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数字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可以丰富数字经济与农民收入的研究内容,充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证据,为加快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进程提供启示。【方法】基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视角,运用 2012—2021 年全国 31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和最小二乘法(OLS)探究数字经济对农民增 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农民增收的非线性溢出特征,最后借助分位数回归等方法分析数字经济对农民增收的异质性。【结果】(1)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经过工具变量法、改变样本容量等一系列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其中数字经济对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产生显著促进效应,对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影响不显著。(2)数字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以及高级化水平,助推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3)数字经济的增收效应具有非线性特征,且该效应在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节作用下得到进一步强化。(4)数字经济会长期带动农民收入增长;数字经济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民增收的影响效应呈“倒 U 型”,其中中等收入阶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数字经济发展对中、西部农民增收的推动力明显强于东部地区。【结论】数字经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关键要素,基于此,提出加强数字经济建设力度、创新数字经济和农业产业结构融合发展机制、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促进区域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结构统筹联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内在机制,并对影响效应进行评价,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制定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政策提供新思路。【方法】本文基于2013—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从产业结构升级视角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内在机制、影响效应及区域异质性。【结果】数字经济发展极大促进共同富裕实现,“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共同富裕”机制成立并有效,促进结果存在异质性。【结论】建议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构建“数字中国”发展新格局;基于区域异质性,制定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策略;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完善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制定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国农业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特征,为中国实现农业低碳发展,推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政策选择依据。【方法】通过构建经济和距离等5类权重矩阵,检验中国省域农业碳排放的空间关联性,以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为基础建立空间动态面板模型,考察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人口密度和能源强度的促增效应明显,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促降效应突出,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和空间滞后特征。【结论】实现农业低碳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总体布局和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云  王梦晨 《中国农业科学》2020,53(24):5063-5072
【目的】传统农业大省湖北省对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依赖度过高,客观上导致其农业生产相对高碳。本研究目的在于厘清其农业碳排放效率及影响因素,为湖北省农业低碳生产的切实推进提供参考依据与政策启示。【方法】利用DEA-Malmquist分解法对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有效测度并分析其时空差异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探究影响其碳排放效率变化的关键因素。【结果】2011年以来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虽年际间存在一定波动,但总体处于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速为2.9%;从驱动源泉来看其提升主要依赖于前沿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改善,进一步对技术效率分解可知,纯技术效率恶化趋势较为明显而规模效率得到了轻微改善。湖北省各市(州)农业碳排放效率差异明显,其中以武汉最高,达到了1.584,而荆门最低,仅为0.803;结合数值差异可将15个地区划分为高速增长、低速增长以及下降等3个不同组别;前沿技术进步在推进各地区农业碳排放效率提升上发挥了更为明显的作用,而技术效率改善所起作用相对较小,分解技术效率可知,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作用方向因地而异,但后者作用力度要略大于前者。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农村用电量均对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在其他条件维持不变的前提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越高、或者城镇化水平越高、或者农村用电量越大,农业碳排放效率越高;而农业产业结构所处情形正好相反,具体表现为,种植业产值比重越高越不利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结论】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处于上升态势,但伴随着年际波动各市(州)碳排放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无论是湖北省还是各市(州)其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都更多地依赖于前沿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的改善,这也要求我们在推进湖北农业低碳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新技术的研发,更需强化对各类技术的合理运用。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农村用电量以及农业产业结构均对农业碳排放效率产生了显著影响的现实境况,实践中可以通过繁荣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保障农村用电需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完善法制建设与制度保障等手段来切实确保农业碳排放效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数字经济深刻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能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对数字经济如何驱动农业现代化进行理论研究,构建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全国角度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方法】基于 2011—2020 年中国 31 省(市、区)面板数据分别测算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水平,分析数字经济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内在机制,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的异质性、分项检验。【结果】(1)数字经济可以驱动农业现代化;(2)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和农户人力资本投资间接促进农业现代化;(3)具体到农业现代化各个维度,数字经济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产出、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但对农业经营现代化的影响并未显现;(4)聚焦到农业现代化在各区域的发展,相较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通过数字经济获得的红利更高。【结论】数字经济在深化全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呈现明显差异性趋势,应在已有数字经济发展建设作用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提升农业人才素质培养,深化绿色有机农业理念。在尚未体现数字经济的经营与管理方面,发展数字化管理战略,广泛采用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特色对本土农产品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深化数字经济在农业经营管理层面的影响,完善数字经济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内在机制。政府应根据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采取不同的政策,实行差异化、阶梯性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探究福建省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分析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可为福建省发展低碳农业和生态农业提供理论依据和优化策略。【方法/过程】从农地使用、农作物种植、农业物资使用和畜牧养殖4个方面构建农业碳排放指标体系,基于2000-2019年福建省农业相关数据,计算福建省农业碳排放;分析并验证福建省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加入控制变量并进一步验证;最后分析影响福建省农业碳排放的因素。【结果/结论】结果表明:(1)福建农业碳排放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呈“倒U”形;福建省农业碳排放在“倒U”型曲线的右端,处于下降阶段;(2)加入控制变量后的环境库兹捏茨曲线呈“倒U型”,曲线的拐点后移,但依然在2019年之前到达拐点。建议福建省制定低碳农业发展路径:一要考虑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二要协调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碳排放的发展;三要合理安排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5年-2020年的江西省十一地市的面板数据,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人口,城镇化率,农村用电量与农业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农业人口呈现负的推动作用,农业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农村用电量呈现正的推动作用,农业产业结构与城镇化率在推动农业碳排放增长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中,农业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农业人口,农村电气化水平在短期内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正向影响,农业人口在短期内对农业碳排放具有负向影响;在格兰杰因果检验中,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碳排放存在互为因果的格兰杰关系,农业产业结构会推动农业碳排放的增加,农业碳排放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因此,需要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角度出发,确立农业碳减排目标,减少农业碳排放,把二者有机结合,推动农业朝着绿色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中国农业正处于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理清农业碳排放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有利于拓展该研究领域的深度与广度,进而为促进中国农业碳减排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2008—2023年收录的297篇复合影响因子大于3.0的高水平期刊论文为基础数据,运用CiteSpace6.2.R4软件对文献进行发文量统计、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突现词分析、时间线图谱分析,以期发掘中国农业碳排放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其演进趋势。【结果 】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年发文量经历了快速增长、稳定发展、再次升温并保持较高热潮3个阶段;高产发文作者呈现“整体分散、局部聚集”的状态,发文机构整体上多独立开展研究;核心关键词是碳排放、低碳农业、中国、影响因素等;2013—2021年每年都有新的关键词首次突现。【结论 】当前研究热点可以归纳为农业碳排放研究、低碳农业、农地流转对碳排放的影响、农业碳排放回弹效应、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关系研究五大类;呈现研究热度梯度式上升、研究主题持续更新、研究方法逐渐增多等趋势;未来在固碳减排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农业碳排放全产业链研究、农业碳排放中小区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我国数字农业发展水平,探析时空分布上的特征,并对驱动因素进行识别,以期为实现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2015—2021年中国31省(区、市)面板数据,从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数字农业发展转型、数字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数字化水平4个维度出发构建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法、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分析我国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与时空特征以及驱动因素的识别。【结果】(1)数字农业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在考察期内,整体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且空间上呈现出“东高、中次、西低”的区域分布格局,区域“马太效应”明显。(2)从区域差异来看,区域间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从时空特征来看,我国数字农业发展重心整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移动的特征,整体发展离散性小,空间分布上较为集聚。(4)驱动因素识别上,技术研发创新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对数字农业发展产生显著影响,且影响力度高于其他因素。【结论】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领跑型省份与落后型省份的联合发展、多方主体融入与农民数字素养的联合培育、数字基础设施资源与技术的联合下行,助力推动我...  相似文献   

10.
农业产业集聚对产业增长贡献率的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艳荣  刘业政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5):3197-3202
【目的】从实证角度考察农业产业集聚区的出现与农业产业增长的关系。【方法】以安徽四大农业集聚区的面板数据为分析对象,利用区位商系数,修正CD函数等研究农业产业集聚与产业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农业产业集聚与产业增长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但本文所选4个区域的农业产业集聚对产业增长的贡献都接近于0。【结论】加强农业产业集聚度,有利于提升产业集聚对于产业增长的贡献和提升农业的竞争力;但农业产业集聚对于产业增长的贡献更多体现在集聚程度的动态变化,而不在于某一年份的集聚程度大小。  相似文献   

11.
农田利用碳排放是农业碳排放的主要碳源之一,测算了各省农田利用碳排放量,分析了农业财政支出对农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基于2000-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在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产品种植结构的区域差异基础之上,实证分析了农业财政支出对农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财政支出显著地提高了单位播种面积农田利用碳排放,该影响的区域差异仅与农产品种植结构相关,在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地区最显著,其次是以种植水稻或小麦为主的地区;农业财政支出有利于降低农田利用碳排放强度,减排效应的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产品种植结构均相关,在东部地区和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地区最强,其次是中西部地区和以种植水稻或小麦为主的地区。为提升农业财政支出的碳减排效果,应优化财政支出偏向,提高政策与当地农业资源禀赋的耦合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数字金融对农业企业创新的影响,为相关主体决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将2011—2020年农业上市企业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金融对农业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路径。【结果】数字金融对农业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企业社会责任发挥了中介效应。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研究结论仍然成立。对农业企业股权性质差异和地理位置差异做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对国有农业企业和东部地区农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增进作用更为明显。【结论】各级部门要积极推进数字金融均衡发展,助力农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以促进农业经济转型,针对不同性质和不同区位的农业企业实施差异化支持策略;各类农业企业要紧抓机遇,大力推进企业创新,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中国省级农业数字经济的综合评价研究,进一步确定中国农业数字经济程度和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方法 】文章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数、12个二级指数的农业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21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上海市)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区份农业数字化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各地区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所构建指标密切相关;综合评价得分前5位分别为浙江、北京、江苏、广东和山东,后5位分别为云南、贵州、吉林、西藏和黑龙江;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类第一大类包括2个地区,分别为江苏和浙江;第二大类包括2个地区,分别为北京和广东;第三大类包括山东、河北和河南等6个地区;第四大类包括重庆、黑龙江、新疆和内蒙古等12个地区;第五类包含贵州、甘肃、青海和西藏等8个地区。评价结果与我国农业数字经济实际发展状况基本相符。【结论 】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地理、经济、农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对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各地区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在农业数字经济方面普遍较为发达,而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水平由东部到西部...  相似文献   

14.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逐渐增多,日益受到各国重视。低碳经济是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兼具碳源和碳汇功能,平衡农业生产碳源排放和碳汇量可以促进农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于低碳经济下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理,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构建低碳经济下区域农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采用我国区域农业面板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低碳经济视角下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协调水平呈反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资源环境协调度较差,而资源环境禀赋优良区域的经济发展较慢,社会协调度间差异较小。从创新农业技术减少碳源,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增加碳汇,推动农业碳排放权交易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可提高低碳经济下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在大农业视角下,基于2001—2018年农业经济发展的面板数据,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以休闲农业、农业产业升级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以农业环境规制和农业人力资本作为控制变量,阐明休闲农业、农业产业升级等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休闲农业对农业经济的提升呈现出持续正向影响的态势;农业产业升级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表现出了较强的拉动作用,但后期呈逐渐减弱趋势;农业环境规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甚至表现出时滞效应;农业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后期递减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6.
从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农业经济的特点出发,对城镇化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根据1978—2016年的统计数据,运用VAR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化主要通过提升需求结构、改善供给结构和推动农业市场化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对狭义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大于对广义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原因在于种植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差异相对较小、要素供给结构调整相对较快。推动户籍人口城镇化、加强农用土地监管和进一步推进农业市场化,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城镇化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可以准确把握我国各省市农业发展现状,进而提出提升建议,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方法】从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农业高效产出水平、农民生活水平4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6—2020年我国27个省市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熵值法评价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采用莫兰指数分析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结果】2016—2020年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综合得分年均值仅为0.25,区域异质性差异显著;2020年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均值为0.26,而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农业高效产出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得分均值分别为0.14、0.06、0.03、0.04;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且空间相关性呈减弱趋势,我国多数省市处于低水平聚集区并长期未变动。【结论】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倡导绿色农业,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促进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提高农业产出水平;加强农业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变产业模式,重视农民生活质量;加强区域协助,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闫建伟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10):1795-1800
【目的】研究劳动力转移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差异情况,为政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区位商统计分析法对1998~2013年我国31个省(区、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并进行区域类型划分。【结果】(1)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农林牧副渔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我国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明显差异,主要体现为优势区域数量的变化、调整幅度的大小、调整的方向及调整的重点;(3)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划分为四大类型,即A(正向调整、高区位商)、B(负向调整、高区位商)、C(正向调整、低区位商)、D(负向调整、低区位商),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已实现,但仍有少部分地区产业调整效果不理想。【建议】地方政府要认清各自的农业产业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A类可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引领产业升级;B类可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规模化水平,巩固产业发展;C类可发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D类可充分利用区外市场,提高区域间贸易服务水平或适时转移产业支持重点。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03—2018年煤炭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资源禀赋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丰裕的资源禀赋显著增加了区域碳排放强度,该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资源禀赋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相较于Ⅱ型大城市,中小城市的资源禀赋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更显著;高资源禀赋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资源禀赋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果更大。机制分析表明:地方官员自利行为和产业结构升级在资源禀赋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中介作用,地方官员自利行为加剧了区域碳排放强度,但是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抑制区域碳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科学分析我国农业碳排放的时序特征、空间格局、演变模式、脱钩关系和绩效评估等问题,为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加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依据。【方法】构建我国农业碳排放和农业碳排放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基于2007—2020年我国省域农业碳排放的系统测度指数,采用核密度估计和标准化椭圆可视化分析农业碳排放的区域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化趋势,选用Tapio模型考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构建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报告我国和七大经济区的农业碳排放绩效及分解效率。【结果】2007—2020年,我国农业碳排放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区位差异明显,等级分布稳定。东部地区减排效果最优,中部地区出现“两极化”分布,西部地区减排压力较大。空间格局整体以东北-西南方向为主导,并向东北和西北方向趋向分散化。我国农业碳排放和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已保持在弱脱钩水平并向强脱钩水平突破,可划分为平稳期(2007—2016年)和突破期(2017—2020年)两个阶段。农业碳排放绩效呈现出“迅速上升-缓慢下降-平稳改善”趋势,其中大西北经济区和北部沿海经济区分别居于首位和末位,农业生产技术变化(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