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掌握陕西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卫生状况,对改变现有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现状和后期改水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根据全国爱卫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监测方案》要求对陕西省部分县(市区)覆盖人口为1 618 136人的1 099个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进行调研,并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枯水期、丰水期水质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占调查总数的73.70%,以地面水为水源的占26.30%,工程检测合格率21.93%,饮用人口合格率23.08%;水质检测枯水期与丰水期、地面水与地下水、不同处理方式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厂水与末梢水样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菌学指标合格率低,其余16项指标水样合格率均大于90%。结论目前陕西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的水处理工艺不完善,饮水卫生缺乏工程性保障,水质检测合格率较低,以微生物超标为主,饮用不安全水人口较多,饮水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应针对现有工程进行适度保护,在后期工程建设中应适当增加卫生保护及消毒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四平市农村饮水的水质卫生状况及其变化,为制定饮水安全防护措施,保障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铁西区、铁东区各10个小型集中式供水水厂进行卫生监测,并对出厂水、末梢水水质进行19项指标的卫生监测与评价。结果四平市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合格率为85%,其中铁西区水质合格率为90%,铁东区水质合格率为80%。结论四平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质量总体较好,但相关部门也应全方位地对供水质量保持高度重视,确保供水的卫生与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梅县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的卫生安全状况,为进一步农村改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现场采样和水质检测方法,对梅县24个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进行调查。结果梅县24个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中,有13个供水工程水质进行完全处理,占52.4%。96份水样水质总合格率为67.7%,以微生物学指标超标为主,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超标率达32.3%。枯水期与丰水期和出厂水与末梢水的水质合格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水质未处理、沉淀过滤、完全处理的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梅县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水质卫生状况较差,存在饮水安全隐患,应加强水质消毒和水源地保护措施,提高饮用水卫生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潍坊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状况。方法对全市已建成运行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状况进行采样检测,集中式供水工程检测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末梢水按照供水2万人设1个监测点,不足2万人口至少设1个监测点。联村和单村供水工程只检测末梢水。检测项目为常规指标。结果共采集水样992份,水质检测合格率为81.05%,集中式供水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9.80%和72.4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 7,P〈0.05);联村和单村供水水质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8.3 7%和82.77%。结论集中式供水的管网末梢水和单村供水工程所供水质存在卫生安全隐患较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012年潮州市农村供水卫生状况,为水质卫生监测提供依据。方法以潮州市2个涉农县为调查点,随机抽取90个集中式供水单位为监测点,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各检测1次,每次采集出厂水、末梢水水样各1份。对色度、浑浊度等水质指标进行检测,并调查生活饮用水水源类型、取水方式、分类饮用人口、水处理方式、供水能力等。结果调查点农村集中式供水设施共214个,供水覆盖人口占64.0%,水源水36.0%为溪水,江河水占33.2%,其中8.4%未采取任何水处理措施;分散式供水点382个,供水36.0%,基本以泉水为水源(54.7%),其中机器取水占59.4%。枯水期水质总合格率89.4%,丰水期90.0%。枯水期和丰水期地下水水质合格率(75.0%和76.5%)均低于地面水(均98.2%);单项指标合格率较低的前3项为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和铁。结论潮州市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的水质合格率高于全省总合格率,但人群覆盖比例不高。水质不合格指标主要为微生物超标,是当前农村安全饮水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西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微生物污染状况,为改善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西9915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采集水样进行水质微生物指标监测,按GB/T 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检测。结果39660份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为39.30%,其中总大肠菌群的合格率最低,为41.82%。2008-2012年广西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微生物合格率呈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29.99%上升到2012年的54.41%。不同水处理工艺、水源类型及不同水期的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微生物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与集中式供水水源类型、水处理工艺等因素有关,应加强水源的卫生防护力度,完善水净化消毒工艺和设施,同时大力开展饮水卫生宣教,以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顺德区农村生活饮用水监测的现状和水质情况,为农村改水工作和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2010年广东省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技术方案>和顺德区农村饮水监测方案的要求,在顺德区辖10个镇(街道办)设19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在枯水期,丰水期各检测1次,每次采集出厂水、末梢水水样各1份,检测水样微生物指标、毒理指标、感观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共20项,并现场调查各监测点的水源选择、供水方式、水处理工艺流程等.结果 顺德区19家集中式供水单位,属市政集中式(含供水1万人以上)供水单位15家,供水人口119.13万人,占人口比例98.45%;供水1万人以下的管理村级或自建集中式供水单位4家,供水人口1.87万人,占人口比例1.55%.市政集中式供水水样合格率及项次合格率均高于管理村级或自建水厂供水水样,差异有统计学意艾(χ<'2>=7.29,7.01,P<0.01),主要不合格指标为浑浊度.结论 顺德区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总体良好,集中式供水覆盖全区.建议农村改水力度和加快镇、村级水厂的改造,断续加强农村饮水监测管理,保障供水设施的正常动作和有效的管理维护.  相似文献   

8.
桂林市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和掌握桂林市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现状,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年广西农村饮水水质监测网络中桂林市10个县(区)的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在枯水期(3月)和丰水期(7月或8月)进行水样采集和检测,检测指标为水质感官指标、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和细菌学指标,设计统一调查表对农村供水类型、取水方式和水源类型及其覆盖人口进行调查。结果桂林市农村饮用水水源类型以地下水为主,占78.83%,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覆盖率为27.81%。桂林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水平低下,枯水期、丰水期水质综合合格率仅分别为23.80%和20.54%,集中式供水出厂水水质合格率也仅分别为26.20%和21.90%。集中式供水出厂水、末梢水总大肠菌群合格率分别为27.18%和27.85%,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则分别为31.85%和33.64%;分散式供水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分别低至15.70%和18.02%。结论桂林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受粪便和生活污水污染严重,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卫生防护和水质消毒是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变化与卫生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现状,为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每个县设10个以上分散式供水监测点,对自备集中式供水单位按不低于10%设立监测点,丰水期、枯水期各监测1次。结果1998-2006年水质监测总体合格率;符合二级水标准占47.24%,达到三级水标准占64.40%。不同水期水质监测合格率丰水期水质比较稳定,而枯水期水质变化相对较大。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以地下水为主,取水方式以分散式供水为主。结论本省农村饮水水质比较稳定,但合格率偏低,水源污染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表明农村饮水存在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和分析某市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安全情况及其动态变化,为政府在农村改水工程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2012年—2014年某市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数据。农村集中式供水信息通过查阅资料、现场调查方式收集。水样采集、保存、运输、检测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执行;评价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执行。结果某市2012年—2014年监测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666处,以地下水为水源占65.62%(437/666)。供水工程常规处理占23.57%(157/666),无水质处理占54.65%。2012年—2014年某市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总体合格率44.13%。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线性和线性组合χ~2=9.597,P<0.05);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高于地表水为水源的合格率;枯水期水质总体优于丰水期;常规处理的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为82.80%、80.95%;无水质处理的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为19.78%和13.65%;总大肠菌群合格率46.79%;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52.30%。结论某市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中水质净化、消毒设施缺乏,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逐年下降,微生物超标是水质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传播介水传染病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西扶绥县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分层随机方式设立水质监测点,现场调查取水方式、水源类型及覆盖人口,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进行水样的采集、检测和评价。结果 2008—2013年扶绥县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为25.34%~37.72%,其中,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为25.00%~47.50%,分散式供水水质合格率为23.81%~29.41%,不同供水类型水质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饮水卫生未明显改善。但水质感官与一般化学指标及毒理学指标合格率较高,达96.95%以上,而微生物指标合格率较低,尤其以总大肠菌群指标合格率最低,6年的总大肠菌群合格率为23.81%~55.00%,且无论集中式还是分散式供水,总大肠菌群指标合格率均低于菌落总数指标合格率(P﹤0.05)。结论总大肠菌群污染可能是扶绥县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加强农村饮水工程的规范化管理是保障饮水卫生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南平市城乡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状况,为居民安全饮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国家卫生标准进行水样采集、检测和评价,对2009—2013年城乡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3年城乡各类水质平均合格率分别为:城市出厂水79.78%、城市管网末梢水65.82%、农村出厂水32.70%、农村管网末梢水28.47%;城市集中式供水水质明显优于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细菌学和消毒指标是影响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低的主要因素。结论南平市城乡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质量有待提高,尤其应加强对农村地区饮用水卫生的监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饮用水卫生现状,为改善农村饮用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覆盖全区所有村镇,开展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类型、供水方式、水源污染等情况以及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等调查,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对水质卫生质量进行评价。结果: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枯水、丰水期水质合格率分别为42.32%和21.45%,地面水、地下水水质合格率分别为30.56%和32.04%,以地下水为水源的深水井与浅水井水质合格率为39%和19.27%,集中式供水与分散式供水合格率为35%和31.23%。结论: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农村改水工作应进一步完善,农村饮用水消毒工艺必不可少,今后应加大饮水卫生宣传力度及监督监测频率,以保证全区农村饮水的卫生和安全。  相似文献   

14.
刘成相  沙良彩  沙飞 《职业与健康》2012,28(20):2532-2533
目的掌握农村饮水水质的卫生状况,保障农村居民饮用水卫生安全。方法按照邳州市2011年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对集中式供水水源63眼井进行枯水期与丰水期的出厂水、末梢水卫生监测与评价。结果 63个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枯、丰水期及出厂水末梢水均合格的51个,合格率为80.95%。不合格项目为硫酸盐、锰、细菌总数、硝酸盐、总硬度等指标。结论饮用水卫生与水源水质、水处理设施、消毒措施、安全工程管理等有关,建议实行区域供水,纳入统一管理,以确保饮水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枣庄市农村集中式饮水工程水质卫生状况,为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年-2014年在全市所辖的6个区(市)44个乡镇随机抽取60个饮水工程监测点,分别于枯水期和丰水期采集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水样。结果枣庄市农村集中式饮水工程水质总体合格率为45.86%。丰水期的合格率为37.29%,枯水期合格率为5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厂水的合格率为51.10%,末梢水的合格率为4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总数的合格率为81.77%,总大肠菌群的合格率为71.96%,耐热大肠菌群的合格率为77.21%。结论枣庄市农村集中式饮水工程水质尚存隐患,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监督检测,确保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  相似文献   

16.
孙磊 《现代保健》2014,(20):61-64
目的:了解洛阳市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状况,探讨有效防治措施,为改善农村集中式供水饮水安全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家有关水质检验标准对2012年洛阳市9个县(市)250处农村集中式供水点的饮用水水质进行监测,统计分析不同条件对水质指标的影响。结果:抽检500份农村集中式供水出厂水水样合格率为39.80%,500份末梢水水样合格率为38.00%。不同水处理工艺、不同水源类型的集中式供水水质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枯水期水质指标合格率高于丰水期(P〈0.01)。结论: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指标合格率与集中式供水水处理工艺、水源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提示要加强农村集中式供水管理,完善水质净化处理工艺,加大水源保护力度,同时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宣传,提高农民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17.
2009年梧州市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梧州市农村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现状。方法于2009年3月随机抽取梧州市市辖县(市)及乡镇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84个,分散式供水单位57个,采集其出厂水和末梢水水样进行检验、评价。结果梧州市市辖县(市)及乡镇现有集中式供水单位430个,覆盖人口47.35万人,占农村总人口数的18.72%。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为42.22%(95/225),其中,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的水质合格率分别为41.67%(70/168)、43.86%(25/57)。水质合格率较低的指标是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菌落总数、浑浊度,合格率分别为53.78%、65.78%、86.22%、88.44%。结论梧州市集中式供水覆盖率较低,微生物指标中的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是影响农村生活饮用水合格率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农村生活饮用水的水源防护、卫生管理、水质消毒。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攀枝花市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状况,为提高监督管理对策和政府改水提供决策依据。方法设定《农村供水单位基本卫生信息调查表》,对全市乡镇集中式供水单位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收集供水单位2015年度水质卫生检测报告,了解委托检测落实情况及水质检查结果。结果攀枝花市日供水百吨以上的乡镇集中式供水单位共41户,卫生许可证持证率48.78%,水源水主要为山泉水占51.22%,70.73%的水厂具备常规水处理能力。2015年水厂委托检测出厂水总合格率为41.54%,不合格指标主要是感官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结论攀枝花市农村乡镇集中式供水单位存在一定程度的卫生隐患,应通过加强卫生监督、加强部门协作、加强政府投入、加强健康教育等多种综合措施来促进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开展农村饮用水监测,掌握农村饮用水卫生安全工程水质卫生动态,为预防控制水性疾病和应对饮用水卫生突发事件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于2007~2009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选取监测点,采集农村集中式饮用水96份,农村分散式供水120份,农村改水工程152份,进行水质检验评价。结果农村改水工程水质检测合格率为89.7%,集中式供水检验合格率为92.7%,农村分散式水质检测合格率为59.1%。结论应重视农村分散式供水的监测工作,继续开展以改水改厕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改善农村饮水卫生质量。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广西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全面了解广西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的卫生现状.方法 随机对广西壮族自治区33个县(市、区)400座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卫生现状进行调查.采用统一制订的调查表对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监测点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覆盖人口、水源类型、水质处理方式和水质状况.于2006年丰(7月)、枯水期(11月),按卫生部<生活饮用水检验规范>(2001)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末梢水水样进行检测.结果 本次调查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覆盖人口为1 170 147人.利用国债资金投资建设的饮水工程(以下简称"国债项目")与非国债项目分别有100、300座.末梢水经完全处理或部分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或消毒)的有占48.00%(192/400),其中完全处理的占调查总数的16.00%(64/400).国债项目末梢水经完全处理或部分处理所占百分比[33.00%(33/100)]高于非国债项目[10.33%(31/300)].水源类型以地下水(浅井水、深井水、泉水)为主,占调查水源总数的65.75%(263/400),地表水(沟塘水、江河水、水库水)仅占调查水源总数的34.25%(137/400).水样合格率为30.67%(2:42/789).丰水期水样合格率[25.75%(103/400)]低于枯水期[35.73%(139/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国债项目水样合格率[37.95%(74/195)]高于非国债项目[28.28%(168/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项检测指标中,总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合格率较低,分别为38.15%和78.71%.其他指标合格率则均在94.00以上,其中,砷、氟化物、硝酸盐、硫酸盐、氯化物、总硬度均合格.结论 广西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水质合格率较低,微生物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