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卫星重力异常研究南黄海地区中生界厚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卫星重力异常数据 ,以盆地内钻孔和部分地震勘探解释结果为约束 ,采用多约束密度界面反演方法 ,计算了南黄海地区的中生界底界面深度 ;结合地震解释的新生界底界面深度 ,计算了区内中生界的残余厚度。南黄海地区中生界的分布规律是东厚西薄 ,北厚南薄。从分布区域来看 ,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和中部隆起的东部是中生界残余厚度分布范围最广的地区 ,而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和勿南沙隆起区中生界基本缺失。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和中部隆起的东部中生界残余厚度最大达 80 0 0m。区内中生界展布方向变化较大 ,以北西西向为主 ,兼有北东东向、北东向、北北东向和近南北向。  相似文献   

2.
以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扶余油层为例,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探讨了缓坡坳陷型沉积盆地的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建立了缓坡坳陷型沉积盆地高频层序地层对比方法。研究表明以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为主体的缓坡坳陷沉积盆地具有如下识别标志:①层序界面底部发育一定规模的河道带;②层序界面附近发育钙质结核、古土壤层等暴露沉积标志;③在层序界面处测井曲线由进积准层序组变为退积准层序组;④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地层不协调关系的地震反射终止类型。在此基础上对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扶杨油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建立了该区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缓坡坳陷型沉积盆地层序对比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含油气盆地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作用形式的界面中,石油地质研究中关注最多的是与含烃流体生、排、运、聚有关的不同新生流体的作用界面。在对断陷盆地生排烃、超压、次生孔隙发育、耗水等界面定义、特征及作用方式分析的基础上,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为例,提出了断陷盆地成藏作用面的概念,初步定义为盆地新生流体运动过程、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耦合的作用面,是生排烃、超压、次生孔隙发育、耗水4种界面耦合作用的结果,既是流体作用转换面、不同类型储集空间分界面,也是流体不同类型能量转换面和油藏类型分布转换面。成藏作用面通过对断陷盆地不同类型流体势能分布及叠加的控制作用,影响了不同类型油藏分布特征,因此通过对不同类型流体作用面的识别、研究和评价,能够有效预测油藏类型、分布样式,进而有效预测盆地油藏的丰富程度,对于盆地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渤中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心部位,是渤海湾盆地地质结构、层序地层和沉积环境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该文以渤中坳陷BZ34-1-3井和BZ34-4-4井下第三系明化镇组下段为例,着重分析和讨论了微体古生物的分布规律在层序划分和沉积相判别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对单井进行层序地层划分,结合周缘相关井建立一条连井剖面,进行沉积相判别,从而印证微古生物的指示性.研究表明,在渤中坳陷,微古生物的分布规律可以指示BZ34-1-3井和BZ34-4-4井由下至上为河流相向湖相过渡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5.
吐哈盆地天然气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哈盆地位于世界著名的巨型天然气聚集区特提斯构造域北缘盆地群东部.通过与库车坳陷的油气地质条件对比研究认为,吐哈盆地具备形成大中型天然气富集区带的地质条件.根据前陆盆地油气分布规律,认为围绕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的丘东-小草湖、胜北、托克逊3个生气中心区和坳陷北部山前冲断构造带、前陆坳陷斜坡坡折带、南部前陆隆起带,是大中型天然气富集区带的有利勘探方向.指出吐哈盆地下部组合发育的上二叠统湖相泥岩和石炭系的海相烃源岩,是可能的大型天然气成藏领域.初步预测吐哈盆地煤层气资源雄厚,勘探潜力大.   相似文献   

6.
济阳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的初步恢复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通过对济阳坳陷4 000 m深度水平切片并结合对中生代J-K西洼组地层残留等厚图的分析,初步恢复了济阳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存在3种盆地原型,即北西向盆地(主要分布在坳陷的东部)、北东向盆地(主要分布在坳陷的西部)和近东西向盆地(主要分布在坳陷的中央)。通过进一步对4 000 m深度水平切片和深层立体构造格架图中(断层与凸起的展布方向)的构造特征分析后指出,济阳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的主控因素是北东向或北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包括断层与凸起),认为这种认识对济阳坳陷深层下一步油气勘探,尤其是在圈定油气勘探有利目标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玲  白志琳  李文勇 《石油物探》2006,45(3):319-323
北黄海盆地属中一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地质构造复杂,我国在该区的油气勘探一直未见成效,2002年开始对盆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对北黄海盆地沉积坳陷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盆地由一系列中、新生代断(坳)陷构成:位于盆地北部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坳陷是盆地的主体沉积坳陷,最大沉积坳陷面积超过2200km^2,最大沉积厚度达9000m,其中中生界最大厚度达4800m;盆地南部则分布了一些规模较小的断陷。对油气勘探前景进行了分析——根据朝鲜的钻探资料,北黄海盆地中生界的白垩系和侏罗系是主要勘探目的层,而盆地东部坳陷的中生界厚度大,烃源岩条件好,各种类型的局部构造圈闭发育,且既有区域性盖层又有局部盖层,生储盖条件优越,因此,东部坳陷应是盆地油气勘探前景最好的区域。  相似文献   

8.
三塘湖盆地断裂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测重力资料,结合地震、地质等研究成果,对三塘湖盆地断裂及构造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认为,盆地中2条主断裂呈北西向展布,坳陷带内的北西、北北西、北东、近东西和近南北向的次级断裂切断了主断裂;由于盆地长期处于挤压应力之下,使得盆地整体呈"两隆夹一坳"的构造格局,坳陷带因受断裂活动影响,形成了凹凸相间分布。三塘湖盆地经过多期构造运动改造,构造复杂,断裂发育,断层控制中、新生代沉积盖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区中生界石油地质特征的分析,认为其源岩主要为寒武-奥陶系,其次为二叠-侏罗系.继承性隆起、不整合系统和断裂系统纵横交错,良好的储层是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盖层的封闭能力是油气保存的关键.加强构造及岩性研究将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区中生界油气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
王明健  张训华  张运波 《特种油气藏》2012,19(6):17-21,141,142
受中生代以来多次构造运动的控制,临清坳陷东部在不同构造时期盆地性质也不相同。在对研究区进行地震解释基础上,分析了临清坳陷东部自侏罗纪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恢复了下—中侏罗统剥蚀量和原始地层厚度,并结合同一时期的断裂系统图对盆地发育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J1-2处于坳陷盆地发育阶段;地层剥蚀程度的强弱主要受自晚侏罗世以来的多期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各种构造的控制,呈现剥蚀厚度呈NE向大小相间分布的规律;J1-2时期盆地整体展布方向为NE向,盆地展布主要受印支期所形成的挤压构造所控制。  相似文献   

11.
针对炼油厂的实际情况介绍了罐区油品在线调合和移动自动化操作系统界面图(TFG图)与传统的D6操作界面图的区别,以及TFG图的绘制原则。  相似文献   

12.
库车大北1井区断层侧向封堵性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车大北1井区是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上的一个盐下含气构造,目前区内已完钻10口井,从现有的试油结果来看,每个断圈都含气,但似乎每个断圈都未充满。特别是当大北104井失利后,大北1井区的气水分布关系成为急需理清的首要问题。文中旨在从断层侧向封堵性评价入手,基于大北1井区的现有资料,选用SGR法,并用岩性对接法和断层两侧流体相关参数对比法加以佐证。结果表明,大北1井区F1断层是开启的,而F2,F3断层的侧向封闭能力控制着大北101-103断圈的气水界面,依据已知的大北101-103断圈的气水界面,标定出大北1井区的d值,进而对其他断圈的气水界面作出预侧。  相似文献   

13.
利用欧拉算法反演磁性界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磁性地质界面的反演是地理物理勘探的重要课题之一。对提高磁测资料的地质解释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反演磁性界面的欧拉算法及其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4.
长堤油田桩11块是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长堤断裂带东侧的一个自西向东倾斜的鼻状构造,其馆下段(馆下22和馆下31)为油藏主力含油小层,油水关系复杂,存在"水高油低"现象。文中利用岩心、测井及多种分析测试资料,通过综合研究认为,桩11块馆下段油藏的油水分布主要受控于该油藏成藏期的油气充注量与储层砂体微型构造形态的共同作用,同时还与区域性分布的优质盖层(隔层)等因素有关。通过分析该油藏的动态形成过程,建立了高孔高渗砂岩油藏复杂油水关系动态形成模式,为分析复杂条件下砂体的油水分布提供了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一种基于80C196KC型单片机和可编程键盘显示接口芯片8279接口的设计方法,提供了接口电路的结构图和键盘、显示的程序清单。通过Wave 6000仿真器对所设计的电路和程序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接口电路的硬件设计合理,软件可靠,能满足油田污水处理控制系统对人机接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肖江涛 《测井技术》1996,20(5):365-369
在比较8/16E计算机系统和80X86微机系统的两种总线结构的基础上,描述了XSKC92总线接口的设计与实现方法,分析了不同数据、指令的转换过程,控制信号的产生等,提出了一种实现指令的方法。并给出了接口板的结构框图。总线接口在XSKC92中起着数据连通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石油重磁界面反演中,Parker-Oldenburg法的应用条件是界面连续。我国南方的碳酸盐岩地区,地质条件复杂,界面不连续,通常采取重磁场分区策略来满足ParkerOldenburg法的要求。针对地质单元为不规则多边形这一特征,提出了多边形分区提取重磁数据的方法。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判定点和射线位置与多边形之间的关系,从原始重磁场中按多边形范围提取各个多边形分区的位场数据。应用该方法,对某碳酸盐岩地区的重磁数据进行了多边形分区提取;然后在每个多边形内应用Parker-Oldenburg法反演出各单元的基底深度;最后通过拼接,获得了整个区域的基底界面。  相似文献   

18.
双发三收声波变密度测井仪地面接口电路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火林 《石油仪器》2002,16(6):11-12,15
根据双发三收声波变密度测井仪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 ,结合微型计算机技术和高速采集处理技术 ,运用微型计算机总线控制、单片机、A/D转换等技术 ,设计了处理单芯遥测时序信号的地面接口电路。该电路能对深度信号、磁记号信号、声波信号、伽马信号及CCL信号等进行采集处理 ,在相关的测井实时处理软件的支持下完成测井任务 ,应用方便。文章介绍了双发三收变密度测井仪的结构原理 ,阐述了地面接口电路的设计  相似文献   

19.
用介观模拟方法对2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油-水界面的分布形态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与单链型表面活性剂相比,低聚型表面活性剂分子由于其空间结构上的分散性,导致与其通过化学键相连的部分极性基团进入油分子内部,在油-水界面处相对更靠近油相,使得低聚型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油-水界面处极性基团的排列没有单链型表面活性剂那样有序;低聚型表面活性剂存在时,油-水界面的接触面积相对较大,而表面活性剂在油-水中的分布相对比较均匀;相比单链型表面活性剂分子,低聚型表面活性剂分子可以更好地降低油-水界面的界面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