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颅内三叉神经鞘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表现进行分析和鉴别。结果:颅内三叉神经鞘瘤可发生于后颅窝、中颅窝,但骑跨于中——后两个颅窝外形呈哑铃状为较常见的生长方式,并且依肿瘤发生的部位不同易造成中颅窝底或岩骨尖的骨质吸收、破坏,肿瘤平扫多为低密度。灶周无水肿,注射造影剂后以环状强化为主要表现。结论:CT扫描是准确诊断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颅内三叉神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提高对颅内三叉神经肿瘤的影像学认识。资料与方法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三叉神经肿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分型、各型特点及有关鉴别诊断。结果中颅窝型多呈类圆形伴分叶状突起;后颅窝型多呈梨形或圆形,易突入Meckel腔;骑跨型多呈哑铃形。神经鞘瘤多伴囊变;神经纤维瘤常并发于神经纤维瘤病;恶性周围神经鞘膜肿瘤形态不规则。结论特定部位、形态及结构特征,伴Meckel腔扩大,神经增粗及咀嚼肌萎缩等对诊断三叉神经肿瘤有一定特异性。正确分型对手术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三叉神经瘤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三叉神经瘤,分析其MRI、CT及DSA表现。结果:肿瘤表现①中颅窝6例,肿瘤瘤体小,多为实性无囊变。后颅窝4例,瘤体大有囊变、坏死。跨颅窝3例,典型的哑铃状;②MRI T1WI肿瘤呈稍低信号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及高、等混合信号,CT平扫为低或混合密度。增强呈均匀性或环状、结节状强化。DSA示肿瘤多血供,斑点状染色;③三叉神经根增粗及功能异常,常伴岩骨、颅底骨质吸收、破坏。结论:MRI、CT是三叉神经瘤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MRI优于CT,定性困难者,结合DSA易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4.
跨中、后颅窝轴外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提高对跨中、后颅窝轴外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认识。方法:60例经病理证实的跨中、后颅窝轴外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按位置分为中央型和外侧型,后者又分中颅窝型、后颅窝型及骑跨型,分析各型构成情况及影像学特征。结果:中央型12例,脊索瘤5例,垂体瘤3例,鼻咽癌2例,颅咽管瘤、脑膜瘤各1例。外侧型48例,三叉神经肿瘤14例,脑膜瘤12例,表皮样囊肿11例,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4例,皮样囊肿、转移瘤各2例,血管外皮瘤、颈静脉球瘤、鼻咽癌各1例。多数病变可根据影像学特点做出诊断并明确范围。结论:按位置特征对跨中、后颅窝轴外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分型.有助于定性诊断及范围描述,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三叉神经瘤的CT及MRI诊断(附2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三叉神经瘤的CT、MRI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三叉神经瘤行CT及MRI检查.结果颅后窝型12例,颅中窝型6例,跨颅窝型5例.位于颅中窝、颅后窝的肿瘤呈椭圆形;跨颅窝生长者呈哑铃形或不规则形.CT扫描显示稍高密度区、混合密度区、囊性低密度区,不均匀增强或环形增强.MRI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肿瘤边缘清楚,有显著占位效应.结论CT、MRI定性诊断困难时,应结合临床三叉神经受损表现诊断.  相似文献   

6.
肝包虫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分析肝包虫病的MRI表现,评价MRI对肝包虫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MRI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包虫病影像学资料。结果:18例共发现肝包虫囊肿29个。单房型包虫囊肿6个,MRI表现为边缘光滑的圆形或类圆形病灶,T1 WI呈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壁可清晰显示为低信号;多房型包虫囊肿22个,包虫囊肿内可见多个子囊和不同程度的基质,整个囊肿形态呈车轮状或桑葚状;实质钙化型包虫囊肿1个。MRI术前诊断准确性为94.4%。结论:MRI对肝包虫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CT及B超等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报告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非颅神经主干的神经鞘瘤,并结合文献讨论其组织发生及CT、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颅内非颅神经的神经鞘瘤,复习其病理特点,分析其起源与CT、MRI表现。结果 CT平扫肿瘤多为低等混杂密度,瘤内多有坏死、囊变区,甚至以大的囊性变为主要特征;MR平扫肿瘤T1WI以低和稍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CT及MR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及囊壁呈中等程度强化。病理的苏木精和伊红染色有2种组织学形态,即Antoni A型和Antoni B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蛋白强阳性。结论 颅内非颅神经主干的神经鞘瘤影像学表现与颅神经鞘瘤相似,但有更高的囊变率,若在非颅神经位置出现类似颅神经鞘瘤的影像学征象时,应想到此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脊柱原发性骨肿瘤CT和MRI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脊柱肿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分析49例脊柱肿瘤的CT和MRI表现,包括成骨细胞瘤、骨髓瘤和骨肉瘤各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ABC)3例,血管瘤和淋巴瘤各5例,骨巨细胞瘤多位于椎体,呈溶骨性破坏;成骨细胞瘤和骨肉瘤CT呈骨性密度,MRI信号较低,后者伴软组织肿块;22例脊索瘤伴骶前包块,11/16例CT上出现钙化,9例在T2WI有条状低信号纤维结构和高信号粘液基质。骨髓瘤(1例)、淋巴瘤在T1WI和T2WI分别呈略低信号和较高信号,1例骨髓瘤在T2WI呈高信号。结论;CT和MRI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和范围,两者结合,多数肿瘤可以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舌下神经鞘瘤的CT、MRI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了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舌下神经鞘瘤CT和MRI表现。结果 从病变部位看,右侧3例,左侧1例;颅内段2例,颅内与颅外段同时受累2例。CT表现:舌下神经孔扩大和骨质破坏,并见软组织块影2例。MRI表现:舌下神经径路上出现圆形、椭圆形的软组织块影4例,T1WI为等信号,T2WI为等信号和高信号;有明显的强化。结论 舌下神经径路上出现软组织块影是其特点;MRI对舌下神经鞘瘤的诊断优于CT,特别是MRI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0.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瘤(SPNET)的MRI及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PNET的MRI及CT表现。结果 SPNET的影像学表现有以下特点;(1)肿瘤呈类圆形,边界清楚,病灶周围无水肿或水肿较轻,且大部分位于中线附近及侧脑室旁,少数位于皮层下;(2)MRI示肿瘤实质T1WI呈稍低或等倍,T2WI呈等信号,与脑灰质信号相等,增强较明显。(3)CT示肿瘤实质呈稍高密度,影像学表现与髓母细胞瘤相似。(4)中线附近的肿瘤为实体结构。无囊变;囊变明显的肿瘤多们于皮质下。(5)部分肿瘤内有出血或钙化,有的可见到脑脊液扩散灶。结论 SPNE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症状有助于与其他肿瘤区分。  相似文献   

11.
脑神经肿瘤MRI的表现及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脑神经肿瘤的MRI表现及行征。材料和方法:收集了183例资料完整。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神经肿瘤病例。其中嗅神经肿瘤3例,神神经肿瘤3例,三叉神经肿瘤35例,面神经肿瘤1例,听神经肿瘤135例,迷走祖辈 经肿瘤2例,舌咽神经肿瘤1例,舌下神经肿瘤3例。结果:脑神经肿瘤中,良性肿瘤177例,恶性肿瘤6例;神经鞘瘤占90.2% ,神经纤维瘤占6.0% ,神经母细胞瘤占2.2%。胶质瘤占1.1%,脑膜瘤占 0.5%.脑神经肿瘤发生在特定部位,大部分有特征性MRI表现嗅神经肿瘤多位于颅前窝,呈分叶状;视神经肿瘤多有神经束增粗;三叉神经肿瘤骑跨颅中。后窝生长,呈哑铃状;听神经肿瘤为第Ⅶ、Ⅷ神经束增粗,并与桥小脑角区肿瘤相连;面神经肿瘤位于乳头内,形态不规则;舌咽、迷走、舌下神经肿瘤位于颈静脉孔区,往往伴有颈静脉孔大。本组术前诊断准确率达到97.3%。结论:MRI对脑神经肿瘤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颅内室管膜下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室管膜下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室管膜下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室管膜下瘤属良性肿瘤,中年男性多见,具特征性表现:(1)幕上肿瘤多位于侧脑室内室间孔或透明隔附近,幕下则以第四脑室多见;(2)肿瘤多呈类圆形、椭圆形或轻度分叶,边界清楚,以实性成分为主,病灶内可伴小囊变及出血,幕上肿瘤钙化较少见,幕下者部分可见钙化;(3)CT平扫示肿瘤实性部分呈等或低密度,MR平扫T1WI呈低、稍低或等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瘤内小囊变区呈更低密度及长T1、长T2信号;(4)CT、MR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结论充分认识颅内室管膜下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对肿瘤的术前诊断和术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对颅内三叉神经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 报道1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三叉神经节细胞神经瘤,复习相关文献并探讨其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和有关鉴别诊断.结果 肿瘤表现为中颅窝类圆形伴分叶状突起,突入Meckel腔,边界清楚,完全包绕颈内动脉并推移同侧大脑中动脉.CT平扫表现为稍高密度影,其内可见点状或结节状钙化.MRI T1WI为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呈延迟强化.结论颅内三叉神经节细胞神经瘤十分罕见,肿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但其确诊仍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14.
视神经胶质瘤的CT与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视神经胶质瘤CT和MBI表现,并探讨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视神经胶质瘤16例,其中CT检查15例,MRI检查6例,CT MRI检查4例。结果16例中肿瘤位于眶内段13例,眶内段累及视神经管内2例,其中1例涉及颅内,另1例位于视神经管内。肿瘤表现为眼球后肌锥内肿块占位,梭形8例,条索状与椭圆形各3例,梨形及结节状各1例。CT检查15例,2例平扫与脑实质呈等密度,14例密度均匀,边界清晰,与视神经无法区分,增强后(13例)肿瘤大多呈轻至中等强化,1例CT扫描示视神经管扩大。MRI检查6例,3例肿瘤位于眶内段,2例涉及视神经管内,其中1例蔓延至颅内显示为视交叉前视神经增粗,另1例肿瘤位于视神经管内呈结节状;肿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注射对比剂肿瘤可强化,1例肿瘤内伴有囊性变。结论 CT与MRI均能显示眶内段视神经胶质瘤,但MRI较CT能够获得更多的肿瘤内部信息,为管内及颅内视神经胶质瘤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与DSA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MRI、DSA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7例(脑内型22例,脑外型5例),其中9例行CT扫描,24例行MRI检查,10例行DSA检查.分别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为稍高密度影,MRI表现为混杂信号团块,DSA检查未见异常染色。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比较有特异性,综合CT、MRI和DSA所见有利于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颅内黑色素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黑色素瘤的CT和MRI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我院手术病理证实5例颅内黑色素瘤(原发性4例,转移性1例)的3例CT和4例MRI表现。结果: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高密度影2例和低密度影1例,均明显增强。MRI平扫呈短T1短T2信号3例和长短T1短T2信号1例。结论:颅内黑色素瘤CT无特征性;MRI有一定特征,MRI是诊断黑色素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异位胸腺瘤CT与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腺瘤是纵隔常见的肿瘤之一,异位胸腺瘤少见,其定性及定位诊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其影像表现国内外报道少见。笔者报道3例异位胸腺瘤的CT及MRI表现,并结合文献分析,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脑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分析颅内原发性淋巴瘤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与MRI表现。结果 单发6例,多发4例,共计15个病灶,病理类型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实质性肿块,无钙化,瘤周水肿相对较轻,占位效应轻,增强后瘤体呈均匀性轻、中度强化,无囊变及环表强化。MRI显示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结论 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征象、发生部位无特征性,但以实质性均匀性强化多见,且对室管膜下转移灶的检测,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9.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 表现,提高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 诊断准确率。材料和方法:搜集一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45 例,全部行MRI 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本组45 例中听神经瘤18 例,脑膜瘤8 例,三叉神经瘤6 例,胆脂瘤3 例,血管母细胞瘤4 例,海绵状血管瘤4 例,脊索瘤2 例。肿瘤位于左侧桥小脑角区占69 % ,位于右侧桥小脑角区占31 % 。87 % 的肿瘤呈园形或类园形,轮廓较清晰,占位效应明显,在T1 WI上多呈低等信号,T2 WI 上多呈高信号,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但各种肿瘤又有其特征性MR 改变,如三叉神经瘤跨中后颅窝生长,胆脂瘤沿脑池生长,听神经溜,三叉神经瘤,血管母细胞瘤多见囊变、坏死,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出血,脑膜瘤、脊索瘤有不规则钙化,多数脑膜瘤增强后见脑膜尾征。MRI 对桥小脑角区肿瘤的检出率、定位率、定性率分别为100 % 、100 % 、90 % 。结论:MRI 对桥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缪建良  刘淼  陈达伟   《放射学实践》2011,26(7):736-738
目的:提高对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的CT、MRI和病理学资料,分析和总结其影像学征象。结果:CT平扫示肝脏多个类圆形低密度灶,2例病灶边缘可见条状钙化灶。增强后动脉期主要表现为肿瘤周边轻度强化,延迟后肿瘤实质部分无明显对比剂进入,而中央更低密度区无强化。MRI显示肝内多个类圆形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边缘有低信号晕环。结论:EHE具有一些特征性的影像学特点,CT和MRI检查能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