镶嵌空间格局;各生境的群落多样性与优势度、优势种的百分比呈负相关,与物种数、均匀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湛江港湾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才学  龚玉艳  王学锋  孙省利 《生态学报》2011,31(23):7086-7096
2009年2月、5月、8月和11月分别对湛江港湾浮游动物进行了季度月调查,并对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共鉴定出桡足类72种,其中冬季36种,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29.5%;春季33种,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39.3%;夏季24种,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29.6%;秋季19种,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40.4%.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和桡足类幼体.季节变化模式为:夏季丰度最高,达960.0个/m3,春季次之为421.0个/m3,冬季为303.4个/m3,秋季最低仅为252.8个/m3.平面分布冬春季丰度内湾高,往湾口逐渐降低,夏季内湾低往湾口逐渐增大,而秋季分布较均匀.调查海区桡足类丰度与水温、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DIN和PO3-4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盐度、pH值和活性硅酸盐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我国北方典型温带草原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对氮水添加及环境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常规降水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均随氮(N)梯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在增加降水条件下,MBC和MBN也随N梯度增加而降低,但降水增加削弱了N的抑制效应.在常规降水条件下,土壤细菌丰富度、Shannon多样性和均匀度等α-多样性指数随N梯度没有明显变化;增加降水条件下,各N梯度处理的土壤细菌α-多样性指数都显著高于常规降水条件下相应的N处理梯度.相关分析显示,土壤含水量、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与土壤细菌均匀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MBC和MBN与Shannon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细菌群落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显示,在常规降水和增加降水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均随N梯度增加发生明显改变.冗余分析(RDA)表明,MBC、MBN、p H和NH4+-N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8.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4):613-619
以肉食性南方大口鲇(Silurus soldatovi meridonalis Chen)为对象, 研究采用PCR-DGGE指纹技术对其仔稚鱼胃肠道分化过程及细菌群落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 进而探讨了细菌群落与胃肠道分化的关系。消化道外部形态和胃肠切片显示13日龄样品起, 胃肠在结构上出现较大的分化。DGGE分析结果显示胃肠道细菌群落的分化始于18日龄:从18日龄样品起, 肠内细菌群落明显开始分化, 但在随后的1833日龄期间细菌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而胃内细菌群落则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这说明, 南方大口鲇仔稚鱼的个体发育过程中, 随着胃肠在组织结构上的分化, 其消化道细菌群落结构也出现了明显分化, 并且胃和肠内细菌群落结构的分化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该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研究胃和肠内细菌群落的功能差异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 功能多样性和谱系多样性为探究群落构建机制提供了新方法。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海南岛高海拔热带云雾林群落构建机制, 该研究以海南岛霸王岭热带云雾林为对象, 测定7个环境因子和13个植物功能性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筛选环境因子, 以霸王岭、尖峰岭和黎母山热带云雾林分布物种建立区域物种库, 结合模型, 分析Rao二次熵(RaoQ)和平均成对谱系距离(MPD)变化对植物群落构建的影响。结果表明: 林冠开阔度、土壤全磷含量和坡度是影响植物群落构建的关键环境因子。多数功能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很低且不显著, 说明热带云雾林群落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功能性状随历史进程变化不一致。RaoQMPD的实际观测值都显著低于期望值, 且其标准效应值与土壤磷含量显著相关, 说明生境过滤是驱动热带云雾林群落构建的关键因子, 土壤磷含量是群落构建的关键环境筛。  相似文献   

10.
松嫩平原碱化草地植物群落分布的空间和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1996年野外实地采样的基础上,运用DCA消势对应分析(detrendedcorespondenceanalysis)对群落主要变化趋势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运用DCCA消势典范对应分析(detrendedcanonicalcorespondenceanalysis)对影响松嫩平原碱化草地群落结构季节动态的空间和环境因素进行了定量的分解。结果表明:在影响群落分布的各因子中,环境因子独立约占40%,而环境_空间耦合因子占35%,空间因子独立约占3%,其他因子约占20%。在诸多因子中,土壤的盐渍化程度在整个生长季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土壤水分和氮素的作用因季节而变化。在干旱季节,植物生长的主要制约因子为土壤碱化度和土壤水分,而土壤氮素的作用处于次要地位。但在降雨较多、土壤湿润度较大的季节,土壤氮素的影响明显增强,成为仅次于土壤碱化度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氨氧化是硝化作用的限速步骤,也是评估土壤氮循环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旱作实验站长期定位实验为基础,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研究了5种施肥方式(单施氮肥、单施有机肥、氮磷钾配施、有机无机配施和不施肥)对土壤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群落丰度、结构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肥、氮磷钾肥配施以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均能显著提高AOB的丰度以及土壤硝化潜势。Nitrosospiria cluster 3a.1是不施肥土壤中主要的AOB种群,而施用氮肥后优势种群转变为Nitrosospiria cluster 3a.2。Nitrosospiria cluster 3b的比例在施用有机肥处理土壤中显著升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pH和含水量是解释AOB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AOA的丰度在单独施用氮肥处理中显著升高,但不同施肥方式对AOA的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植物群落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结构有助于了解植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及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甘肃省地理环境复杂,显著而多变的气候梯度形成了区域植被和环境差异,丰富了栖息地类型,具有显著的纵向连通性和纬度隔离性,以甘肃省典型纬度梯度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群落学调查和功能性状测定,计算净亲缘关系指数(Net relatedness index, NRI)和平均成对性状距离(Mean pairwise trait distance, PW)来分析植物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和功能性状格局对不同纬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 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谱系α多样性指数表现出随纬度增加而显著降低的变化趋势(P<0.05),Pielou均匀度指数随纬度的升高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2)系统发育结构在高、低纬度上趋于发散状态(NRI<0),在中纬度上又表现出聚集(NRI>0)的谱系结构,表明种间竞争作用减弱,环境过滤作用逐渐增强,随纬度继续升高相似性限制作用在物种聚集过程中占优势;而群落的功能性状结构随着纬度增加表现出与谱系结构相反的状态,因此植物群落的系统发育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异格局是异质生境条件下物种性状、种间相互作用等生态学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其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群落构建进程。本文基于金沙江流域干旱河谷116个样点562个样方的植物群落调查数据, 采用自适应仿射传播聚类的方法进行群落数量分类, 运用莫兰特征向量地图, 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对影响群落结构的空间和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自适应仿射传播聚类将金沙江干旱河谷的植物群落分为30组, 可归为7个植被型, 23个群系, 以稀树草原(30.0%)、暖性落叶阔叶灌丛(55.7%)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2)年均温和干燥指数是限制金沙江干旱河谷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稀树草原、肉质灌丛、常绿阔叶灌丛是典型的干热河谷植被类型; 暖性落叶阔叶灌丛、常绿硬叶林是干暖河谷植被的优势类型; 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则主要在干温河谷环境占优势。(3)纯环境因子可以解释群落物种组成变化的5.5%, 纯空间因子可以解释的物种组成变化为22.5%, 有空间结构的环境因子部分为6.6%, 未解释的部分为65.4%。在诸多环境因子中, 年均温及干燥指数的不同显示了不同群落生境的重要差异, 并显著影响到群落的分布格局。大尺度的空间因子则主要通过地理隔离对群落结构的差异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促进黄土高原西部半干旱区水氮高效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性生产,探索适宜的有机氮替代无机氮水平,于2016—2018年在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综合实验站进行了3年的大田试验,设置了6个处理:单施化学氮肥不施有机肥(T1)、有机肥50%替代化学氮肥(T2)、有机肥37.5%替代化学氮肥(T3)、有机肥25%替代化学氮肥(T4)、有机肥12.5%替代化学氮肥(T5)和不施氮肥对照(CK),研究了有机氮替代无机氮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系统产量、经济效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氮肥施用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在200 kg·hm-2施氮水平下,有机肥氮替代处理在干旱年份表现出明显的增产增效作用;而在丰水年,有机氮替代无机氮处理籽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总体来说,与单施化肥相比,50%和37.5%替代处理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5.6%和18.2%,收获指数分别增加35.1%和27.0%;水分利用效率、降水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偏生产力分别增加17.4%、15.7%、15.6%、155.2%和22.3%、17.7%、18.0%、179.3%.表明在相等的总氮量投入下,50%和37.5%是该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有机氮替代无机氮的适宜水平,建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郝亚鹏  罗登楠  胡中民  郭群 《生态学报》2024,44(3):1242-1250
植物功能群氮含量既是理解氮沉降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关键指标,也是生产力过程模型模拟的重要参数,极易受氮素可利用性的影响和磷元素的限制。基于内蒙古温带草原4年氮磷添加试验(N10、N40、P5、P10及其交互,数字代表添加剂量,单位为g m-2 a-1),分析氮磷添加对植物群落及三种植物功能群(禾本科、灌木和杂类草)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添加显著增加了群落及各功能群的氮含量,同一处理水平下禾本科(N10)和灌木(N10和N40)的氮含量显著高于杂类草,同一功能群不同氮添加剂量间无显著差异;(2)磷添加对群落和三种功能群的氮含量无显著影响;(3)与单独氮添加相比,氮磷同时添加显著增加了群落、禾本科和杂类草氮含量,且高剂量氮磷添加的促进作用更大;(4)与单独氮添加相比,氮磷同时添加显著增加群落和三种功能群磷含量而降低氮磷比,相同处理水平下禾本科和杂类草磷含量增加幅度最大。本研究将为草原生态系统管理和应对全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恢复梯度上华中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因子及功能特性对生物量、生产力的影响 草地群落上进行的控制实验大都发现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有显著促进作用。然而,在天然林中,多样性与林分因子、群落功能特性的相对作用大小仍存在争议。本文在森林恢复梯度上,研究这3类因素对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相对影响。我们在湖北神农架设置了处于不同恢复阶段的24块(600 m2)亚热 带森林样地,计算了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选择5个关键的植物功能性状,并计算了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功能丰富度、功能均匀度和功能离散度)和性状的加权平均值(CWM)。使用一般线性模型(GLMs)、变异分离等方法探究林分因子(密度、林龄、群落最大树高等)、功能特性、物种和功能多样性对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相对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森林恢复,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显著增加,群落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而功能离散度显著降低。变异分离结果表明,多样性对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单独效应不显著,但可能通过与林分因子和功能特性的协同效应来影响生物量和生产力。总体而言,我们发现林分因子对亚热带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影响最大,功能特性显著影响生产力,但不影响生物量。这些结果说明,在森林经营中,调整林分结构和群落物种特性是提高森林碳储量和固碳潜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黄土丘陵区草原带、森林草原带和森林带3个植被带选取成对的刺槐群落和乡土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值,研究不同植被带刺槐群落、乡土植物群落功能结构的变化,以及同一植被带下刺槐的引入对群落功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刺槐群落和乡土植物群落的叶碳、叶氮、叶磷、比叶面积、叶组织密度等功能性状随植被带的变化规律一致.刺槐群落叶碳、叶氮、比叶面积显著高于乡土植物群落,且2种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FRic、FEve、FDiv、FDis、Rao)随植被带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在森林带刺槐的引入提高了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在草原带降低了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The mechanisms that determin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macroscopic and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how they respond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are central themes that have been explored in ecological research.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elative roles and importance of neutral and niche-related factors in the assemblage of bacterial, fungal, and plant communities. Here partial Mantel, null model, and variation partitioning analysis were used to compare mechanisms driving the beta diversity of bacteria, fungi and plant communities at the regional scale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PCR-DGG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vegetation survey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communities. We found that bacterial, fungal, and plant communities we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niche processes at the regional scale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Bacteria had a stronger habitat association, indicating community assembly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niche processes. Fungi, with their body size between plants and bacteria, had moderate environment correlation, and plants had less environment association than fungi or bacteria, which suggests that body size may deter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rganism and environment. We concluded that the pivotal niche process, environmental filtering, weakened with increasing body size, and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we evaluate the relative roles of deterministic and stochastic processes in community assemblage.  相似文献   

19.
钾(K)是植物叶片中仅次于氮(N)的第二大营养元素,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稳态维持和胁迫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往关于氮素输入对植物养分状况影响的研究中多关注了氮磷养分,较少关注钾及其与其他元素的计量关系。本研究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为对象,研究氮素添加和刈割对植物功能群水平和群落水平钾含量及计量特征(N∶K)的影响,分析功能群自身养分状况和群落组成改变对群落水平养分状况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 为期6年的氮素添加提高了所有植物功能群的N含量以及根茎禾草和豆科植物的K含量,刈割降低了根茎禾草和丛生禾草的N含量,而对所有功能群的K含量和N∶K均无显著影响。氮素添加显著提高了群落水平植物N和K含量,刈割仅增加了群落植物的N含量。氮素添加和刈割对功能群和群落水平上的植物N∶K均无显著影响。功能群本身的养分变化情况对群落水平植物养分状况的贡献大于群落组成的贡献。在对群落水平养分特征的影响方面,功能群本身养分变化的贡献与群落组成的贡献具有负的协变关系。呼伦贝尔草甸草原植物具有较高的N∶K内稳性,能够较好地调节自身的氮钾平衡,这对氮沉降背景下维持氮钾元素计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1. Ants are widely regarded as ‘ecosystem engineers’ because their nest construction and contributions to nutrient cycling change the biological,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il around their nests. Despite increasing attention to ant manipulation of soil ecosystems, the extent to which many common species influence soil properties, as well as nutrient uptake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plants near nests, is still unknown. 2. This study tested hypotheses that activities of a common subalpine ant, Formica podzolica, alter soil moisture and pH, redistribute nitrogen around nests, and affect plant species abundance and ground cover. 3. A combination of field sampling techniques showed that distance from a nest ha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soil moisture and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plant abundance next to and downhill from nests. Slope aspect also affected plant communities, with downhill transects having higher plant cover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than uphill transects. A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did not reveal that plants near nests had enriched 15N, but there were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in 15N among sites. 4. Overall, this study uncovers significant impacts of F. podzolica on the subalpine microhabitats directly surrounding their ne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