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左宗棠于1869~1880年在西北期间,为了恢复西北经济,从改革茶法、发展蚕丝、推广植棉、开发毛织、推动出口等方面入手,力图振兴西北的边贸经济;为了保护民族利权,还与不法外商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总结左宗棠复兴西北边贸的成绩与教训,具有一定的史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西北回民起义结束后,西北各地鸦片种植泛滥,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且对于西北的社会风化构成很大的威胁。为此,左宗棠基于鸦片对西北社会危害的深入分析,采取了严厉禁烟的举措,遏制了当时鸦片种植泛滥的趋势。但是由于政策缺乏连续性和地方官员的奉行不力,西北的鸦片种植仍然未能根本杜绝。本文拟以左宗棠的西北禁烟思想和实践为中心,对其掌控西北政坛时期的一系列禁烟活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述论。  相似文献   

3.
陕甘事变善后过程中,署甘肃静宁州知州余泽春,邀好友周汉作《教民歌》讽劝下层民众,以助益地方社会秩序重建与社会经济恢复。周汉依康熙《圣谕十六条》为蓝本,针对地方社会现实,略作权益变通,以学做好人为主旨,以敦孝弟为纲,阐发崇正禁非、重农尚俭、和息睦邻等内容。歌谣语言浅显易懂,可谓左宗棠湘军集团陕甘善后政策的通俗读本。这对于从新的角度理解左宗棠农为国本与经正民兴并张的教养合一政策、整饬吏治与视民如伤相合的安邦济民政策、回汉辑睦与同我华风的兴教劝学政策,以及蕴涵其中“道、学、治统一”的湖湘经世派文化特色与左宗棠湘军集团善后措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柳青人随左宗棠湘军西征赶大营入新疆,使其文化和自身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使杨柳青的业缘、族缘、乡缘与兼重官民、城乡之商绅性及其文化,寓于商业、宗族、乡族与信仰组织而西植;同时使其自身实现由农民、船工向商人市民的转化;亦促使了新疆历史上汉人主体由屯垦农户向城镇居民的近代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5.
马安良是清末民初时称霸西北的回族军阀,建立了一支可以左右甘肃政局的军事力量。马安良势力,发迹于同治年间甘肃回族起义,由此而经历了一个逐渐壮大、称霸的过程。在这其中,清政府负责镇压回族起义的大臣左宗棠的善后措施,从客观上给予马安良以有力的扶持,对其后期的称霸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西北回族中一支重要的宗教和经济力量,西道堂的历史也因此而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茶马互市     
茶马互市始于唐,沿于宋,兴盛完备于明,是明朝对西北民族地区采取的基本方略之一。 马为国之武备,是征战、骑射、驿传不可缺少的重要装备。因之,养马、征马是历代王朝的大政之一。西北自古产良马,而“番人食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摘山之茶,易厩之良,无害而有利”,所以施行以茶易马之法。  相似文献   

7.
<正>益阳茶,是马背驮出的传奇,是"茶马互市"中经久不衰的口碑,是"茶马古道"上不绝如缕的飘香,是洞庭湖畔与西北边陲割舍不断的民族情谊。生命之茶自古以来,益阳茶中尤以安化茶出名,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到今天,以县域命名并为世人所公认的茶仅有普洱茶、祁门茶、安化茶三种;在我国的茶叶教科书中,安化茶是作为一个专门的茶  相似文献   

8.
砖茶与西北少数民族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砖茶是我国西北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使用的民族茶。砖茶不仅仅具有普通茶的生物性功能,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它还具有政治、宗教、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砖茶也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商品,自古及今,它在内地与西北少数民族以及西北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工具性角色,承担着文化使者的职能;西北少数民族对砖茶的厚爱和依赖,也创造了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砖茶文化。  相似文献   

9.
一八八○年九月、左宗棠在兰州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毛纺厂——兰州织呢局。在畜牧业素称发达的甘肃,利用当地的羊毛资源,采用近代机器兴办织呢工业,应该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因此,几十年后还有人称赞说:左宗棠创办机器织呢局,“可谓得提倡甘肃工业之要领”。然而,兰州织呢局开办后仅仅四年便夭折了,宛若一颗流星,在人们眼前一掠而过便消逝在茫茫的夜空里,给人们留下一连串的问号和叹息。百余年来,人们在探索兰州织呢局昙花一现的原因时,曾提出不少精僻的见解,但还未见有人注意到左宗棠在西北的有关社会经济政策对织呢局的影响。本文拟在这方面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0.
同治八年(1869年)陕西回民起义军因口粮尽绝,遂由陇东董志原退至宁夏境内,左宗棠指挥清军进剿。自四月二十四日至九月十四日,宁夏马化龙(即文中马朝清)及陕西回民陈林、马正和、白彦虎等向左宗棠呈词七起,情词凄楚,左宗棠有批语,咄咄逼人。现将马化龙等人七起呈词和左宗棠的批语一并刊出,以供研究使用。文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原件存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由中央民族学院马寿千教授辑录提供。  相似文献   

11.
北宋前期,以“蕃法”处理周边民族地区的矛盾和纠纷,同时间用“汉法”,形成“蕃汉各为一法”的法律基本格局,但在真宗天圣时期,由于蕃汉民族间交往的日益增加,宋廷“汉法”治蕃部的法律意向已随之产生并日益明朗化,此后“蕃法”逐渐开始向“汉法”过渡。北宋后期,由于政府积极边疆战略的实施和对边区部族治理的深入,这种过渡或转变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首先在西北和西南部分地区成功实现了转变,客观地反映了宋代民族法律文化的历史性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2.
"消经"日记《正大光明》与普洱马阿洪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普洱马阿洪,名寿清,中国伊斯兰教陕西学派云南籍著名阿洪。在清朝同治年间参加陕西回民起义期间,用“消经”撰写了一本“随军日记”———《正大光明》,简要记录和回忆了那时回民起义的起因、经过、“受抚”谈判的情况、“善后”的安置、义军的活动、开支账目、作者的感想、回民被左宗棠大肆屠杀以及义军悲壮逃难的历史等。本文以普洱马阿洪一生的历史和陕甘回民起义为轴线,以历史事实为基础,根据民间调查、口头传述和文本资料,对普洱马阿洪的生平、著述略作介绍,以期引起更多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西北回族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回族军阀官僚阶层涉足商业活动,并以军政手段垄断商业贸易而形成回族官僚资本。西北回族官僚资本最大的特点就是从金融垄断到商业垄断。在经营手段上,军、政、商三位一体,在所有权上公私不分,以公的名义出现,最终化公为私。西北回族官僚资本少有买办性,有独立性和民族性。西北回族官僚资本有着二重性,一...  相似文献   

14.
青海军阀自1912年起至1949年对统治青海长达38年,在西北历史及中华民国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不论青海军阀的性质及其在青海的所作所为,仅从地理环境、宗教、社会历史背景和内在改革机制等方面剖析了青海军阀长期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研究西北地区的基督教史,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基督教在西北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上溯至唐元。该地区交通不便,环境相对恶劣,而且信仰状况复杂,民族语言多样。基督教在西北地区的活动,充分体现了中西交流的丰富历史图景。不过,目前西北地区基督教研究仍显得不足,主要表现在研究队伍薄弱,对中西文史料缺乏深入挖掘上。鉴于此,本文着意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基督教史研究状况(不涉及唐元两代的景教研究),整理西北地区基督教史档案史料的分布情况,并对西北地区基督教史的未来走向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6.
宋神宗、哲宗时期.随着熙宁、绍圣的开边拓土,蕃汉民族交往日益增加.土地关系、民族关系以及新旧归附区社会稳定等诸多新问题接踵而至.为了保障西北边疆政策的顺利贯彻,政府强调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对西北蕃部的治理,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针对西北蕃部各族的民族法律法规.它的制定、颁布和实施.对于处理西北边地各族矛盾和纠纷、打击西北缘边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促进西北蕃部民族稳定和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正儒 《回族研究》2011,(4):132-139
民国时期是我国从传统向近现代演进的转型期。在近代中国社会整体变革的背景下,西北回族商业不断进行自我调整,顺应中国经济从传统向近代变迁的历史趋势,呈现出新的特点,即回族传统经营行业新变化;回族皮毛贸易外向型发展;回族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回族商业新组织和商业新模式出现;回族官僚资本形成。民国时期西北回族商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民主改革前的西藏阿里地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手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不但种类少,工匠技术也很差;手工业中,以家庭手工业为主,有数量不多的工匠户,世袭为业,处于社会最低层,被视为"贱民",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