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矫形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患者资料31例。所有患者在全麻下行单纯后路松解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管减压和后外侧植骨,测量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Cobb角,采用腰腿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以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12~25个月,平均14.1个月。手术时间150~265 min,平均183 min,出血量300~800 mL,平均520 mL。术后2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和腿痛VAS 评分、ODI 及 Cobb 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72.9±14.2)%。根据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23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3%。术后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植骨均融合;术中发生硬脊膜撕裂、切口坏死各1例。结论 后路矫形融合可有效缓解腰痛症状,恢复腰椎序列,椎管减压可有效解除神经压迫,减轻下肢神经症状。该手术方式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及出血量,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退变性脊柱侧凸的选择性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选择性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9年9月共手术治疗22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评分;记录实施内固定治疗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以及融合时间。结果平均随访19个月(8—36个月)。椎管减压3例;椎管减压并内固定植骨融合术19例,其中长节段固定6例。Oswestry功能评分术前为39.25±10.47,术后3个月为13.85±7.73,末次随访时为17.95±6.18。实施内固定的患者侧凸Cobb角术前为21.05°±8.51°,术后3个月为12.13°±4.83°,末次随访时为14.03°±5.25°;腰椎前凸角术前为14.40°±14.72°,术后3个月为26.62°±11.48°,末次随访时为24.27°±11.03°;术后6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上述各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目的,依据不同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制定个体化治定方案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评价选择性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9月共手术治疗22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评分;记录实施内固定治疗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以及融合时间。 结果 平均随访19个月(8~36个月)。椎管减压3例;椎管减压并内固定植骨融合术19例,其中长节段固定6例。Oswestry功能评分术前为39.25±10.47,术后3个月为13.85±7.73,末次随访时为17.95±6.18。实施内固定的患者侧凸Cobb角术前为21.05°±8.51°,术后3个月为12.13°±4.83°,末次随访时为14.03°±5.25°;腰椎前凸角术前为 14.40°±14.72°,术后3个月为26.62°±11.48°,末次随访时为24.27°±11.03°;术后6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上述各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目的,依据不同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制定个体化治定方案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腰椎后路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9月-2010年12月采用腰椎后路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53例。根据JOA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通过X线片观察腰椎前凸角、侧凸角的改善情况。结果随访3-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85.2%。优34例,良14例,可5例,优良率90.6%。腰椎侧凸Cobb’S角由术前的(30.5.4-6.1)。矫正到末次随访的(12.3±4.1);腰椎前凸角由术前的(15.2±4.6)。矫正到末次随访的(32.1±7.3)。无矫正角度明显丢失及内固定物失效。结论腰椎后路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选择性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8月—2012年8月,本院收治38例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8例,女30例;年龄52~78岁,平均63.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和MRI检查。术前Cobb角为23.5°±8.5°;腰椎前凸角(LLA)21.4°±10.8°;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上缘距离,即矢状位平衡(SVA)为(6.9±5.5)cm;C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距离(CSVL)为(7.2±5.6)cm。所有患者采用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进行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2.5~4.8年,平均4.2年。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和腿痛VAS评分、Cobb角、LLA、SVA和CSVL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SF-36评分结果评价疗效,优22例、良12例、可2例、差2例,34例患者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优良率为89.5%(34/38)。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根损伤1例,伤口脂肪液化1例,肺部感染2例,内固定钉棒松动1例,交界性后凸1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手段,可获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症(DLS)个体化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观察其手术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7例经手术治疗并随访24个月以上的DLS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合基础疾病评估,分别采用单纯减压,短节段减压、融合固定和多节段减压、矫形、融合固定的术式治疗。观察术后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27例患者获随访27~6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4.9个月。术后2年侧凸Cobb角为7.7°±0.7°。术前、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0DI)评分分别为(8.4±0.4)、(1.7士0.4)分和(70±4)、(19±4)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VAS评分疗效评定标准,优7例、良10例、中8例、差2例,优良率63%(17/27);按ODI评分疗效评定标准,优11例、良12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85%(23/27)。1例严重骨质疏松者出现内固定松动;另有2例出现下肢肌力下降,随访至3个月左右均恢复。结论DLS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个性化选择手术适应证和术式是有效的外科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或长节段融合对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随访2年以上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44例,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手术,根据融合范围分为短节段组和长节段组。记录2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参数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by index,ODI)评分。结果 2组平均融合节段分别为2.8和5.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短节段组平均侧凸Cobb角为15.9°,长节段组为23.5°;术后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23%和61%,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长节段较短节段融合对冠状面失平衡和侧方滑脱改善明显,但2种手术方式对腰椎前凸及矢状面失平衡矫形效果无显著差异。长节段融合早期并发症较短节段融合高。2组患者手术前后ODI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侧凸Cobb角较小、保持良好脊柱平衡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可选择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融合手术,Cobb角较大或严重侧方滑脱的患者选择长节段融合可提高矫形效果,严重矢状面失衡的患者可考虑行截骨矫形手术。  相似文献   

8.
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6年4月,采用经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51—82岁,平均62.6岁。所有病例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及Bending片,常规备CT和MRI。根据患者下肢症状行全椎板或半椎板减压,神经根扩大,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1—6年,平均2年零7个月),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按JOA评分,手术疗效优良率91.9%,侧凸平均矫正率54.8%。随访期间无明显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丢失,术后3个月、1年复查X片内置物无松动及断裂,植骨融合时间平均11.6周。[结论]对于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患者:(1)采取个体化治疗,年龄不是绝对手术禁忌证,病程长短不是决定手术疗效的重要指标;(2)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是安全有效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9.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1年6月至2006年2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112例,均排除先天异常、结核、肿瘤、外伤。男47例,女65例;年龄43~67岁,平均54.7岁;病史6个月~15年,平均3.4年。单纯腰背痛10例,单纯神经根痛21例,腰腿痛76例,合并马尾神经症状者3例,有不同程度的间歇性跛行症状者74例,其中单纯问歇性跛行5例。87例患者腰椎右侧凸,25例左侧凸。术前常规行2~6个月的保守治疗。根据术前患者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单纯开窗神经根减压术、多节段开窗或碟形减压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等。回顾性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l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神经根受压特点以及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结果78%的患者右侧凸,22%的患者左侧凸,L3和L4神经根多在凹侧受压,而L5和S1神经根则多在凸侧受压。随访时间10个月~5-3年,平均3.1年。疗效评定采用北美脊柱外科学会推荐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治疗效果优73例(65%)、良21例(19%),可15例(14%),差3例(3%)。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15°-46°,术后Cobb角平均矫正12°。术后随访10个月~5-3年(平均3.1年),骨性融合率分别为1年98%、3年95%和5年9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多同时合并其他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硬膜囊及神经根压迫、稳定脊柱,矫形次之,后路椎弓根固定减压植骨融合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对2006~2011年接受手术治疗的36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特点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有20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有16例行椎板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间Cage植骨融合矫形固定术。术前、术后均行影像学检查,记录患者减压方式、范围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及间歇性跛行较术前有明显好转,内固定物融合良好,随访过程中有2例分别在术后4个月和11个月发生L5两侧螺钉松动,未给与特殊处置,继续随访观察未见有松动加重迹象。有3例患者术后L5/S1节段椎间盘退变较术加重,其中2例腰痛症状不明显,继续给与观察;有1例行翻修手术,重新行内固定并延长固定融合范围至L5/S1。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治疗的首要目的是解除神经压迫,改善临床症状,重建腰椎序列的稳定性,这也是保证手术远期疗效的主要手段。固定和融合范围的选择需要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做到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外科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DLS)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并发症。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医院采用选择性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融合矫形术治疗62例DLS患者。观察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肢疼痛改善和肌力恢复情况,测量手术前后腰椎侧凸、腰椎生理前凸Cobb角和椎间植骨融合情况,记录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体征以及围术期及远期并发症。结果61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1例因术中血压过低未完成一期手术,3d后行二次手术。术中出血量平均920mL(530~2800mL)。围手术期并发症7例(11%),其中脑梗塞2例、脑脊液漏2例、一侧下肢肌力下降3例。术后4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66%;随访时间O.5~10.0年,平均随访时间5.6年。随访期间远期并发症6例(15%,6/41),其中3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并行翻修手术,3例患者融合固定的上个节段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予椎体成形术治疗。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7.4分(6.1~8.5分)降低至术后的2.8分(1.6~4.3分),术前、术后腰椎侧凸及腰椎生理前凸Cobb角分别为30.5°(20°~40°)、8.6。(3°~25°)和5.6。(-8°~13°)、31.6。(25°~460)。随访期间x线片示融合器融合节段均已愈合,椎间高度无丢失,融合器无塌陷或移位。结论选择性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融合矫形术治疗DLS能有效解除患者的腰腿痛症状,重建腰椎生理前凸,纠正腰椎侧凸;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3种外科手术方法治疗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ADL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9年7月至2009年7月我院收治的117例ADLS病例根据其临床症状和腰椎畸形程度及特点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单纯椎管减压术48例,椎管减压+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矫形术62例,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器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7例。术后及随访期间观察ADLS患者症状及体征的改善、腰椎畸形矫正和椎间植骨融合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6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9个月,平均13个月。下肢神经根放射痛缓解率91%,下腰痛缓解率72%。单纯减压术术后下肢麻痛缓解,6例术后12~18个月腰椎畸形开始加重。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组和XLIF组能够矫正腰椎的侧凸畸形并重建腰椎的生理前凸,5例术后2年复查发现融合器压塌上位椎体终板。结论单纯神经减压手术可缓解ADLS下肢的根性症状,但对腰椎畸形无矫形作用,术后部分病例腰椎畸形加重。后路椎弓钉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组和XLIF组具有矫形和重建生理前凸的作用,是治疗ADLS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融合方式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38例DLSS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腰后路蝶形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依据有无椎间融合分为A、B组。A组21例行椎间融合及后外侧融合;B组17例未行椎间融合仅行后外侧融合。术后平均随访2年,应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MOS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量表评估2种不同融合方式的疗效差异。结果 SF-36评分显示38例腰椎手术疗效显著(P0.01),且2种融合方式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2年6月至2009年1月,收治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26例,男6例,女20例;年龄51~72岁,平均61.3岁;合并椎管狭窄症病程11个月~6年,平均36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MRI检查,6例患者行脊髓造影检查,术前Cobb角为(22.0±10.1)°,腰椎前凸角为(21.6±10.2)°,C7铅垂线(C7PL)与S1椎体后上缘距离(SVA)为(7.6±6.4)cm,C7PL与骶正中线距离(CSVL)为(6.8±5.6)cm。采用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进行治疗,术后进行随访。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Cobb角、腰椎前凸角、SVA、CSVL并与术前进行比较;采用腰痛JOA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手术时间110~185min,平均140min;出血量480~850ml,平均620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5年,平均2.5年。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分别为(10.5±8.2)°、(8.8±5.2)°,腰椎前凸角分别为(25.4±14.2)°、(31.6±13.2)°,SVA分别为(0.6±3.3)cm、(-1.2±2.5)cm,CSVL分别为(2.8±1.3)cm、(1.6±1.2)cm,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JOA评分:术前(11.0±1.7)分,术后即刻(22.4±2.4)分,末次随访时(24.0±2.1)分,结果:优13例,良8例,可3例,差2例。术后1例患者发生矫正丢失,无椎间隙塌陷、神经损伤、钉棒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