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无烟煤,长焰煤及褐煤等煤质吸附剂及其性质,并对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进展作了叙述。  相似文献   

2.
石油污染土壤处理技术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近几年来石油污染土壤处理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综述。涉及目前最流行的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针对上述处理技术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并且对当前处理方法的联合应用作出了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3.
净化污染土壤的新的有效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1998年间,一个由美国电气研究所,加拿大阿伯塔科研委员会、加拿大联邦政府、阿伯塔大学、加拿大私营部门以及其他单位组成的联合组开发了用于净化污染土壤的CSP工艺。该工艺是一种先进的清洗土壤方法,该法用含碳的物料(如煤、焦炭)当作吸附物,在90℃和强烈搅拌下加速质量转移和加快反应过程,然后用重选或浮选将干净的土壤与吸附有烃化合物的煤分离。该法可处理被原油、重油、石油和来自煤里面的柏油以及其它石化产品污染的土壤。在加拿大阿伯塔省,由埃德蒙顿热力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进行了12t/h规模的、处理被重油污染的土壤的CSP工艺工业试验,并正与重油生产厂家商谈建造类似的工厂事宜。第一个CSP工业厂首先在阿伯塔省Klk建造成,处理后的土壤达到加拿大环境部长委员会和阿伯塔省颁发的净化土壤一级标准。本文介绍了CSP工艺的发展历史和按比例放大到工业规模厂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除油细菌对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降解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辽河油田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4种主要微生物:微球菌、黄杆菌、假单胞菌和无色杆菌。其中黄杆菌对石油烃的降解能力明显高于其它菌种;单菌种与混合菌相比,混合菌的除油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膨润土基新型绝缘油净化吸附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报导了作者利用浙江省临安县的钙基膨润土资源,制备高质量的绝缘油化吸附剂的工艺技术及净化效果,并研究了其制品性能表征。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石油烃类污染物对高粱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许端平  王波 《矿业快报》2006,25(12):28-30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中的石油类污染物对高梁、玉米生长的影响,当土壤中石油烃含量小于1mg/kg时,石油烃对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当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较高时,对植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为石油污染土壤的风险评价以及修复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新型吸附剂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型吸附剂的研制是吸附工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几种新型吸附剂的发展和应用 ,并对其吸附机理和应用上的优越性作了简单论述 ,指出了吸附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强化修复的机制与实施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治理土壤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成果。分析影响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因素,包括土壤环境因素、污染物因素和微生物因素。探讨生物强化修复的机制,总结出投加营养物、氧化剂、表面活性剂、高效降解菌或基因工程菌以及应用生物反应器、堆肥等有效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了净化被污染的土壤,用水平定向钻进方法,在地下铺设了排泄与压送管道网络。抽出污染的水,到地表进行净化处理后,再泵回土层,如此反复,直到土壤清洗干净。  相似文献   

10.
天然沸石FMA吸附剂对磷吸附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吸附势理论在煤层甲烷吸附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不同温度下实测的等温吸附数据,以吸附势理论为指导,首先建立吸附特性曲线及其数学表达式,在已知一组等温吸附数据时计算任一温度下的吸附等温数据,为储层条件下的含气量预测提供了方法。柳林、阜新和沁水盆地东南部煤的等温吸附实验数据说明吸附势理论完全可以运用到描述煤这种特殊的非极性碳质材料对甲烷的吸附。  相似文献   

12.
基于吸附势理论的煤对N_2吸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SAP2020比表面积分析仪研究了阳泉煤在液氮浴(77K)条件下对N2吸附特性,根据该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确定出ε-ω吸附特性曲线,同时根据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和BET多分子层吸附模型得出了完全相同的ε-ω吸附特性曲线,表明ε-ω吸附特性曲线与煤对N2吸附的吸附模型无关。因此可以根据ε-ω吸附特性曲线确定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  相似文献   

13.
改性膨润土吸附处理含磷污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硫酸、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和阳离子型聚季铵盐对膨润土进行改性,考察了改性膨润土在不同条件下对含磷污水的处理能力,并比较了原土、酸改膨润土和改性膨润土对含磷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改性膨润土用量为6g/L,pH为4~10,吸附时间为40m in,温度为20℃时,污水中磷的去除率可达98%以上。该方法具有处理效果好,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应用分子轨道理论研究煤活性特征结构对3个氧分子的吸附机理。通过计算得到煤活性特征结构对3个氧分子的吸附均属于物理吸附,1个氧分子在煤表面含氮的侧链吸附,其余的氧分子被苯环所吸附,煤活性特征结构苯环对氧分子的吸附位置位于苯环的正上方,而含氨基侧链对氧的吸附位置位于C-N键的正上方,且氧原子与N原子的距离较近。吸附引起的电子转移使氧分子O-O键的强度减弱,键长拉大。吸附在含氨基侧链上的氧分子的净电荷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证明侧链对氧的吸附是一种比较强的相互作用,由于吸附在侧链的氧分子的最高占据轨道得到了大量的电子,削弱了O-O键的作用,导致O-O键的键长拉长的作用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煤的吸附作用对瓦斯渗流特性的影响,以贵州六盘水矿区的煤样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瓦斯吸附平衡前后和不同吸附气体的三轴渗流试验。试验表明,相同煤样在瓦斯吸附平衡后渗透率明显低于吸附平衡前的渗透率;相同煤样通过不同气体的渗透率具有KHe>KCH4>KCO2的规律,不同吸附气体煤样的渗透率与气体压力服从指数分布;煤体渗透率与煤的变质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对电容器的内外部故障及对应的保护方式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现行电容器保护的整定原则,从一、二次设备协调一致的角度对电容器不平衡型继电保护进行了分析比较,给出了该类保护的选型技术原则。文章分别以CH4,CO2及He为吸附气体,进行了相同实验条件下煤的三轴渗流实验,分析和探讨了上述气体对煤的渗透率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对研究煤矿瓦斯抽放与瓦斯突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CO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子化学方法,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选取B3LYP/6-311G基组,模拟研究CO在煤表面不同位置的吸附特性。模拟计算结果表明:CO能够在煤体表面发生物理吸附,CO在羧基上吸附时,释放的吸附能约为151.17kJ/mol,说明吸附作用较强;而CO在煤表面其他位置吸附,吸附能为负值,说明CO需要从外界吸收部分能量才能发生吸附,即CO能够在氧化程度比较高或者高温区域附近的煤体表面吸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8.
吸附势理论在煤层气吸附解吸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晋城无烟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30℃时煤对甲烷和氮气的吸附解吸试验。基于吸附特性曲线的唯一性特点,根据30℃甲烷的吸附解吸数据,以吸附势理论为依据,预测了50℃时甲烷的等温吸附曲线,结果表明预测曲线与实测曲线吻合良好,其预测值平均绝对误差为0.5 cm3/g,平均相对误差为3.12%。同时依据30℃时氮气和甲烷的吸附特性曲线,发现氮气和甲烷的吸附势对应压力在0.61 MPa时存在交点,表明压力低于0.61 MPa时氮气的吸附势高于甲烷的吸附势,此时注入氮气对提高煤层气的增产具有促进作用,这为煤储层在N2-ECBM(注氮增产法)过程中确定氮气的注气压力范围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硫酸和高分子絮凝剂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对粉煤灰进行改性,通过正交实验研究改性粉煤灰吸附处理造纸废水.结果表明:水灰比为4:1,吸附温度为25℃,吸附时间为50min,pH值=12的条件下,改性粉煤灰对造纸废水中CODcrBOD5、悬浮物的去除率分别可达84%、80.9%和99%.该方法具有处理效果好,操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不同粒径下煤样的瓦斯吸附热力学特性,选择典型矿井煤样进行不同粒径、温度条件下的瓦斯等温吸附实验,利用Clausius-Clapeyron方程计算出各煤样等量吸附热; 根据Langmuir方程建立了含标准平衡压力常数的瓦斯吸附自由能方程,得到其吸附自由能; 通过Gibb-Helmholtz方程获得各煤样的吸附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粒径、温度影响因素下的煤体瓦斯吸附过程依旧可用Langmuir方程表征; 不同粒径煤样瓦斯等量吸附热、吸附自由能和吸附熵均小于0,变化范围分别为-14.19~-22.27 kJ/mol、-4.83~-6.72 kJ/mol和-28.20~ -51.32 J/(mol·K); 随着粒径增大,煤样瓦斯等量吸附热、吸附自由能、吸附熵均增大; 随着温度升高,煤样瓦斯吸附自由能、吸附熵逐渐降低。实验结果表明,煤体瓦斯吸附过程是一种放热、自发、熵减小的物理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