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从“知识”的逻辑结构与逻辑表示的分析,讨论“知道”与“什么”的关系。“知识”的概念尚未有定论,更多的人所熟知的是“知识是4个W”或“知识是6个W1个Q”这样的概括。以模态词“知道”为一个算子K、模态词“什么”为一个算子W,建构一个逻辑系统KW,可实现对知识的4个W或者6个W的逻辑刻画。KW系统至少具有对知识的描述有较高的准确性等3种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仿照哲思逻辑的方法,在传统模态逻辑的系统内,增加一个一元算子*,再通过定义引入两个一元算子△和△↓,同样可以建立一个经典模态逻辑的扩充系统——模态哲思逻辑系统。但与哲思逻辑不同的是,在模态哲思逻辑中,分别与△A和△↓A形成下反对和反对关系的不是A,而是□A。这样就突破了从必然与可能间的关系人手的传统方法,找到了与必然形成相应对当关系的新算子。  相似文献   

3.
模态语言是讨论关系结构的一种简洁的语言。基本模态语言是仅有一个模态算子◇的模态语言,用ML(◇)表示此语言,但基本模态语言对框架关系的表达力并不是完全的,加入新的模态算子是增强模态语言表达力的方法之一。在基本模态语言ML(◇)基础上增加全局性模态词“E”得到ML(◇,E)语言,这种更丰富的语言对关系模型和关系框架的表达力明显强于基本模态语言。  相似文献   

4.
对于现代逻辑研究来说,理论计算机科学以及人工智能曾经并且正在为它提供的理论动机,在数量和范围上,已经远远超越了数学曾经和能够为它提供的理论动机.认知逻辑作为刻画关于知识和信念的推理的形式体系,可以被看作是逻辑研究应用到理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形式工具.而动态认知逻辑更在认知逻辑的静态基础之上,扩展以表现各种认知动作及其相应认知变化的算子,得到一系列的形式体系.在此从探寻认知逻辑的理论动机出发,追问我们应该在什么地方应该停止对于"新"逻辑体系的创新,由此对于动态认知逻辑把认知动作纳入形式体系的做法提出了批评:从认知逻辑的应用来说,对认知行动的形式刻画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5.
界程逻辑中的并发模态副词是观察进程交互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引入并发模态副词又会导致模型检测的不可判定性.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可判定的、描述移动界程演算进程的空间结构和行为性质的应用界程逻辑.该逻辑定义了空间模态词和行为模态词来直接观察移动进程的空间性质和潜在交互行为性质,并定义了不动点公式来刻画进程的递归性质.为了证...  相似文献   

6.
知道者悖论是关于“知识”概念的严格意义的逻辑悖论,它来源于作为其前身的绞刑悖论,是绞刑悖论的“极限”情况.为澄清相关概念,通过梳理与比较知道者悖论与绞刑悖论、简化的知道者悖论,以及道义逻辑中的知道者悖论的建构所分别依赖的背景知识,厘清这四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7.
日语中的"もの"一词非常有意思,作为名词,它有两个相对应的日语汉字,一个为"物",一个为"者",为"物"者常指物,为"者"者常指人;另有一个"もの "不作名词用,可作终助词和接续助词."もの"的用法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作为名词,它还有个实义名词和形式名词之分;另外还有一些惯用型,即固定搭配的用法.本文将从以上几点探究"もの"一词.  相似文献   

8.
多模态逻辑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算子,且算子间不可归约。多模态公理化系统的可分离性是指已知任意多模态公理化系统及其语言中的任意算子O,能否得到与O相关的子公理化系统?或者,具有何种性质的多模态逻辑系统可以看作是多个(单)模态逻辑系统的叠加?通过考察多模态公理化系统及其子系统的性质,表明不包含交互作用的多模态公理化系统是可分离的。  相似文献   

9.
首先提出了一个新的模糊逻辑算子--模糊加权综合算子"#”,进而给出建立模糊诊断矩阵的新方法--网络法,并给出了相应的算法.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时代,"怎样学"与"学什么"正在被"从哪里学"所补充."如何知道得更多",这种能力比现已知道的知识更重要.大学英语教学要贯穿人文化教学、体现教育信息化、深层开发现行教材,其有效途径是利用互联网.  相似文献   

11.
"石"与"木"     
徐雯 《饰》2006,(4):7-9
本文围绕“永恒”这一中心,就欧洲的“石艺术”和中国的“木艺术”进行了比较.作了随想式的阐发,并对“石艺术”,“木艺术”的产生原由和文化蕴涵提出点滴看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坳""拗","心""芯"的使用及其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的日常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有些作者在来稿中将"坳"与"拗","心"与"芯"混用的情况,如"黄骅坳陷"或"济阳拗陷","取心井"或"取芯井","岩心分析"或"岩心驱替实验"等.  相似文献   

13.
14.
古代汉语"为"字与现代汉语"搞"字有许多相似点与不同处,可比性极强。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是必要和可行的。语义方面,二者均为泛义动词,但各有侧重;语法方面,都主要作动词,但在造句功能和相对位次上存有差异;语用方面,在语体色彩和语言风格上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5.
都市是由 动 和 静 两部分因素组成的一种次序状态 .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对都市里的人们起着潜在的影响 .通过分析街道景观设计中这种构成关系 ,尝试把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活动融入到都市的环境中 .  相似文献   

16.
近期"延迟退休"的话题备受关注,但人们却忽视了比较突出的"提前退休"问题。"提前退休"如何界定?"提前退休"的现状如何?"提前退休"对养老保险制度有什么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抑制"提前退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西方文化与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东方文化是当今世界两大主流文化 ,两种文化瑰丽无比而又各具特色。笔者从两种文化中各拈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美学范畴—“兴”与“移情” ,来追寻两种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高技派建筑在20世纪50年代,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的采用与构件的装配化、标准化方面;20世纪70年代则以强调和表现现代工业技术为主要特征;20世纪90年代,在现代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下开始蜕变,转向改变自身以适应信息时代高技术与高情感相融合的要求,以及更加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城市文脉、生态环保及人类的感情需要等高情感环节上,而成为建筑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变化,必须根据实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对“历史”和“创造历史”,越来越醒目地凸显出来,唤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从而引发出哲学深层次的思考。本文就历史的自然过程、形式逻辑及方法、要素、界定、质疑、特征、规律和实践的检验,进行一些理论上的论证与探析,试图从中得出结论,请教于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20.
口译同笔译相比,即席性强,压力大,独立性强,综合性强,知识面宽.口译过程涉及听力、记忆和口头表达;口译是需要当场、即时完成的,译员通常听到的是不再重复的话语,在正解理解的同时必须立即独立地进行一次性的翻译.一般情况下,译员不大可能在现场求助于他人、查阅词典或其他资料,译者不可避免地会"照本宣科"或出现"译文的信息冗余".首先介绍了口译传播中的"熵"与"原语效应", 然后总结了相应的口译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