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蒋林涛 《电信技术》2004,(1):C005-C005
~~对电信网发展的思考@蒋林涛$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  相似文献   

2.
首先论述了我国电信的基本情况。然后从电信业务和市场的变化,论证了电信网络技术的四个主要发展方向。最后指出电信网的未来将不断创新并最终实现三网融合。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下一代电信网的分层结构,阐述了电信网分层的必要性以及软交换和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在下一代电话业务网中的地位,提出了澄清模糊概念,加强电信网分层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电信网技术》2003,(1):39-40
下一代电信网络(NGN)可以使运营商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成本,快速提供新业务,涉足新领域,适应技术发展趋势,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在实施下一代电信网络的建设中,不需要对原来的网络结构进行破坏性改造,网络的演进可以量力而行,由点及面,平滑过渡。虽然,目前NGN还面临诸如协议标准化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但其优势是传统网络无法比拟的,经过近几年的技术培育和市场培育,广大设备制造商的热情和耐心已到关键时刻,合法运营商实施NGN的时机逐步成熟,NGN的广阔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华为公司的《NGN——电信网的未来》一文对电信运营商建设和选择NGN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详细地讨论了IP电信网存在的诸多关键技术问题,指出IP电信网有能力综合现有全部电信业务,可以提供与传统电信网相同的安全性和相同好的服务质量,而且不会因此而加大IP网的复杂性。IP电信网的关键问题,不是不可逾越的,有相当部分技术业已存在,IP电信网是可以在近期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蒋林涛 《世界电信》2007,20(12):48-48
电信网和互联网都进入了发展的十字路口,都在探索下一代网络技术。从电信网的发展看,传统的TDM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目前业务融合的发展需求,ATM也不具备引领未来的发展能力。以IP为核心的电信网技术演进方向于1999年由ITU—T确定为下一代电信网技术演进方向,即:下一代电信网将是一个以IP为核心,可以支持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融合的全业务网络。  相似文献   

7.
《有线电视技术》2003,10(6):58-59
在过去的一年里,在世界范围内,NGN技术刮起了强劲的旋风。主要的电信运营商纷纷展开相应的技术试验。一场通信技术的革命已经拉开序幕。 1 网络发展的原动力 传统的以电路交换为核心技术的PSTN、PLMN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话音服务。数据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新的业务平台,所有业务共同承载  相似文献   

8.
从分析新一代电信业务平台的需求与特性出发,着力探讨了新一代开放式电信网、智能化电信业务平台体系结构,以满足构建规模化VoIP网和多媒体网所应具备的商业运营级高可靠性、高性能、高可扩展性和高灵活性的要求。并结合中国网通发展建设新一代开放电信网络的需求,在新业务构成、组网方案方面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9.
家庭网络的概念在2004年开始为电信界广泛关注.而消费电子行业在此之前已经发展了多个组织.也制定了多个侧重点各不相同的第一版本规范。尽管起步很晚.但家庭网络对于当时正处于彷徨之中的电信界来说.无疑是一个提供了无限可能和希望的概念.多种发展缓慢的电信业务可以借助家庭网络的兴起而获得发展的机会。尤其对固网运营商来说.话音业务发展放慢且被严重分流.亟需要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的技术来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下一代电信网的发展与演进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探讨了发展下一代电信网的主要驱动力量和对新形势的认识,然后分析了下一代网络的概念和特征,接下来分别探讨了向以软交换为核心、光联网为基础的下一代网络演进的策略,并明确指出重叠网策略是当前中国电信网络演进最现实合理的选择。最后简要阐述了中国电信对发展下一代网络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电信网的技术转型和下一代网的发展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通信业的发展面临着移动业务对固定业务的替代加速、数据业务增量不增收、IP业务对传统电信商务模式形成冲击等诸多问题的困扰,要求电信网进行全面的技术转型。这种技术转型成为发展下一代网(NCN)的重要驱动力量。分析下一代网络的基本特点,探讨NGN主要技术方向以及交换网、传输网、接入网、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向NGN的演进策略。  相似文献   

12.
电信网的技术转型和下一代网的发展和演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首先探讨了电信业宏观发展环境的历史性变化,阐明电信网面临的技术转型的重任和向下一代网发展的必然性,然后分析了下一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接下来分别探讨了向以软交换/IMS为核心的下一代交换网的演进,向以3G/B3G为代表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的演进,向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的演进,向多元化的无缝宽带接入网的演进以及向以光联网为基础的下一代传送网的演进.最后指出各种层次意义上的融合将是下一代网络和业务发展的主旋律和长期奋斗方向,对转型的难度和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要有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蒋林涛 《电信科学》2004,20(1):25-29
本文对ATM技术和IP技术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提出在传输资源不再稀缺的情况下,由于复杂性、没有现实业务等原因,ATM技术不能成为下一代电信网的核心技术;由于采用不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简化了信令、克服了节点设备复杂化、与传送网技术的发展相匹配等因素,IP技术将是下一代电信网的核心技术.本文提出用电信网的设计理念设计的IP网称为IP电信网,并详细讨论了IP电信网的三大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全球电信业发展趋势看,信息化、社会化、个人化、全球化导致的融合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包括固网和移动网络的融合、通信网和互联网、广电网的融合,以及下一代网的产业融合。用户需求的变化以及不同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和整合,更驱动了融合的向前发展。融合代表了电信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为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带来了乐观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接入网是电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电信网建设的投资中占有很大比例。加快接入网建设是发展电信技术的客观要求,是拓展电信业务的必然需要,是适应竞争环境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6.
3.3IP电信网的商业模型及其相关技术 商业模型是要由技术来支持的,不同的商业模型导致不同技术的产生.Internet是从军网、科研网逐步发展过来的.从本质上来讲,Internet的设计理念是一种非赢利性的系统体系的设计理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引起Internet爆炸性发展的Web的设计就是非赢利性的,电信运营商是无法来经营W eb业务而据此赢利的.Internet的泡沫出现,以及泡沫破灭后,产业的大滑坡,当然是与炒作有关,但最本质的还是技术因素,因为Web是一种不可赢利的技术,要用一个不能赢利的系统赚钱,除了炒作外别无它路可走..COM的大量倒闭,网络公司的相继破产,其根源是商业模型及其相关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下一代网络交换技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慧玲 《移动通信》2006,30(6):23-25
长期以来,话音业务一直是传统电信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近几年来,话音业务低值化趋势越来越明显。2005年运营商开始全面进行电话网的技术转型,在加快软交换引入步伐的同时,加大了网络智能化的改造力度。同时,随着多媒体业务需求和多网融合技术的不断发展,IMS技术开始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本文概括介绍了交换领域这三种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对未来电信业的宏观环境和特征进行了阐述和展望。然后,重点就电信网的核心网、承载网、移动网、传送网以及接入网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及其挑战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当今业界较为热门的话题--三网融合及物联网进行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19.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数据网融为一体 ,使广播电视、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与业务互相渗透、融合 ,提高网络利用率和传输速率 ,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1 三网融合是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1.1 有线电视发展需要快速步入数字化有线电视的高清晰度画面以及视频点播、人机对话等双向交互式服务将促使有线电视向数字化发展 ,随着视音频信息数字处理技术特别是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的成熟 ,电视机与计算机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即电视机必将计算机化 (智能化、数字化 )。1.2 高新技术使视频、音频信号数字化传输成为现实电子技术和大规模…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VoIP凭借其低廉的价格优势以及对传统电话网络的“旁路”发展迅猛,严重地分流了传统长话甚至本地市话业务,给传统电信运营商尤其是主导固网运营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由于目前我国 VoIP监管体系并不完善,使得VoIP 运营市场的各方利益难以平衡,甚至在某些地区VoIP成为了电信运营商进行恶性价格战的有利武器, 这些都直接影响了VoIP产业的良性发展。事实上,阻碍VoIP产业良性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VoIP所特有的“网业分离”特点,即VoIP业务运营商与VoIP网络承载商往往并不是同一个运营主体,再加上监管政策的缺位导致VoIP业务运营商与网络承载商之间利益难以平衡,最终受损害的只能是整个VoIP 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