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血浆粘度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1):54-56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传统上主要是作为消耗性凝血病的诊断指标,但近年,大量的研究表明,血浆Fg水平增高与缺血性心脏病(IHD)又称冠心病(CHD)存在密切的联系,而且其他危险因素对IHD的危险均与高水平的Fg介入有关[1]。国外曾报道,高Fg血症是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我们认为Fg增加是CHD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血栓形成前状态的重要因素。为观察CHD早期Fg水平变化,我们根据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直接推算衍生的PT-der法,计算Fg含量,对62例CHD患者的血浆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3.
王勇 《吉林医学》2010,31(23):3838-3838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住院的肿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分析仪ACL200测定FIB。结果:良性肿瘤组与正常对照组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与正常对照组、良性肿瘤组相比较FIB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FIB水平对于辅助诊断良、恶性肿瘤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对于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韦颖辉  李月春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2):1127-1129
脑血管疾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在脑卒中患者中,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血管内血栓形成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占2/3以上,影响血栓形成的因素中,内源性凝血和纤维蛋白原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现众多的前瞻眭和病例对照研究都已证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心脑血管病独立的危险因素。从Humpries等于1987年首次报道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变化具有相关性以来,有关纤维蛋白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寻找致病及疾病相关基因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阳。现就目前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及其与IS相关性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ACL200分别测定肿瘤组70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浆Fg含量及对照组7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Fg含量。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如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中晚期患者Fg含量显著高于早期患者(P〈0.01)。经治疗后缓解者Fg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未缓解者治疗前后Fg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Fg含量在恶性肿瘤患者疗效判断及预后方面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7.
影响人体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各种可能影响因素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1 0 5例高纤维蛋白原者作病例 ,按 1 :1配比设置对照 ,,并随访比较高纤维蛋白原组和低纤维蛋白原组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结果 体重指数、高脂肪饮食、吸烟、体力活动少、高血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一级亲属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等九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 ;高纤维蛋白原组一级亲属纤维蛋白原水平 (6 .1± 0 .8g/L)高于低纤维蛋白原组的一级亲属 (4 .4± 0 .5 g/L) ;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高者CHD的发病率 (2 4 % )明显高于血浆纤维蛋白原低者的CHD发病率 (1 0 % )。结论 体重指数、高脂肪饮食、吸烟、体力活动少、高血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 ;而高密度脂蛋白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负相关 ;遗传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是CH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是所有凝血因子中含量最高的一种凝血蛋白,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FIB水平变化不仅与凝血障碍有关,而且与心血管病、血栓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有关,因而倍受临床重视,本文对53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FIB的检测,以了解FIB与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测定结果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增高是发生冠心病的危病的危险因素;血浆PG水平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正相关;血浆FG浓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吸烟可使血浆FG升高,与非吸烟比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T2DM患者541例,根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UMA)含量分为3组:D1~D3组。根据FIB水平分为4组:F1~F4组。 结果:D1、D2、D3组间病程、TG、Cr、尿酸(UA)、FIB、高血压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FIB与年龄、TG、TC、LDL-C、Cr、UA、UMA、C反应蛋白(CRP)和高血压呈正相关(P均< 0.05)。与F1组和F2组相比,F3组和F4组发生DN的风险增加(P均< 0.05),校正相关因素后,虽然OR逐渐减少,但发生DN的风险仍然是增加的。对FIB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为0.624±0.026(95%CI为0.574~0.675),P<0.001,最佳临界值为2.90 g/L。 结论: T2DM患者FIB水平与DN具有相关性,FIB高水平可能是T2DM患者发生DN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通过观察脑血栓患者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分析其对早期脑血栓的检测意义。方法收集60例脑血栓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液,分别检测两组标本在不同时间内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和D-D含量;然后比较两组标本的检测结果。结果在24h内,早期脑血栓组的PV、Fbg结果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D-D检测结果的差异不大;至第5d,脑血栓组Fbg水平与24h内的检测结果相比无明显变化,而血浆黏度仍然持续上升,D-D水平也开始上升;第8d后,PV、Fbg和D-D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监测早期脑血栓患者的PV、Fbg和D-D水平,对指导临床医生早期进行抗血栓治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血清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根据空腹血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将66例患者分为两组:纤维蛋白原正常组(含量在2~4gPL之间)和纤维蛋白原增高组(含量〉4gPL)。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1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时纤维蛋白原增高组神经功能缺损较正常组严重(P〈0.001),经过治疗1月后纤维蛋白原增高组神经功能缺损较正常组严重(P〈0.001),但较入院时减轻(P〈0.01)。结论纤维蛋白原增高加重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4.
肿瘤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恶性肿瘤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应用ACL-7000血凝分析仪检测健康人组、良性肿瘤组、恶性肿瘤未转移组、恶性肿瘤转移组血浆中FIB的含量,并对部分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跟踪检测,进行FIB变化与疾病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浆FIB水平健康人组和良性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较前两组明显升高(P<0.01),转移组较未转移组增加显著(P<0.01)。各癌种间则无特异性改变。复发的病人FIB升值更高。结论:血浆FIB水平升高与恶性肿瘤的发生、转移及预后可能存在相关关系。检测FIB有助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5.
血浆黏度与纤维蛋白原及血脂的临床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黏度(plasma viscosity,PV)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及血脂胆固醇(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对66例门诊体检者做血浆黏度测定及其可能相关因素指标测定并作多元回归分析。结果PV与Fbg及TC呈线性正相关(r^2=0.526,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PV=1.050+0.050Fbg+0.037TC。结论作逐步回归分析排除TG(P〉0.05)、HDL-C(P〉0.05),Fbg及TC是血浆黏度测定显著的影响因素,顺序为Fbg→TC。  相似文献   

16.
张晶  黄暄  张德铭  郑刚 《华夏医学》2003,16(1):16-17
目的 :探讨血纤维蛋白原浓度测定对心绞痛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加拿大心脏病学会心绞痛分型标准 ,将2 5 8例入选的心绞痛患者 ,分成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UAP组 ,n=16 2 )及稳定性心绞痛组 (SAP组 ,n=96 ) ,同时测定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血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 (4 5 8.5 6± 186 .32 ) mg/dl比 (4 0 1.15± 14 8.6 2 ) mg/ dl,P<0 .0 1。结论 :血纤维蛋白原浓度有助于心绞痛的分型 ,纤维蛋白原升高提示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有较强的血栓形成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非ST段抬高(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连续87例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非ST段抬高ACS患者,按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Gerksini评分(gensini score,GS)。所有患者检测入院时FIB、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尿酸等。结果偏相关分析在控制可能影响FIB水平的其他因素如性别、年龄、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等后,显示FIB与冠状动脉评分明显相关,相关系数为0.276,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陈旧心梗、性别和FIB与冠状动脉评分独立相关(P〈0.05)。将所有资料根据FIB的25%、50%、75%分界点分为4组,发现男性患者FIB越高,冠状动脉评分越高。而女性患者无此关系。以男性无陈旧心梗患者专门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FIB仍与冠状动脉评分独立相关(P〈0.05)。结论男性非ST段抬高ACS患者血浆高水平FIB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水平,β-纤维蛋白原-455 G/A(β-Fg-455G/A)基因多态性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对101例中青年(年龄<55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96例中青年健康对照者的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并测定血浆Fg水平。结果血浆Fg水平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46.8±53.0)mg/dL和(228.6±24.3)mg/d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及对照组均有AA GA型血浆Fg水平高于GG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两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Fg水平增高是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未发现β-Fg-455G/A基因多态性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测定乙肝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探讨纤维蛋白原对各型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全自动血凝仪以Clauss法分别测定50例急性肝炎,48例慢性活动性肝炎,11例重型肝炎,18例肝硬化及66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并比较各型乙型肝炎与正常对照的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差异。结果急性肝炎组与对照组间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能反映乙肝患者肝功能受损的凝血变化,对预后的判断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