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飞秒制瓣LASIK (FS-LASIK),波前引导LASIK (WF-LASIK)以及全飞秒激光基质内透镜取出术(SMILE)4种手术后近视患者角膜后表面高阶像差(HOA)的变化.共收集近视患者242例,其中46例行LASIK,38例行FS-LASIK,68例行WF-LASIK及90例行SMILE.分别在术前与术后6个月使用Pentacam测量每位患者右眼的HOA.高阶像差以zernike多项式进行描述,并着重分析患者角膜后表面6 mm直径中央区域的总HOA、球差(SA)、彗差、水平彗差和垂直彗差.LASIK组中,术前与术后总HOA、SA和水平慧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慧差及垂直慧差较术前增加(P<0.01).FS-LASIK和WF-LASIK组中,术前与术后角膜后表面总HOA、SA及慧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慧差及垂直慧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在SMILE术后各HOA均较术前改变.4种术式术后各HOA及变化值之间比较发现:水平慧差与垂直慧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FS-LASIK和WF-LASIK相比,SMILE引起水平慧差负移(P<0.01),垂直慧差增加(P<0.01).LASIK与其他组各HOA变化值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ILE手术患者角膜后表面水平慧差及垂直慧差变化较大,因此FS-LASIK与WF-LASIK在中心切削准确性方面可能优于SMILE.  相似文献   

2.
李婧媛  李淑琴  万婧 《海南医学》2023,(20):2954-2958
目的 研究近视合并不同程度散光患者应用波前像差引导飞秒激光辅助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咸阳爱尔眼科医院收治的131例262眼近视合并散光患者进行研究,按照不同程度散光分组,其中低散光组61例122眼,中散光组53例106眼,高散光组17例34眼,所有患者均采用FS-LASIK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前BCVA)及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有效性指数、残余屈光度;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角膜高阶像差(包含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水平三叶草差、倾斜三叶草差)。结果 三组患者术前BCVA、术后3个月UCVA和有效性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高散光组患者的残余屈光度为(-0.289±0.027) D,明显高于中散光组和低散光组的(-0.253±0.026) D、(-0.159±0.021) D,且中散光组残余屈光度明显高于低散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低散光组患者的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分别为(0.635±...  相似文献   

3.
王彤  王阜蕾  裴瑞 《海南医学》2022,(19):2529-2532
目的 探讨视轴角膜反光点(VACRP)为切削中心、瞳孔中心(PC)为切削中心对近视眼患者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后视力水平和屈光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视光中心行FS-LASIK手术治疗的70例近视眼患者(14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切削中心不同分为VACRP组(33例66 眼)和PC组(37例74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UCVA)、散光度、切削中心偏移量差异性;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数、角膜像差[全角膜(tot)和角膜前表面(fro)总高阶像差(HOA)、球面像差(Z40)、垂直慧差(Z3-1)、水平慧差(Z31)]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 UCVA≥1.0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CRP 组和 PC 组患者的散光度[(-0.39±0.11) D vs(-0.76±0.17) D]、切削中心偏移量差[(0.187±0.029) mm vs...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消像差设计飞秒LASIK手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 分析74例患者146眼的临床资料,在术前和术后进行标准检查测量角膜像差。应用Custom Ablation Manager软件进行消像差手术设计,应用SCHWIND AMARIS准分子激光仪进行激光切削,应用Intralase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术后3个月测量高阶像差(higher order aberrations, HOAs)的改变。 结果 术后除三叶草差外,其余各角膜高阶像差指标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3、12.35、8.25、5.26,P<0.01)。切削区较小时,矫正单位屈光度引起的HO-RMS增加量、球差增加量和彗差增加量高于切削区较大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86、36.76、2.97,P<0.05)。预矫屈光度数高的组,矫正单位屈光度引起的HO-RMS增加量、球差增加量和彗差增加量均高于预矫屈光度数低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4、5.24、2.80,P<0.01)。结论 消像差设计飞秒LASIK手术后,角膜高阶像差较术前增加。矫正的屈光度数越高,术后角膜高阶像差增加越多;切削区越小,术后角膜高阶像差增加越多。  相似文献   

5.
杜宁 《当代医学》2021,27(9):25-27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个体化准分子手术对近视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0例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行传统板层刀术式治疗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归为对照组,将行飞秒激光个体化准分子术式治疗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归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视觉质量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前,两组彗差、球差及角膜非球面系数Q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彗差、球差均高于术前,角膜非球面系数Q低于术前,而观察组彗差、球差低于对照组,角膜非球面系数Q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视觉相关生活质量量表(CHI-NEI-VFQ25)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CHI-NEI-VFQ25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上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近视患者行飞秒激光个体化准分子手术效果较好,对患者的球差、彗差影响较小,可以有效维持角膜的非球面形态,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和有晶状体眼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矫治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在本院眼科行FS-LASIK和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各25例50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残余屈光度、高阶像差.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  相似文献   

7.
华山  温蓓  蔡惠平 《吉林医学》2023,(3):588-592
目的:对比不同人工晶状体(IOL)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术后眼高阶像差。方法:选取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白内障患者120例(120眼)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前角膜球差分别植入单焦点IOL、双焦点IOL、连续视程IOL,预估术后全眼球差在0~+0.10μm以内。随访1个月,散瞳观察术眼IOL位置并应用iTrace视功能分析仪记录瞳孔直径4 mm下的患者手术前后眼相关高阶像差均方根值。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个月IOL位置居中,无并发症发生。(1)三组患者术后全眼、眼内高阶像差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3、5.626,P<0.05),角膜高阶像差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46,P>0.05)。(2)三组术后角膜高阶像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78,P>0.05),全眼及眼内高阶像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95、3.771,P<0.05)。进一步对比眼内高阶像差,双焦点IOL组和连续视程IOL组术后眼内高阶像差、慧差均低于单焦点I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叶草像差及次级散光像差...  相似文献   

8.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8):744-748
目的观察Sirius与自动角膜曲率仪测量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前后患者角膜曲率的差异及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为Sirius在眼科临床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94例(188眼)行FS-LASIK术前检查患者,分别用Sirius、自动角膜曲率仪测量平坦子午线角膜曲率K1、陡峭子午线角膜曲率K2及平均角膜曲率Km,其中Km=(K1+K2)/2。FS-LASIK术后随访1周,随机选取20例(40眼),用Sirius、自动角膜曲率仪测量术后K1、K2、Km,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采用Bland-Altman分析评价2种仪器测量角膜曲率的一致性。结果 FS-LASIK术前,Sirius与自动角膜曲率仪测量K1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ius测量K2、Km值均大于自动角膜曲率仪(P<0.01)。FS-LASIK术后1周Sirius与自动角膜曲率仪测量K1、Km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ius测量K2值大于自动角膜曲率仪(P<0.05)。FS-LASIK术前,Sirius与自动角膜曲率仪测得K1、K2、Km值差值的均数接近差值为0的基线,95%一致性区间窄,FS-LASIK术后测量K1、K2、Km值差值的均数较术前增大,一致性区间增宽。结论在测量近视患者FS-LASIK术前角膜曲率时,Sirius与自动角膜曲率仪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术后1周一致性差,临床上是否可以相互取代需术后长期、大样本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与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对高度近视患者视力恢复、角膜生物力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新城海翔眼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101例(195眼)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选择不同分为SMILE组53例(103眼)和LASEK组48例(92眼)。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客观视觉质量[客观散射指数值(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值)、斯特列尔比值(SR)]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月的角膜生物力学指标[角膜阻力因子(CRF)、角膜滞后量(CH)],并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改善,且SMILE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的裸眼视力优于LASEK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两组患者的OSI均较术前升高,MTF cut-off值均较术前下降,且SMILE组患者的OSI明显低于LASEK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联合角膜胶原交联术(CXL)矫正近视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SMILE手术的患者32例(64眼),按照眼科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SMILE组和SMILE+CXL组,其中SMILE组18例(36眼),SMILE+CXL组14例(28眼)。SMILE组行常规SMILE手术。SMILE+CXL组先行SMILE手术,分离并取出角膜基质透镜后,再用Vibex Xtra核黄素溶液均匀反复注入角膜基质囊袋内,持续45 s,应用Avedro交联系统行跨上皮快速交联,选择波长365 nm,采用连续照射模式,照度30 mW/cm2的紫外线照射45 s,照射总能量为1.35 J/cm2。术后随访1、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及术后眼科检查参数,手术前后角膜生物力学参数,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SMILE+CXL组患者术后早期有畏光,流泪等症状。SMILE组与SMILE+CXL组术后1天、术后1月和术后3月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ogM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LE组与SMILE+CXL组术后1天、术后1月和术后3月等效球镜(S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LE组与SMILE+CXL组术后1月和术后3月眼压(IO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术后1天相比,两组术后1月和术后3月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术后1天相比,两组术后1月和术后3月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术后1月相比,SMILE+CXL组术后3月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术后1月相比,两组术后3月IOP增加,P<0.05。所有患者手术前后AT1、AT2、AL1、AL2、V1、V2、HCR、D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LE组与SMILE+CXL组两组比较,术后3个月AT1、HCT、AL1、AL2、V1、V2、P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ILE术后角膜生物力学降低,SMILE联合CXL矫正近视早期安全、有效。CXL术后角膜硬度增加,形变速度减慢,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60眼)。对照组采用单纯飞秒激光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LASIK治疗。比较两组裸眼视力、视空间对比敏感度、高阶像差总RMS值、散光度数、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和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结果术后1、3个月,观察组裸眼视力均高于对照组,3 c/d和12 c/d条件下对比敏感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高阶像差总RMS值低于对照组,散光度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角膜纹出现率和平滑型角膜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两组角膜纹均基本消失,角膜逐渐向平滑过渡。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LASIK治疗近视术后恢复效果优于常规飞秒LASIK,术后残留散光值低,视力恢复快,对比敏感度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后(wavefrontandirislocatingguided—LASIK,WG—LASIK)近视患者的疗效以及角膜前表面像差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0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200眼,排除手术禁忌证后,按球镜屈光度分成低度(≤-3.00D)和中度(-3.00D~-6.00D)。每组患者随机分成2组,一组行波前像差LASIK,另一组行常规LASIK。分别在术后1个月、3个月随访患者的裸眼视力、波前像差检查。结果:在低度和中度患者中,LASIK组和wG—LASIK组术后视力在1个月和3个月均达到术前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中度近视组,LASIK组和WG—LASIK组在术后1个月时彗差、球差及总的高阶像差均较术前有所增加。至术后3个月时彗差、球差及总的高阶像差均未恢复至术前水平。在中度近视组,LASIK组和WG—LASIK组间彗差、球差及总的高阶像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能有效的矫正近视和散光。并且其视觉质量优于传统的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中低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的角膜瓣瓣蒂宽度大小对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 选择中低度近视患者40例80只眼,行LASIK手术,在同一患者两只眼睛随机做成两种宽度不同的瓣蒂,分为宽瓣蒂组、窄瓣蒂组,使用Wavelight的Allegretto波前像差仪观察术后1、3、6个月时,C7(慧差)、C12(球差)、RMSH(总高阶像差均方根)3个变量.结果 术前两组C7、C12、RMSH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的C7、RMS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宽瓣蒂组的均值小于宽瓣蒂组,C12的差异在术后3个时间点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手术中角膜瓣瓣蒂宽度的大小对术后高阶像差有影响,术后宽瓣蒂的高阶像差比窄瓣蒂的高阶像差小,其中主要是对C7的影响,对C12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收集接受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的近视患者21例40眼为波前组,同期接受常规LASIK的近视患者16例31眼为对照组。随访1年,对两组术后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1年所有患者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均≥0.8,其中UCVA≥1.0者波前组97.5%,对照组9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VA≥1.5者波前组35.0%,对照组1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提高者波前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7.5%vs 19.4%,P>0.05)。术后1年波前组等效球镜度在±0.5D及±1.0D范围内眼数所占比(分别为75.0%和95.0%)与对照组(分别为77.4%和9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6 mm瞳孔直径时的总高阶像差、慧差、球差均高于术前,但波前组术后总高阶像差、慧差、球差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与常规LASIK相比,提高裸眼视力的优势不显著,但在减少术后高阶像差方面优于常规LASIK。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并比较高度近视患者行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手术前及手术后不同时期的视力、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角膜后表面高度及眼波前像差的变化特点,为高度近视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将43例86眼的高度近视患者随机分为SBK组及LASEK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检查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BUT、OCULYZER 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后表面高度;ALLEGRO像差仪获取眼慧差(coma aberration,Coma)、球差(spherical aberration,SA)并进行比较.结果 SBK术后视力恢复快,2种手术术后3个月BUT恢复至术前水平,角膜后表面均无明显前凸;SBK、LASEK术后眼高阶像差均有所增加,术后3个月内SBK组有相对较低的高阶像差.术后6个月2组眼高阶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BK与LASEK治疗高度近视均具有良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虹膜识别定位下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眼术后波前像差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对接受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眼的患者97人采用随机表分为两组,Zyoptix组49人(98眼)采用虹膜识别定位下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Planoscan组48人(96眼)采用传统LASIK治疗,采集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视力,屈光度和波前像差数据,比较两种手术对术后眼波前像差的影响。结果术前两组的球镜度、柱镜度、瞳孔直径6mm区的总体波前像差均方根值(RMS)、高阶像差RMS、三阶彗差三叶草像差和四阶球差RM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各观察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两组间比较柱镜度,瞳孔直径6mm的总体波前像差、总体高阶像差、三叶草像差和四阶球差的RMS,Zyoptix组均小于Planosca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球镜度、瞳孔直径6mm去四阶球差总体高阶像差和三阶彗差RM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膜识别定位下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眼术后降低波前像差效果要优于传统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3种不同的个体化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手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Q值优化的非球面像差切削(aberration smart ablation,ASA)模式、波前像差引导下的ASA模式(WASCA)、波前像差联合虹膜定位双重引导的ASA模式(IR+WASCA)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选取96位近视患者,随机选定患者的某一眼参与研究,共96眼。其中30眼行ASA手术(ASA组),32眼行WASCA手术(WASCA组),34眼行IR+WASCA手术(IR+WASCA组)。术前3组等效球镜值(SE)、年龄、性别、瞳孔大小及高阶像差大小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裸眼视力、屈光度及波前像差。结果:术后三组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0.8者均为10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中WASCA组术后裸眼视力100%≥1.0。三组术后1个月、3个月的屈光不正均在±0.50 D范围内。术后1个月、3个月三组间SE、高阶像差均方根及其改变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模式下LASIK术后总高阶像差、总彗差、总球差均增大,手术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LASIK(ORK-CAT)和角膜非球面切削LASIK(ORK-Aph)对角膜像差变化影响的比较。方法纳入研究133例(257眼)患者。手术方式由患者自愿非随机选择,其中35例(69眼)行常规LASIK治疗,51例(98眼)行ORK-CAT治疗,另47例(90眼)行ORK-Aph治疗。采用意大利Optikon2000角膜地形图仪,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并获取角膜前表面的波前像差参数。结果低度近视患者,ORK-CAT和ORK-Aph组整体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MSh)、球差增加值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均低于常规LASIK组(P<0.01);中度近视患者,在术后1个月、3个月时,ORK-CAT组RMSh、球差增加值低于ORK-Aph组(P<0.05);高度近视患者,ORK-CAT和ORK-Aph组RMSh、彗差、球差增加值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均小于常规LASIK组(P<0.05),ORK-Aph组RMSh、球差增加值低于ORK-CAT组(P<0.05)。结论 ORK-CAT在中度近视患者中具有优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矫正中度近视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 中度近视患者59例(114眼),其中LASIK组与SBK组各57眼,分别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视力、等效球镜和高阶像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LASIK组与SBK组术后裸眼视力(UCVA)≥5.0分别占82.46%、87.72%,剩余等效球镜在±0.5D之间分别占80.70%、85.9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垂直慧差(C7)、水平慧差(C8)、球差(C12)和总高阶像差均方根(Rmsh)均于术后1周开始显著增高(P<0.05),除术后1个月SBK组C7明显低于LASIK组外,余各时间点C7、C8、C12和Rmsh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IK组C7、C12和Rmsh术后3个月较术后1周显著下降,SBK组C7和Rmsh术后1个月较术后1周显著下降,至术后6个月,两组的C7、C8、C12和Rmsh均未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对术后视觉质量均有显著性影响,术后早期,SBK组较LASIK组视觉质量好,随着时间的推移,LASIK组与SBK组视觉质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瞳孔直径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 对150例(300眼)近视眼患者于LASIK术前及术后3 d、1周、1个月分别检测瞳孔直径为3 mm和6 mm下各像差成分均方根(RMS)值,包括低阶像差(RMSL)、总体高阶像差(RMSH)、慧差(RMS3)、球差(RMS4)、次级慧差(RMS5).结果 LASIK术后不同时间(3 d、1周、1个月)患者瞳孔直径3 mm、6 mm下的RMSL较术前显著下降,而RMSH、RMS3、RMS4、RMS5则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瞳孔直径6 mm组的RMSH、RMS3、RMS4、RMS5均显著高于瞳孔直径3 mm组,而RMSL则显著低于瞳孔直径3 m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术后患者的高阶像差较术前显著增高,RMSL较术前显著降低;且术后的高阶像差随瞳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