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受社会传统观念、发展现状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仅就有关问题加以归结,并从国家和社会层面展开研究,探析出国家重视人民民主,培养学生树立公民参与意识和社会形成良好风尚,激励学生遵守公民道德规范这两大方面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公民意识与法治国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小群 《江淮论坛》2009,(5):110-113
本文研究了公民意识的法治内涵,揭示了公民意识的法治意义及其价值——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理论的思想基础,公民参与形成“善治”,公民参与的宪政价值。  相似文献   

3.
公民意识是实现新疆现代社会治理和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边疆多元社会价值整合的工具。对新疆公民主体意识、国家意识、参与意识、法律意识、平等意识、道德意识等方面的全面调查分析显示:新疆公民具有一定的公民意识,但处于比较基础的阶段,且整体状况较为复杂。应进一步加强公民教育,将公民意识内化为各民族的认知,外化为具体行为,逐步形成各民族的群体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社会心理结构角度探讨中国个体化社会形成的历史社会进程,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有个体意识、家族意识而无权界意识,这是一个家族制社会;革命后,中国国家建设的逻辑是用国家意识去铲除个体意识,从而形成了一种集体社会;市场化改革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界定产权,将人从集体庇护关系中解脱出来,确立权界意识,这种社会心理结构的转型,为中国个体化社会的成长提供了深层的心理基础.相应地,现代国家的成长,也意味着从传统的家族式统治、计划时代的单位式控制向对公民个人的法治化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社会组织渐趋兴起,但还面临着发展缺少必要的法律制度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和能力偏弱、社会公信力欠缺、独立性较弱等问题.推动公民社会组织发展,要求政府转变观念,改革和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建构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加强公民社会组织的自身建设等.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组织的社会稳定功能——兼论“社会复合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钢 《浙江社会科学》2012,(1):66-73,157
社会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带来的社会稳定问题,是国家与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健康有序地培育社会组织,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环节。本文从对社会转型中不稳定因素形成的深层原因分析入手,结合杭州市政府培育"社会复合组织"的探索,就社会组织的社会稳定功能进行探讨,对培育和发展健康有效的社会组织及其运行逻辑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现有的关于中国社会组织发展不完善的原因的研究中,有些观点在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从历史上看,社会组织和政府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它受到权力结构、政党制度、国际支持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等变量的制约.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着社会组织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必然不同于其他国家.中国的社会组织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之路.  相似文献   

8.
李伟  陈玲芬 《天府新论》2013,(2):107-110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的主体力量,农民主体意识的培养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关键,这关系到新农村发展、农村社会的管理.当前农民的主体意识中乡土性和现代性复合交织,并出现主要的新型农民类型,对其进行类型学分类分析,可以从传统与现代双方博弈的角度提出当前对农民复合主体意识培养、引导的可能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10.
《东岳论丛》2017,(5):11-27
毛泽东时代是一个神圣的时代,他通过灌输毛泽东思想,"再造新人",建立了一个地上的天国——人民公社;邓小平时代是世俗时代,其世俗性在于改革开放对毛泽东个人意志的解构以及个体从政治国家中解放出来而对市民社会的回归;党的十八大之后是国家意识的再度觉醒时代,国家意识的觉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为标志,中国进入了国家意识主导的理性时代。生活的此岸性和彼岸性是神圣世界与世俗世界之间的界限,在神圣世界,人们生存于理想中,而且理想世界就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就是理想世界;而在世俗世界,人们却不得不生存于现实之中,生活在此岸中。神圣时代到世俗时代到国家意识的觉醒,其内在是正反合的逻辑。  相似文献   

11.
姜淼 《北方论丛》2012,(5):122-126
康德关于现代国家起源的论证是其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康德将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建立在人自由权利的绝对性之上.据此,他从社会契约论的逻辑发展和大自然合目的性的历史进程出发,推演出人类社会必将会从野蛮的自然状态过渡到文明的公民社会.这样产生的现代国家作为自由法则的人格化,就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坚实基础.康德所确立的原则与精神在今天愈发显示出特别的理论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里的资源配置方式。而社会各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而人的竞争是同人的主体意识及建基于其上的主体性人格分不开的。因此,面对竞争的社会环境,必须确认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主体性教育观念,培养国民的主体性人格;必须大力营造培养主体意识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培养起国民的主体意识,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社会创新:公民社会转型与国家孵化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义上,社会创新即关于社会领域中的创造活动;而在语用上,社会创新则指人们通过创造性手段实现和完成对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的改进和改善.当代中国社会创新的本质是公民社会的转型;其关键是国家如何坚持"国家释放"的理念,在"国家孵化"的框架下采取创造性手段实现这一转型."国家孵化"的基本内容是:国家作为实施主体,要为私人领域、公共权力和公共领域的兴起和发展,建立基本的物质和政策平台,提供必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市民社会理论和法团主义理论的引介和风靡,国家—社会分析框架成为国内社会科学领域颇为流行的一种研究范式,诸多国内学者将这一分析框架应用于有关中国社会组织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国家—社会分析框架所凸显的理论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其本质上秉承的是一种国家与社会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其次,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一种结构分析而屏蔽了行动分析;再次,市场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在此范式中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视了.第四,国家—社会在相当多的研究中被化约或降低为政府—社会组织层次.除此之外,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当下国内学界还存在被过分重视和消费之嫌,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理论范式的更新换代.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通常认为是黑格尔在学理上明确区分了国家与市民社会.其实,在洛克的思想中这两者已经表现出差别.他通过对社会监督功能、自卫功能和经济功能的论述实现了国家与市民社会从合流到分野的观念转变.洛克的这一思想是以其经验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洛克的这一思想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却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柳珍 《理论界》2010,(4):29-30
本文立足于经典原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探讨了人的历史主体意识这一深刻的理论问题。具体而言,文章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深入阐述,即何谓"人的历史主体意识"、人的历史主体意识丧失的原因、人如何获得其历史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全,需要创新社会管理,构建政府与人民合作共治的社会管理格局。目前,由于受传统封建主义官本位思想的束缚及具体制度的欠缺,人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不畅,人民主体意识尚未相应建立起来。社会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因此,需要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形成人民主体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8.
组织政治参与与公民社会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织政治参与的出现,使公民政治参与进入高级阶段,对塑造我国公民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当前我国组织政治参与还不成熟,能力还有限,应主动采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各种手段和方式积极加以建构。  相似文献   

19.
刘敏婵 《理论界》2009,(10):162-164
本文认为,公民意识的提升是发展中国民主政治在和谐社会中的前提,社区组织作为政治社会化的主体之一,其自身所具有的组织特征和价值追求的优势,在提升公民意识、推进和谐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社区组织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如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的有限的制约.因此,文章提出,社区组织应明确自身存在的最主要价值和意义,注重在活动中在提升公民意识,与政府和企业进行合作,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余冰 《学术研究》2007,(5):91-95
本文尝试梳理“国家与社会”框架在上世纪90年代重新进入中国学界后的研究发展脉络,探讨各种争论产生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与社会交互关系”作为一种融合了该框架在理论上和方法论上新进展的路径,可以成为社区及其组织研究的良好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