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绵阳市土地利用程度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浩  董廷旭  陈朝镇  张新合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560-5562,5615
根据1995年绵阳市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和2009年绵阳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运用数学模型对绵阳市所辖各区县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状况及其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县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情况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位于主城区的涪城区、游仙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值最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园地增长迅速,耕地、林地有所减少;地处丘陵区的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江油市等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值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境内耕地和林地面积呈增长态势;平武县和北川县2个山区县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值相对较小,平武县除林地外其余地类面积都不同程度地减少,北川县耕地等地类在汶川地震中被部分损毁,目前正通过土地复垦等工程和生物措施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2.
青岛作为沿海城市,其国际化、城市化和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居民的就业增收渠道较宽,外出务工农民较多,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低。而农业的弱质性所决定的农业增值水平低、增收能力差导致外出务工农民的承包土地大多表现为粗耕粗作的粗放经营。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村现有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切实增加农民收入,青岛市一向高度重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青岛作为沿海城市,其国际化、城市化和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居民的就业增收渠道较宽,外出务工农民较多,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低。而农业的弱质性所决定的农业增值水平低、增收能力差导致外出务工农民的承包土地大多表现为粗耕粗作的粗放经营。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村现有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切实增加农民收入,青岛市一向高度重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农村出现了大面积闲置土地,浪费了土地资源,加剧了人地矛盾,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以西安市临潼区闲置土地为例,提出由居民先定单-农户种植-绿色直达的新农产品种植销售方式。以期解决区域土地闲置问题,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为农产品的种植与销售提供指导建议,为其他类似农村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提高对临潼区可再利用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临潼区居民对农产品的偏好需求。缓解农产品积压问题,增加农户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5.
对甘肃省平凉市纸坊沟流域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的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变化、经济收益及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借助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评估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状况,结合参与性农村评估方法,座谈访问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退耕还林草工程参与情况,农地地块退耕前后的利用和投入产出状况,家庭各业生产情况等。研究结果表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前(2000年)后(2010年)纸坊沟流域耕地面积相对减少,年动态度为-7.51%;林草地面积增加,年动态度分别为4.86%和14.87%;高效农业已成为农民的选择;产业发展具有地域性显著增强;退耕还林区的生态效益显著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大部分地区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无锡市118份农户调研数据,建立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相关因素对被征地农民利用闲置地意愿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列联分析法,定性研究闲置土地的种植模式。分析了被征地农民的闲置土地利用行为特征,包括闲置土地的利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闲置土地的种植模式等。结果表明:被征地农民利用闲置土地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户距离县镇最小的距离、负责农业生产活动农民的年龄、性别以及人均耕地面积和家庭中老年人年龄等级是影响农户对闲置地利用意愿的主要因素。在种植作物的选择上,农户会选择易种、种植环境要求低、人工耗时少、生长周期短和投入成本低的季节性作物和蔬菜。因此,建议不反对不鼓励征而未用土地的农业利用行为,且给种植偏好农户留农地安置。  相似文献   

7.
基于无锡市118份农户调研数据,建立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相关因素对被征地农民利用闲置地意愿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列联分析法,定性研究闲置土地的种植模式。分析了被征地农民的闲置土地利用行为特征,包括闲置土地的利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闲置土地的种植模式等。结果表明:被征地农民利用闲置土地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户距离县镇最小的距离、负责农业生产活动农民的年龄、性别以及人均耕地面积和家庭中老年人年龄等级是影响农户对闲置地利用意愿的主要因素。在种植作物的选择上,农户会选择易种、种植环境要求低、人工耗时少、生长周期短和投入成本低的季节性作物和蔬菜。因此,建议不反对不鼓励征而未用土地的农业利用行为,且给种植偏好农户留农地安置。  相似文献   

8.
以洛阳市2000、2005、2010和2015年土地利用面积数据为基础,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洛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快速,林地面积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耕地和园地面积呈增多趋势;2005—2010年洛阳市土地利用程度水平增长较快,且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达到最大值;相关分析表明,社会因素与经济因素对洛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甘肃省不同等级土地资源潜力数量及土地资源的限制性因素分析认为:甘肃省土地质量偏低,不宜类土地面积大;农林牧各类土地中,宜牧土地比重大;土地地域性差异显著。提出了土地充分、合理利用的办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用地矛盾,合理开发土地,评定环渤海盐碱土地的宜耕性,首先筛选土地生产功能的主要影响指标,建立生产功能评价指标并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构建土地生产功能加权指数和法评价模型,进而在辨析土地生产功能与盐碱地宜耕性逻辑关系基础上,利用盐碱地生产功能评价结果确定土地宜耕性,结果表明:黄骅市盐碱地中较适宜作为耕地的面积最大,达到12 862.42 hm2,高度适宜作为耕地的盐碱地也达到了9 455.74 hm2,说明黄骅市盐碱地开发为耕地的潜力很大。本研究为环渤海盐碱土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新方法,为河北省近滨海盐碱土区的高效开发、合理使用提供了实践依据,对构建社会、经济及生态相协调的盐碱地利用格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发展中国家农业技术的应用水平仍然不高。农业技术的缓慢扩散是由农民的风险偏好行 为引起的。深入了解农户的技术选择行为,揭示他们面临的制约因素和障碍,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方法】根据农户行为理论和对广东、广西939名荔枝种植者的一手调研数据,利用二元 Probit模型和 OLS模型估计,从风险偏好的角度进行了以高接换种为代表的荔枝生产技术的投入行为和影响因素 的实证分析。【结果】风险偏好程度对农民是否采用技术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果农对风险的偏好越高,其 采用新技术的可能性就越大。【结论】基于农民对新技术投资的风险规避心理,应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来减 少农民对技术信息的不确定性。改变和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投资的预期收益,发展多元化农业保险,使农民合理 分配风险资产,以提高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土地权益和社会保障被认为是农民的两大核心利益。本文利用微观调查数据通过Probit模型分析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情况及流转行为对农牧民家庭养老偏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规范的土地流转行为能够促进农牧民养老方式由家庭走向社会。即土地流转对象越正规、流转期限越长、土地流转方式越主动、流转关系越规范、土地流转后收入增加越多、对土地流转相关政策了解越多,农牧民越偏好非家庭养老方式。因而,欠发达地区需要积极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促进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牧民非农收入,弱化土地保障功能;完善土地流转政策,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引导农牧民转变家庭养老观念,逐步实现养老社会化。  相似文献   

13.
克拉玛依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9-2006年土地利用详细变更调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对新疆克拉玛依市近8年来土地利用的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用地总体减少,林地、园地和牧草地面积都有所减少,但耕地面积增加了9266.28hm2.各种建设用地面积始终呈上升趋势,其中居民及工矿用地增长速度最快,累积增加48811.58hm2.未利用地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不同时区的遥感影像解译成果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的软件支持下,分析西昌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及变化速率等。研究表明,自2009-2018年这9年间,西昌市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林地、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研究区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未利用地、水域面积减少;工矿居民土地的主要来源是耕地。林地的主要来源是未利用地;从土地利用稳定性来看,工矿居民用地相对不稳定;应该加强未利用地的使用,盘活存量土地避免盲目占用其他土地。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演化对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长清区作为济南市发展的"后花园",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对长清区2000—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清区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从时间维度看,耕地、林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未利用地呈现明显的数量变化,其中城乡工矿用地面积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从空间维度看,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占地范围不断扩大,耕地、未利用地逐步缩小,耕地为其他用地类型的重要补给来源.由于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变化量显著,单独对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做进一步分析,增强人们对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的客观认识,从而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做出合理布局和科学预测.  相似文献   

16.
<正>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结合提高复种指数,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种植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利用钢架大棚生产春提早、秋延后等设施蔬菜得到广泛应用。在长期的生产指导与实践中,探索出了早春大棚苦瓜套作空心菜的高效栽培模式,充分利用钢架大棚设施,科学套作,立体栽培,有效地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同时避免土地空闲造成的草害,提高了空心菜品质及田间管理能  相似文献   

17.
桃林口水库水源涵养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桃林口水库水源涵养区为研究对象,以"3S"技术为平台,分别利用不同时期TM遥感影像资料(1993年、2000年和2008年),结合地面调查与历史资料,采用遥感图像解译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获取研究区域内不同时期景观类型分布图,重点对植被类型与土地利用方式等信息进行提取,分析景观要素随时间推移变化过程,全面掌握生态修复前后区域景观格局与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耕地面积、草地面积和未利用土地面积从1993年以来呈减少趋势,而林地面积、水域面积和居民工矿用地面积则呈增加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林地、水域、草地、耕地、居民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消费者对农作物和农业食品的安全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大米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其生产和种植过程品质是否安全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我市是水稻主要产区,随着辽宁省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可供水稻种植的土地面积在减少,怎样利用有限的土地生产出高产量和高品质的水稻品种就成为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结合我地区水稻生产的实际情况,就水稻种植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土地资源是自然的产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载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土地健康利用关系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减缓贫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西28个国家级贫困县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农民人均纯收入表征贫困程度,基于PSR构建土地健康利用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利用加权综合指数法测算28个县土地健康利用指数,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究贫困与土地健康利用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农民人均收入较低和土地利用健康状况不理想的县区呈"组团"状集中在西南山区的百色市与河池市区县,农民人均收入较高和土地利用健康状况相对理想的县区分布在南部平原、靠近首府。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农业是我国立国的根本,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农村是我国开展农业生产的基地,也是农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在农村,农民最关心的就是土地问题。本文就土地确权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促进土地健康流转,进而保证农民合法利益,提高我国土地的利用价值,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