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于地面用晶体硅和薄膜光伏组件,传统的性能表征主要分为环境、力学、电性能、安全等几个方面。其中电性能表征局限于特定温度和辐照度条件,对于光伏组件户外实际应用过程,本文介绍了光伏组件发电量户外实证测试的三种方法:MPP跟踪的光伏组件发电量测试,基于光伏电流-电压特性测量的光伏组件发电量测试,以及多因子影响光伏组件发电量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2.
董力 《建筑科学》2023,(2):114-119
广东惠州潼湖科技创新小镇光伏建筑是国内首座依托薄膜太阳电池技术的铜铟镓硒建筑光伏一体化(CIGS-BIPV)示范项目。依据示范建筑2#楼完整1年的发电数据,分析在不同朝向的建筑立面上,光伏组件月度发电量和典型月份日发电量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发电性能与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为薄膜太阳电池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和低纬度沿海地区光伏建筑发电效果、建筑运行经济特性积累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3.
俞晟  罗刚 《建筑电气》2014,(11):38-43
通过 RETScreen4软件仿真数据和实测数据对比,简要介绍光伏组件倾角、方位角、阴影和污物等因素对并网光伏系统发电量的影响,得出结论:光伏组件倾角对发电量的影响远大于方位角的影响;应结合场地条件合理选择组件安装方位角和倾角;尽量避免周围建筑和设施对组件的遮挡。  相似文献   

4.
电控透光幕玻璃是一种集电学、光学、热学、力学物理性能为一体的建材新产品,除具有一般玻璃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多种特殊的功能。 瞬间可控隐蔽保密。电控透光幕玻璃的基本结构是内表面带有透明导电镀层的双层聚脂薄膜,中间夹有薄层的固体化合物分散型液晶材料,复全薄膜两侧有电极析出,在自然状态下,薄膜呈现半透明乳白色;在外电场作用下,不超过0.1秒,薄膜  相似文献   

5.
<正>1项目概述汉能控股集团总部BIPV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奥林匹克公园内,为一个既有建筑改造项目。此项目融合了当今国内最多样式的薄膜发电组件,是新能源与建筑和谐共生的典型案例。整个项目主要分为3部分:1-2层双曲面光伏幕墙、3层折形光伏幕墙和多彩透光连廊。采用汉能定制化高效组件(透光率为20%),并使用微电网技术进行能量管理,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约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光伏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概念。光伏建筑一体化是指在建筑外表面设置光伏器件,将太阳能发电与建筑功能集成在一起的新型能源建筑方式。BIPV光伏组件与一般的平板式光伏组件不同,应兼有发电和建材的功能,所以就必须满足建材性能的要求,组件须隔热、绝缘、抗风、防雨、透光、美观,还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不易破损,便于施工安装及运输等.  相似文献   

7.
对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组件和工程应用进行了介绍。光伏建筑一体化作为太阳能应用的新形式有很多优势。光伏建筑组件主要分为晶体硅电池和薄膜电池两种类型,与建筑的结合形式主要有光伏幕墙、光伏屋顶和光伏遮阳板。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的特点,通过应用案例介绍了光伏与建筑相结合的两种主要形式,即光伏系统与建筑的结合和光伏构件与建筑的结合,着重探讨了光伏建筑一体化对光伏系统和光伏组件的要求,阐述了柔性三结非晶硅薄膜电池组件应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力提倡发展装配式建筑及太阳能建筑,但大多数建筑师对这2种建筑都比较陌生。通过分析BIM在装配建筑中的应用方法与优势,提出了装配式建筑太阳能"族"库建立的原则与方法。基于BIM平台对建筑立面太阳能组件安装方式、太阳能组件安装倾角进行对比分析。以天津气象参数为例,对光伏组件不同倾角发电量进行方案设计对比,讨论了BIM技术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完善太阳能组件在装配建筑中集成应用的流程,为设计师进行装配式建筑太阳能集成设计时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刘朝永 《建筑电气》2014,(11):34-37
介绍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分类,以及光伏组件串联个数、光伏组件并联个数及光伏系统发电量等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外观、结构、管线布置及系统运行管理等探讨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主要内容、注意事项、步骤及重点。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长江流域居住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解决供暖与节能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空气源热泵结合太阳能屋顶的应用方式。利用DeST软件,选取重庆、长沙、南京、上海、武汉5个代表性城市,模拟计算了多层居住建筑全年累计冷热负荷指标。依据实测数据,得到了5个城市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全年耗电量指标;利用太阳能屋顶发电量评估方法,计算了采用单结晶硅、多结晶硅、非晶硅和薄膜多晶硅电池板时,5个城市的建筑全年发电量指标。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多层居住建筑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全年用电量低于太阳能屋顶光伏发电量。空气源热泵结合太阳能屋顶是长江流域供暖建筑的节能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将平板微热管阵列与碲化镉太阳能光伏组件相结合,采用空气循环冷却的形式,构成风冷式建筑一体化光伏光热(BIPV/T)组件,将其应用于建筑墙体并设计风冷式系统,对其组件进行光电光热与传热性能测试。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室外环境温度平均值为38.2℃,太阳水平辐射强度为789 W/m~2时,BIPV/T组件背板温度平均值为44.7℃,瞬时光电效率最大值达到5.74%,全天平均光电效率为4.52%,平均光热效率为48.02%,平均总利用效率为52.54%,组件总发电量为0.74 kW·h,总集热量为28.33 MJ。应用热流计法测试BIPV/T组件传热性能,在有、无机械通风条件下,传热系数分别为0.124和0.281 W/(m~2·K),机械通风条件下,组件背板温度平均值降低12.8℃。通过设置不同南侧墙体组件,建立建筑模型,模拟建筑热环境,结果表明BIPV/T组件与BIPV组件相比,全年总冷负荷降低了4.80%,逐时最大冷负荷降低了13.35%;与常规节能标准围护结构相比,厚度减小了148 mm。  相似文献   

13.
在沿海城市超高层建筑中常设置各式各样的弧形波浪状混凝土结构造型线条,复杂的混凝土线条节点造型一次性现浇成型质量难以控制。结合沿海城市波浪状线条特点,创新地提出使用定型钢模板施工异型波浪状的混凝土现浇结构,采用可调节背楞加固定型钢模板保证线条节点的一次性现浇成型质量,同时可调节背楞又不因其异型形状而无法周转使用,既保证了异型混凝土结构的一次性浇筑质量,又可满足绿色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大量的工程经验,利用资料分析法、模拟分析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不同类型建筑中光伏系统可安装部位进行研究,提出不同建筑立面、建筑屋顶等光伏组件安装部位的可安装面积占比,并基于建筑面积或建筑立面面积与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条件的逻辑关系,推导出光伏组件可安装面积的计算方法,对场地范围内建筑光伏的可安装面积进行估算,满足项目前期建筑光伏发电量估算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陈江恩  孙杰  冯博  麦耀华 《建筑节能》2014,(4):35-38,67
作为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重要应用方式,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实现光伏组件和建筑的美观、可靠和低成本的结合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在一个获得财政部和住建部“光伏建筑一体化”资金资助的项目中实验了不同的BIPV组件安装方式,包括隐框光伏幕墙、彩钢瓦屋顶夹具安装、彩钢瓦屋顶黏接安装方式,其中采用粘贴的方式在彩钢瓦屋顶安装双玻组件为我们独创的施工方法,具有快捷、质轻、低成本和高可靠性等特点,而且不需要在彩钢瓦上打孔,避免漏水隐患。发电量结果表明,在干燥、多粉尘的季节,在立面安装的光伏组件的单位装机容量的发电量也可能大大高于安装于斜面屋顶的组件,说明光伏玻璃幕墙有着很大的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16.
建筑画要求设计者运用绘画与制图技巧来表达设计构思、反映建筑与环境、整体与局部、材料与质感、色彩与光影的关系等,以表现所创作的空间环境。运用马克笔绘制快速、鲜明、突出的彩色线条画,不失为一种既可适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薄膜光伏幕墙的结构、节能率计算。选定北京、上海、广州,在夏季气候条件下,对结合薄膜光伏组件的非节能墙体、节能墙体的节能率进行分析计算。结合薄膜光伏组件的非节能墙体,节能率可达72%;结合薄膜光伏组件的节能墙体,节能率可达34%。  相似文献   

18.
郜博文  孙佳碧  戴磊 《建筑技术》2021,52(9):1126-1128
光伏发电窗是利用薄膜透光太阳能组件替代传统窗的玻璃,利用原有建筑物空间实现光伏发电,并且"自发自用"满足家庭部分智能设备用电需求,不仅可满足建筑设计要求、增加建筑物美感,还可自我产生电能,实现清洁能源低碳利用.属于离网光伏发电系统,增加储能装置将太阳能组件产生的电能储存,以满足窗户智能开关设备及监控系统的用电需求.光伏发电窗主要由薄膜太阳能模块、太阳能控制器、电源逆变器、铅酸蓄电池、配电系统和监控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19.
围绕光伏组件选择、光伏组件应满足的建筑规范以及相关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共三个方面对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表明,可用于建筑的光伏组件类型较多,并且可以借助成熟的计算机软件对建筑用组件进行模拟设计以提升发电量,但在实际应用中所依据的相关标准体系仍有待于完善,依赖于补贴的光伏组件应用于建筑带来的综合成本提高成为制约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发展的障碍之一。对于如何解决建设过程中的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建筑画要求设计者运用绘画与制图技巧来表达设计构思,反映建筑与环境、整体与局部、材料与质感、色彩与光影层次的关系,以表现所创作的空间环境。它需要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具有熟练的表现技巧与较高的美学素养,并根据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目前由于麦克笔等新的制图工具的出现,很多设计者在调查研究或方案考虑的过程中,喜欢在各种色纸上运用白色颜料与各种粗细彩色线条进行绘画,不失为一种既可适应粗犷又可适应丰富、细腻的一种新的表现技巧。 建筑画要求布局新颖,色彩鲜明,在有限的图幅内组成一个视觉空间来表现主题的内容,达到吸引人们注意的效果。彩色线条画对纸张的选择宜采用接近设计主题色调的中性色纸(如灰色、米色、浅黄、浅蓝等)或白色纸。着色用麦克笔画线,程序由原纸向深与涂白粉后向浅的两个方向发展。运用步骤一般按人的观赏习惯由左到右、由上而下展开。彩色线条的组合必须恰当,这样,才能作出完美的建筑效果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