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双低技术——低千伏(100 kV)技术联合低对比剂浓度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拟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80例患者(体重指数≤26.0 kg/m2),随机分为A、B两组,A组(n=40)采用100kV,270 mg/ml威视派克对比剂及自适应迭代算法重建(ASiR),B组(n=40)采用120 kV,350 mg/ml欧乃派克对比剂及滤波反投影算法重建(FBP)。测量主动脉、皮下脂肪和竖脊肌的CT值和SD值,平均SD值计算为图像噪声。测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的CT值和SD值,并计算对比噪声比(CNR)。采用5分法对所有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分。记录CT剂量指数,并进行有效辐射剂量计算。结果A组患者平均碘用量比B组患者下降22.8%。两组患者LAD、LCX和RCA血管CT值、CNR值、图像噪声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组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体重指数≤26的患者,低对比剂浓度和低千伏(100 kV)相对于常规扫面能够提供相似的图像质量,并减少对比剂的碘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使用第三代双源CT(FORCE CT)对复杂心率病人行冠状动脉和头颈部动脉联合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和头颈部动脉CTA检查的复杂心率病人10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2例)与对照组(52例)。试验组采用第三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模式进行冠状动脉和头颈部动脉联合CTA检查;对照组采用第三代双源CT分别进行冠状动脉CTA和头颈部动脉CTA检查,其中冠状动脉CTA检查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轴扫模式,头颈部动脉CTA采用双能量扫描模式。评估并比较两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和对比剂剂量。结果两组冠状动脉和头颈部动脉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CNR、S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一致性Kappa值为0.823,且试验组与对照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第三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模式对复杂心率病人行冠状动脉与头颈部血管联合扫描图像质量好,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低,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通过增加padding的方法,评估64层螺旋CT前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在相对快心率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心率>65/min患者30例(病例组),通过增加padding至180ms,重建40%80%相位,评价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析有效辐射剂量,并与30例(对照组)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方法辐射剂量进行对比。结果 98.3%的冠状动脉血管能够满足诊断要求,其中通过增加padding重建收缩期40%80%相位,评价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析有效辐射剂量,并与30例(对照组)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方法辐射剂量进行对比。结果 98.3%的冠状动脉血管能够满足诊断要求,其中通过增加padding重建收缩期40%45%相位窗,28.3%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质量改善,其中7例患者(23.3%)的12支血管(10.0%)图像质量由不能诊断改善为可以用于诊断;病例组平均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3.5mSv vs 10.1mSv,P<0.01)。结论前门控轴扫增加padding用于相对快心率患者,可改善图像质量,避免用辐射剂量更高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中对比剂两种注射方法的对比剂剂量与辐射剂量。方法入选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行经桡动脉CAG的患者200例,根据注射对比剂的方法分为自动注射系统(automated contrast injection system,ACIS)组与手动注射系统(manual contrast injection system,MCIS)组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剂净用剂量、对比剂消耗剂量、造影体位数、累积透视时间、累积空气比释动能、累积剂量面积乘积。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剂净用剂量、累积透视时间、造影体位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CIS组对比剂消耗剂量[(71.60±13.05)ml比(100.00±0.00)ml,P0.001]、累积空气比释动能[(377.42±121.42)m Gy比(418.07±141.62)m Gy,P=0.031]、累积剂量面积乘积[(2787.37±927.15)μGym2比(3102.68±1101.09)μGym2,P=0.030]均明显低于MCI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经桡动脉CAG中应用ACIS较MCIS减少对比剂消耗剂量,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用低辐射剂量扫描下减少对比剂用量在肺静脉及左心房造影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2年4月在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左心房及肺静脉血管造影成像的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管电压120 kV,造影剂70 mL)和试验组(管电压80 kV,造影剂40 mL),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主管测评和客观测评。结果 主观评测:两组图像质量均符合诊断要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客观评价:对照组扫描方案所测CT值、信噪比、辐射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和试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用低管电压扫描联合低剂量造影技术在肺静脉及左心房检查中既能保证图像诊断又能有效地降低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辐射剂量和低对比剂剂量在冠脉CTA检查中的应用。方法运用128排CT筛查成人疑似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3例,分别采用常规和低千伏低造影剂用量方式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两组图像在不同辐射剂量和注药速率、造影剂用量时有较大差异,均能满足临床诊断。结论实验组显著减少了患者受辐射的剂量和对比剂的用量,减少患者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7.
在冠状动脉无创成像技术中,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nary CT angiography,CCT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CCTA通过血管注入对比剂,行多层螺旋CT心血管造影,再通过后处理达到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血管细节的目的,具有无创和操作简便的特点,对于血管变异、血管疾病以及显示病变和血管关系有重要价值,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准确性高.本文回顾近年国内外的一些临床研究,综述了CCTA诊断性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CT Double-Flash模式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心率≤65 次/min的73例CABG受检者进行CT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CTCA)。将受检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普通模式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35例),B组为Double-Flash模式组(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38例);检查过程中分别记录A、B两组中两种扫描模式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对比剂使用量。结果两组CABG血管共151支,平均随访(13.3±9.7)年。普通扫描模式A组82支,图像质量评分为(1.5±0.4)分;Double-Flash扫描模式B组69支,图像质量评分为(1.6±0.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辐射剂量(ED)和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分别为(16.14±3.51)msv和(39.51±6.81)mGy,B组分别为(2.91±0.87)msv和(4.43±0.71)mG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对比剂一次性注射量分别为(81±14)ml与(60±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 Double-Flash扫描模式在CABG冠脉造影中,与普通螺旋扫描模式比较,在保证图像质量同时,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使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低管电压、低对比剂浓度及低造影剂流速条件下行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全段及分支一站式CT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有效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不同浓度造影剂下完成一站式血管扫描的60例患者,按不同的扫描条件和造影剂浓度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管电压80 kV,管电流250 mA,碘浓度300 mg/mL,流速3.5 mL/s; B组:管电压100 kV,管电流200 mA,碘浓度320 mg/mL,流速5 mL/s。将两组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比较两组图像的血管(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全段主干分支)CT值、对比度噪声比(CNR)、图像噪声(PN)和辐射有效剂量。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主客观评价A组与B组冠状动脉各主干CT值及其PN(PN1),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CT值及其PN(PN2),主动脉各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CNR(CNR1)、肺动脉CNR(CNR2)、主动脉PN(PN3)和主动脉CNR(CNR3)无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血管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辐射有效剂量分别为(3.7±0.7)mSv和(6...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通畅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70例患者,均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25例患者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后2 w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图像质量,并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通畅的评价结果,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7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共搭建204支桥血管,包括65支动脉桥血管,139支静脉桥血管,动脉桥血管的通畅率明显高于静脉桥血管(P<0.05)。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4.29%,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通畅评价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61%、96.00%、94.44%、97.78%、88.89%,其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结论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采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可对其桥血管通畅情况予以清晰显示和准确评价,其评估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黄杰  金颖  闫欣  王丽君 《山东医药》2007,47(15):84-84
对比剂浓度、注射速率、延迟时间和对比剂总量是影响CT血管造影(CTA)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2005年1月~2006年3月,我们在CTA中应用静脉留置针注入对比剂,提高了注射速率,提高了图像质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行CTA患者390例,男265例,女125例;年龄5~83岁。造影部位:冠状动脉14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320排容积CT对急性胸痛成像的可行性及诊断价值。方法:对连续61例急性胸痛患者不控制心率条件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模式并强制在一个心动周期扫描,曝光时间窗根据心率不同预设在40%~50%R-R间期(心率≥70次/min)或70%~80%R-R间期(心率70次/min)。2个volume涵盖自胸廓入口至心膈面,对比剂采用三相注射法以便同时显示主动脉、冠状动脉、肺动脉三大血管床。评价三大血管床的图像质量及对胸痛病因的诊断能力。记录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结果:61例患者的三大血管床(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肺动脉)均得到明显均匀强化。主动脉和肺动脉均获得良好的可诊断图像(可诊断率达100%,61/61)。2例患者因屏气不良冠状动脉图像无法评价,在其余59例患者的625个冠状动脉节段中,图像质量为1级的占94.2%(589/625),2级图像质量占3.2%(20/625),总的可评价率达97.4%。观察者之间总的一致性较好(k=0.83,95%CI:0.60~1.00)。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5.44±1.15)mSv,对比剂总量平均为(75.7±4.35)mL。本扫描计划对胸痛病因阳性诊断率为82%(50/61),CTA诊断为阴性的18%(11/61)的患者中随诊一月内无不良并发症出现。结论:320排容积CT的前瞻心电门控wide-volume扫描模式在不控制心率情况下可低辐射剂量及低对比剂用量地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疑似冠心病患者确诊过程中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以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疑似冠心病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测以及冠脉造影检测,对两种检查手段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患者检测手段的采取,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检出率达到了98%,冠脉造影检测的检出率为92.5%。结论在对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的过程中,及时确诊对于相关治疗活动的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相关医疗机构必须加强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以及冠脉造影的重视与应用,为患者的治疗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比剂的最优剂量。方法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于2013年6月~8月间行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的疑似冠状动脉病变住院患者90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37例,年龄28~87(58.7±6.2)岁。将患者随机分成A组(30例,对比剂用量为0.7 ml/kg)、B组(30例,对比剂用量为0.6 ml/kg)和C组(30例,对比剂用量为0.5 ml/kg),推注浓度为350 mg I/ml,注射速率均为5.0 ml/s,行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评价CT图像质量。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C组右冠状动脉远段和近段、左回旋支近段、左前降支近段、左冠状动脉主干的平均CT值均比A组和B组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B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Ⅳ级图像957个(92.7%)、Ⅲ级图像54个(5.2%)、Ⅱ级图像21个(2.1%),图像质量较高。B组中3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CT成像显示≥50%狭窄共219段,左冠状动脉主干2段,右冠状动脉71段,左回旋支57段,左前降支89段,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6%、96.1%、98.0%、86.3%。结论 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比剂的最优剂量为0.6 mg/kg,推注浓度为350mg I/ml,此剂量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ACIST血管造影注射系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8月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570例,随机分为三联三通组和ACIST组两组,分别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曝光时间、术后心功能改变情况及术后对比剂肾病发生率等情况。结果在570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介入治疗的患者中,ACIST组在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射线剂量、对比剂用量及冠状动脉气体栓塞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低于三连三通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CIN发生率及心功能不全加重情况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CIST血管造影注射系统操作简单,可减少医护人员的放射线损伤,降低手术风险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由呼吸肺静脉容积CT扫描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选择行肺静脉CT造影者(PCTV)患者140例,随机分为A组常规屏气扫描组70例和B组自由呼吸扫描组70例,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结果:两组测量区平均CT值、信噪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152);辐射剂量(P=0.482)和对比剂用量(P=0.58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宽体探测器CT前瞻性心电门控容积扫描模式,在自由呼吸状态下PCTV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辐射剂量CT血管成像用于评估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的方法。方法将体重指数28 kg/m2、心率≤70次/min拟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老年患者53例随机分成A、B、C 3组,A组以管电压100 k Vp行前瞻性心电图(ECG)门控检查,B组以管电压100 k Vp行回顾性ECG门控检查,C组以管电压120 k Vp行前瞻性ECG门控检查。比较3组冠状动脉支架近端管腔CT值、支架内的CT值、支架腔内吸收值增加比率、图像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等。结果 53例患者共置入95枚冠状动脉支架,A组及B组的支架近端管腔CT值、支架内CT值均大于C组,3组支架腔内吸收值增加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及B组噪声均大于C组,A组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均低于B组及C组,但采用改良Likert 4分法评价图像质量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有效剂量(ED)较B组降低约50.7%,较C组降低约28.3%。结论采用100 k Vp管电压、前瞻性ECG门控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评估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支架不仅减少了患者受辐射的剂量,而且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20排CT低电压结合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成像(CT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1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21~26 kg/m2,男56例,女45例,随机分成两组使用东芝320排CT进行冠脉CTA检查。A组(52例)管电压为100 k Vp,对比剂为碘克沙醇(270 mg I/ml);B组(49例)管电压为120 k Vp,对比剂为碘帕醇(370 mg I/ml)。两组扫描图像由两名副高以上的影像医师采用双盲阅片进行图像质量评分,并对照其评分结果;另比较两组患者主动脉根部、左冠状动脉及右冠状动脉起始部血管强化CT值、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结果两组间ED及碘摄入量比较差异显著(P0.05),A组均小于B组。两组血管强化CT值、噪声、SNR、CNR差异显著(P0.05),除噪声A组B组外,其他各项A组均B组。两组间图像质量节段评分无差异(P0.05),A组符合诊断需求的节段数占98.9%(646/653),B组符合诊断需求的节段数占99.3%(594/598)。结论应用320排CT低电压结合低浓度对比剂进行冠状动脉检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以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及冠脉造影对冠脉搭桥手术后桥血管的评价作用。方法33例冠脉搭桥手术患者,术前常规冠脉造影检查,手术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手术后1 a行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并于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复查后1周内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33例患者共行冠脉搭桥101支,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能够成功显示99支,显示率为98.02%。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与冠脉造影结果对比,其对冠脉搭桥手术后桥血管狭窄和阻塞评价敏感度达100%。结论应用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对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评价简便、无创,具有较好的可信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确诊或疑诊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88例行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同期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双源CT的原始数据均行容积再现、曲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及横断面重建。结果 352支血管中(直径≥2 mm),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显示≥50%狭窄的血管为163支,占46.3%;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50%狭窄的血管为155支,占44.0%。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狭窄(≥50%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89.9%、87.7%和93.7%。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是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