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技术探讨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井间地震反射波的主频大约是地面地震反射的10倍,因而井间地震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同时对成像精度的要求也就更高。以VSP-CDP成像方法为例,探讨了影响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质量的因素,指出井间直达波可作为检验成像精度的依据;在总结和比较井间和地面地震反射成像方法差异的基础上,提出无需速度建模的走时场延拓反射波成像方法,并推导出弱各向异性介质下纵波的走时延拓方程。实际井间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走时场延拓反射波成像方法较之井间VSP-CDP反射成像方法的成像质量有了质的提高,其成像剖面与地面地震剖面相比,包含了更多的地层信息,由此说明,新的成像方法是可行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永新地区的测井资料和地质特点,设计了有利于该地区井间反射波成像的观测系统。采用最小平方共轭梯度法进行速度层析反演,得到井间反射波成像的速度模型,利用VSP CDP成像与克希霍夫偏移相结合的方法对井间地震上行反射波进行精细成像。井间反射波成像剖面反映了丰富的层间信息,解决了该对井间存在的油水关系矛盾。  相似文献   

3.
针对垦71区块砂泥岩互层、小断层及微幅构造等地质特征,设计了相应的地质模型,利用粘弹性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井间地震波场模拟。模拟数据的上行反射波成像剖面与地质模型吻合较好。表明井间地震处理成果可靠性较高,可为多尺度资料联合反演等研究提供高分辨率优质资料。  相似文献   

4.
罗家地区井间地震方法与效果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井间地震是将震源与检波器都置入井中进行地震波观测的一种物探新方法,胜利油田与Tomoseis公司合作,在罗家地区进行了成功的井间地震试验,在取得高质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直达波旅行反演处理与反射波成像处理,最终获得较高分辨率的井间速度层析剖面与反射波成像剖面,最高视频率达500Hz,可分辨的最小地震厚度为3-5m,成果剖面经综合解释,对井间储集层的横向分布与连通性,火成岩蚀变带,小断层,砂泥岩薄互层等复杂的地质现象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井间地震资料不仅可直接服务于油气田的开发,而且也可以标定三维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5.
6.
7.
8.
井间地震技术在胜利油田开发阶段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磊 《石油物探》2005,44(6):601-604
针对胜利油田开发阶段不同研究区块所要解决的精细地质问题,以地质对比剖面为依据,研究了井间地震剖面上地质体的地震反射特征;并根据各区块的综合研究成果,建立了井间小断层、火成岩蚀变带、砾岩体内幕、三角洲分流河道砂等4个典型地质目标的精细井间地震地质解释模式,建立了利用井间地震资料研究精细地质目标的解释流程.利用该解释流程对莱1区块的小断层进行了识别,对罗151区块的火成岩蚀变带的发育情况作了解,对永1区块的岩体内幕进行了描述,对樊124区块的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作了解释.实际应用表明,该解释方法实用有效.  相似文献   

9.
井间地震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潜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井间地震技术,讨论了旅行时层析成像技术和井间反射波处理技术,提供了模型数据处理结果和实际井间地震数据处理结果。通过研究表明,井间地震技术能够提供井间层析成像剖面和高分辨率井间反射波剖面,结合井孔资料,可以进行油藏精细描述,指导油气开采。井间地震技术还可用于油田注采和强化采油的动态监控,在油田开发中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井间地震技术发展现状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26  
系统地介绍了井间地震技术的发展现状。在简要归纳了井间地震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井间地震的采集设备(井中震源与接收系统)和井间地震资料的处理方法(常规处理、层析成像、反射成像),并对现阶段井间地震的应用领域进行了总结,对其应用前景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地震反演技术在浅层岩性油藏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是以油藏描述理论为指导,应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准确地描述储层分布状态和油藏储量规模,利用描述油藏技术(RM)软件,对油藏范围内高信噪比地震资料进行构造精确解释、三维地震体反演,将振幅型地震数据体转换成波阻抗型数据体并计算地震属性,建立地震属性与测井物性的函数关系,并针对濮83块沙二上水下滑塌扇储层的沉积特点,完成储集体物性和厚度图的制作,为东濮凹陷的岩性油藏勘探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地震反演技术在桥口-白庙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桥口-白庙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受构造位置和物源影响其沉积类型亦不相同,砂体分布和岩性变化大,应用地震反演技术,对储层进行预测,为油气分布和控制因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地震反演和储层预测采用了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方法,把叠后的地震反射振幅数据变换为地层波阻抗数据,然后利用反演的波阻抗数据,估算出砂岩厚度和砂岩储层物性参数。根据该项技术,最终生成了各目的层的5类平面成果图,即地层厚度、平均波阻杭、预测砂岩厚度、预测砂岩百分比、预测砂岩平均孔隙度等值图。地震反演与储层预测结果表明,在井均匀分布的约束下,能较好地预测砂岩储集层的平面分布,圈定面积和砂岩发育区,反映出物源方向及可能的油气分布。  相似文献   

13.
地震反反演技术在桥口-白庙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桥口—白庙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受构造位置和物源影响其沉积类型亦不相同,砂体分布和岩性变化大,应用地震反演技术,对储层进行预测,为油气分布和控制因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地震反演和储层预测采用了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方法,把叠后的地震反射振幅数据变换为地层波阻抗数据,然后利用反演的波阻抗数据,估算出砂岩厚度和砂岩储层物性参数。根据该项技术,最终生成了各目的层的5类平面成果图,即地层厚度、平均波阻抗、预测砂岩厚度、预测砂岩百分比、预测砂岩平均孔隙度等值图。地震反演与储层预测结果表明,在井均匀分布的约束下,能较好地预测砂岩储集层的平面分布,圈定面积和砂岩发育区,反映出物源方向及可能的油气分布。  相似文献   

14.
针对苏里格气田盒8段砂岩储层厚度薄、有效储层和围岩波阻抗差异小的难点,在测井岩石物理分析确定储层敏感性参数的基础上,采用叠前反演和AVO属性分析技术,提取储层的弹性参数,对储层岩性、物性及含气性进行综合预测。研究表明,在该区横波阻抗、泊松比可以有效地识别岩性;纵波阻抗与泊松比交会以及不同角度间的弹性阻抗交会能够预测储层的含气性,提高储层的预测精度和钻井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兰尕背斜带处于塔河油田南部, 具有发育非背斜圈闭的条件, 勘探程度较低, 依赖于初始模型的常规反演方法难以获得精确的反演结果。而约束稀疏脉冲反演不依赖模型, 其反演的精度取决于原始数据特征。为此, 在兰尕地区利用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技术进行了储集层预测。介绍了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实现方法; 提取了井旁地震道的子波, 做了合成记录, 对层位进行了标定; 用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方法进行了波阻抗反演, 得到了绝对波阻抗剖面; 并把绝对波阻抗剖面转换成了砂泥岩剖面, 其反演结果与井的钻探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针对低孔、低渗油气藏的集束射孔工艺的原理,以实际井为例,开展了集束射孔的优化设计,按设计实施后,获得了预期的产能效果,说明了集束射孔工艺并进行合理的射孔设计,对低孔渗油气层产能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效果。建议在国内推广应用该项集工艺和设计为一体的配套技术,为我国低孔、低渗油气藏的开发服务。  相似文献   

17.
AMH地区卡洛夫-牛津阶碳酸岩生物礁体是主要的天然气储层,储层物性具有纵横向变化快的特点。根据碳酸岩储层物性与流体性质的关系,利用叠前叠后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对储层进行了预测,并结合钻井实践对比分析了2种储层预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应用地震属性分析预测气藏储集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二叠系山西组砂岩岩性气藏非均质性强、开发早期井少、井距大、储集层预测难的特点,通过地震多种属性分析,并充分结合井资料,在建立储集层参数与地震属性参数的相关关系后,利用井资料对得到的属性反演数据进行校正,能够提高无井区储集层特征描述的可靠性。地质统计分析认为,利用构建的煤层校正系数可以较为准确地恢复砂岩对均方根振幅属性的敏感性。根据校正后的均方根振幅属性特征与砂岩厚度的拟合关系,能够直接对储集层进行平面分布预测和描述,并对研究区划分沉积相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4D地震在多学科集成化油藏精细表征技术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4D地震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外已经有很多地区成功应用4D地震技术提高剩余油表征精度,增加原油产量,并将4D地震列入日常的油藏管理常规技术。4D地震在油藏精细表征技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北海、墨西哥湾等地区的油田上应用4D地震对提高非均质油藏剩余油采收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油田勘探开发的程序采用"滚动"方式进行,而对储层特征的研究则逐步精细化,滚动勘探开发的效果取决于对油气藏的认识程度,而在预探发现工业油流后,构成油气藏多元素之一的储层特征研究则是保证油气藏持续稳产的基础。不同的"滚动"阶段应根据储层的复杂性和认识程度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本文主要针对油田滚动勘探开发过程中储层研究的特点,从正演模型出发,对地震参数与储层特征的对应关系及地震描述技术的有效性进行剖析,总结了不同勘探开发阶段储层特征地震描述技术系列,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