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双极人工股骨头和骨移植进行髋臼假体翻修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双极人工股骨头和嵌压植骨联合应用对合并巨大骨缺损的髋臼侧假体进行翻修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1988年3月-2000年11月期间利用双极人工股骨头对合并巨大骨缺损的23例24髋进行髋臼侧假体翻修术。其中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48岁,平均随访6.4年。翻修术的原因中假体松动21髋,骨溶解2髋,感染1髋,髋臼骨缺损根据AAOS分类,I型3髋,Ⅱ型6髋,Ⅲ型15髋。自体骨移植2髋,异体骨移植8髋,混合移植14髋。临床评价采用Harris评分,并在X线片上对髋臼假体的移位,移植骨的愈合与吸收,髋臼形态的塑形以及再次翻修等进行分析。结果 Harris评分术前为49分,术后1年为78分,最后随访时间为76分。髋臼假体向上内方向移位19髋,向上外方向移位5髋。并发症中异位骨化12髋,感染1髋,复发性脱位1髋。因感染和髋臼假体严重移位采用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行再次翻修术2髋。结论 双极人工股骨头和嵌压植骨联合应用对合并巨大骨缺损的髋臼侧假体进行翻修术具有髋臼形态塑形良好,移植骨愈合率高以及髋臼假体不需要坚强内固定等优点,可作为一种特殊情况的髋臼侧假翻修术;其缺点是髋臼假体移位。  相似文献   

2.
1 临床方法本院于 2 0 0 2年收治 3例人工股骨头半髋关节置换后早期髋臼磨损假体松动患者 ,分别为男性 1例 ,女性 2例 ,年龄 65、68、76岁 ,均为股骨颈骨折后在外院行金属人工股骨头置换 ,其中 1例为术后 2年 ,2例为术后 3年 ,患肢钝痛、跛行。X线片示髋臼不同程度磨损 ,假体松动下沉 ,于 2 0 0 2年 1月~ 5月 ,先后入本院行人工关节翻修术。2 手术方法患者侧卧位 ,行髋关节外侧切口 ,在关节周围有较多的瘢痕和肥厚的肉芽组织及吸收腔 ,给予全部清除 ,然后显露关节 ,取除松动的假体 ,除掉残端的骨水泥 ,反复冲洗 ,然后取髂骨松质骨颗粒填…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双极人工股骨头和嵌压植骨联合应用对合并巨大骨缺损的髋臼侧假体进行翻修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1988年3月~2000年11月期间利用双极人工股骨头对合并巨大骨缺损的23例24髋进行髋臼侧假体翻修术.其中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48岁,平均随访6.4年.翻修术的原因中假体松动21髋,骨溶解2髋,感染1髋.髋臼骨缺损根据AAOS分类,Ⅰ型3髋,Ⅱ型6髋,Ⅲ型15髋.自体骨移植2髋,异体骨移植8髋,混合移植14髋.临床评价采用Harris评分,并在X线片上对髋臼假体的移位、移植骨的愈合与吸收、髋臼形态的塑形以及再次翻修等进行分析.结果 Harris评分术前为49分,术后1年为78分,最后随访时间为76分.髋臼假体向上内方向移位19髋,向上外方向移位5髋.并发症中异位骨化12髋,感染1髋,复发性脱位1髋.因感染和髋臼假体严重移位采用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行再次翻修术2髋.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和嵌压植骨联合应用对合并巨大骨缺损的髋臼侧假体进行翻修术具有髋臼形态塑形良好、移植骨愈合率高以及髋臼假体不需要坚强内固定等优点,可作为一种特殊情况下的髋臼侧假体翻修术;其缺点是髋臼假体移位.  相似文献   

4.
复合材料股骨头的假体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刚度的股骨头假体置换后的生物力学影响及材料的弹性模量与力学相容性关系。方法:选用21具新鲜的股骨尸体标本,分为正常组,国产仿AML钴铬钼(CoCrMo)合金假体及研制好的同几何形态碳纤维聚砜(CRF/PSF)复合材料假体分别模拟全髋置换术后对照与实验组,在施加载荷后,应用电测法测试股骨、假体的应力分布、微动与抗扭转比较。结果:CRF/PSF组能传递至股骨近段拉压应力达90%-95%基本接近生理受力状态,而CoCrMo组只有60%-65%,假体的微动前者比后者低30%-35%,抗扭转强度则高30%,应力集中CRF/PSF比CoCrMo低20%-30%。结论:低弹性模量的CRF/PSF假体能有效减低应力遮挡、应力集中,假体的早期的稳定性显著优于CoCrMo合金。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计算机数字化方法测量人工股骨头假体置换术后髋臼的磨损,并探讨磨损程度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对84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病例进行随访.利用计算机测量股骨头中心相对于髋臼中心的矢量位移,进行临床检查、磨损计量和放射学检查.结果 本组随访1~6年,平均3.8年.最常见的问题是髋臼臼底机械磨损引起的疼痛.根据Merled'Aubigé评分法,优或良21例,中25例,差58例.平均线性磨损为4.03 mm,磨损率为1.06 mm/年.结论 在进行临床随访、放射学观察的同时,磨损情况也是全面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临床结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关节置换以选择全髋关节置换为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股骨质量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股骨应力改变的影响。方法 对10具尸体20侧股骨标本分别行非骨水泥有肩托(non-cemented collared,NCC)、非骨水泥无肩托(non-cemented non-collared,NCNC)、骨水泥有肩托(cemented collared,CC)、骨水泥无肩托(cemented non-collared,CNC)假体置换。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行  相似文献   

7.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早期髋臼损害的X线与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通过构建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髋臼在后壁不同面积骨折情况下应力分布的变化。方法通过对髋骨大体标本进行CT扫描,获取断层图像,利用Mimics软件重建三维模型;然后将模型导入FreeForm软件进行修饰处理,再以IGES格式导入有限元软件Ansys对各组成部分进行力学参数赋值,建立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依次按后壁1/3、2/3、3/3骨折面积将模型进行拆分,模拟双足直立位进行加载,分析臼顶负重区、髋臼前壁和剩余后壁在各骨折状态下应力分布大小及改变。结果建立了髋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共69440个节点,45209个单元。加载分析显示髋臼后壁骨折使臼顶负重区应力依次增加20%、26%、33%,以垂直方向应力最为显著;前壁应力依次降低22%、30%、35%;剩余后壁应力依次增加39%、47%、54%。结论构建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加载分析是一种较好的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具有较高的仿真度。后壁骨折明显改变了髋臼各部分的应力大小与分布。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实验验证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保留髋臼横韧带对减小髋臼应力集中、增强髋臼抗形变能力及维持髋臼假体初始稳定性的意义。方法自2012-01—2015-01采集新鲜成年健康男性尸体髋关节(包含完整髋臼-关节囊-股骨头)8个,将标本随机分为2组:A组去除关节囊但保留髋臼横韧带,B组一并切除关节囊和髋臼横韧带。所有髋臼按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要求打磨髋臼软骨面置入髋臼假体,然后对髋臼进行生物力学测量,得到其应变、位移、强度、刚度、接触面积和接触压力等力学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手术打磨后,A组在髋臼强度和刚度上皆优于B组。两向应力状态:A组横向应力(σθ)为(0.62±0.05)MPa,纵向应力(σφ)为(0.70±0.06)MPa;B组σθ为(0.83±0.07)MPa,σφ为(0.88±0.09)M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A组承载时应力均匀,应力集中小,B组则相反,易导致关节不稳定。刚度:A组为(160.26±14.32)N/mm,B组为(108.23±9.32)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A组抗形变的能力也明显优于B组。在接触特性上A组平均压力均高于B组而负重面积也大故应力反而小于B组。结论保留髋臼横韧带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对减小髋臼应力、削弱应力集中、维持髋臼强度和刚度及假体初始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股骨头损伤对髋臼骨折诊治的影响。方法对2001年7月~2005年7月收治的59例60侧合并有股骨头损伤的髋臼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股骨头损伤分为劈裂骨折(Pipkin型)和压缩骨折,压缩骨折需经CT确诊;60例髋臼骨折中,56例行钢板螺钉内固定;而20侧股骨头劈裂骨折中,内固定7侧,切除4侧,余9侧未做处理;40例股骨头压缩骨折未予任何处理。结果29例手术患者获得平均35.4个月(15~60个月)随访;临床结果采用改良的d’Aubigne Postel评分标准。新鲜髋臼骨折中,对于合并的股骨头劈裂骨折,有移位而未手术处理的结果均不满意;对于合并的股骨头压缩骨折,涉及负重区的满意率为25.0%。结论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可影响预后;对于股骨头劈裂骨折,治疗髋臼骨折的同时应积极手术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伴有股骨头颈短缩的髋臼内陷症的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3月采用THA治疗的15例(17髋)伴有股骨头颈短缩畸形的髋臼内陷症患者资料,男6例6髋,女9例11髋;年龄21 ~68岁,平均45.6岁.髋臼内陷症按Dunlop诊断标准分度:轻度1髋,中度11髋,重度5髋.股骨头颈短缩程度:轻度短缩5髋,中度短缩8髋,重度短缩4髋.术后随访行X线片检查观察假体与骨界面骨愈合的情况,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 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10 ~ 46个月(平均28.5个月)随访.15例患者17髋术后均立即实现了髋臼及股骨柄的生物性压配.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均获广泛性骨长入,达骨性固定.末次随访时无假体松动和髋臼再次内陷.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3.1±4.8)分改善至(91.2±5.2)分,末次随访仍维持在(92.5±3.1)分,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生物型THA治疗伴有股骨头颈短缩的髋臼内陷症疗效良好,术中操作要点是选择短头试模进行髋关节复位,在保持髋关节张力情况下对髋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挛缩由里向外依次分层松解.  相似文献   

13.
梅炯 《中国骨伤》2023,36(3):216-221
股骨头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创伤,保髋手术大多会失败。其治疗的难点及预后的关键在股骨颈骨折上。鉴于股骨颈骨折的发生与股骨头骨折-脱位之间存在明显的、前后关联的贯序特点,笔者认为以股骨头毁损三联征(disastrous triad of femoral head,DTFH)来概括这种类型的损伤,更能反映其损伤机制和预后特点。结合临床观察和文献资料,DTFH可分为3个类型:Ⅰ型,普通型DTFH,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紧随于股骨头骨折-脱位之后,是同一暴力造成的损伤;Ⅱ型,医源型DTFH,是在股骨头骨折-脱位的诊疗过程中发生了医源性股骨颈骨折;Ⅲ型,应力型DTFH,发生于股骨头骨折-脱位的治疗之后,在股骨头骨折面的远侧缘发生应力性股骨颈骨折。本文对各型DTFH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髋臼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方法与预后.方法 1990年10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7例髋臼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2~55岁(平均38.6岁).髋臼骨折按Letournel分类:后壁骨折2例,后柱伴后壁骨折1例,横行伴后壁骨折2例,双柱骨折2例.股骨颈骨折按Garden分型:Ⅲ型2例,Ⅳ型5例.其中X线片和CT片示股骨颈骨折合并股骨头游离脱位于髋臼后上方者5例,仅显示股骨颈骨折而无脱位者2例.结果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X线片示5例移位髋臼骨折患者获解剖复位,2例获满意复位.股骨颈骨折均获满意复位和固定.7例患者术后获1~18年(平均8.6年)随访,X线片示5例合并股骨头脱位者日后均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坏死率高达100%(5/5),髋关节功能恢复均为差,于内固定术后2~4年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而2例股骨头未脱位者至今X线片上仍未显示任何股骨头坏死迹象,也无创伤后关节炎表现,髋关节功能恢复均为优.结论 髋臼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如同时合并股骨头脱位,因股骨头坏死率高,应首选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如未合并股骨头脱位,可以考虑首选切开复位内固定.  相似文献   

15.
The aspherical coxa magna femoral head can be made more spherical by intra-articular osteotomy. The Ganz technique of femoral head reduction osteotomy to reduce the size and restore the spherical shape of the femoral head has been performed in 20 patients over the past 5 years. A good or excellent functional and radiographic result was obtained in 14 of the 20. A fair result (decreased pain but no improvement in range of motion) occurred in 3, and a poor result (stiffness and pain) occurred in 3.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this technique are therefore very promising.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髋臼发育髋臼旋转中心原位固定与上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4例髋臼发育不良(DDH)全髋置换术病例中期疗效,其中髋臼旋转中心上移及原位固定各12例,平均随访4.3年,比较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康复时间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病例随访期内无假体脱位、松动、髋关节感染等发生,二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性.结论 髋臼旋转中心的选择以软组织平衡为原则,二者术后中期髋关节功能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A case report of a 26-year-old man involved in a high-speed motorcycle crash with a comminuted femoral head and neck fracture without hip dislocation is presented. Th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revealed avulsed bone fragments locked in the acetabular cavity that were not amenable to internal fixation. At surgery the capsule was incarcerated, and large fragments where severely crushed. An hemiarthroplasty replacement was performed, but 10 months later the patient developed an early posttraumatic arthritis leading to an inevitable total arthroplasty. The case presented here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re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by a CT scan of this type of injury from a femoral head fracture.
Fracture comminutive de la tête fémorale
Résumé Les auteurs rapportent le cas d'un homme de 26 ans, victime d'un accident de motocyclette à haute énergie, ayant entraîné une fracture comminutive de la tête et du col fémoral sans luxation associée. L'examen tomodensitométrique révélait la présence de fragments céphaliques avulsés et incarcérés dans le cotyle excluant toute possibilité d'ostéosynthèse. L'abord chirurgical confirmant la gravité des lésions ostéochondrales, une hémiprothèse bipolaire cervico-céphalique a été réalisée. Les suites ont été marquées par l'apparition d'une dégénérescence arthrosique du cotyle invalidante conduisant à la totalisation de l'implant. L'apport d'un examen tomodensitométrique réalisé en urgence pour une fracture complexe cervico-céphalique de hanche peut se révéler déterminant dans les choix thérapeutiques.
  相似文献   

18.
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96年以来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21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自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4 月收治的 167 例行固定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 根据患者术后早期是否发生股骨头坏死分为坏死组和非坏死组。坏死组 38 例,其中男 21 例,女 17 例,年龄 33~72(53.49±10.9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 40~67(53.46±7.23) h;非坏死组 129 例,其中男 72 例,女 57 例,年龄 18~83(52.78±12.5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 18~65(39.88±7.79) h。对患者性别、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肝病、股骨头后倾角、手术方式、骨折位移情况、骨折线部位、术前制动牵引、螺钉排列方式、复位质量、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 P<0.05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并构建列线图风险模型。结果:167 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为 22.76%。合并糖尿病[OR=5.139,95%CI (1.405,18.793),P=0.013]、骨折移位情况[OR=3.723,95%CI(1.105,12.541),P=0.034]、术前制动牵引[OR=3.444,95%CI(1.038,11.427),P=0.043]、复位质量[OR=3.524,95%CI(1.676,7.411),P=0.001]和受伤至手术时间[OR=1.270,95%CI(1.154,1.399),P=0.000]是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 (χ2=3.951,P=0.862), 受试者工作特征 (receiver operator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 0.944[P<0.001,95%CI(0.903,0.987)],灵敏度为 89.50%,特异性为 88.40%,最大约登指数为 0.779, 模型校正曲线总体趋势接近理想曲线。模型回归方程 Z=1.637×合并糖尿病+1.314×骨折移位情况+1.237×术前制动牵引+1.260×复位质量+0.239×受伤至手术时间-18.310。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根据因素建立的风险预警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兔股骨头表面置换术对股骨头组织学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方法 取60只新西兰大白兔,左侧行股骨头表面置换术,作为手术侧;右侧采用相同手术路径暴露髋关节,随即缝合切口,作为对照侧.分别于术后3、6、9及12周分批处死动物,每批15只.通过大体标本、HE染色、动脉墨汁灌注、扫描电镜4种方法从组织学角度分析股骨头表面置换术对正常股骨头的影响. 结果 手术侧与对照侧3周时骨陷窝空虚率平均分别为8.00%±0.26%、7.96%±0.32%,6周时平均分别为8.11%±0.15%、7.82%±0.29%,9周时平均分别为8.27%±0.26%、8.04%±0.24%,12周时平均分别为8.33%±0.27%、8.00%±0.27%,两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表面置换术后股骨头骨质仅在骨-水泥界面有小范围的骨细胞坏死、肉芽组织增生纤维化及骨吸收;骨-假体界面也有轻度小范围骨细胞坏死和内芽组织增生纤维化,但无骨吸收表现;在远离骨水泥和假体的股骨头中心部位既无骨坏死表现,也无骨吸收表现,组织表现与正常未手术骨质相同. 结论 股骨头表面置换术不会引起正常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坏死与此术式及假体本身无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