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脑CT灌注成像和血管成像术在海岛医院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岛医院应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和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超早期脑梗死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四排螺旋CT对24例突发偏瘫或失语、发病时间少于6h、CT检查阴性的患者,即行CTPI和CTA检查,定量分析病灶侧灰质区及皮层区的脑血流量(cer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并与对侧相应部位进行比较。在第2天及第7天行CT及MRI复查,对照观察CTPI和CTA的诊断价值。结果24例入选病例中4例CTA检查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其余20例中右侧颈内动脉段梗塞3例,右侧大脑中动脉主干支梗塞4例,右侧大脑中动脉分支梗塞8例,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支梗塞3例,左侧大脑中动脉分支梗塞1例,左大脑后动脉主干支梗塞1例。上述病例在第2天、第7天在CT或MRI检查中均被证实,诊断符合率100%。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患侧的灰质CBF、灰质与白质CBV明显低于对侧(均P〈0.05)。CI组患侧脑白质区及灰质区的CBV明显低于TIA组(均P〈0.05)。结论联合进行头颅CT平扫、CTPI和CTA检查,有助于临床超早期识别CI、TIA;患侧脑白质区及灰质区的CBV状态是识别CI较为敏感的指标;CTA图像能敏感反映是否存在血管阻塞,是区分TIA与CI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56层MSCT全脑CTP与CTA技术相结合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估脑梗死与供血动脉状况的关系.方法 对21例临床拟诊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CT平扫、CTP和CTA检查,重建并分析CT平扫图像、CTP及CTA图像,所有病例在CTP检查后24h内进行MRI+ DWI检查.结果 21例脑梗死患者CTA发现33条动脉不同程度狭窄及闭塞,其中包括轻度狭窄4例,中度狭窄13例,重度狭窄7例,闭塞9例.21例患者CTP发现32处梗死灶,脑梗死中心区及周边区rCBF下降、TTP延长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256层螺旋CT全脑CTP联合CTA扫描方法简便,可对缺血后脑组织供血动脉状况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3.
4.
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和脑血管造影技术在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Brilliance CT 64,对30例发病12h内急性脑缺血患者行CT平扫、CT脑灌注成像(CTP)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计算出缺血区脑血流参数,包括:脑血容量图(CBV)、血流量图(C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对比剂峰值时间(TTP),与对侧相应区灌注参数进行比较,并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所有病例在发病后3~14天复查CT平扫。结果:30例患者中16例头颅平扫发现早期脑梗死征象,14例常规平扫未发现异常,而CTP均发现灌注异常区。CTP表现为CBF及CBV减低、MTT及TTP延迟;患侧CBF、MTT、TTP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患侧CBV与对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重建CTA图像显示16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8例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其中1例伴大脑后动脉狭窄、左侧后交通动脉闭塞);4例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结论:CTP能够早期、及时、准确地反映缺血部位及程度,预测半暗带;CTA可以显示病变血管的部位和程度;联合应用两者,对早期诊断急性脑缺血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多层CT脑灌注成像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初步应用和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疑有脑梗死的患者行常规CT平扫和CT脑灌注检查,发病时间为l一24h,3例患者同时行MRI检查。结果:8例脑梗死患者CT平扫均未见异常,3例CT脑灌注后见大面积脑梗死灶,其中l例发病仅lh,MRI T2W及DWI未见异常信号,6d后CT复查证实;另2例MRI T1、T2加权阴性,DWI呈异常高信号。其余5例CT平扫和脑灌注成像均未见异常,3—7d后CT复查,其中2例为脑干梗死,2例为左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小范围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l例未见异常。结论:CT脑灌注成像最早可在出现症状40min后显示脑梗死病灶,超早期诊断的特异性好,异常灌注区以脑血流(C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TP)最敏感,CT脑灌注使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但对脑干或其它部位小的脑梗死灶,CT脑灌注的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6.
常恒  陶晓峰 《放射学实践》2002,17(4):361-363
常规CT和MRI检查在急性期脑梗死(发病后6~72h)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病6h以内)的诊断敏感性低,而且不能提供梗死区的血液动力学和代谢改变信息[1,2]。近年来,随着设备的不断进步和新技术的发展,如脑CT灌注(CT perfusion)、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MP,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使得影橡学检查对脑梗死进行更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并获得相关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和代谢改变信息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8.
_目的:采用全脑CT灌注成像(WB-CTPI)联合CT血管成像(CTA)从血管解剖形态和脑血流动力学方面对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术后血管损伤导致的缺血并发症进行分类和早期诊断。方法:5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显微手术或血管介入术后出现神经功能损伤或临床怀疑有缺血并发症的患者行动态容积CT 扫描,并行 WB-CTPI 和CTA重组。通过CTA评估父血管或分支血管与血管夹或弹簧圈的关系。WB-CTPI定量测量患者患侧与对侧脑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 8例患者中,15例经 WB-CTPI证实有缺血并发症,CTA 按血管损伤情况分为:Ⅰ型6例,血管夹或弹簧圈导致父血管狭窄,其中2例CBF降低,CBV降低或正常,4例CBF与CBV正常,6例患者TTP、TTD和MTT均延长;Ⅱ型2例,血管夹导致父血管或分支血管闭塞,CBF和CBV降低,TTP、TTD和MTT延长;Ⅲ型7例,不明原因或无法判断的血管损伤,CBF降低,CBV 降低或正常,TTP、TTD 和 MTT 明显延长。结论:WB-CTPI联合CTA不仅能够对血管损伤进行分型,还能够根据血流动力学损伤情况进行脑梗死预测,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成像(CTPI)对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局部自发性再灌注现象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0例急性期和亚急性早期(6h~10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及全脑CTPI参数图〔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和延迟(Delay)图〕。以患者未接受静脉或动脉溶栓治疗,并且首次CT-PI显示梗死脑区CBV减低、复查CTPI显示梗死脑区CBV为正常或增高定义为自发性再灌注区,分别观察各灌注参数图的特点并测量再灌注区和对侧镜像正常脑区各灌注参数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再灌注区与对侧正常脑区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结果共有15例存在自发性再灌注现象,距发病平均时间为61.5h,自发性再灌注脑区表现为CBV/CBF增高、TTP延长(P<0.05)。结论全脑CTPI能可靠发现脑梗死早期自发性再灌注现象,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一站式全脑CT灌注成像 (CTP)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IS) 患者侧枝循环评估中的辐射剂量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32例AIS患者的全脑CTP图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图像。通过固定管电压 (100 kVp)、分段设置管电流的方式优化CTP采集同时获得的CT血管成像 (CTA) 的图像质量。记录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 (DLP),计算有效剂量(E),与文献进行比较。患者核心梗死区域和对侧半脑健康区域脑灌注参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一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基于CTP、多时相CTA联合CTP两种模式,采用5分法评估患者侧枝循环状态。由另外一名放射科医师基于DSA图像采用同样的5分法进行评分。以DSA结果作为参照,计算其余方法评估结果的准确率。评分结果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 相关系数分析,一致性采用Kappa分析。结果 平均CTDIvol为184.18 mGy,和文献报道相当 (184.19 mGy)。 相较于文献报道的CTP和CTA联合扫查,一站式全脑CTP检查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降低了39% (6.1 vs. 10 mSv)。核心梗死区域和对侧半脑健康区域脑血容量 (CBV)、脑血流量 (CBF)、平均通过时间 (MTT)、达峰时间 (TTP) 和残余函数达峰时间 (Tmax) 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11、-7.47、8.58、12.34、10.05,P<0.01)。CTP和DSA的评分相关系数为0.95 (95%CI:0.89~0.97,P<0.01),多时相CTA联合CTP和DSA的评分相关系数为0.98 (95%CI:0.96~0.99,P<0.01)。DSA CTP评估结果的Kappa值为0.64 (t=7.53,P<0.01),与多时相CTA联合CTP评估的Kappa值为0.88 (t=9.99,P<0.01)。CTP评估侧枝循环的准确率为71.9%,多时相CTA联合CTP评估的准确率则为90.6%。结论 固定管电压、分段设置管电流的一站式全脑CTP能够同时提供可靠的CTP和多时相CTA,合理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借助多时相CTA联合全脑CTP能够准确判断颅内血管有无侧枝循环及脑组织状态,有助于临床中AIS患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1.
CT灌注成像在脑梗死前期局部低灌注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梗死前期局部低灌注的CT灌注成像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分析15例临床诊断为脑局部缺血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常规MRI、MRA及CT灌注成像的表现.结果: 15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均未发现新的脑梗死灶,CT灌注成像发现脑梗死前期脑局部低灌注I1期4例、I2期7例、II2期3例,MRI发现缺血灶14个,MRA发现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例.结论: 脑梗死前期局部低灌注,常规CT,MRI无异常发现.CT灌注成像可超早期发现脑组织局部血流动力学异常,并可分期区分低灌注的脑局部微循环的病理生理学状态,对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全脑CT灌注和CT血管造影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评价全脑CT灌注成像加同步CT血管造影(CTA)对早期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缺血性卒中发作2~24h病例分别行常规非强化CT(NCCT),CT全脑灌注成像(PWCT)及灌注后70s的延时扫描(DCT),分别测量低灌注区中心,周边及健侧相对应区CT值,计算病变中央和对侧灌注血液容积(PBV),PWCT作为CTA源图像重建CTA,判断颅内大血管阻断或狭窄及分支缺损情况,灌注延时相了解侧支循环改变,PWCT用密度差法处理,1周至1个月后复查CT、MR确定最终梗死区面积,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20例缺血性卒中NCCT+PWCT+CTA未发现异常10例,其中临床及复查CT、MR证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6例,腔隙性梗死4例,10例PWCT低灌注区中心、周边内侧与外侧和健侧对应区CT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病灶中心、周边内和外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侧和健侧PB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最终梗死区面积较低灌注区增大,增大百分比与缺血时间呈中度负相关,R2=0·42,CTA显示左大脑中动脉阻断2例,左大脑中动脉前、中分支缺如3例,NCCT、PWCT及CTA的敏感度分别为28·5%、71·4%和35·7%,延时相显示不对称充盈血管5例。结论CT全脑灌注像加同步CTA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不失为一种简便、省时和有效的方法,可明确低灌注区的存在及其大小、位置和相对应供血动脉的情况,对半暗带区也可作出一定程度的推测,可为临床早期溶栓治疗提供半定量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56层CT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成像(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120例发病时间在12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均同时行CT平扫、CTP检查及CTA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经CT平扫检查显示58例可见早期低密度病灶,其余62例均未见明显异常;经CTP检查显示59例患者可见缺血半暗带,且比较梗死区与对侧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缺血半暗带区与对侧CBF、M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缺血半暗带区与对侧CBV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半暗带区与梗死区CBF、CBV、M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TA检查显示本组120例患者中112例可见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现象。结论 联合应用CTP与CTA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CTA联合评价颈内动脉狭窄与脑梗塞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急性发作后6 h内行CT灌注成像和CTA检查.通过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估,通过灌注图像评估脑梗塞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 梗死侧颈动脉血管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梗死侧(P=0.001),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所致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之间明显相关(P<0.05).结论 联合CT灌注与CTA能评价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CTP)对小体积急性脑梗死(ACI)灶的诊断价值,并进一步分析可能对诊断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方法:选取86例疑似ACI患者,初步完成全脑CTP检查后,以MRI或CT后续复查来确定梗死灶数目,通过弥散加权成像(DWI)进一步证实,符合小体积ACI灶(体积≤8 mL)患者共58例,评价全脑CTP及各参数诊断小体积ACI灶的灵敏度、特异度;依据发病时间、病灶部位及最大直径的差异性,分析全脑CTP对不同类型病灶的诊断价值。结果:全脑CTP共诊断出41例患者,检出小体积ACI灶共55个,MRI或CT共检出70个病灶。诊断过程中全脑CTP灵敏度为67.14%(47/70),各参数比较,脑血容量(CBV)的特异度最高,达到92.86%(26/28)。在各影响因素中,CTP对位于皮质/皮质下和丘脑、基底节区的小体积ACI灶诊断准确度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6和0.675;CTP对直径≤15 mm病灶的灵敏度为40.74%(11/27),而对直径>15 mm者灵敏度为83.72%(3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脑CTP最终检出的病灶体积和...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前期脑局部低灌注的CT灌注成像表现及分期   总被引:80,自引:1,他引:80  
目的 探讨脑梗死前期动态CT灌注成像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临床诊断为脑局部缺血患者作了CT灌注成像和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F)和最大峰值时间(time-to-peak,TTP)比值(病侧/健侧)测量。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脑梗死前期的分期,包括Ⅰ1期:TTP延长,MTT、rCBF和rCBV正常;Ⅱ2期:TTP和MTT延长,rCBF正常,rCBV正常或轻度升高;Ⅱ1期:TTP、MTT延长以及rCBF下降,rCBV基本正常或轻度下降;Ⅱ2期:TTP、MTT延长,rCBF和rCBV下降。结果 Ⅰ1期4例,CT灌注成像见脑局部TTP延长,MTT、rCBF和rCBV正常。rCBF、rCBV、MTT和TTP平均比值分别为1.00、1.00、1.00和1.30。Ⅰ2期13例,表现为脑局部TTP和MTT延长,rCBF和rCBV正常(8/13)或rCBV轻度增高(5/13)。rCBF、rCBV、MTT和TTP平均比值分别为1.00、1.03、1.38和1.30。Ⅱ1期8例,CT灌注成像见TTP、MTT延长以及rCBF下降,rCBV正常(3/8)或轻度下降(5/8)。rCBF、rCBV、MTT和TTP平均比值分别为0.56、0.94、1.49和1.47。Ⅱ2期4例,表现为脑局部区域TTP、MTT延长,rCBF和rCBV下降。rCBF、rCBV、MTT和TTP平均比值分别为0.42、0.59、1.57和1.55。3例CT灌注参数图未见异常区域。结论 动态CT灌注成像可以清楚地显示脑梗死前期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并可根据各种参数的比值及相互关系提供相关的脑血流动力学的功能信息。脑梗死前期的影像学分期可以区分低灌注所致脑局部微循环的病理生理学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连续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连续动脉自旋标记灌注加权成像(CASL-PW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5例临床高度怀疑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常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CASL-PWI检查.分别在DWI、CASL-PWI上确定病变的范围,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CASL-PWI低灌注区面积大于DWI异常信号区面积的患者8例,相等1例,小于DWI异常信号区者6例.结论 CASL-PWI无需注射对比剂,操作简单,与DWI相结合,可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CT 灌注成像和MR 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开展颅脑CT、MR DWI检查资料进行分析,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指导。结果所有患者的CT‐PI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灌注异常区,对比梗死脑区和对侧健侧脑区CTPI参数可以发现梗死脑区的Perfusion、PE、TTP值较对侧健侧脑区有着明显的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2.23、4.22、5.65,P <0.05)。梗死患者rP为(0.53±0.55),rCBV为(0.63±0.62),梗死区 TTP较对侧延迟(3.15±0.55)s ,PE值降低(2.73±0.65)HU。 rP与rCBV具有显著相关性( r=0.72,P<0.05)。对比136例患者的梗死脑区和对侧健侧脑区DWI参数值可以发现梗死脑区的ADC值明显低于对侧健侧脑区,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10.02,P <0.05)。rCBV与rADC具有相关性( r =0.48,P <0.05)。结论联合应用CT灌注成像和MR DWI技术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可同时显示脑实质和脑血管情况,rCBV与rADC共同反映梗死脑区的病理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64层容积CT脑灌注成像结合头颈部血管成像对脑梗死前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5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而常规CT平扫未发现异常的病例进行脑灌注成像及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测量脑内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最大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并根据脑梗死前期的分期标准进行分析;对颈部及颅内病变血管按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NASCET)标准计算狭窄率.结果 发现脑灌注异常42例,其中Ⅰ_1,期6例、Ⅰ_2期16例、Ⅱ_1期12例、Ⅱ_2期8例,其中7例同时有两个部位发现异常灌注区,分别处于Ⅰ_2期和Ⅱ_1期,3例未发现异常灌注区.患侧TTP、MTT与对侧镜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例行CTA检查,发现60支颈内动脉狭窄,24支椎动脉狭窄,27例颅内动脉血管不同程度狭窄,各期患者分布情况与相应供血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64层容积CT脑灌注成像结合头颈部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脑梗死前期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及相应的血管狭窄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CT扫描是诊断急性脑缺血的重要方法。CT平扫可排除脑内出血,并可显示脑缺血的早期征象,如脑沟消失等间接征象,但不能判断缺血脑组织的受损程度和供血动脉的通畅情况:若对不可逆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溶栓治疗而发生脑出血。CT灌注成像(CTPI)可提供有关脑血液灌注方面的信息,如发现病灶、显示病灶范围、缺血程度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