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目的了解2003-2010年山东省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且目前仍在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的治疗结果。方法收集2010年12月底前开始接受AIDS抗病毒治疗且目前仍在治的HIV/AIDS病人的随访资料,描述分析其一般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和机会性感染发生状况等。结果山东省2003-2010年接受AIDS抗病毒治疗且目前仍在治疗的HIV/AIDS病人608例,其中男性占65.6%(399/608),女性占34.4%(209/608),平均年龄为(40.2±10.2)岁,已婚或同居者占65.5%(398/608);感染途径以异性性接触感染为主,占44.9%(273/608),其次是同性性接触感染,占21.1%(128/608);有182例更换了抗病毒治疗药物,占29.9%,换药主要原因为药物不良反应。基线时CD4+T淋巴细胞平均计数≤200个/μL的占65.8%,200~350个/μL的占33.0%,≥350个/μL的占1.2%,同基线时相比,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有增加(P〈0.05)。治疗后病毒载量低于检出限的比例增高,机会性感染发生率降低。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提高HIV/AIDS病人的免疫力,有利于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德州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德州市2005-2015年所有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为研究对象,以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及病毒载量为客观指标,结合患者转归,综合分析抗病毒治疗的疗效。结果243例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的HIV/AIDS病人,平均年龄(38.40±10.16)岁,基线CD4细胞计数均值为(239.96±161.10)个/μL,治疗后CD4细胞平均增长211.01个/μL(t=-11.604,P=0.000)。在开始治疗的36个月内,不同基线CD4细胞组计数增长存在统计学差异(F=5.701,P=0.001)。接受HAART平均时长(30.71±23.82)个月,治疗12个月病毒抑制率为88.69%(149/168),累计死亡率为7.82%(19/24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随着确证时年龄的增长,HIV/AIDS病人的死亡率增加;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HIV/AIDS病人的死亡风险,是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病人的12.683倍[95%可信区间(CI):2.769-58.079]。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促进免疫重建。提高早期发现能力,及早采取规范的治疗措施,加强依从性教育,对于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中,与AIDS相关死亡病例和非AIDS相关死亡病例的分布情况,以及接受AIDS抗病毒治疗病例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IDS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的HIV/AIDS死亡病例信息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对2010年1月-2011年7月死亡的5 265例有效个案进行分析,临床诊断为AIDS相关疾病死亡2 647例(50.3%),意外伤害410例(7.8%),其他疾病或难以确定与AIDS相关疾病的死亡1 973例(37.5%),不详235例(4.5%)。4 382例(83.2%)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发现较晚(46.4%)和家庭经济困难(13.7%)。2004-2011年7月底,累计治疗AIDS病人21 761例,死亡1 718例。在有完整资料的1 694例死亡病例中,825例(48.7%)在治疗后3个月内死亡;1 065例(62.9%)治疗前最近1次检测CD4T淋巴细胞≤50个/μL。结论未能及时就医或诊断时间较晚,免疫功能低下,是HIV/AIDS病人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监测检测和治疗体系,提高覆盖面和可及性,争取HIV/AIDS病人早发现、早诊断,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哈尔滨市艾滋病(AIDS)病人的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应用国家免费提供的抗病毒治疗药品,对符合治疗条件的HIV/AIDS病人进行规范抗病毒治疗,并检测病人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病毒载量。结果 HAART开始12个月后,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增长(241.61±148.02)个/μl,病毒载量均低于检测下限。结论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实现部分免疫重建,但也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展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运城市,MSM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的相关资料,分析病人的基本情况、治疗方案、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机会性感染、不良反应、终止治疗及耐药状况。结果 55例MSM AIDS病人,年龄22-54岁,未婚占36.36%(20/55),已婚或同居占56.36%(31/55),离异或分居占7.27%(4/55);有肛交史的100%(55/55),有口交史的69.09%(38/55),有多性伴的96.36%(53/55),有固定性伴的3.64%(2/55)。在抗病毒治疗1/2年、1年、2年、3年,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由238/μL、224/μL、222/μL、75/μL增至292/μL、339/μL、423/μL、211/μL;抗病毒治疗3-36个月(平均13.81个月),88.89%(32/36)的病人病毒载量〈40拷贝/mL;有机会性感染的AIDS病人数,由治疗前的40.00%(22/55)下降到抗病毒治疗6个月内的14.55%(8/55);43.64%(24/55)的病人出现不良反应;80.00%(44/55)的病人依从性≥95%;自行停药3.64%(2/55),死亡9.09%(5/55),失访3.64%(2/55),耐药16.67%(1/6)。结论运城市MSM AIDS病人存在特殊的性行为、多性伴等高危行为,服药依从性较好,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成都市新都区≥50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生存时间,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通过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2008-2017年报告现住址为新都区且年龄≥50岁的HIV/AIDS病例资料,计算病死率和累计生存概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新都区2008-2017年累计报告HIV/AIDS病人431例,死亡115例,占26.68%。病死率从2008年0升至2011年57.14%,后降至2017年14.75%。死亡者均为汉族,以60~69岁为主,占38.26%,男性占83.48%,未婚/离异/丧偶者占63.48%,61.74%为农民/工人,小学及以下占65.22%,94.78%为异性性传播,8.70%有性病史。≥50岁HIV阳性人群的平均生存时间为5.08年[95%可信区间(CI):4.55~5.61年],1、3、5年累计生存概率分别为78.18%、66.00%、53.09%。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50岁HIV/AIDS病人死亡的影响因素。结论成都市新都区≥50岁HIV/AIDS死亡病例以男性为主,未婚/离异/丧偶比例高且文化程度偏低,≥50岁HIV/AIDS病例死亡风险高,与其年龄和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宁波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60岁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生存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60岁HIV/AIDS病人的主要流行病学特征和生存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157例≥60岁的研究对象中,接受抗病毒初始治疗的年龄中位数为65[四分数位间距(IQR):62.0~69.5]岁,以男性、本地、已婚或同居、异性性传播、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200个/μL、世界卫生组织(WHO)分期Ⅰ期为主。第1、2、5、7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6%、79%、72%和72%。≥60岁组的病死率高于〈60岁组,不同年龄组的KLM曲线,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60岁组,基线WHO临床分期Ⅳ期的死亡危险,是Ⅰ期病人的4.308倍[风险比(HR)=4.308,95%可信区间(CI):1.661~11.173];〈60岁组、WHO临床分期Ⅰ期是研究对象死亡的保护因素。在〈60岁研究对象中,基线CD4细胞为200~350个/μL组的死亡风险,低于CD4细胞〈200个/μL组(HR=0.225,95%CI:0.110~0.460);但不同的基线CD4细胞水平对≥60岁组死亡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在60岁及以上病人中,异性性传播病例的死亡风险低于经同性性行为感染的病例(HR=0.018,95%CI:0.002~0.189),但〈60岁组死亡率在不同传播途径间无差异。结论宁波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60岁以上HIV/AIDS病人的生存率不高,应根据老年人群的流行特征和死亡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干预策略,早诊断早治疗仍然是提高老年病人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对广西儿童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免疫功能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对截至2016年6月底在广西接受抗病毒治疗、年龄〈15岁、治疗时间≥3个月、基线和随访资料较完整的儿童HIV/AIDS病人,评估其治疗的免疫学效果及生长发育状况,采用t检验或F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707例,开始治疗时平均年龄(56.95±35.96)个月,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平均为(494.3±553.8)个/μL,最后一次随访检测CD4细胞计数平均值为(1 016.2±583.7)个/μL,平均增长(521.9±565.5)个/μL;不同治疗时点CD4细胞计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各组治疗前后CD4细胞计数的差值作比较,不同初始治疗方案、复方新诺明使用情况、基线CD4细胞计数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初始治疗含阿巴卡韦(ABC)方案、使用复方新诺明、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者治疗后CD4细胞计数增长相对较多,平均增长分别为(689.0±678.5)个/μL、(581.9±569.9)个/μL、(695.7±433.8)个/μL。儿童HIV/AIDS病人身高、体重均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儿童HIV/AIDS病人身高、体重与正常儿童的差距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987、0.449)。结论抗病毒治疗对儿童HIV/AIDS病人机体免疫力和生长发育有积极的改善作用,更长期的抗病毒治疗能否使儿童HIV/AIDS病人的生长发育水平达到正常,仍需继续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河南省2007-2012年首次加入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项目的艾滋病(AIDS)病人,入组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河南省2007-2012年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人的基本信息,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和变化趋势。数据采用Excel 2010进行了整理,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 909例AIDS病人平均年龄为(43.96±10.95)岁,56.73%为男性,已婚或者同居者占73.98%。经血液途径感染13 393例(67.27%),经异性性途径感染4645例(23.33%),经同性性途径感染419例(2.10%)。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平均值是(198.72±168.38)个/μL,HIV确认阳性时间与开始治疗时间的间隔天数的中位数为280(P25=29,P75=1418)天。64.46%的病人首次接受抗病毒治时,采用D4T/AZT/TDF+3TC+NVP方案。结论河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时机的选择较之以前有所提前,应进一步采取措施早发现和积极治疗艾滋病病人,同时重视复方新诺明预防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贵港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生存时间及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因素,为制定适合该市的艾滋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收集1996—2017年贵港市HIV/AIDS病人的相关信息。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运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各因素不同水平生存时间的差异,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13 948例HIV/AIDS病人中,发生艾滋病相关死亡1 663例(11.9%),艾滋病无关死亡2 528例(18.1%)。累计观察59 635.5人年,艾滋病相关死亡率为2.79/100人年。自2010年病死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平均生存时间为219.82个月[95%可信区间(CI):218.107~221.533]。确诊后1、5、10、15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9%、86%、85%、8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少数民族及来源于主动筛查的病人死亡风险较低,而男性、老年人(≥70岁)、疾病状态为AIDS、文化程度低、 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200个/μL)、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人死亡风险较高。结论近几年来,贵港市HIV/AIDS病人的艾滋病相关死亡率逐年降低,应继续加强大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强化重点人群对艾滋病的认识,不断提高检测的可及性及扩大抗病毒治疗的覆盖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湖南省开展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疗效、不良反应及耐药等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湖南省2003年9月至2012年12月间接受HAART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共有6558例HIV/AIDS病人接受了HAART:1)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随治疗时间的延长明显升高,按照基线CD4细胞水平划分为≤99个/μL、100~199个/μL、200~350个/μL三组,然后做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治疗后7-12个月,64%的病人体内病毒复制得到了完全抑制,病毒载量检测值〈50拷贝/mL;在治疗后7-12个月,病毒载量〈50拷贝/mL的比例及病毒载量常用对数值lgVL变化幅度最大,12个月以后下降趋势减缓,约3年后进入平台期。3)服药后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口改变、恶心呕吐、皮疹及疲倦等,因不良反应更换治疗方案的病例占总换药病例的70.1%(1719/2451),因不良反应停药占总停药病例的33.6%(178/529)。4)最近一次病毒载量检测〈50拷贝/mL的2739例病人中,连续2次CD4细胞计数较基线水平增幅〈20%,或治疗一年以上未达200个/μL的共375例,免疫无应答比例13.7%。5)2011及2012连续两年耐药监测显示,总耐药率为2.6%,处于较低水平。结论湖南省艾滋病HAART在免疫学和病毒学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需进一步加强不良反应、免疫无应答及耐药情况的监测和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新疆艾滋病(HIV/AIDS)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传染病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住院死亡的152例HIV/AIDS病人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52例HIV/AIDS病人中,男117例,女35例;平均死亡年龄37.17岁。吸毒感染者96例,性途径感染者49例,有偿献血感染者3例,不明原因感染者3例,母婴传播感染者1例。无业人员130例;中小学以下文化水平144例。122例查CD4细胞计数,其中CD4细胞>350个/μL 4例,≥200~350个/mL18例,<200个/μL 100例。抗病毒治疗(HAART)24例,最长服药时间为6个月。合并1种机会性感染者17例,合并2种机会性感染者54例,合并3种以上机会性感染者81例;主要合并结核病、肺炎、丙型肝炎(丙肝)、肺孢子菌肺炎(PCP)等。96例吸毒感染者中,11例曾行美沙酮替代治疗,79例在吸。结论 152例病人以吸毒人员为主,青壮年居多,HAART治疗覆盖面低,主要死于结核病、重症肺炎、丙肝肝硬化等。远离毒品,遏制艾滋,减少相关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应加大宣传及干预力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CV对HIV/HCV共感染病情进展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8月到北京佑安医院随访的HIV/HCV共感染者29例及HIV单独感染者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HIV感染时间及感染方式、感染的HIV病毒亚型均具有可比性。外周血生化指标检测并采用瞬时弹性扫描仪FibroScan评估肝脏功能及纤维化程度,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CD4+T、CD8+T细胞绝对计数。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HIV/HCV共感染组ALT、AST及TBil水平分别为(76.16±81.25)U/L、(87.66±71.32)U/L、(14.21±9.56)μmol/L,明显高于HIV单独感染组[(27.74±20.63)U/L、(45.65±16.95)U/L、(10.26±3.22)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05及0.046)。与HIV单独感染组相比,HIV/HCV共感染组Stiffness指数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9,P=0.080)。HIV/HCV共感染组HIV病毒载量(拷贝/ml)的对数值为3.66±0.97明显高于HIV单独感染组的3.02±0.90(t=2.251,P=0.030)。HIV/HCV共感染组、HIV单独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T/CD8+T细胞比例分别为(374.25±185.48)/μl及(0.33±0.17)、(496.45±230.98)/μl及(0.46±0.27),HIV/HCV共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T/CD8+T细胞比例低于HIV单独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8、0.043。共感染组艾滋病发病率(27.59%)呈现出较HIV单独感染组(5%)高的趋势(P=0.063)。结论HCV促进HIV/HCV共感染者肝脏损伤,增强HIV复制,加剧机体免疫功能损伤,HCV可能加速HIV/HCV共感染者的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中国南部地区艾滋病患者的免疫重建规律。方法收集近3年来300例患者的完整资料,按基线CD4^+T细胞数分为A、B、C三组,观察基线及治疗1、3、6、12月末CD4^+T淋巴细胞数、12月末血浆病毒载量(VL)、临床症状和毒副作用。结果抗病毒治疗12月末300例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上升127个/1,以治疗3月后增长明显,3、12月末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12月末273例(91%)患者血浆病毒载量(VL)〈5copies/ml,27例(9%)患者病毒载量(VL)〉50copies/ml,高病毒载量A组16例,C组4例;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是外周神经炎(35.4%)、骨髓抑制(18.2%)、皮疹(15.2%)、肝功能损害(12.1%)、乳酸酸中毒(12.1%)和肾结石(6.1%)。结论HAART治疗对中国南部地区的艾滋病患者有效,能够实现免疫重建,但存在较多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前列腺组织病毒储存库的情况,以及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符合抗病毒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原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根据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对广西A区、河南B县和云南C市3个调查点内符合条件的395例HIV/AIDS病例进行问卷调查,将未治疗原因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调查对象选择的未治疗的原因主要有8种,可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类,其中主观原因占大多数(62.5%),且均排在前6位;第1位未治疗原因是"自觉健康状况良好"(48.1%),该原因在3个调查点中均排在第1位,选择该原因的调查对象大多数(61.1%)没有出现AIDS临床症状,而且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结果也相对较高,在200~350个/μL之间,经统计学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第2位未治疗原因是"经济困难,无法支付路费和检测费"(19.7%),该原因主要出现在广西和云南调查点,河南调查点没有病例选择该原因。结论主观原因成为影响病人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病人,医务工作者需继续加强对病人抗病毒治疗知识的宣传,帮助病人利用科学指标做出正确的判定,而不是仅仅依靠病人的主观判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急性期/早期感染者合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特征,进一步明确影响HIV/HBV重叠感染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了解单独HIV急性期/早期感染者(单独HIV感染组)和合并HBV的HIV急性期/早期感染者(HIV/HBV重叠感染组)的初始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调定点,以及两组病人感染HIV一年内CD4细胞计数和HIV病毒载量的动态变化,和HIV急性期/早期合并HBV感染的临床特征。结果 20例HIV/HBV重叠感染组的初始CD4细胞计数平均值为(443.55±197.00)个/μL(213~985个/μL),病毒载量调定点(4.34±0.99)Log10拷贝/mL(1.82~5.47Log10拷贝/mL)。30例单独HIV感染组病人的初始CD4细胞计数平均值为(497.37±121.29)个/μL(196~792个/μL),病毒载量调定点(3.87±0.62)Log10拷贝/mL(2.77~5.19Log10拷贝/mL)。HIV/HBV重叠感染组的初始CD4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单独HIV感染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HBV重叠感染组的病毒载量调定点明显高于单独HIV感染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我国HIV急性期/早期感染者中,HIV/HBV重叠感染者与单独HIV感染者比较,初始CD4细胞计数明显降低,病毒载量调定点明显升高,HIV病毒复制更为活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