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DNA错配修复基因(MMR)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50例作为内膜癌组,其中包括疑似Lynch内膜癌患者8例,以同期20例内膜癌非典型增生患者作为增生组和子宫内膜正常患者20例作为正常组,比较MMR蛋白在各组中的不同表达情况。结果:三组MMR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36. 00%、30. 00%和0%,内膜癌组和增生组表达缺失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 05);疑似Lynch内膜癌与其他内膜癌患者相比、≤45岁与≥60岁的患者相比,其MMR蛋白表达的缺失率显著较高(P <0. 05),内膜癌患者的病理分级则与MMR蛋白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 0. 05); 50例内膜癌患者的h MLH1、h MSH2、h PMS2以及h MSH6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24. 00%(12/50)、10. 00%(5/50)、20. 00%(10/50)和8. 00%(4/50)。结论:MMR蛋白表达的缺失会导致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以及内膜癌,特别是低龄内膜癌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何蓉  易静  何小清  李君怡 《当代医学》2021,27(30):72-74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缺失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石蜡病理组织,以免疫组化法检测MMR蛋白表达,观察MMR蛋白在病理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MR蛋白表达缺失与不同年龄、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关系.结果 6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病理组织中,MMR蛋白表达缺失率为29.03%(18/62),其他子宫内膜癌组织MMR蛋白表达正常;MMR蛋白表达缺失在不同年龄段子宫内膜癌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R蛋白表达缺失在不同肌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子宫内膜癌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R蛋白在深肌层浸润、高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缺失率较高,对推进子宫内膜癌疾病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建议临床定期检测子宫内膜癌患者MMR蛋白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3.
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癌症易感性综合征,既往被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由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胚系突变引起.LS是遗传性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表现.研究发现, MMR基因突变也导致了相当比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目前对LS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认识非常有限,有些观点还存在争议.本综述总结了LS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研究新进展及对所有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LS筛查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Lynch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因DNA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MMR)存在胚系突变导致大肠癌、子宫内膜癌等相关肿瘤的遗传易感,虽然该病总体所占比例不高(仅3%~5%大肠癌/内膜癌属Lynch综合征),但对这部分病例的正确诊断将使患者及家人受益。本文结合文献及国际诊疗指南报道了两例Lynch综合征,这两例患者的大肠癌和内膜癌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MMR蛋白失表达,结合文献提示,Lynch综合征的子宫内膜癌和大肠癌,两者MMR基因突变、蛋白失表达、相关分子机制特点及生物学行为不完全一致,故临床筛查策略与流程也不尽相同,免疫组织化学筛查方法简单易行,在大肠癌和内膜癌这些临床常见的肿瘤中进行筛查,可发现肿瘤易感人群,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5):118-120+封三
目的 分析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70例子宫内膜癌(UCEC)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对4种蛋白(MLH1、PMS2、MSH2和MSH6)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将4种MMR蛋白中1种及以上表达缺失判定为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 MMR),全部阳性则判定为错配修复基因完整(p MMR)。检测UCEC患者MMR蛋白缺失情况并对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4种MMR蛋白表达均定位于肿瘤细胞核,可作为内对照;d MMR组与p MMR组年龄、病理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dMMR组发病年龄低、肿瘤分期低、淋巴结转移少见。结论 dMMR子宫内膜癌比例较低,且MLH1和PM52蛋白表达缺失与MSH2和MSH6相比较为多见。MLH1和PMS2、MSH2和MSH6常协同表达或缺失。MMR蛋白与UCE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MMR蛋白对预测UCEC的恶性程度、临床预后及UCEC发病机制方面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林奇综合征(L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由于DNA错配修复(MMR)基因MLH1、MSH2、MSH6、PMS2等出现缺失,导致MMR基因功能缺失,最终导致基因组中高度重复DNA序列不稳定,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本文报道了1例LS相关子宫内膜癌患者,通过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发现其背后的聚集性LS家族。临床上对评估有LS相关肿瘤家族史的患者,应考虑LS并进行MMR免疫组化检测,甚则行LS基因检测。诊断LS对个体和家庭成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筛查和预防措施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其罹患LS相关癌症的总体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LH1和MSH2蛋白在低龄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缺失情况,为HNPCC家系的筛选提供线索。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LH1和MSH2蛋白的表达。结果:65例年龄≤50岁子宫内膜癌患者中, MLH1蛋白表达异常的为19例,占22.23%;MSH2蛋白表达异常的为2例,占6.15%;MLH1和MSH2蛋白二者表达均异常为3例;MMR蛋白表达缺失的总检出率为30.77%(20/65)。结论:MMR蛋白在低龄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缺失率较高,以MLH1表达异常为主。免疫组化检测MMR基因的表达也可能成为筛选HNPCC家系的一种简单,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因此把低龄子宫内膜癌作为癌家族成员纳入HNPCC初筛范围,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HIT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状况 ,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探讨FHIT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的PCR方法对亚硫酸氢盐修饰过的 3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患者自身外周血白细胞DNA和 2 0例非癌患者子宫内膜组织DNA的FHIT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癌组织中FHIT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率为 2 5 .71 % ,癌旁组织和外周血中也存在相似的甲基化率。非癌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中FHIT基因的CpG岛无甲基化。癌组织与非癌患者子宫内膜组织的甲基化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DNA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相关性。FHIT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为子宫内膜癌发生中的早期事件。结论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存在FHIT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 ,CpG岛的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相关性。DNA甲基化为子宫内膜癌发生中的早期事件。癌旁组织和外周血可用于癌相关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关键基因。方法:从医学信息检索平台Coremine Medical中筛选出与子宫内膜癌关系最为密切的几种关键基因,再利用生物医学文本挖掘工具Chilibot对从PubMed中获取的相关文献摘要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关键基因与子宫内膜癌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UALCAN在线工具分析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和甲基化水平。结果:确定了与子宫内膜癌关系最密切的5种关键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LH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比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甲基化水平要高(P<0.001),MLH1基因甲基化的发生导致了DNA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从而促进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相比,MSH2基因和PMS2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量较高(P<0.001),MSH6基因和抑癌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比正常子宫内膜组织表达要低(P<0.001)。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以及PMS2的突变,促进了相应修复蛋白的缺失,进而导致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结论: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PMS2以及抑癌基因PTEN是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10.
刘晶晶  顾振鹏 《中外医疗》2011,30(8):180-181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预后中的作用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目前主要认为与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及DNA错配修复基因有关.深入研究相关基因对于阐述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寻找基因疗法和制备有效的抗癌药物的提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自外周血样本中检测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s 20,ck20)基因表达的RT-PCR方法,初步检测其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阳性率。【方法】17例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患者为子宫内膜癌组,46例正常体检的女性为正常对照组,提取子宫内膜癌组子宫内膜组织及所有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巢式RT-PCR扩增ck20基因,同时扩增beta-actin基因以确保cDNA的有效性。以电泳中可见ck20基因的DNA条带确定为阳性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患者的内膜组织及部分血样中可成功扩增出ck20基因。经小样本比较,ck20基因在正常对照组无阳性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组外周血中的阳性率为70.6%。【结论】RT-PCR可检测血样中ck20基因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子宫内膜癌组ck20基因在外周血中的检出率显著升高,作为肿瘤标志物,对恶性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受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基因改变是子宫内膜癌发病的重要因素,原癌基因、抑癌基因、雌激素代谢相关基因及雌、孕激素受体基因的突变和多态性均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探讨相关基因对子宫内膜癌的影响,有助于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病进行预测,计对女性进行相关的健康指导。目前,已有数个基因被发现与子宫内膜癌发病有关,该文就子宫内膜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缺陷DNA错配修复(MMR)是否与散发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高复发风险相关。方法:收集4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原发肿瘤病灶组织复发后(分期为Ⅰ期)肿瘤病灶组织及对照组相匹配的44例子宫内膜癌无复发患者(术后随访3年以上)原发肿瘤病灶组织。石蜡包埋原发性肿瘤组织(n=88)及复发后肿瘤组织(n=3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hMSH2及hMLH1的表达。根据染色强度及数量计算染色指数(SI0~9)。从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DNA,采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MSP-PCR)检测hMLH1甲基化启动子。采用BAT-26或BAT-25分析其微卫星不稳定性(MSI)。…  相似文献   

14.
DNA错配修复(MMR)基因是人体细胞内一种能识别并修复DNA碱基错配的保护系统。近年来研究发现,MMR相关基因功能缺陷与恶性胶质瘤对替莫唑胺(TMZ)化疗抵抗相关。本文就DNA错配修复基因与胶质瘤耐药性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中错配修复基因、CD4、Ki-67的表达及相互作用,为理解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分子分型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择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术前未经过放化疗及内分泌经治疗的散发性宫内膜样癌根治术后存档的腊块标本8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分级及分期肿瘤中的错配修复基因中四种主要蛋白MLH l、MSH2、MSH6和PMS2及CD4、Ki-67表达情况,探讨错配修复基因在散发性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和意义。结果 1.MMR表达缺失在子宫内膜样癌中的发生率为:21.25%,其中单个蛋白表达缺失14例,两个蛋白联合缺失3例。2.PMS2的缺失率最高,占41.18%(7/17),其次为MSH2和MSH6均为29.41%(5/17),MLH1缺失最为少,占17.65%。3.Ⅰ级病变中多数表现为单个MMR蛋白表达缺失,也可有2个蛋白组合的联合表达缺失,分别为MSH2/MSH6共缺失2例,MLH1/PMS2共缺失1例。Ⅱ级病变中仅检测到MMR单个蛋白表达缺失,未在Ⅲ级病变中检测到MMR表达缺失。4.MMR表达缺失主要发生于Ⅰ期及40岁以下患者,尤其以Ⅰa期患者多见。Ⅰa期患者常见的缺失类型为MSH6(4/9),40岁及以下的患者中MSH2为最常见的缺失类型,大于40岁的患者以PMS2的缺失最为常见。5.具有MMR表达缺失的子宫内膜样癌病例较无MMR表达缺失病例而言,有着更高的细胞免疫水平和更低的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P0.05)。结论 1.MMR参与了散发性子宫内膜样癌的发生发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可以很好的检测到组织中MMR的状态;2.PMS2和MSH2/MSH6共缺失是在子宫内膜样癌中的最常见的缺失类型;3.MMR表达缺失主要发生于Ⅰ期及40岁以下患者;4.MMR表达缺失提高了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细胞免疫水平,降低了细胞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癌是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DNA甲基化作为表观遗传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多种DNA甲基化标志物与子宫内膜癌密切相关。本文就近年来DNA甲基化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寻找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及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中抑癌基因PTEN突变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应用PCR方法检测实验组中5个微卫星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PCR-SSCP)和DNA序列分析法,检测40例子宫内膜癌和2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3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第5、第8外显子突变情况,并进行突变测序。结果PTEN的突变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中,PTEN突变已经有了显著性的改变;PTEN基因突变与子宫内膜癌的手术病理分期有关(P<0.05);2例(2/11,18.2%)DNA测序发现PTEN突变发生在PTEN外显子8的poly(A)区域;子宫内膜癌中抑癌基因PTEN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高度相关(χ2=18.06,P<0.01)。结论PTEN突变和微卫星不稳定性是I型子宫内膜癌中重要的分子事件,二者在内膜癌中高度相关。可能存在由于MSI导致PTEN核苷酸重复序列突变增加的致癌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方法探索子宫内膜癌中减数分裂结构特异性核酸内切酶1(EME1)基因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多个数据库分析子宫内膜癌中EME1的表达及预后;利用蛋白质互作网络寻找EME1关联基因;通过分析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基因拷贝数变异、潜在转录因子探索EME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 EME1在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与患者总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相关。BRCA1、TOP3A、RAD51、SLX4、ERCC4、MUS81、EXO1、RMI1、RMI2、BLM等10个编码基因与EME1关系密切,涉及霍利迪连接体、DNA修复、范可尼贫血途径等。ESR1蛋白可能是EME1潜在转录因子,与EME1启动子存在潜在结合位点。结论 EME1可能在子宫内膜癌中起重要作用,10个编码基因和1个潜在转录因子可能涉及到EME1的具体作用机制。这些可能为未来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mRNA及其蛋白和bcl-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53例子宫内膜癌,33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癌中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SurvivinmRNA及其蛋白从正常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到子宫内膜癌,阳性表达率逐渐增加(P<0.01)。53例子宫内膜癌中SurvivinmRNA与其蛋白阳性表达一致,两者与组织分化呈正相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无关。bcl-2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分化呈负相关,而与临床分期无关。Survivin与bcl-2无关。结论:Survivin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上调,提示其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它的检测对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Survivin与bcl-2基因通过不同的机制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Ras相关结构域家族1A基因(RASSF1A)启动子区域在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B中的甲基化状态及其与RASSF1A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alPCR,MSP)技术检测HEC-1-B细胞RASSF1A基因甲基化状态;采用逆转录PCR(RT-PCR)技术检测HEC-1-B细胞RASSF1A mRNA表达;并观察去甲基化药物5-杂氮脱氧胞苷(5-Aza-CdR)作用后RASSF1A基因甲基化状态和RASSF1A mRNA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B存在RASSF1A高甲基化,RASSF1A mRNA表达缺失或低表达。结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B中的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DNA存在高甲基化,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