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盆中丘陵区生态恢复重建的生态与经济效益亟待提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紫色岩为背景的盆中丘陵区 ,是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点地区。近 10多年来 ,以林木植被恢复重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平均森林覆盖率已达到 2 2 %。但是 ,森林植被生态系统的生态与经济功能尚处于较低的水平 ,其中桤柏混交林生态系统开始出现退化的趋势 ,纯柏林面积日趋扩大 ,病虫害逐年增多。为此需应用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 ,实施农村生态经济工程建设的途径 ,把该地区生态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陇中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退化与恢复重建调控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陇中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脆弱,历史时期人为活动强烈,导致生态环境退化与农牧交替频繁.应用系统论分析该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性,用反馈控制原理分析该生态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和调控机理,并提出该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途径与措施,为该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黄晓庆  李立华 《山地学报》2008,26(2):244-252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加速山区的边缘化趋势,另一方面通过促进文化产业、文化旅游的全球性快速增长为文化资源丰富的山区提供发展机会.以川中丘陵区为研究区,探讨了现代化与文化旅游的作用关系.川中丘陵区在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地方生产总值保持14.8%的高年均增长速度,而现代化水平依然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起步期;与人口稀疏山区相比,人口稠密的川中丘陵区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优势更为突出,文化旅游的优先地位更为明显,但是研究区的实践表明,山区文化旅游发展并没有显现发达社会的理想状态.研究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文化旅游的高端特征并不明显,总体处于旅游发展的初期,对地区现代化进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影响非常有限,对文化旅游特点和规律认识不足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在全球化趋势为山区文化旅游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文化旅游发展提出挑战.为此,简要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生态-经济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础理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阐述生态-经济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内涵、应遵循的原则与框架,论述生态、经济、社会要素彼此相互作用对生态-经济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影响,以及我国生态-经济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意义。指出生态-经济系统的失衡,一方面是受自然生态脆弱因子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行为的影响。生态恢复与重建不能仅限于生态系统层次,而应是多尺度、多等级的,应从生态系统到景观及整个生态-经济系统,应是生态过程与经济过程的协同。在经济落后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约束下,唯有建立以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社会经济体系,才能改善区域人类生存、生产条件,使失衡的生态-经济系统得到稳定和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川中丘陵区农业生态系统的演替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调查与观测资料分析川中丘陵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与耕地演替及其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川中丘陵区土地利用结构在近30a内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林地与旱耕地的消长促发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演替,导致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形成,同时农田生态系统结构趋于复杂,随着施肥、水土保持等农田管理技术的进步,以土壤侵蚀为主的土地退化得到有效控制,农作物产量大幅增长,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单产分别较建国初期增长约2-5倍,农业生态系统呈正向演替趋势。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区不同生态重建模式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IntroductionIn a long history of land use and exploit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quickly increasing population for food supplies, China has accumulated many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using land…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27个紫色土丘陵区土壤样品的机械组成,运用分形模型计算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D=2.817—3.030),探讨了分形维数D与土壤粒度组成、土壤抗蚀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与土壤有机质含量(O.M)、土壤容重(B.D)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能够很好的表征土壤质地,重点反映〈0.05mm的细颗粒物质,尤其是粘粒,其次是粉粒;与土壤有机质含量(O.M)、土壤容重(B.D)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次分形维数D还能作为评价土壤水土流失和土壤生态恢复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济南市南部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途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济南市南部山区是济南市的城市生态屏障,城区泉群的地下水补给区。但近年来,南部山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土地质量下降,植被毁坏严重,水土流失强烈。为了恢复与重建一个高效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该文建议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调整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提高生态建设科技含量,加强社会管护,建立健全生态治理实施系统。  相似文献   

9.
豫西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及技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豫西黄土丘陵区林草植被现状和治理模式的实地调研,运用大量基础研究资料,借鉴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开展了林草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及技术体系的研究;描述了退耕农田的自然演替过程,研究和分析了林草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机理;应用最佳平方逼近的数学方法,提出了林草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预测模型和时间表,构造了主要乡土先锋树种的生长预测模型;制定了林草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和程序,确定了适合本区的林草农田配置模式,提出了乔灌树种的配置方案和牧草的种植模式。其成果对整个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川中丘陵区坡坎形成的地理过程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廖晓勇  张先婉 《山地学报》2000,18(3):200-206
本研究旨在为坡坎资源的开发利用寻求理论和实践依据 ,以川中丘陵区为典型调查区域 ,从地层岩性、地面坡度、坡长、坡向及土壤侵蚀等特征入手 ,探讨了区域坡坎的地理过程特征。  相似文献   

13.
郭跃 《地理研究》1989,8(1):102-102
川中丘陵是丘陵错综起伏、沟谷纵横交错的地区。作者以这个地区的五个沟道小流域为基础,探讨了沟谷地貌的几个问题。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揭示了川中丘陵区沟谷系的分布方向具有系统性特征;受外营力和共它随机因素影响,在分布方向上又具有随机性特征。在沟道数目、沟道比降,主沟长度和流域面积与级别之间又有着良好的几何级数关系,在结构分析的基基上,本文提出沟道上凹度、平均落差此,以及河源面积率可以作为确定沟谷系统演化阶段的定量指标。利用野外调查和形态测量资料,将川中丘陵区的沟谷划分为浅沟、切沟、冲沟、冲谷和溪谷五类,从形态数量特征揭示了沟谷发育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征,并建立了沟谷演变过程的数学模型。四川盆地成为外流盆地以来,地壳运动和气候波动在该区引起了数次侵蚀旋回,产生了七期沟谷系统。沟谷和丘体的形态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达种相关性既是沟谷、丘体地貌长期演化的结果,又是地貌形态和动力过程相互平衡的结果。运用聚类分析,认为相对高度20米、60米和100米作为划分丘陵类型的数量指标比较适宜。此外,对川中丘陵区侵蚀,搬运的基本特征以及影响流域侵蚀的诸因素作了讨论,确定了引起流域加速侵蚀的主导因素。最后,利用几个小流域的泥沙资料,建立了侵蚀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植被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黄土丘陵区油松、刺槐、沙棘和草地4种典型退耕恢复植被0~10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土壤有机碳(SOC)、全氮(STN)、全磷(S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恢复植被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刺槐的SOC、STN最高,油松的SOC、STN最低,STP表现为草地>刺槐>油松>沙棘。(2)不同恢复植被土壤养分具有“表聚性”,随土层深度增加,SOC和STN含量呈下降趋势,而STP的变异性较弱。特别是刺槐的SOC和STN在60~100 cm呈增加趋势。(3)不同恢复植被土壤SOC:STN(C:N)、SOC:STP(C:P)差异不显著(P>0.05),刺槐的土壤STN:STP(N:P)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P<0.05),土壤C:N、C:P、N:P均低于全球及全国平均水平,研究区有机质的分解速率较快,P的有效性高,植被生长主要受N元素限制。(4)研究区土壤C:N、C:P和N:P主要受SOC和STN影响;土壤养分与土壤含水量(SWC)和土壤容重(BD)呈负相关,与...  相似文献   

15.
由紫色砂泥岩组成的川中丘陵区,微地貌是影响紫色土的光热水肥及其动态的重要因素,对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定川中丘陵区三种主要母质(沙溪庙组灰棕紫色砂泥岩、遂宁组红棕紫色泥砂岩及蓬莱镇组暗紫色砂泥岩)发育的紫色土的耕作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其相关物理性质,并结合冬小麦耗水量盆栽实验,比较了基于不同母质条件下的三种主要紫色土耕作层土壤的水力特征差异。结果表明:本研究区二台土上由三种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其持水性为棕紫泥土(蓬莱镇组)〉灰棕紫泥土(沙溪庙组)〉红棕紫泥土(遂宁组);有效水含量及对冬小麦的水分有效性为灰棕紫泥土(沙溪庙组)〉棕紫泥土(蓬莱镇组)〉红棕紫泥土(遂宁组);全生育期内耗水量为灰棕紫泥土(沙溪庙组)〉红棕紫泥土(遂宁组)〉棕紫泥土(蓬莱镇组)。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河下游人工胡杨林生态恢复过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在以植物群落调查样地为基础,对塔里木河下游不同林龄人工胡杨林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生态优势度等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土壤理化性质在21a间的变化情况也作了详细分析。通过分析,表明人工胡杨群落随着发育年限的增加,群落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不断增长,而群落生态优势度逐渐降低,同时土壤理化性质不断改善。在此基础上,对塔里木河植被的演变趋势作一初步的探讨和估计,从而对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的生态恢复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川中丘陵区72条自然沟渠水体氮磷含量特征进行野外调查,并结合综合污染指数法对该区自然沟渠水体氮磷污染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区自然沟渠水体TN含量范围在2.09~46.90 mg/L,平均值为5.39 mg/L;TP含量范围在0.04~0.72 mg/L,平均值为0.18 mg/L。居民区沟渠水体氮磷含量明显高于水田沟渠和旱地沟渠。不同类型自然沟渠水体氮磷含量季节变化趋势不同,居民区沟渠旱季(11月)水体氮磷含量均高于雨季(6月),但水田和旱地沟渠旱季水体氮磷含量均低于雨季。综合污染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川中丘陵区不同地区自然沟渠水体氮磷综合污染基本处于重度污染的状况。  相似文献   

19.
人工措施对防护林建设初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保存率,林木生长,林分结构等方面,而这些都与防护林效益密切相关,为此,提出了营建和管理防护林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黄土丘陵区生态重建“赈济退耕”及地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徐勇  韩国义  甘国辉 《地理研究》2002,21(5):647-655
“赈济退耕”是目前国家关于黄土丘陵区生态重建的主体措施。本文在总结“赈济退耕”措施及其基本特点的基础上 ,根据土地利用、耕地坡度分级数据和“赈济退耕”现行标准分别计算了黄土丘陵区各县退耕 2 5°和 15°以上坡耕地的面积和政策性补贴资金需求额度。在构建并采用退耕指数和政策性补贴资金密度指数等指标对 5 5个县 (市、区 )进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 ,分析了黄土丘陵区生态重建“赈济退耕”规模及政策性补贴地域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