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村庄兼并与乡村社区重建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庄兼并是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次重大社会变迁,村庄之间的重组不是自然地理空间的简单叠加,而是村庄社会内部诸多关系的重构。村庄兼并给乡村社区带来更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乡村社区面临更多的发展困境。坚持以人为本,全方面多层次进行村庄社区整合,进而实现村庄社会的整体认同,这是兼并后村庄社区得以重建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村庄兼并与乡村社区重建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庄兼并是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次重大社会变迁 ,村庄之间的重组不是自然地理空间的简单叠加 ,而是村庄社会内部诸多关系的重构。村庄兼并给乡村社区带来更大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使乡村社区面临更多的发展困境。坚持以人为本 ,全方位多层次进行村庄社区整合 ,进而实现村庄社会的整体认同 ,这是兼并后村庄社区得以重建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村落公共空间做出概念界定与理想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乡村社会变迁中村落公共空间的演变呈现出正式公共空间趋于萎缩与非正式公共空间日益凸现的趋势。正式公共空间的萎缩引发乡村“捆绑式社会关联”的解体,非正式公共空间的凸现则带来乡村“自致性社会关联”发生的可能,乡村社会的整合不再主要是建立在外部的“建构性秩序”基础之上,而是更多地依靠乡村社会内部形成的“自然性秩序”。  相似文献   

5.
李朝晖 《学术研究》2001,(12):131-135
民间秩序作为社会秩序的组成部分,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民间秩序与国家秩序、法律秩序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因此在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大变革中,其作用几乎消失.80年代以来,村民自治组织的建立使民间秩序的作用得以恢复,但重新建立的民间秩序与传统的乡规民约存在巨大差别.新型的民间秩序正呈现出民主化、制度化以及与国家秩序、法律秩序协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高远 《北方论丛》2012,(2):77-81
清初学人改补《宋史》,不仅是《宋史》文本问题,也是一种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现象。在此过程中,蒙元之代宋与清之灭明历史情境的相似及清廷的政治导向,使清初学人对宋代一史之"借",基于"类"之似,即以"类似"而作,对"宋亡"之为"明亡"的追论。此类改补《宋史》群体,其目的是借助修史表达自身的诉求,从而为自己在易代后的文化秩序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有的逐渐消亡,有的则融入了政府倡导的新文化秩序中,共同构成了清王朝国家意识形态的历史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社会的内生村庄秩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贺雪峰 《文史哲》2006,(4):150-155
在中国传统社会,为解决大国家与弱国家条件下的乡村社会秩序问题,国家借重两种力量,一是以家庭为基础的私的力量,一是以宗族为基础的带有半公性质的力量。较小的家庭规模,无法解决传统农业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秩序。传统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的自治,是以相对自主的地方性规范及相对自主的地方自治组织的强有力存在为前提的。这构成了我们继续讨论传统中国农民行动逻辑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2007年始发于美国,而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冲击,更从本质上挑战由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地理形态及功能性关系的既有格局。文章着重分析了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动力源从虚拟刺激转向实体支撑、世界经济的增长极从发达国家转向新兴经济体、南北经济关系从单向支配转向双向依赖、美日欧大三角格局趋于瓦解、多边体制出现碎片化和停滞化倾向等五大变化特征,进而关注上述变化对未来世界经济秩序重建的三大影响,即世界经济治理结构将从非对称结构向南北共治的平衡结构过渡、南北对话形式将从传统单一渠道向多渠道过渡、世界经济秩序的改革方向将从体制内改革向新体制建设过渡。  相似文献   

9.
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沿革来看,农民作为村庄社会中的主要行动者,其利益的参与、整合与安排不仅决定了村庄秩序的具体表征,而且亦是实现村庄社会有序运行的主要动因。伴随市场经济的社会发育,村庄结构日趋开放,以及国家现代社会管理方式的变相运作,村民自治被视为村庄秩序内生获得的恰当表达,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现行村民自治制度的困扰,却意味着理性化村庄秩序将会经历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10.
张小莉 《人文杂志》2002,1(3):137-140
在“五四”之前的新文化运动中 ,新文化人面临价值主体空缺的文化紧张 ,毅然担负起重新建构价值体系的历史重任。他们从多方面对封建文化予以批判 ,试图建立新的资产阶级文化价值。新文化人自始至终存在着纯粹价值重建与服务政治社会的矛盾 ,这是其内部出现分歧的原因所在 ,也是文化现代化任务未能成功完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我国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现代化建设起着根本性的、关键性的作用.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国民不仅总体文化程度低,科技人员少,专业管理人员水平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且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较低的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弊端,阻碍着现代化进程.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明确责任,采取措施,抓好落实,尽快使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在较短时期内有一个大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中最复杂、最深层次、最艰难的文化转型。历史发展和新的时代赋予了中国文化现代化以新的内涵。从文化与经济政治、时代性与民族性、本土化与全球化、一元与多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等六个对立统一中把握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阮南燕 《江淮论坛》2005,(1):153-157
话剧职业化问题是研究话剧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问题。从文化的角度切入话剧研究,才能理清话剧现代化与职业化的关系。职业化是话剧现代化的内在属性,是衡量话剧艺术生产力的有效指标。只有建立完备的职业化演剧体系,才能使话剧的各项运行机制在职业化演出中建立起来,并推动制约话剧发展的诸文化机制的完善,保障话剧现代化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王磊  刘明 《兰州学刊》2005,(1):263-265
文体序列既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又制约着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和风格特征.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体序列的特点及其文化成因,对于建构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代前期随着政权的更迭,女真内地及辽宋故地均出现社会秩序失范现象,这种失范主要表现在传统权力体系遭受破坏,社会信仰危机显现,民生困顿、经济凋敝等多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金朝官方和民间社会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助于社会秩序重构的措施。金代社会秩序重构的官方路径主要在于强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能力。民间路径则以人伦亲情重构为重心,扶危济困,恢复民间信仰等也是必要手段之一。金代前期社会秩序重构的过程是一种由无序向有序过渡的渐变的过程,而旧辽、旧宋传统的儒释道思想及一些地域信仰也在其中助力匪浅。  相似文献   

16.
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意义与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影响和制约乡村文化发展的关键都与乡村公共空间和乡村公共生活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乡村文化建设首先要从培育、拓展乡村公共空间与重建乡村公共生活、公共文化空间入手.通过改造和创新利用乡村传统的公共文化空间和载体,培育和建构新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和载体,不断丰富乡村公共生活的内涵,激活农民的文化自觉,以最终实现新的乡村文化形态的重塑.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最起码的文化立场应该是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追求。传统对于理解现代性是不可或缺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现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命题。传统会得到不同的解释,反传统反的是文化传统而不是传统文化,反传统主要指反周秦以来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传统结构,反传统断绝不了传统与民族文化,也不可能导致西化。为建构新的现代文化就必须反传统,反传统是创造性转换传统和重构传统以及建构现代文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志.邓小平赋予了"小康社会"新的科学内涵.党的十六大在20世纪末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现实发展状态、水平和阶段的新归纳,体现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它已经成为现代世界经济的显著特征。当今,经济全球化获得加速发展,表现出的特征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金融全球化成为现实;贸易自由化程序提高;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跨国公司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集团化纵向发展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上,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加速推动工业化的同时,推进信息化生态化,这完全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先完成工业化,再推进信息化和生态化的依次推进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说,中国可以通过可持续发展方式与现代世界、与未来的生态社会全面对接。  相似文献   

20.
蔺子荣 《文史哲》2001,39(1):55-60
目前经济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简单化、表面化 ,二是越来越不重视对思想资料和历史资料的学习和借鉴。要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必须端正学风 ,从方法论上真正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同时 ,在经济学的现代化、科学化的实现过程中 ,必须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研究和汲取 ,以实现经济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