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澳大利亚的博文盆地是典型的弧后前陆聚煤盆地。博文盆地博文区块地质条件复杂,尽管已开展了大量的煤层气勘探工作,但是控制煤层气富集的地质因素众多,对该区块的煤层气富集规律一直认识不清。结合博文盆地的煤层发育特征、构造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应力特征以及煤层含气性和渗透率等地质特征,以该地区发育的Moranbah煤层组为例,提出"沉积控煤、构造控气、水文控藏、应力控带、局部高部位和边缘斜坡富集高产"的煤层气富集高产规律:沉积相控制煤层分布、煤层储层物性,河流冲积平原、上三角洲平原煤层较厚,下三角洲平原煤层较薄;构造控制含气量及富集带,向斜构造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高产,局部高部位形成煤层气富集高产区;水文地质条件控制煤层气成藏,位于弱径流—承压区成藏条件好,当地表径流和地层倾向一致时,成藏条件较有利;应力场控制煤层高渗带,埋深增加,有效应力增加,煤层割理裂隙闭合造成渗透率降低。在煤层气富集规律的基础上,厘定了煤层气资源规模、控气因素、可采性三级有利区评价指标体系,圈定了研究区块的甜点区、有利区和不利区。基于澳大利亚煤层气区块管理政策,提出了甜点区申请开发许可优先投入试产开发评价、有利区申请潜在商业区勘探保地、不利区申请退地的勘探策略。  相似文献   

2.
沁水盆地南部高煤阶煤层气富集高产控制因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有效支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煤层气业务的发展,持续开展了沁水盆地南部高煤阶煤层气富集及高产控制因素研究,总结了阶段成果和煤层气开发实践经验。结论认为:沁水盆地高煤阶煤层具有低压力、低渗透率、非均质性强的特征;煤层气开采难度大,其富集成藏主要受煤质、煤层埋深、顶底板封盖性、构造、水动力条件等的控制;地下水滞留区构造翼部是富集高产的有利区域;面积降压、合理井型是实现煤层气井高产的必要条件。该成果为规模高效开发该煤层气田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广义的煤系气是指赋存于煤系地层中的全部天然气,而狭义的煤系气则主要指赋存于煤层中的煤层气及其附近致密砂岩储层中的天然气。为了提高煤层气的开发效益,从烃源岩分布、煤与砂岩的组合类型、沉积相、封闭体系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狭义煤系气的成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①我国含煤盆地煤系地层煤与砂岩组合配置关系多样;②广覆式烃源岩分布为煤系气的富集提供了充足的气源基础;③沉积相控制了煤系气生储盖组合的配置关系,构成煤系气成藏的先天物质基础,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煤层和砂岩均发育,是煤系气共生成藏最有利的沉积相带;④封闭体系对煤层(系)气的控制作用贯穿于煤层(系)气生成、聚散、富集及成藏等全过程,可划分出3种煤系气气藏类型--自生自储型煤层气藏、煤层气-砂岩气共生气藏、煤成砂岩气藏,其中前者是目前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对象。进而指出了下一步的煤系气勘探方向:①以沁水、鄂尔多斯、准噶尔、海拉尔、鸡西等煤系气资源量较大的盆地为重点,开展煤系气勘探和评价;②针对不同煤系气气藏类型开展有针对性的勘探工作,在浅部自生自储型煤层气富集区进行煤层气勘探,对深部煤层气-砂岩气共生气藏进行煤层气+砂岩气综合勘探,对煤成砂岩气藏重点开展砂岩气勘探。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韩城矿区中煤阶煤层气的成藏规律,综合应用钻井、测井、试井、煤岩测试和生产数据等资料,分析了韩城矿区的煤层气成藏条件和主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煤层气成藏模式。韩城矿区煤层气成藏条件有利,主力煤层全区发育且厚度可达12 m,煤层含气量为8~16 m~3/t,热演化程度较高,镜质体反射率为1.91%~3.06%,保存条件好;煤层气成藏主要受构造、水文地质和煤变质作用控制。依据构造形态、煤层围岩和地下水动力特征,把研究区的煤层气藏划分为低角度单斜式、鼻状构造式、边缘推覆式、缓坡背斜式和逆断层封闭式等5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侏罗统Walloon亚群煤组是澳大利亚苏拉特(Surat)盆地煤层气藏的主要储层,为一套典型的低煤阶高产煤层。为了明晰该煤组的煤层气成藏条件及富集模式,基于录井、实验和测试资料,研究了该煤组的展布特征及烃源岩条件、储集条件与保存条件,结合对该煤组的天然气成因及含气性特征分析结果,对比分析了该盆地东北部3个煤层气开发区在气藏富集模式上的差异,并归纳了Walloon煤组成藏及富集的有利条件。结论认为:(1)构造运动、地下水条件以及显微组分为Walloon煤组的生气创造了有利条件,该煤组的顶、底板及夹层岩性致密,封闭条件较好;(2)Walloon煤层气藏是一个形成在单斜构造上由水动力和岩性共同封闭的以次生生物成因气为主的混合成因气藏,煤层气的富集受局部构造、煤层生气能力和地下水动力3种因素的控制,并可分为背斜、向斜和斜坡3种模式,其中背斜模式、向斜模式的煤层气富集程度相对更高;(3)与其他煤层气藏相比,Walloon煤层气藏的成藏和富集同时具有双重碳源、高效生气、适中水动力和双重封闭4个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为指导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区块煤层气高效开发,通过综合运用钻井、地震、试井、煤岩测试及生产数据等资料,分析了研究区煤层气成藏条件和主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高煤阶煤层气成藏模式。研究发现,煤层气成藏主要受到构造、水文地质、地应力及煤变质作用控制。依据构造形态、煤层围岩和地下水动力等特征,把研究区煤层气藏划分为浅层单斜、鼻状构造、封闭断层气水圈闭及深层气藏等4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长岭凹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岭凹陷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南部,其东西两侧分别为红岗阶地及华字井阶地,是纵贯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的大型凹陷。地层划分为三大构造层,即基底构造层、断陷构造层和坳陷构造层,构造演化史与松辽盆地相似,热演化的历史特征决定了盆地的构造和沉积演化特征,分为裂谷盆地的形成、断陷、断坳过渡、坳陷和挤压反转5个盆地演化阶段。长岭凹陷油气成藏受各种成藏要素及其有机配置关系所控制,通过研究认为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有利储集相带和运移通道条件3种因素控制,主要有5种油气成藏模式:自生自储成藏模式、近源成藏模式、远源侧向成藏模式、阶梯成藏模式和垂向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A区长7~长8深层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受成藏富集规律认识不清等因素制约,该区勘探增储未取得较大进展。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A区长7~长8成藏富集规律研究为目标,从生、储、盖、圈、运、保成藏六要素出发,通过开展区内小层对比、沉积相带划分、烃源岩研究、油气运气分析,总结形成了以多元主次供烃,源储压差驱动,近源连续聚集的成藏富集模式。本文的研究成果可进一步指导鄂尔多斯盆地同类深层油藏的勘探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9.
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的特征及分馏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值记录了煤层气成藏和开发过程中的一些有用信息。为此,测试了我国5个典型盆地、不同煤阶的72个煤层气样品的δ13C1,从热演化过程、生物降解作用、解吸吸附过程、水的溶蚀作用4个方面分析了煤层气甲烷同位素的分馏效应。结论认为:从煤层气的成藏到开发的整个过程,其甲烷同位素的分馏效应是普遍存在的;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帮助判断煤层气的气源与成藏过程、判断煤层气井的开发状态及采收率、判断煤层水的活跃程度,从而更加精确地评价煤层气富集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煤层气富集高产规律、开采特点及勘探开发适用技术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与国外相比,中国煤层气构造条件复杂,成藏类型复杂,层内非均质性强。根据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总结了我国煤层气富集高产规律:①区域含煤区构造高点是高产富集有利部位;②上斜坡区域煤层后期受构造运动抬升幅度大,次生割理发育,煤层变浅压实作用弱,渗透性好,在稳定的盖层条件下,处于承压水滞流封闭环境,下倾部位有充足的烃类补给,高产条件优越;③构造抬升盆地凹中隆火山岩活动区有利于高产;④封闭好的浅层,低煤阶厚煤层有利于煤层气富集;⑤断裂活动次生割理发育区是煤层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同时系统分析、总结了中国煤层气开采特征和不同措施影响煤层气井产气特征,以及受构造部位和层内非均质性影响的单井产气特征,列举了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适用技术,包括二维地震AVO高产富集区预测技术、羽状水平井钻井技术、超短半径水力喷射钻井技术、煤层气井重复压裂技术等。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陇东煤田低阶煤层气资源丰富,勘查开发处于起步阶段,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认识尚不足.为弄清气体的富集规律,优选勘探靶区,运用钻探(现场解吸、试井、岩芯)、测井、水文、地球化学测试等资料,从构造演化、埋深条件、沉积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讨论了气藏的煤储层特征、主控因素和富气成藏机制,划分出4种煤层气富集成...  相似文献   

12.
淮南潘集、张集煤矿次生生物气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淮南煤田不同矿区煤层气的成因类型对于整个煤田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意义重大。为此,利用地质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淮南煤田主要矿区--潘集煤矿和张集煤矿煤层气的成因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煤层气组分表现出了甲烷含量高、重烃和二氧化碳含量低的干燥气体的特征,与国内外含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的组分特征一致。虽然该区煤岩的热演化程度已处于热成因气的生成阶段,但煤层气的δ13C1值的总体分布范围为-56.7‰~-67.9‰,仍属于生物成因气的分布范围。煤层气的δ13C2值主要分布在-22‰~-29‰,反映了乙烷的热成因特征,指示了该区的煤层气为热成因乙烷和微生物成因甲烷的混合。淮南煤田具有适合的煤阶、区域强烈隆升使煤层被抬升到浅部、地表水渗入煤层、生物气生成的最佳温度等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生成的有利地质条件。因此,有利的地质条件、煤层气的组分与同位素显示的特征,相互印证了淮南煤田煤层气中有次生生物气存在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成藏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为此,以油气、煤田和煤层气各勘探阶段积累的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探讨了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藏的成藏机理。通过对煤层气藏特征(包括煤层空间几何形态、煤层气成分和含量、储层物性、吸附特征、储层压力及封闭条件)和煤层气成藏过程(包括煤层气形成、运移和聚集)的分析,进而认识到:晚古生代煤层在经历了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次煤化作用后大量生气,并在喜山期遭受了强烈的调整与改造作用,最后逐渐形成了现今的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藏;直接控制和影响该区煤层气富集的因素除了煤层顶底板的岩性与边界断层外,地下水的补给、运移、滞流和排泄也是关键因素;该区目前的高产煤层气井基本上都位于地下水滞流区。  相似文献   

14.
位于湖南中部的连源盆地,发育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向的短轴向斜,面积近600km^2,盆地内有下石炭统侧水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两套煤系,煤层主要分布于向斜中。两套煤系的煤层均为腐殖煤,有机质属Ⅲ型干酪根,具较强的生气能力。煤炭中原生小气孔占90%以上,也有次生气孔和内生、次生裂隙、这就决定了煤层气的赋存以吸附状态为主,游离状态为辅。煤层气的组分主要为甲烷,含微量重量烃气及非烃气。煤层的渗透率总体较低,但  相似文献   

15.
主要根据地质认识转变、技术发展、钻井数量、勘探成果与产气量,将保德区块煤层气勘探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对外合作勘探评价阶段,水平井型排采8+9#煤层,产水量大、排液降压困难;井组试采评价阶段,丛式井组合层排采4+5#煤层和8+9#煤层,排水采气效果显现;勘探开发一体化先导试验阶段,优选富集区井网面积降压试采,获得高产突破;大规模开发与滚动扩边评价阶段,有利区规模建产及复杂区滚动扩边勘探,实现年产气量5×108 m3。以地质认识进展和勘探成果为依据,总结了保德区块低阶煤层气气源成因、成藏模式与“甜点”评价对于勘探开发的启示,提出低阶煤层气“热成因气为主、生物成因气补充”、“水动力控气、单斜缓坡成藏”理论,建立低阶煤层气富集“甜点”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低阶煤层气勘探工作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低煤阶煤层气成藏模式和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低煤阶煤层气资源丰富,但勘探和认识程度较低,煤层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和富集规律认识不足。在分析国内外不同盆地、不同区块低煤阶煤层气含气量随埋深变化趋势差异的基础上,从现今和古水文地质条件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国低煤阶煤层气成藏的前提条件,分析了成煤环境对含气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低阶煤(Ro<0.65%)主要分布于埋深<1 200 m的中-新生界煤系地层中,低煤阶煤层气主要是次生生物成因气;②低煤阶煤层气含气量随埋深总体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普遍存在"最佳深度"这一特征,现今淡水入渗或古淡水入渗水文地质条件是次生生物气生成的前提条件;③除淡水入渗水文地质条件控制低煤阶煤层气的生成与富集外,煤岩组分、煤层厚度、煤岩顶底岩性以及煤岩物性等储层特征对含气量也有重要影响;④低煤阶煤层气存在盆缘斜坡带新近成藏和小型断陷古成藏两类成藏模式,指示了低煤阶煤层气勘探的两个方向。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延川南区块是我国第一个商业开发的深部煤层气田,目前处于上产阶段。构造分异作用导致煤层气井产气产水差异显著。综合分析了岩心、测录井、产出水地球化学数据及排采井生产等资料,探讨了该区块煤层气富集高产的地质控制作用。根据研究结果,将区块划分为东、西2个水文地质单元,其中东部谭坪水文地质单元的水动力强度较西部万宝山区大。延川南区块山西组2号煤层水处于弱径流_滞流区,地层水矿化度高,适宜的水文地球化学参数分布区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基于煤体结构测井解释,发现碎裂煤发育区煤层气井易高产,建立了区块范围内煤层气富集高产选区参数指标体系,优选出4个有利区,为区块后续开发提供了接替区。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地温梯度、埋藏史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沁水盆地煤层的热演化过程及其对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的控制作用。通过对沁水盆地南部阳城地区和西部霍州地区的煤层热演化史和煤层气地化特征的对比研究表明,演化程度最高的地质时期决定了煤层气的组份和组份碳同位素特征,即是决定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关键地质时期,如沁水南部晋城地区的3#煤层在早白垩世末的Ro值达到2.4%~4.2%的最大值,从而形成甲烷碳同位素分布为-29.9‰~-36.7‰的煤层气;三叠系末期,霍州地区2#煤层处于成熟阶段(Ro=0.8%~1.2%),决定了该地区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分布为-47.6‰~-51.7‰。反之,煤层气的组份和组份碳同位素特征也反映了煤层所经历的热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