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有些人例行体检时发现颈动脉硬化、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三者都有什么区别?会不会导致中风?为什么会得这种病?本期特邀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费洪文主任为您介绍。什么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其特点是脂质沉积于动脉内膜,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纤维组织增生,可累及全身动脉,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为多见,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的主要病因。颈动  相似文献   

2.
<正>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在佩带上胰岛素泵治疗后,血糖控制趋于平稳,胰岛素的用量也会随之减少10%~30%,一些病友坚持的严格饮食控制原则慢慢开始松懈,除了一日三餐外,抵挡不住美味诱惑,随意添加零食水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高频超声在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及高龄人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用高频线阵探头对颈部大血管探查。结果500例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动脉内膜斑块附着发生率81%。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方便无创,可作为筛选血管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采用回顾性汇总分析方法综述中西医研究颈动脉斑块的进展,为临床医生积极治疗颈动斑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文章概述了颈动脉斑块形成、发展和破裂的病理机制,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的因素,诊断的现状以及增强斑块稳定性、防止斑块破裂和减少缺血性卒中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概述了颈动脉斑块形成、发展和破裂的病理机制,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的因素,诊断的现状 以及增强斑块稳定性、防止斑块破裂和减少缺血性卒中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标  题  1.ACAPS的理论与设计2 .冠心病 /心肌梗死 :lovastatin(洛伐他丁 )对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3.无症状颈动脉进展研究的初步结果测定和临床事件作  者  1.ACAPS组   2 .FurbergCD ,AdamsHPJr,ApplegateWB等   3.ProbstfieldJ ,MargiticSE ,ByingtonRP等  参考文献  1.ControlClinTrials ,1992 ,13:2 93~ 314 ;2 .Circulation ,1994 ,90 :16 79~ 16 87;3.AmJCardiol ,1995 ,7…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颈动脉斑块分布、性质及狭窄程度的差异。方法行头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受检者707例,40~59岁为中年组,共304例,男197例,女107例,平均50.67岁;60岁及以上为老年组,共403例,男273例,女130例,平均71.17岁。分析受检者颈动脉斑块分布、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老年组斑块检出率(75.9%)与中年组(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89,P0.001)。两组颈动脉斑块分布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C1段以软斑块为主;老年组颈总动脉分叉处软斑块及混合斑块比例接近,而中年组混合斑块多于软斑块;两组颈内动脉颅内段以硬斑块为主。中年组混合斑块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χ~2=6.59,P=0.010),而软斑块所占比例明显低于老年组(χ~2=4.045,P=0.044)。老年组管腔重度狭窄比例明显高于中年组(χ~2=5.108 9,P=0.024)。结论中老年人颈动脉软斑块、混合斑块及管腔重度狭窄比例存在差异,但斑块的分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D-二聚体与健康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与健康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以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15个社区健康者305例,用ELISA法检测其血浆D-D,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斑块组98例、无斑块组207例;根据每10岁一个年龄段分5组。结果斑块组血浆D-D高于无斑块组(P〈0.01),D-D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r=0.235,P〈0.01)。65岁以后年龄组颈动脉斑块患病率及Log D-D明显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HDL-C是其保护因素。结论血浆D-D是健康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因素,有颈动脉斑块的健康者D-D升高可能因增龄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颈动脉斑块破裂的动物模型。方法36只载脂蛋白E( ApoE)缺陷小鼠,随机分为未结扎组、单纯结扎组、结扎套管2天组、结扎套管4天组、结扎套管7天组和假手术组各6只,除未结扎组外各组结扎其左侧颈总动脉并饲以普通饮食。假手术组小鼠套管后即刻取下套管。结扎套管2天组、结扎套管4天组、结扎套管7天组于结扎处近段放置套管,分别于套管后第2、4和7天剪取结扎侧颈总动脉。血管切片,行HE、Masson胶原染色,计算病变血管管腔狭窄率、管壁厚度、单位中膜面积细胞数和单位内膜面积胶原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平滑肌α肌动蛋白(αSMC-actin)、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表达。结果单纯结扎组结扎动脉管腔内膜增生明显,管腔狭窄,斑块内散在分布大量泡沫细胞,斑块表面可看到明显纤维帽形成。未结扎组、单纯结扎组管腔狭窄率分别为0.10%±0.018%、0.88%±0.033%,中膜厚度分别为(0.44±0.02)、(0.70±0.04)mm,单位中膜面积细胞数分别为(16.5±1.03)、(12.7±1.07)个,两组比较,P均<0.05。单纯结扎组、结扎套管2天组、结扎套管4天组、结扎套管7天组和假手术组斑块破裂分别为0、5、4、6、0只;单位斑块面积内胶原含量分别为0.47±0.04、0.09±0.03、0.12±0.04、0.16±0.08、0.41±0.07,单纯结扎组与套管各组比较,P均<0.05。单纯结扎组动脉斑块内部和纤维帽处均可检测到αSMC-actin表达,但纤维帽处表达更明显;斑块破裂后局部仍有表达,但纤维帽处表达减弱。 vWF在部分斑块内表达,在斑块破裂处无表达。结论通过结扎并套管成功制作了小鼠颈动脉斑块破裂模型。  相似文献   

11.
MRI能定量判定颈动脉斑块大小与组成,重现性好,还可以前瞻性观察斑块结构与以后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关系。该文共收入154名超声诊断有50%~79%颈动脉狭窄病人,随访≥12月。在入选时做MRI,病人每3月临床随访1次。在平均38.2月随访期间,12个颈动脉狭窄同侧发生脑血管意外。Cox回归分析证明入选时MRI测定的斑块性质与以后症状有明显关系。斑块纤维帽较薄或破裂者的危险比17.0,P〈0.001;斑块内出血的危险比5.2;P=0.005。大的斑块内出血范围每增加10mm。危险比为2.6,P=0.06。大的富脂区/坏死中心每增加10%,危险比增加1.6,P=0.004,颈动脉壁厚每增加1mm,危险比1.6,P=0.008。结论:原有50%~79%颈动脉狭窄的病人,MRI检出斑块纤维帽较薄或破裂。斑块内出血。斑块内脂质/坏死芯较大,颈动脉壁较厚等表现者常伴有脑卒中。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寻找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的血清标志物。通过对 12 0例定位于颈内动脉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软斑组、硬斑组和无斑块组 ,对符合入选标准的 84例患者于入院 3周后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9水平。结果发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 72 .5 % (87例 ) ,颈动脉重度狭窄发生率为 4 .17%。梗死侧颈动脉软斑发生率 (32 .9% )高于非梗死侧 (16 .9% ) ,软斑组和硬斑组基质金属蛋白酶 9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 ,而软斑组基质金属蛋白酶 9水平又高于硬斑组 (P <0 .0 5 )。结果提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可能以斑块居多 ,而重度狭窄发生率较低 ,软斑为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 ,基质金属蛋白酶 9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发生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及临床影像学分型中的差异。方法选取2006年3月至2014年3月山西省原平市卫生监督所经头颅CT或WRI确诊的150例脑梗死患者和150例亚健康非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其颈动脉斑块发生阳性率,并进一步分析颈动脉斑块发生与脑梗死临床和影像学分型之间的差异以及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斑块发生阳性率为90%(135/150)对照组斑块发生阳性率为46.7%(70/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P0.01)。脑梗死组内,按临床分型斑块发生阳性率由高到低的次序分别为前循环皮质梗死(97.82%),腔隙性梗死(96.97%)基底节区梗死(93.62%),后循环梗死(58.33%),前三种梗死与对照组比较斑块发生阳性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后循环梗死阳性率偏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发生对脑梗死患者有一定预测作用,同时对脑梗死临床影像学分型的诊断治疗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由颈动脉斑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是导致卒中的主要原因。尽管低回声斑块作为一项独立的危险因素尚未被确认,但研究表明,颈动脉无回声或低回声斑块比高回声斑块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卒中的危险度更高。单用B超仅仅观察到有回声的斑块,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上升,远远高于其它心脑血管病症,国外的几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降脂干预可使脑卒中发生的危险率下降29%~31%,为脑卒中的防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快则与脑卒中有密切关系。1999年2月至2001年10月,我们应用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伴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59例,并观察了其对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降脂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43例,女16例;年龄63~76(67.5±4.6)岁。均符合下列标准:①TC≥  相似文献   

16.
作为筛查颈动脉斑块的新型技术,三维超声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三维超声结合各种新型算法可有效评估颈动脉斑块负荷及其易损性。三维超声存在容积探头成本高、体积大影响探测角度等问题,尚未在中国广泛使用。文章综述了三维超声在评估易损斑块及斑块负荷方面的优势,以期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事件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其病变的出现与主动脉粥样硬化大约同时进行,而往往早于冠状动脉,是预测冠心病的独立因素.研究表明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超声检测到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脉造影所示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年龄对颈动脉形态特征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明确老年患者颈动脉超声筛查对心血管事件的意义。方法连续选择在解放军总医院健康体检者976例,其中男性461例,女性515例,年龄29~86(58.8±13.8)岁。根据人群年龄分为青年组151例、中年组317例和老年组508例,对3组人群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3组人群的颈动脉舒张末内径、内膜中层厚度、血液峰流速、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及斑块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人群颈动脉斑块在颈总动脉、窦部、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布率分别为16.9%、58.5%、18.9%、5.7%,在窦部的分布率最高。3组人群颈动脉斑块随着年龄增长,斑块检出率显著升高(20.52%vs 35.65%vs 39.76%,P=0.000)3组人群随年龄的增长,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的血液峰流速及3条颈动脉的搏动指数均显著下降,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条颈动脉的舒张末内径、内膜中层厚度、阻力指数和斑块检出率,还有颈外动脉的血液峰流速均显著升高,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年龄是导致颈动脉形态改变、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老年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筛查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内钙化分布特征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49例,且术前通过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观察颈动脉斑块回声类型及斑块内造影剂分布情况,记录斑块回声类型、钙化部位、形态、数量及钙化旁有无新生血管,并进行分组,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各组内不同钙化特征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不同部位各钙化组、不同形态各钙化组及钙化旁有无新生血管的斑块稳定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415,P=0. 813;χ~2=2. 164,P=0. 339;χ~2=3. 352,P=0. 095);不同数量各钙化组的斑块稳定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555,P=0. 029)。结论钙化数量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多发钙化可导致斑块不稳定。  相似文献   

20.
卒中足严苇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由于与卒中存在密切联系.颈动脉粥样硬化一直是神经科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MRI技术的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并体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文章对MRI在颈动脉斑块评价中的应用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