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猪旋毛虫病膈肌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80份猪旋毛虫病膈肌进行了病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观察,并对其中5份作了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膈肌旋毛虫病灶的病变分为非包囊型、包囊型、包囊性肉芽肿型、肉芽肿型和淋巴细胞结节型等5种类型;旋毛虫包囊壁内、外两层的成分是胶原,内层来源于感染肌纤维,外层为增厚的感染肌纤维的基底膜;感染和非感染肌纤维,均具有变性和再生变化,但前者的再生最后形成包囊,而后者则一般以结缔组织取代之;感染和非感染肌纤维均有一定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尤以肌膜最明显,而非特异性酯酶仅位于旋毛虫病灶内;旋毛虫病灶内,T、B淋巴细胞同时存在,且尚见嗜酸性白细胞。  相似文献   

2.
通过牛皮肤上肿瘤样物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其为乳头状瘤。眼观肿瘤呈结节状、猴头菇样,表面光滑或粗糙,质地坚硬,有的有蒂与体表皮肤相连。光镜下,主要为鳞状上皮向上过度生长,形成了单个或多个乳头状突起,瘤细胞的体积比正常的稍大,核染色质丰富,排列整齐,细胞无异型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细粒棘球蚴感染羊肝脏包囊纤维化形成的病理学过程,本研究通过病理组织学、细胞化学和超微形态学的诊断方法,对羊感染细粒棘球蚴后肝脏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以及肝组织纤维化和包囊形成过程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原头蚴感染肝组织后病变沿感染组织的血管周围产生,相继出现肝细胞萎缩、变性、坏死;同时病变组织血管壁出现纤维组织分解、血管管壁出芽,增生出的纤维组织伸向周围炎症区域,血管管腔及炎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生的胶原纤维沿残存的肝细胞周围围绕病变组织,最终形成包囊壁。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释细粒棘球蚴感染羊肝脏包囊纤维化形成的病理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发育为成熟组织包囊(bradyzoites)和卵囊(sporozoites)的两个时期,传统上需要进行动物试验,这极大地阻碍了对这些阶段的形态和代谢的生物学研究,而此阶段对弓形虫的感染至关重要。因此,在研究组织包囊时利用体外诱导的方法成为研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文章综述了影响组织包囊形成的因素,旨在为弓形虫病的研究、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牛肠毒血症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由于该病的病原可在肠道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故名肠毒血症。某奶牛场11~14月龄育成牛感染大肠杆菌,爆发急性肠毒血症.现将该病的流行病学和病理形态学变化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成虫和幼虫先后寄生于动物肠和肌肉所引起的肠旋毛虫病和肌旋毛虫病的总称。该病是一种严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感染宿主非常广泛,传染途径复杂,人和鼠类、狗、猫等多种哺乳动物可感染该病,在家畜中主要感染猪。由于猪肉是人们生活主要肉食来源,如人食入未经煮熟带旋毛虫幼虫的猪肉及制品会引起发病。因此,猪旋毛虫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威胁,同时对养猪业、肉品加工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旋毛虫病在猪体中多寄生在横纹肌内,横隔膜肌最多,一旦人或动物吞食含有旋毛虫幼虫的动物肉后,在肌体中很快感染,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开展旋毛虫病检验工作,有必要了解旋毛虫的寄生、来源、形态特征及对人体的危害性,这有利于鉴别判定,从而迅速作出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8.
宰后成熟对牛肉肌组织结构及食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机选取约1.5岁、体重500kg左右的西门塔尔杂交公牛5头,屠宰后置于温度为0-4℃、相对湿度为85%的条件下进行排酸。分别在宰后10h、24h、3d、6d、9d取臂三头肌、背最长肌、半腱肌,观察其组织结构变化,并对其系水力(WHC)、剪切力(SF)、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FI)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宰后牛肉在24h时,肌原纤维直径变粗,肌节缩短,肌肉紧张度和SF值最大。肌节中的A带和I带界线不清。随成熟时间的延长,肌原纤维变细,肌节增长;SF的减小和MFI的增加与成熟时间成正比;肌肉的WHC呈下降的趋势。除MFI外,其余各指标不同部位间均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牛双肌性状及其形成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 1 80 7年就在牛中发现了双肌现象。由于双肌牛具有瘦肉率高、肉质好的特点 ,因而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双肌现象在牛中较为普遍[1] ,迄今为止 ,已经在包括比利时蓝白花、皮埃蒙特在内的 1 4种牛以及羊、鼠中发现了双肌现象。本文仅对牛的双肌性状及其形成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1 双肌牛的性状1 1 形态学性状 双肌牛的外部特征是臀部、大腿、上臂、胸及起支撑作用的中前端肌肉群异常发达。双肌牛皮下脂肪发育不良 ,皮肤较薄。与普通牛相比 ,双肌牛有较多的脂肪沉积于肌间和脂肪窝 ,且脂肪的沉积从内到外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双肌牛胴体…  相似文献   

10.
双肌牛具有屠宰率高,瘦肉率高,优质高价肉比例大,肉质较嫩等优点,倍受消费者欢迎,本文概述了双肌牛的特征,双肌性状的遗传机制,旨在为提高家畜产肉量以及为瘦肉型动物育种工作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00~2002年集中观测了3代短角牛级进杂交云南富源山地黄牛的改良效果,测定了本地黄牛和短本F1、F2、F3的的初生、6月龄、12月龄、24月龄公母牛的体尺、体重,并选择6月龄断奶牛进行育肥测定,结果显示:日增重短本F1、F2、F3分别比本地黄牛提高469.1g、603.1g和648.4g。代与代之间的改进提高幅度依次为:F1>F2>F3。  相似文献   

12.
南阳牛以体格大、役肉兼用、耐粗饲、适应性强而著称,夏南牛和“皮南牛”是以南阳牛为基础育成的肉牛品种,本文采用模型化方法对其体重生长发育及早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夏南牛和“皮南牛”具有生长发育早熟性较好,生长强度大的特点,断奶重相对较大,12月龄体重分别相当于其36月龄体重的56.60%和62.21%。其中,“皮南牛”在周岁以前生长强度更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研究西门塔尔牛、南德温牛对秦川牛的杂交改良效果.[方法]对秦川牛、南德温牛与秦川牛杂交一代(南秦F1)、西门塔尔牛与秦川牛杂交一代(西秦F1)共282头母牛的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腹围、管围等6项体尺指标进行了测定.以体尺指标为基础材料,对比分析了它们的体重与体尺数据在不同月龄的表现特点;计算分析了它们的各项体尺指数;构建了1~2岁秦川牛各项体尺指标对体重的主成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西秦F1比南秦F1的杂交改良效果好,6~24月龄的秦川牛、南秦F1、西秦F1随着月龄的增加,胸围和体重快速增长,西秦F1的各项体尺指标总体上高于南秦F1与秦川牛,秦川牛与南秦F1差异不显著(P>0.05);从育肥指数上来看,24月龄的西秦F1比秦川牛平均高7.2%,差异显著(P<0.05),西秦F1比南秦F1高6.8%,差异显著(P<0.05),南秦F1与秦川牛差异不显著(P>0.05),西秦F1育肥效果优于南秦F1.[结论]对1~2岁秦川牛通过逐步回归得到了估测体重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14.
采用红色肉牛改良早胜牛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引用国外著名的红色肉牛品种南德温、利木赞、德国黄牛和安格斯细管冻精杂交改良早胜牛。结果表明,均显示其父本的特征,被毛大多数为红色、紫红色和黄红色。初生至6月龄体重和相关的体斜长、胸围均优于早胜牛,也表现出了其杂交优势,其中南×早和利×早与德×早、安×早杂交群体相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更好的发育趋势,即南×早>利×早>德×早>安×早,且发现采用肉用型牛改良早胜牛,大型肉牛优于中型肉牛,中型肉牛优于小型肉牛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不同品种猪肌肉组织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表达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体重约100kg DLY杂交猪和雅南猪各5头,屠宰取骨骼肌和心肌样品,采用RT—PCR方法研究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在不同品种猪肌肉组织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H—FABP基因表达于猪的骨骼肌和心肌中,但是其在2种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不同,心肌中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骨骼肌(P〈0.01);心肌和骨骼肌H-FABP基因的表达量2品种猪差异不显著(P〉0.05),但无论是心肌还是骨骼肌雅南猪的表达量都高于DLY杂交猪。  相似文献   

16.
秦川牛是我国著名地方良种黄牛 ,我县从 2 0世纪 5 0年代开始引进秦川种公牛改良当地黄牛 ,2 0世纪 70年代末推广牛的冷配技术 ,引进秦川种公牛冷冻精液颗粒、细管 ,坚持本交与人工授精相结合。全县累计引进秦川牛 670 0多头 ,改良配种 9.0 1万头 ,产改良牛 6.5 8万头。秦川牛的引进 ,丰富了我县黄牛遗传基因库 ,优化了牛群整体结构 ,改良效果明显 ,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An investigation was made into whether recent vaccination of cattle with tissue culture rinderpest virus would cause immunosuppression and lead to more frequent or more severe infection with trypanosomes in animals grazing in tsetse-infested areas. Herds of cattle on Galana Ranch in Kenya were divided, with approximately half of each herd being vaccinated with tissue culture rinderpest virus strain Kabete O, while the rest remained unvaccinated. The herds were then exposed to the risk of natural infection with trypanosomes on the ranch. Three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during different seasons. Infections with Trypanosoma congolense and Trypanosoma vivax were frequently detected but there was no evidence that vaccinated animals were more likely to acquire trypanosome infections or to show a more severe disease than unvaccinated cattle. It is concluded that tissue culture rinderpest vaccine does not cause immunosuppression and can safely be used in cattle likely to be exposed to tsetse flies and trypanosomosis.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热应激对科尔沁牛和科尔沁肉牛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对体况相近、身体健康的母牛各20头,分别在热应激(夏季)和非应激(春季)对其进行了抗氧化指标比较.[结果]结果表明,在热应激状态下,科尔沁肉牛血清中的SOD、GSH含量差异显著高于科尔沁牛(P<0.05),T-AOC含量有比科尔沁...  相似文献   

19.
河南南阳用皮埃蒙特牛改良南阳牛的情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调查了河南南阳利用皮埃蒙特牛改良南阳牛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利用皮埃蒙特牛杂交改良南阳牛的具体措施,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下一部的打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