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肉不相亲理论是中医学的经典理论,本文基于骨肉不相亲理论,由骨骼肌的机械应力刺激引出力生长因子,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论述了骨肉不相亲理论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探讨了骨骼与肌肉的关系,并解释完善了运用骨肉不相亲理论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和肌肉减少症是老龄化社会常见的增龄性肌骨疾病。现代研究提示,骨与骨骼肌作为共同的功能单位参与了增龄性肌骨疾病的病理过程,从生物力学机制、能量代谢、内分泌、细胞、基因和信号通路等多方面存在相互关联。因此,对骨与骨骼肌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中医对骨与骨骼肌关系多从"脾肾"关系来认识,其中,"骨肉不相亲"理论是这种认识的高度概括。现代研究从多维度验证了"骨肉不相亲"理论的合理性。基于"骨肉不相亲"理论和骨与骨骼肌关系的现代研究成果,笔者从生物力学机制、内分泌、能量代谢、基因和信号通路等方面讨论骨与骨骼肌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症和肌肉减少症等增龄性肌骨疾病的精准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是目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与中医"脾肾亏虚"密切联系。中医基础理论"肾主骨"、"脾主四肢",先天、后天互为基础,揭示骨骼、肌肉之间相互依存,脾肾亏虚一定程度上会引起骨骼和肌肉系统疾病,从而影响中老年人骨骼肌肉应力平衡。从中医基础理论、古籍文献、现代医学骨应力观点等论述"脾肾"、"骨骼、肌肉"相关性,完善"骨肉不相亲"理论,脾肾亏虚是骨枯肉松的主要病机,从而提出"骨肉不相亲"与骨质疏松症产生密切相关;骨矿含量与肌肉强度改变,对骨代谢、骨质疏松症发生率的影响,增加和保持肌肉量及维持骨骼密度是防治骨质疏松症关键因素之一,中医脾肾调理、改善骨骼肌肉功能是治疗"骨肉不相亲"的关键,对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医"骨肉不相亲"理论的内涵及其在中医药和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通过中医e百、《中华医典》等中医古籍数据库查阅春秋至清代有关"骨肉不相亲"及脾肾相关的古代文献,并检索2015年至2020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期刊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和针灸治疗PMOP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报道,进行系统整理及深入分析。结果中医"骨肉不相亲"理论最早见于《灵枢》,从春秋至清代的古籍中均有相关记载;后世医家据此认为其乃"骨痿"(即现代医学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因此治疗原则由单纯补肾改为补肾健脾;近五年来的相关实验研究证实了该理论的正确性,临床报道也显示了补肾健脾中药或穴位治疗PMOP的优势。结论 "骨肉不相亲"理论经历代医家继承与发展使其内涵日趋丰富,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其具有科学性和及POMP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进行归纳,阐述了“肾虚-骨枯髓空-骨痿”的病因病机特点及“骨枯髓空”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关系,将中医“肾主骨”理论与现代医学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有机结合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痿)“骨枯髓空”的病机特点,以及运用补肾中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为中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客观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骨肉不相亲"理论高度概括了老年性骨质疏松(senile osteoporosis,SOP)骨骼和骨骼肌的内在失衡状态,外泌体作为一种细胞囊泡可携带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在"骨-肌交联"中发挥关键的调控作用。本文基于"骨肉不相亲"理论探讨骨骼肌源性外泌体在SOP中的作用,对挖掘中医药防治SOP的新靶点及丰富"骨肉不相亲"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学调理脾肾、强肌健骨是治疗SOP"骨肉不相亲"的关键,为防治SOP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肌少-骨质疏松症"(sarco-osteopenia)这类肌肉及骨协同退变的疾病日益增多,给社会带来巨大负担。中医很早就对肌骨协同退变疾病进行了记录,其中"骨肉不相亲"理论是中医学对肌骨协同退变病理机制的高度概括。近年研究发现,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由骨骼肌分泌,通过多条途径参与了骨骼肌和骨组织生长代谢的调节过程,可能成为肌骨之间调节的重要因子。笔者在"骨肉不相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探究肌肉生长抑制素调控骨骼肌与骨代谢的机制,以期揭示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探索中医理论的现代医学实质,为该类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NEI网络调控秉承现代医学“元素中心论”建立,而中医理论秉承“系统中心论”建立,两者均强调机体的整体性和时空性特点,各种激素、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信使不仅是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的“共同语言”,同时也是中西医交融的结合点或共通点。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演变过程中,NEI网络对骨代谢的调控机制与其“脾肾同病、骨枯髓空、骨肉不相亲”的病机特点存在诸多联系,或者说后者是NEI网络微观信息的最终表达。鉴于此,本文就骨质疏松(骨痿)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方药结合NEI网络对骨代谢的调控平衡机制做一综述,旨在为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客观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医处方遣药传承"辨证论治"之道,强调机体的整体性和时空性,但往往缺乏客观的分子生物学依据解释其作用机理;OPG/RANK/RANKL系统是骨代谢史上里程碑式的发现,对骨质疏松的中医药防治及研究开创新的纪元,从脾肾论治的效应最终可通过该系统对骨代谢调控的微观信息来表达,可以说OPG/RANKL/RANK系统是广大学者热衷于探究中药机理的切入点和共通点。基于此,本文就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方药结合OPG/RANK/RANKL系统对骨代谢的调控机制做一综述,旨在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防治提供客观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但西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不良反应较多,因此应当发挥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优势。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在体合骨;脾为后天之本,在体合肉,主四肢,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肾二脏具有先后天相互资助的关系,二者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阳气的激发、推动。"重阳思想"作为中医认识疾病的重要思想理论之一,其核心思想为阳主阴从观,认为治疗疾病应注重顾护阳气,并善用温阳之品。该文从"重阳思想"的角度出发探讨脾肾阳虚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关系,结合现代医学对温肾健脾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进行阐释,认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重视温肾健脾。由于目前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且不足,认为今后可以加强对温肾健脾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作用机制的研究,并发掘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之处,以发扬中医药理论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骨代谢性疾病,中医根据临床特征将其归属于"骨痹""骨痿"等,古籍中记载其发病机制多与肝、脾、肾等脏腑相关。中医药在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命门"作为原动力为藏精之所、元气之根并对机体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旨在从"命门学说"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及"命门"具体形质下的现代实验与临床研究现状,以期探索在中医藏象理论指导下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机理,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OPF)又称脆性骨折,是一种高发于老年群体的病理性骨折,由于其致死致残率极高,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该病的治疗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研究发现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多存在肌肉与骨骼失衡的病理关系,而这和中医学“骨肉不相亲”理论高度契合。肌肉与骨骼解剖上毗邻,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肌肉参与骨修复促进骨健康。因此,该文在“骨肉不相亲”理论指导下,综述肌肉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中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丰富“骨肉不相亲”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为OPF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代谢性骨疾病,根据临床症状属中医"骨痿"范畴,中医药在临床防治中的独特优势使得近年来对本病的中医药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增多。现代研究中发现一些人体基础物质的功能和特性与中医理论中的肾精功能、作用相似,这些人体基础物质的缺乏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精亏髓减,骨失所养是本病的核心病机,封藏功能作为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体现在对脏腑精气的贮藏与调控,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产生、发展多与肾的封藏功能失司相关。本文就《内经》中"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理论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关系的现代研究,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为中老年常见病之一,后期往往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大多依据"肾主骨生髓"理论,但从历代医家的论述中发现,血瘀病机在发病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临床研究证实血瘀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从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认识、血瘀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活血化瘀法与原发性骨质疏...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医学理论将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失衡作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本的病理机制,而中医学则对其病因病机的概括以肾虚为主。现代医学治疗骨质疏松症偏向于开展多靶点联合用药方案,中医治疗主要采取单味及复方中药。本文就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效应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社会老龄化,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危害性大,早期不易诊断,起病隐匿,易造成骨折,是中老年人的“隐形杀手”。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关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现代化研究发展迅速,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从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传统病因病机的现代化认识,到宏观骨生物力学深入至微观信号通路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中药成为一条有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罹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人将越来越多,加之该病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往往到出现严重疼痛甚至发生骨折才得以明确诊断,因此已成为一个全社会性的问题,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严重负担,研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意义重大。目前西药治疗该疾病存在很多毒副作用,而中医药对其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检索2005年至2016年关于现代医学OPG/RANK/RANKL系统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及中医补肾活血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作用的现代研究文献,从中挖掘出OPG/RANK/RANKL系统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联性,以期探讨补肾活血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途径,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实验室依据,促进补肾活血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探讨“治未病”思想在指导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应用。基于“治未病”思想的内涵,遵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对于“治未病”思想的解读,依据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机制,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既病防渐”三个方面,浅析“治未病”思想在指导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防治中的具体应用。 “治未病”思想指导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法简、便、验、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五禽戏和运动疗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动疗法是常用的防治骨质疏松的方法之一,但持续过度的运动,又不利于骨生物力学特性改善。因此,探索合适的运动疗法一直是防治骨质疏松研究领域的热点。为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探讨这一问题,笔者从生物力学和运动医学角度就五禽戏在预防和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方面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骨骼生长衰老规律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预诊的研究   总被引:75,自引:16,他引:59  
采用单光子和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中国健康人群的桡、尺骨和腰椎、股骨近端骨密度进行了测量,找出了骨骼生长、发育及衰老的基本规律,从而也确定了中国人群桡、尺骨、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的正常值范围,同时证明了中医“肾主骨”理论的正确。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生理年龄预诊法,并对全国人群进行原发性骨质疏松发生率的预诊,估计全国约有六千三百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所以全社会应充分重视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