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兴茂 《新中医》2018,50(1):205-208
汤宗明先生系遵义市中医院主任医师,2009年获评贵州省首届省级名中医,临证半个世纪,对内科之代谢病、心脑病、脾胃病、肾病等独具匠心,疗效确切。消渴病慢性并发症是消渴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消渴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汤主任认为,该病可统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但由于其临床变证百出,多并发胸痹、心悸、水肿、中风、暴盲、视瞻、耳聋、脱疽、肢体麻木等[1],临证当须审证求因,宗于消渴而不能泥于消渴,临证时必须紧扣扶正与祛邪的根本大法,扶正当调补脾肾、益气滋阴为主,祛邪当活血化瘀、化痰祛浊为重。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对其学术思想有所体悟,现就汤主任辨治消渴病慢性并发症之临证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
探讨仲景对消渴病的理论贡献,从仲景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临证特点、并发症等几方面阐述,发现仲景对消渴的理论较多,其中蕴含了仲景治疗消渴的思想,对当代中医具有启迪作用,可进一步挖掘其思想,结合现代医学,更好的服务消渴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传统中医以阴虚燥热作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但随着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及对消渴病认识的逐步深入,其病机与"湿热瘀"愈加密切相关。卢芳教授认为,"湿热瘀"既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又是消渴病变证的病理的基础。掌握这一致病特点,指导临证处方用药,对于提高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星  石斌亚 《陕西中医》2004,25(6):530-531
就现代中医临床对消渴病的分型提出了框架性的观点。认为消渴病的诊断应该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对基本病变和基本证型只须做原则性的划分。作者认为 ,消渴病可分为“消渴本病“和”消渴续病“两个大类。消渴本病的证型以燥热内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为基本证型。在这三型之中又以阴虚为核心病机 ,以燥热、气虚、阳虚为平行病机 ,以挟瘀、挟湿等为外围病机。消渴续病的证型要比消渴本病更加复杂 ,诊断时除考虑本病的因素以外 ,还要根据续病的性质来明确辨证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向来多从"阴虚燥热"立论,然而临床发现阳虚证更为常见,以脾阳虚证尤甚,应用"温运脾阳"法,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故引述古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并结合临床体会,从理论依据、病机作用、治法治则等方面论述消渴病与脾阳虚的联系,认为消渴病发病病机与脾阳虚密切相关,脾阳虚是消渴病的重要证候,在中医治疗中应重视温运脾阳,为中医药防治消渴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消渴属当今难治之病,近来有发病年轻化倾向。关于中医消渴的病因病机研究甚多,但仍处于完善之中,其实证多倾向于燥、热、瘀、痰、毒等,尤以毒邪毒证祸害最重,最难控制,每发毒证多危及生命,现就消渴络中毒邪发展传变进行浅析,以期为消渴毒证的临床分期治疗提供一点裨益。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从脾论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糖尿病从脾论治上海市中医门诊部范征吟(200041)关键词:糖尿病,脾虚,健脾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笔者在临证实践中体会到:糖尿病初中期三消症状互见为多,临证难以截然划分。三消理论涉及肺脾肾三脏,实以脾肾为主。而在消渴病初中期以脾病为先,故立法以健运...  相似文献   

8.
目的:发掘传统中医经典,结合现代临床实际,探讨中医药防治消渴糖尿病临证治法方药。方法:挖掘经典,结合临床,探讨消渴病命的全程演变,找出相应的理论依据与治法方药。结果:产生条辨11条,总结和创新了消渴病名含义、病因病机、证治心悟、老方新方、变证变法,形成古文式的现代中医条辨。结论:重返中医经典之道,熔铸辨证论治新意。适于临床,合于经典,利于传承,旨在创新。  相似文献   

9.
消渴病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消渴之本在于阴虚,阴虚是消渴病慢性病程中的主要病机关键,阴虚生毒之热、湿、痰、瘀毒既是消渴的重要病因,又是消渴发生发展变化的中医病理基础,可加重病情并导致变证丛生。  相似文献   

10.
消渴变证误诊三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耿献琳 《光明中医》2000,15(3):33-34
中医消渴病的变证与糖尿病的并发症基本相同。消渴变证 ,中医对此早有认识 ,如《诸病源候论》云 :“其病多发痈疽” ,《河间六书》又说 :消渴一证…… ,“故可变为雀目或内障”等。在临床上以“多饮、多食、多尿”出现者容易诊断 ,而临床具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者较少见。由于消渴变证多端 ,当今临床以糖尿病合并证为突出表现而就医者盖不鲜见 ,但医者常对此认识不足 ,以致延误病证 ,短则几月 ,长则几年 ,诚可为戒。笔者临证数十载 ,对消渴变证的辨治略有心得 ,今将近年来所遇消渴变证误治病案报告如下 ,以启抛砖引玉。1 小便淋沥案患者…  相似文献   

11.
“动-定序贯八法”治疗消渴病的辨证施治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已成我国一大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范冠杰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前辈经验,创造性的提出了“动-定序贯八法”综合防治消渴病的临床方案.“动-定序贯八法”理论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基础,强调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核心病机进行动态把握,提出了“核心症状-核心病机-主证-治法-药串”的临床辨证规律,主张从整体把握消渴病发展规律进行辨证施治,是中医临证辨治消渴病的新思路及新方法.“动-定序贯八法”其“动-定结合”、“连贯有序”的临证辨治思维具有普遍适用性又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临床诊治任何疾病均适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何泽 《光明中医》2016,(3):331-334
南征教授,学验俱丰,在学术上坚持读经典,做临床,以继承为特色,为创新而继承。坚持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中西医综合治疗。在消渴病(糖尿病)临证中突出气血津液辨证,重视经络辨证,综合辨证。提出消渴病病位散膏新说;糖尿病肾病中医"消渴肾病"新病名;对糖尿病肾病提出了"毒损肾络、邪伏膜原"病机新理论。临证强调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固护散膏;重视解毒通络,调散膏、达膜原;擅用对药、虫类药。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关于消渴的病因病机研究已经从历代"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上消在肺、中消在胃、下消在肾"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研究,转为消渴之气血津液精病变、经脉肉皮骨病变等较之细小、微观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疗法上的突破和良好临证效果。但是本篇试从消渴病程中,肝脏参与程度及范围,论述肝郁在整个消渴病因病机中地位,以期为临证治疗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14.
"消渴"一病,今人多认识到"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之病机。从古籍文献看,该病也确为口渴善消所立,其病机与现代医学之糖尿病类似。然而,若将"消渴"病与糖尿病对应起来,每治糖尿病即从"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入手,投以养阴清热之品,是不恰当的。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及中医体质研究结果,从"脾损为本,湿浊为标"的角度论述了消渴病的另一病机,并认为此为现代消渴病之主要病机。临证从健脾运、化湿浊角度立法遣方,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15.
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为基本病机,有研究提出了阴虚生"瘀"理论,而消渴胸痹为消渴病长期病程中的一变证,瘀证贯穿消渴病始终。文章主要通过探讨阴虚生"瘀"理论在消渴胸痹中的病机变化,为养阴活血法治疗消渴胸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田玉美运用天花粉治疗消渴兼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中医学院田玉美教授是全国知名老中医,从医60年,治疗消渴病有丰富经验。田师认为,消渴的病机是阴虚亏乏、燥热内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消渴日久,正气渐虚,外邪易入。在消渴病的基础上出现兼证时,应遵仲景的“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消渴久病为痼疾势缓,兼证新病为卒病势急,痼疾难拔,卒病易治。所以,田师临床治消渴又见兼证时,一般要先治兼症,治兼证又必须照顾到消渴。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米烈汉主任医师治疗糖尿病临床经验。方法:跟师学习,总结辨证思路和临床特长。结论:米烈汉主任医师认为治疗糖尿病主张从肾论治消渴病病因病机,从肾论治消渴本病和并病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8.
颜正华教授为我国首批国医大师,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和中医药教育家.他尤擅长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诊治[1].笔者依据多年来跟随颜教授应诊之体会,对其诊疗消渴之临证经验进行整理分析.1治验简介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久则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类病证.消渴病始载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奇病论》[2]云:"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指出消渴的病机为内热消烁,胃阴不足.《景岳全书》[3]云:"消渴病,其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颜教授认为,消渴病变主要在肺胃肾.  相似文献   

19.
“脾肾相关”理论是以阐述脾肾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关证治方药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学说,是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消渴肾病是消渴病后期常见并发症,其基本病机特点为脾肾亏虚为本,湿痰瘀毒为标,故治疗上以补益脾肾为治疗总则,并根据脾肾亏虚程度及标实不同进行辨证论治。现基于“脾肾相关”理论剖析消渴肾病病因病机,探讨从脾肾论治消渴肾病的临证思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消渴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消渴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对消渴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但历代医家对消渴的病机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消渴病机的探讨是认识消渴的重要部分,因为病机关系到治疗方案的确立。笔者参考各家之论,试从消渴与脏腑、气血津液的关系探析消渴的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