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研究发现冠脉疾病的病人在冠脉痉孪或冠脉成形术后往往出现自发性再灌注损伤,而且公认以溶栓,冠脉成形术和冠脉搭桥术为代表的冠脉再灌注可以解救闭塞冠脉支配的大部分心肌,一直是临床治疗急性心肌缺血的根本措施.大量实验室研究表明:较长时间的心肌缺血得以血液再灌注井不使缺血损伤减轻,而是加重了损伤,甚到使可逆性损伤转为不可逆性损伤,这就是所谓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  相似文献   

2.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心肌缺血本质是心肌的氧供需求平衡失调,缺血心肌可呈现功能、形态及代谢等方面的损伤[1,2],减少心肌缺血后损伤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恢复组织灌注。但是,目前遇到的问题是缺血心肌在恢复血液再灌注后,出现了心律失常、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微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和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的功能、结构、代谢及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等各个方面的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即心肌缺血/再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促血小板生成素对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初步阐述其作用机制。方法Sprague—Dawlev大鼠48只,分为缺血对照组、缺血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组和假手术组。开胸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前降支45min后恢复再灌注,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情况;术后14d检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测量心肌梗死面积:术后3d每组各取4只大鼠行凋亡细胞检测。结果缺血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组大鼠冉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肌酸激酶和心肌型肌酸激酶活性和心肌梗死面积也较缺血对照组减小.血流动力学情况则有明显的改善,且凋亡细胞数量也显著的减少。结论促血小板生成素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4.
心肌缺血再灌注炎症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近20余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证明,炎症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1].经总结研究,发现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炎症损伤贯穿于心肌细胞损伤的全过程,且能够渗透到其他损伤因素中发挥作用,是十分活跃的中介因子.因此,近年,从免疫学的角度来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已成为一个热门课题.本文就心肌缺血再灌注炎症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利用溶栓或早期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进行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临床转归的有效方法.缺血预适应和缺血后适应不仅对动物的心脏有保护作用,同样对人类心脏也具有保护作用.通过再灌注损伤补救激酶(RISK)途径,阻止线粒体转运通道(PTP)开放等干预再灌注损伤递质的措施,能够明显减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6.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再灌注损伤指的是在组织器官缺血恢复血流后,不仅没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使缺血所致的功能和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不可逆损伤的现象。研究最多的就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随着溶栓、冠状动脉搭桥术、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等血管再灌注疗法通过恢复缺血组织的供血有效挽救濒死心肌。但是再灌注受缺血组织血管再通时间限制并存在再灌注损伤等问题,因此随着新的再灌注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成为冠心病治疗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细胞粘附分子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病因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其中炎症反应与再灌注损伤关系密切,白细胞、内皮细胞(EC)粘附分子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粘附分子在再灌注损伤发生中的机制日益引起民关注。从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再灌注听凭发生机制,有助于进 下阐明再灌注损伤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为临床防治因再灌注损伤寻找新的治疗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氧自由基与心肌再灌注时的血小板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基(FreeRadical)指具有未配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原子团或离子。其中氧自由基(OxygenFreeRadical,OFR)通常包括超氧自由基(O2·-)、羟自由基(·OH)以及其它活性氧———过氧化氢(H2O2)、单线态氧(1O2)等。它们具有较强的反应活性,往往导致脂质、蛋白质和DNA等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目前,大量研究已经表明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组织中OFR的生成增加[1]。以往对OFR与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顿抑和细胞死亡等三方面[2~3]。但随着对…  相似文献   

9.
张志斌  朱志军 《山东医药》2014,(15):101-103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肝外伤、肝切除、肝移植术后肝功能障碍、肝功能衰竭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减轻术中肝脏IRI有助于降低手术对肝功能的影响。近年来对肝脏IRI机制的深入研究显示,肝脏IRI以一系列炎症反应为特点。现将炎症反应在肝脏IRI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蛋白酶活化受体-2是一种G蛋白偶联的细胞膜表面受体,广泛分布于心血管以及富含血管的组织器官,能通过溶蛋白性裂解的方式激活受体自身,启动多种细胞效应。近年诸多研究表明该受体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密切。本文主要就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体条件下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可能的途径。方法建立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缺血预适应组。于再灌注末测定心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并测定心肌组织梗死面积。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与缺血预适应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血浆肌钙蛋白I及MDA的含量均降低(P<0.05),血浆SOD活性升高(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心肌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中性粒细胞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而中性粒细胞通过细胞因子、补体、氧自由基、蛋白酶、黏附分子等参与再灌注损伤的多个过程。了解中性粒细胞在其中的作用,对于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MIRI)过程中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将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EPO治疗组,每组20只。肢体Ⅱ导联心电图记录再灌注时的心律失常情况;比较再灌注末血清肌钙蛋白(cTnI)的变化;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EPO能明显减少再灌注时大鼠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cTnI的水平,减小大鼠心肌梗死面积,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O对大鼠MIRI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自由基及钙超载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4.
1,6-二磷酸果糖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DP为糖代谢过程重要的中间产物 ,能改善心肌能量代谢 ,降低细胞外Ca2 浓度 ,减少组织过氧化 ,抑制心律失常和抗血小板凝聚等作用。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该文针对FD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炎症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早在上世纪 30年代末Mallory等人就报道在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病人尸检中发现心肌组织的炎症浸润。 70年代末期 ,溶栓疗法应用于临床后 ,人们逐渐认识到再灌注本身也可以引起心肌的损伤 ,随着对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了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是造成心肌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另外 ,还有许多关于心肌梗死后患者血清内包括肿瘤坏死因子 (TNF)、白细胞介素 1(IL 1)、IL 6、IL 8等炎症因子升高的临床报道[1,2 ] ,使得炎症与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关于炎症与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6.
E-选择素是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分子,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过程,与炎症或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白细胞的募集有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E-选择素表达明显增加,降低E选-择素的表达或阻断其作用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培哚普利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成两组.培哚普利组结扎冠脉前20 min给予培哚普利2 mg/kg静脉注入;缺血再灌注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入.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 dP/dTmax)及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光镜观察心肌形态学改变.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大鼠LVSP及士dP/dTmax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心肌纤维断裂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而培哚普利组无出血、坏死,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心肌缺血再灌注可导致缺血心肌进一步损伤,培哚普利可减少炎性细胞的浸润,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Before menopause, a woman has a relatively low risk for develop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fter menopause, however, the risk increases nearly twofold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emains the number one cause of death among women. Observational trials and studies in animal model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uggested that females have reduced injury after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 However, two large clinical trials,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WHI) and the heart estrogen and progestin replacement study (HERS), found an increase in cardiovascular incidences in women taking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se data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estrogen i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Animal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protective effects by endogenous estrogen (gender differences) and also by the administration of exogenous estrogen. In vivo studies suggest a possible anti-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estrogen. Exogenous estrogen has been shown to have anti-oxidant activities. Pre-treatment with estrogen prior to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causes a decrease in neutrophil infiltration into the irreversibly injured myocardium, decrease in C-reactive protein expression, and deposition of the membrane attack complex. This review will summarize the protection afforded by estrogen as well as discuss several possible mechanisms of protection for exogenous estrogen administration.  相似文献   

19.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s a significant problem in the diabetic population. Animal models of diabetes show a paradoxical resistance to ischemic challenge. The present treatise will discuss the mechanics involved and the central role that Na+-H+ exchanger plays in this response to 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  相似文献   

20.
血红素氧合酶是血红素降解的限速酶,可将血红素分解为等摩尔的胆绿素、铁和一氧化碳。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通过血管舒张、抗氧化、抗炎、抗凋亡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发挥其保护心肌和心功能的作用。并且其与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具有相互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