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疏血通治疗单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的疗效。方法选择13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7例。对照组应用疏血通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商品名:西比灵)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阿托伐他汀。疗程均为14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头部TCD结果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治疗组为92.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CD检查结果、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疗效显著,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循环缺血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占患者的80%以上,且常为首发症状。近20年来,随着临床深入研究和脑影像学技术发展,人们对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及诊治有了新的认识,文章主要对近几年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做以简单综述,以其能对眩晕的临床诊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张云 《吉林医学》2015,(8):1648-1649
目的:探讨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有效策略。方法:选择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80例,均符合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在患者后循环缺血症状常规药物、手术、血管内治疗以外,积极针对患者心理、饮食、安全指导、用药的各方面的针对性的优质护理。结果:对患者常规治疗的同时,针对性的对患者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安全指导和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和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后循环缺血眩晕痊愈19例(23.8%),显著进步29例(36.3%),好转32例(40%)。结论:针对患者心理、饮食、用药、功能锻炼、健康指导等方面进行优质护理,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康复有积极意义,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李同凯  杨光福 《河北医学》2011,17(12):1687-1689
后循环缺血(PCI)以前又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国际上已趋向用PCI取代VBI概念。目前国际疾病分类中已不再使用VBI。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是临床常见的脑缺血性疾病症候群,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率高,严重影响广大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盐酸氟桂利嗪片治疗,观察组联用平肝健脾补肾中药治疗,于治疗前后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和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者血管阻力指数、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管阻力指数、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肝健脾补肾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颈部血流状况。  相似文献   

6.
舒忻  秦绍林  张允岭 《北京医学》2021,43(6):546-548,551
随着社会老龄化以及影像检查技术的进步,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以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为主的恶性疾病所致的眩晕更加突出.但因本病临床表现多样,诊断标准难以量化,导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早期难以确诊.因本病进展迅速,预后不良,及早识别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健脾定眩颗粒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单纯头晕/眩晕(痰瘀互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收治并展开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性单纯头晕/眩晕患者96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患者额外加用健脾定眩颗粒治疗,观察两组后循环血流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3.7%,对照组患者是77.08%,治疗组与对照组展开比较,其结果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TCD平均流速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CD平均流速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定眩颗粒治疗痰瘀互阻型后循环缺血性单纯头晕/眩晕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细节化护理干预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细节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后眩晕障碍评分(DHI)、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3、7 d后DH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恶心呕吐、头晕目眩、耳鸣及视物模糊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理工作满意度[97.22%(35/36)]高于对照组[80.56%(2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节化护理干预应用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可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恢复,且能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辨证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中药组给予辨证论治,西药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均连续治疗3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中药组的疗效优于西药组(Z=-2.028,P=0.034);治疗后中药组椎-基底动脉流速、胆固醇、三酰甘油、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凝血因子Ⅰ)、疗效评分(眩晕评估评分量表评分、眩晕障碍调查表评分)等指标改善均优于西药组(P<0.01);中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组(χ2=4.000,P=0.046)。结论:辨证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改善脑部后循环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优于西药治疗,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0.
<正>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TIA和脑梗死,多见于老年人,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1]。PCI无特异性症状及体征,常见临床症状有头晕、头痛、肢体或头面部的麻木、肢体无力、行走不稳或跌倒、短暂性意识丧失、视觉障碍;常见体征有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肢体共济失调、吞咽障碍、声嘶、Homer综合征等。眩晕是PCI的常见主要症状,属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2004—2019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符合要求的文献,将处方内容记录到数据库中,通过SPSS 25.0和IBM SPSS Modeler 18软件分析用药频率、频数及关联性,揭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用药规律。[结果] 筛选出相关文献186篇,纳入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处方210首,涉及中药种类173味,使用频数2 302次,其中天麻、川芎和半夏的使用频率最高。药物类别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息风止痉药、平肝潜阳药、解表药、利湿药为主。证型分布前3位依次为气血亏虚型、瘀血阻窍型、风痰上扰型。采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分析,支持度≥10%时支持度前10位的药对基本以补虚药、平肝潜阳药、息风止痉药、活血化瘀药及解表药为主。[结论] 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以补虚药最为多见,其次是平肝潜阳药、息风止痉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药组与药对基本上是补虚药、平肝潜阳药、息风止痉药、行气药、利水消肿药、解表药及活血化瘀药的不同组合,证型与用药方面关系密切。虚损是根本原因,风、痰、瘀为标,应以补虚泻实为原则,权衡标本缓急。  相似文献   

12.
痰瘀同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从痰瘀同治论治后循环缺血(PCI)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7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煎服祛痰活血止眩汤,1日1剂,14 d为1疗程.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祛痰活血止眩汤从痰瘀同治治疗后循环缺血(PCI)性眩晕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丁苯酞治疗后循环缺血(PCI)性眩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纳入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联合血栓通静脉滴注,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口服,疗程为14d。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眩晕强度、眩晕缓解度、止晕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第3天,两组的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评分进一步下降(P〈0.05);治疗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止晕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用于PCI性眩晕的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丁略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20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丁略地尔注射液150mg,对照组给予舒血宁注射液10m1,两组均静脉滴注,1次/日,14天为1疗程。监测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后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组眩晕症状改善迅速快,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80%)。而且治疗组NIHSS评分,后循环血流速度、搏动指数以及患者全血高切、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丁咯地尔能快速、有效地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不同证候的临床分型情况及眩晕发病程度。方法选取15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其中医证候分型情况和眩晕程度评分情况。结果肝火上炎证型所占比例28.00%,证候平均分(9.53±2.12)分,均高于其他证型所占比例和证候平均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火上炎证评分总分最高(15.4±5.7)分,肾精不足证评分总分最低(12.8±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火上炎证型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临床分型中所占比例和证候评分最高,每种证型的眩晕症状和程度各有侧重,临床治疗中应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岐黄针疗法应用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对生活质量健康观察。方法 将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岐黄针疗法治疗,对照组3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中医证候积分、经颅多普勒、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眩晕证候积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反应在改善脑供血情况均有恢复,治疗组患者潜伏期及达到波峰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25/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岐黄针疗法与普通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比较,岐黄针疗法优点突出,见效快,患者痛苦少,能迅速缓解的眩晕症状,患者接受度高,生活质量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巴曲酶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使用巴曲酶的治疗组和使用阿司匹林、西比灵等一般治疗的对照组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73.3%和40%,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巴曲酶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方面疗效显著,可早期减轻患者病痛,安全性高,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7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西比灵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40例PCI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敏使朗及西比灵治疗,治疗组口服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西比灵。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等参数。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流变学参数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低切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快(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西比灵既能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症状,又能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中医临床中常见的一类病证,本文通过分析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对应用益气温阳法治疗本病的典型医案加以叙述,证实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4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中药汤剂。两组均7d为1疗程,3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17.39%,总有效率97.83%,对照组治愈率10.00%,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