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芦荟凝胶对大鼠模型中Ⅱ度放射性皮炎所致创面愈合处新血管生成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6mev电子线在大鼠背部建立10%Ⅱ度放射性皮炎模型,制备芦荟凝胶。将实验大鼠分为两组:创面自然愈合组(对照组)和创面外涂芦荟组(实验组)。HE染色观察创面新生血管数量;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后行图像分析,分别测定损伤后2、6、10、18、24d的创面组织中VEGF和VEGFR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在伤后10、18、24d创面组织中微血管数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从伤后第224天创面组织中VEGF、VEGFR的表达均逐渐增高,而实验组从伤后第1024天创面组织中VEGF、VEGFR的表达均逐渐增高,而实验组从伤后第1024天创面组织中VEGF、VEGFR表达的增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芦荟凝胶能够提高放射性皮炎创面组织中VEGF、VEGFR的表达,促进新血管生成,增加局部血运,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2.
EGF和bFGF联合应用治疗深Ⅱ度烧伤患者早期创面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人表皮生长因子(EGF)对深Ⅱ度烧伤患者早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四肢烧伤患者136例,随机分为4组,联合用药组39例,EGF组34例,bFGF组37例,对照组26例,分别观察比较各组的创面愈合率、完全闭合时间及肉芽组织成熟度.结果 伤后7,11,14,17 d联合用药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其他组(P<0.05);伤后7,11,14 d EGF组和bFGF组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用药组创面比EGF组、bFGF组和对照组提前闭合,差异均非常显著(P<0.05),EGF组和bFGF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提前愈合(P<0.05).处理后第14天,联合用药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明显优于其他3组(P<0.05).结论 局部联合应用EGF和bFGF可通过协同作用加速深Ⅱ度烧伤患者早期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分子水平探讨芦荟凝胶抑制大鼠Ⅱ度放射性皮炎发生的机制。方法首先建立SD大鼠裸露背部10%Ⅱ度放射性皮炎模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为自然愈合组,实验组为芦荟外涂组,实验组每天进行鲜芦荟凝胶对辐射伤口区的外涂,每天2次。辐射伤后2、6、10、18和24d各活杀大鼠10只,每组各5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并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分别记录创面发生率及伤口局部ICAM-1、EGF的表达量。结果实验组ICAM-1的表达总体均数低于对照组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以早期明显。实验组EGF的表达总体均数高于对照组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以中期明显。实验组创面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芦荟凝胶对大鼠Ⅱ度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有抑制作用。机制与ICAM-1分泌的抑制及EGF分泌的促进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孵育鸡蛋膜对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上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以鸡蛋膜、暴露处理为孵育鸡蛋膜对照,测定伤后7、14、21 d创面愈合率、创面羟脯氨酸含量、EGF和bFGF表达量.结果:孵育鸡蛋膜在各时间点愈合率高于暴露组,伤后7 d EGF,bFGF表达高于对照组.结论:孵育鸡蛋膜对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有促进作用,其促愈机理与覆盖孵育鸡蛋膜后创面EGF,bFGF表达增高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外源性TGF-β1应用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烫伤组(对照组)、糖尿病烫伤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烫伤TGF-β1干预组(用药组),每组各6只。糖尿病组和用药组大鼠经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再制备深Ⅱ度烫伤模型,用药组大鼠建模成功后给予创面下局部皮内注射TGF-β1。烫伤后1、3、5、7、14、21 d记录创面未愈合面积并计算创面愈合率,组织学检查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创面组织TGF-β1表达。结果从烫伤后5 d起,对照组和用药组创面愈合率较糖尿病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用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创面局部TGF-β1含量较糖尿病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烫伤创面较正常大鼠烫伤创面愈合速度慢,与创面局部TGF-β1含量减少有关。创面局部应用TGF-β1有利于糖尿病大鼠烫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太乙膏对于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肉芽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血管内皮生长因(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的影响,以期探讨太乙膏在促进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Wistar大鼠60只,空白对照组6只,剩余54只建立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烫伤模型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太乙膏组、解毒生肌膏组、模型对照组,每组18只。3组大鼠分别在烫伤部位涂抹太乙膏、解毒生肌膏及0.9%氯化钠注射液。连续治疗3周后,切取大鼠背部创面肉芽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肉芽组织中EGF、VEGF水平。结果 解毒生肌膏组、太乙膏组大鼠烫伤创面肉芽组织中EGF、VEGF水平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且太乙膏组EGF、VEGF水平明显高于解毒生肌膏组(P<0.05)。结论 太乙膏通过某种调控促使创面肉芽组织中EGF、VEGF含量增多,可能是其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EBT/MEBO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急性损伤创面模型,观察MEBT/MEBO对模型创面组织VEGF、bFGF、EGF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①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大体情况:造模后第8天,MEBT/MEBO组、贝复济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明显好于模型组,MEBT/MEBO组和贝复济组大鼠创面较红润,可见散在的肉芽颗粒生长,模型组大鼠创面较苍白,生长缓慢。②愈合时间:MEBT/MEBO组大鼠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2.50±0.83)天,短于贝复济组(13.15±0.88)天,明显短于模型组(14.20±1.28)天,MEBT/MEBO组与贝复济组、模型组在愈合时间方面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③VEGF、bFGF、EGF mRNA表达:模型组大鼠的表达量在造模后8天时相点显著低于MEBT/MEBO组、贝复济组(P<0.01),MEBT/MEBO组在造模后8天时相点比贝复济组的表达量稍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①MEBT/MEBO可以提高大鼠肉芽组织中VEGF、bFGF、EGFmRNA的表达水平,推测MEBO可能通过对VEGF、bFGF、EGF的调控,促进创面成纤维细胞的分裂增殖及新生毛细血管的增殖,从而促进肉芽组织形成,加速创面愈合。②MEBT/MEBO能明显缩短实验性SD雄性大鼠体表创伤创面修复愈合时间,具有促进大鼠体表创伤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荷负电气溶胶(aerosol bioelectricity, ABE)对大鼠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和β1整合素表达的影响,探讨荷负电气溶胶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制作SD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将40只鼠随机分为治疗组(n1=20)和对照组(n2=20).治疗组应用荷负电气溶胶治疗,每次1.5 h,每天2次,直至创面愈合;对照组不作荷负电气溶胶治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检测创面愈合过程中EGF和β1整合素表达水平.结果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治疗组为(7±1.15) d,对照组为(9±1.34) d,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提前(P<0.01).免疫组化显示,治疗组伤后第2天可见EGF、β1整合素开始表达于基底细胞和毛囊细胞,第5天表达显著,第6~9天持续高水平表达;对照组于第3天开始表达,第7天表达显著,第8~10天持续高水平表达.治疗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创面愈合后两组表达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过上调EGF和β1整合素的表达而促进细胞增殖可能是荷负电气溶胶促进烧伤创面愈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人表皮生长因子(EGF)对深Ⅱ度烧伤患者早期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03~2008年入院治疗的四肢烧伤患者136例,随机分为4组,联合用药组39例,EGF组34例,bFGF组37例,对照组26例,分别观察比较各组的创面愈合率、完全闭合时间及肉芽组织成熟度。结果 伤后7,ll,l4,l7d 联合用药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其他组(P <0.05);伤后7,11,l4d EGF组和bFGF组高于对照组(P <0.05);联合用药组创面比EGF组、bFGF组和对照组提前闭合,差异均非常显著(P<0.05), EGF组和bFGF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提前愈合(P<0.05)。处理后第14天,联合用药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明显优于其他3组(p<0.05)。结论 局部联合应用EGF和bFGF可通过协同作用加速深Ⅱ度烧伤患者早期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SCs)对小鼠创面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裸鼠建立创面损伤模型后分为三组,实验组给予基底膜基质(Matrigel)复合hASCs注射治疗,细胞组给予hASCs注射治疗,对照组给予磷酸液缓冲液(PBS)注射治疗,记录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所有裸鼠都造模成功,无动物因麻醉或手术而死亡。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与细胞组术后7 d与14 d的创面愈合率、创面组织的SOD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而丙二醛(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与细胞组术后14 d的血清VEGF、EGF及bFGF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且实验组与细胞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ASSON染色结果为实验组创面完全愈合,表皮修复情况良好,可见部分炎性细胞浸润,呈复层上皮排列;细胞组已修复部分的表皮修复情况良好,表皮呈复层上皮排列,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生长良;对照组尚未愈合的创口周围...  相似文献   

11.
Cheng B  Fu X  Sheng Z  Gu X  Sun T  Sun X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7):1187-1191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烧伤创面内肌成纤维细胞转归的影响 ,深入探讨bFGF在组织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大鼠 30 %深Ⅱ°烫伤模型 ,采用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伤后不同时间点创面愈合时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caspase- 3)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 ,并运用免疫组化法观察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ASMA)、转化细胞生长因子 - β1(TGF -β1)的变化情况 ,并对照观察创面应用外源性bFGF后以上各项指标的变化。 结果 创面组织中 β -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早期变化不明显 ,伤后第 7天明显升高并达到高峰 ,随后逐渐减弱。创面外用bFGF ,伤后 7~ 14dASMA的表达明显增强。伤后 3h开始 ,TGF - β1的表达逐渐升高 ,至 14d略有所下降。外有bFGF后TGF - β1的表达明显增加 ,并强于单纯烫伤组。伤区局部加用外源性的bFGF ,caspasemRNA和蛋白的表达规律与单纯烫伤组相似 ,呈现先升高后降低 ,再升高样的变化。但第一次峰值低 ,第二次的峰值高于单纯烫伤组。结论 肌成纤维细胞数量的增加与凋亡过程是创面愈合的重要环节。外源性应用bFGF可能够通过提高TGF - β1的分泌 ,进而协同其他生长因子对肌成纤维细胞形成和凋亡发挥作用 ,最终影响愈合的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M-CSF)对烫伤创面组织愈合及新生血管化的影响。方法:72只SD大鼠于背部制备直径3 cm的深Ⅱ度烫伤创面。根据创面不同处理方式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创面局部应用rhGM-CSF凝胶剂)和对照组(创面局部应用不含rhGM-CSF的凝胶基质),每组36只。分别于创面形成后当日和第1、3、7、10、14、21天观察创面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创面组织中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标志物CD31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结果:自创面形成后第7天起,实验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创面组织中CD31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外用rhGM-CSF具有促进烫伤创面愈合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创面组织中CD31表达、使新生血管再生加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验证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对深Ⅱ度烧伤创面坏死组织溶痂的作用效果,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70只SD大鼠用热液烧伤的方法(75℃,8 s)制成背部深Ⅱ度烧伤创面,将烧伤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只。对照组创面局部外用不含rhGM-CSF的凝胶基质,实验组创面局部外用rhGM-CSF凝胶(100 μg/10 g)。分别于制创后1、3、5、7、10、14和21 d观察2组动物创面情况并摄像;计算不同时相点的溶痂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创面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情况。结果:烧伤后第5~10天,实验组大鼠创面溶痂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创面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烧伤第3~7天,实验组创面局部炎症细胞浸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结论:外源性rhGM-CSF的应用可促进深Ⅱ度烧伤创面早期炎症细胞的浸润,促进创面溶痂,从而促进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4.
深Ⅱ°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EGF/EGFR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人深Ⅱ°烧/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创面内源性EGF及其受体的动态表达,以便为临床合理应用外源性EGF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于伤后1,3,5,7,10,14及21d自深Ⅱ°烧/烫伤住院患者创面取材,同时取正常皮肤做对照.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GF/EGFR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EGF于伤后1d~5d较对照明显降低,伤后7d恢复至对照水平,伤后10d显著增加,并于伤后14d达到高峰值,伤后21d与对照无明显差别.EGFR于伤后1d~3d明显低于对照,伤后5d开始增加,并于伤后10d达到最大值,尔后仍以显著高于对照的量持续至伤后21d.EGFmRNA与EGFRmRNA分别于伤后10d和伤后7d~10d呈强阳性表达,其前后表达则较弱.结论:伤后早期或后期于创面局部应用外源性EGF也许有助于更有效的促进深Ⅱ°烧/烫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自体富血小板凝胶(APG)结合封闭负压引流(VSD)对深Ⅱ度烧伤患者创面愈合进程及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1年7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就诊的82例深Ⅱ度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APG结合VSD治疗)和对照组(VSD治疗),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创面愈合时间、肉芽生长面积、创面愈合率、住院时间、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EGF、bFGF、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计数(WBC)、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差值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的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的差值。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肉芽生长面积大于对照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EGF、bFGF、CRP、IL-6、WBC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4 d VAS评分及治疗后1个月与2个月VSS评分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 (EGF)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创面愈合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核酸分子杂交及图象分析等方法 ,分别在蛋白质和转录水平检测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 ,小鼠体内EGF主要合成器官EGF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 颌下腺EGF的表达量于伤后 1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1) ,伤后 5d恢复至伤前水平并持续至伤后 2 1d ;其mRNA的表达强度伤前和伤后均为弱阳性~阳性。肾脏EGF的表达量于伤后 1d~ 5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1) ,伤后 7d ,其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并持续到伤后 2 1d(P <0 .0 1) ;其mRNA的表达强度伤前和伤后 3d均为弱阳性 ,伤后 7d~ 2 1d增强为阳性。伤后十二指肠EGF的表达量始终低于对照组 (P <0 .0 1) ;其mRNA的表达强度较对照组减弱。结论 在小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 ,颌下腺合成的EGF参与早期组织修复 ,肾脏合成的EGF参与创面的后期修复 ,十二指肠合成的EGF未参与皮肤烫伤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丹参-丝蛋白多功能创面敷料用于大鼠浅二度烧伤创面覆盖后对局部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释放的影响。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30~250 g。将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动物。所有动物于背部造成浅二度皮肤烫伤。创面分别覆以消毒凡士林纱布,丝蛋白创面敷料,丹参注射液纱布,丹参-丝蛋白多功能敷料,外敷无菌纱布包扎。于手术术后3 d处死取材,采用组织培养和比色法测定创面组织释放EGF、bFGF以及PDGF-AB水平,并通过HE和Masson染色对创面组织坏死程度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创面组织释放EGF、bFGF以及PDGF-AB水平有明显差异(P均〈0.01)。而实验组中丹参注射液组与丝蛋白敷料组无明显差异,丹参-丝蛋白敷料组与其他2组有明显差异。结论:丹参-丝蛋白多功能敷料能促进大鼠浅二度烫伤创面局部生长因子的释放,对创面的愈合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