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索建立血吸虫病监测点选点方法,提高疫情监测效率与质量。方法 采用基于最小生成树的SKATER聚类算法对安徽省31个历史血吸虫病流行县(区)进行空间约束聚类,从每个聚类中确定1个监测点,评估聚类监测点网络对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的代表性和监测效果,并比较其与当地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网络监测效果的优劣。结果 聚类监测点与聚类区域的环境因素无显著差异,同质性较高。在选择同样个数的监测点时,聚类监测点与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在整个地区血吸虫病疫情的平均水平和长期趋势的监测上无显著差异;但在未监测地区的疫情预测和估计上,聚类监测点的效果明显优于国家监测点。结论 基于SKATER聚类算法的血吸虫病监测点选择方法能够更好地代表整个地区的疫情水平,可作为传统监测点选择方法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2.
2001~2004年高邮市新民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湖滩型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动态,评估“十五”期间防治效果。方法根据《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工作方案》,选择高邮市新民村作为纵向观察点,每年开展螺情、病情等纵向监测。结果通过4年的疫情监测,监测点每年查出的钉螺面积时降时升,但均小于历史有螺面积的1%,钉螺密度明显下降,未发现感染性钉螺以及血吸虫病人和病畜,不同人群之间血吸虫病血清抗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疫情呈“有螺无病”态势。结论所采用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但发生重大疫情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安徽巢湖市血吸虫病的疫情动态,了解流行规律和影响因素,根据《安徽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统一要求和安排,及时开展并按时完成了各项监测工作,现将2009年疫情监测结果报告如下:内容与方法一、监测点的分布按照《安徽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结合巢湖市血吸虫病流行的特点,由市县(区)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本地区流行村的主要流行类型和疫情类别,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8个有代表性的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其中疫情控制村5个、传播控制村2个、传播阻断村1个.分布在全市无为县、和县、居巢区3个县(区)8个乡镇.  相似文献   

4.
为了监测芜申运河建设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实时掌握太湖流域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动态。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要求,2005年起选择宜兴市新街镇蒲墅村作为国家级固定监测点进行疫情纵向监测,现将2005~2007年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5-2018年安徽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全省血吸虫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2015年在安徽省设立51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5-2018年对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以及螺情等进行监测。结果 2015-2018年,安徽省51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居民和流动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筛查89 638人·次和42 609人·次,各年血检阳性率分别为1.41%~3.69%和0.84%~2.13%;分别在2015年发现病原学检测阳性5例和1例,职业为农民和渔民。累计调查各类家畜6 405头·次,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累计开展钉螺调查12 661 hm^2,各年钉螺分布面积为2 461.27~2 628.96 hm^2,活螺平均密度为0.375 7~0.433 0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较低水平,但局部地区传播风险依然存在;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建设,巩固全省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 2016—2020 年合肥市血吸虫病国家监测点疫情,了解全市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合肥市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 2016—2020 年合肥市国家监测点螺情和病情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2016—2020 年,合肥市国家监测点总体螺情稳定,小范围内有波动,2019 年复现钉螺面积 0. 50 hm2,镜检未发现感染性钉螺;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从 2018 年的最高 0. 27%降至 0,五年来均无当地感染病例;未发现血吸虫阳性家畜。 结论 2016—2020 年,合肥市继续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全市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局部地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今后应继续加强对该地区的疫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2000-2001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掌握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建立2年来的疫情变化规律。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对2000-2001年全国20个疫情监测点的疫情进行纵向观察。结果 全国多数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有所下降,但各监测点螺情普遍较为严重,12个监测点螺情有所回升,部分监测点活螺框率较高;各点耕牛感染率高低不一,且存在着地区上的差异。结论 现有防治措施在病情控制上有一定的成效,但需长期坚持,并应进一步加强水灾后各流行区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8.
我国血吸虫病监测网络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我国血吸虫病监测网络大致分为重复性横断面抽样调查、区域性监测和固定监测点纵向监测3类,其监测结果为掌握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制定和评价各阶段血防规划及其效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但目前血吸虫病监测网络还存在监测技术相对落后、数据利用度低、缺乏有效的监测网络评价体系等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血吸虫病监测网络将在建立和完善即时报告等基础信息平台后,由单一疫情监测向综合监测发展,逐步建立一个高效、及时、集预警与多种监测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9.
2006~2008年南京市栖霞区七里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结果显示,监测区血吸虫病疫情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掌握扬州市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方法 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方法,选择扬州市邗江区沿江村和仪征市长江村为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于2005~2010年开展螺情、病情等纵向监测,分析疫情变化趋势,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监测显示扬州市国家级监测点螺情得到了有效控制,2010年有螺面积比2005年下降69.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掌握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4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要求,在江苏省选取7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5–2018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省6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及螺情监测,对各年病情及螺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为1.50%~4.61%,男性高于女性,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各年血检阳性者粪检阳性率为0~0.14%,未发现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0.46%~15.97%,未发现粪检阳性。共调查羊、猪等各类家畜1 453头·次,未发现阳性。共开展钉螺调查2.16亿m2,查出有螺面积1 291.01 hm2,活螺密度为0.01~0.47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自2012年以来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输入性传染源监测和防治,提升监测点哨点医院被动监测能力建设,并加大流动人群查病力度,建立更加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掌握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4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要求,在江苏省选取7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5–2018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省6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及螺情监测,对各年病情及螺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为1.50%~4.61%,男性高于女性,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各年血检阳性者粪检阳性率为0~0.14%,未发现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0.46%~15.97%,未发现粪检阳性。共调查羊、猪等各类家畜1 453头·次,未发现阳性。共开展钉螺调查2.16亿m2,查出有螺面积1 291.01 hm2,活螺密度为0.01~0.47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自2012年以来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输入性传染源监测和防治,提升监测点哨点医院被动监测能力建设,并加大流动人群查病力度,建立更加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制定新监测方案、巩固消除成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9年,浙江省在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区设立54~55个国家监测点、在6个地区设立风险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病情、钉螺分布、野粪等疫情和风险因素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筛查34 530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29%~0.68%,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者;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62 086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32%~0.56%,共发现血吸虫感染者27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3例为埃及血吸虫病病例、1例为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病例),流动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为0.01%~0.07%;累计筛查家畜829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在固定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10.5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风险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2.89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累计检查各类野粪305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结论  浙江省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巩固,但残存钉螺、输入性病例等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的风险因素仍未彻底消除。今后仍须进一步加强螺情和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2013 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湖北的16 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结果 湖北省16 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为0.38%,耕牛全部淘汰,活螺平均密度为0.162 只/0.11m2,活螺框出现率为7.89%,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湖北省国家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进一步得到控制,但应加强巩固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四川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为山丘型流行区制定消除阶段的血吸虫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5—2019年,在四川省设立63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人群和家畜血吸虫病病情、野粪污染、钉螺分布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四川省63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筛查94 119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28%~3.11%,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居民和农民为主;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66 915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10%~1.59%;均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者。5年累计调查各类家畜6 126头·次,均未发现粪检阳性病畜。5年累计检测各类野粪205份,未发现血吸虫阳性。2015—2019年累计开展钉螺调查8 484.08 hm2,查出有螺面积724.80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2.43 hm2、复现有螺面积63.00 hm2;逐年平均有螺框出现率为6.87%~19.63%,平均活螺密度为0.18~0.62只/0.1 m2,5年间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水平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但钉螺分布环境有所增加,血吸虫病疫情发生反复的风险仍然存在。今后仍应继续加强血吸虫病监测体系建设,以期尽早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2006年浙江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在常山县开展血吸虫病监测。结果2006年白石镇小白石村监测点未查出当地新感染的病人与家畜,但在常山县查出1例输入性急性病例。监测点查出有螺面积2260m2,活螺平均密度0.10只/0.11m2,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监测点存在残存钉螺,常山县查出输入性传染源,当地潜在血吸虫病重新流行的可能,必需加强当地螺情和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湖北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流行趋势,为推进全省血吸虫病消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湖北省设立65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于2015—2019年开展人畜血吸虫感染、钉螺分布、野粪感染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湖北省65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居民血吸虫病血清学筛查151 159人·次,血检阳性率分别由2015年的3.45%(1 077/31 197)下降至2019年的1.57%(431/27 371),仅于2015年发现22例病原学阳性者,血吸虫感染率为0.07%;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70 928人·次,血检阳性率由2015年的1.06%(98/9 249)下降至2019年的0.81%(116/14 318),仅于2015年分别发现2例粪检阳性者,血吸虫感染率为0.02%。5年在监测点累计检测牛、羊、猪等各类家畜7 025头·次,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累计检测各类野粪2 035份,未发现血吸虫阳性。2015—2019年,65个监测点累计调查各类环境28 767.35 hm2,逐年有螺面积为1 609.82~2 119.81 hm2,活螺平均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分别由2015年的0.360 5只/0.1 m2和11.26%下降至2019年的0.175 9只/0.1 m2和8.43%,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5年间,在2个三峡库区潜在流行区监测点均未发现钉螺。结论 2015—2019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传播风险依然存在。需进一步完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提高监测敏感性和水平,为湖北省精准实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措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2007年浙江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在常山县开展血吸虫病监测。结果2007年未查出当地病人、病畜和输入性传染源:监测村查出有螺面积1730m2,活螺平均密度0.04只/0.11m2,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监测点尚有残存钉螺.仍应加强监测点的螺情和传染源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