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鸡胚胎干细胞分离培养和单细胞克隆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鸡第X期胚胎中分离胚盘,以鸡成纤维细胞为饲养层,用添加了10%的胎牛血清、2%的鸡血清、2mmol/L L-谷氨酰胺、1mmol/L丙酮酸钠、5.5×10^-5mmol/L β-巯基乙醇、10μL/mL非必需氨基酸、以及含1000U/mL LIF、10ng/mL bFGF和5ng/mL SCF的高糖DMEM对细胞进行培养和传代。利用鸡第X期的胚胎干细胞,采用口吸管法、细胞稀释法和克隆环法3种方法,制备单细胞克隆,采用细胞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结果显示,可获得传至5~6代的鸡胚胎干细胞。通过对传代培养后的鸡ES细胞进行AKP染色鉴定和SSEA-1的鉴定,证实细胞未发生分化,具有胚胎干细胞的特征。通过不同分离胚盘方法和不同消化时间的比较得出药勺法提取胚盘简单易行,原代消化5~8min的ES细胞适合于传代培养。口吸管法、细胞稀释法和克隆环法单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0、4.2%和1.0%。经AKP活性和SSEA-1免疫荧光鉴定均呈阳性,扩增出的克隆能稳定增殖不分化。结果表明,细胞稀释法操作简单易行,试验时间短,对细胞伤害小,为鸡ES单细胞克隆进一步建系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系的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旨在培养功能性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系,为奶牛泌乳调控和奶牛乳房炎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功能性的细胞模型。采用组织块细胞培养法来分离纯化并鉴定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单克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法来分析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生长曲线是否为正常的"S"形;观察细胞角蛋白18免疫荧光来证明所培养的细胞为上皮型;选择培养至10和20代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1)利用组织块细胞分离法能够成功获得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并传至20代。2)培养5~6 d成纤维细胞迅速增殖且周围分裂出少量的上皮细胞。培养8 d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迅速增殖,形成岛屿状集落,呈单层"鹅卵石"和"铺路石"形态生长。3)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角蛋白18鉴定为阳性。4)培养至10和20代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染色体数为60条,具有正常的细胞二倍体核型。综上所述,采用组织块培养细胞能够获得具有稳定性、功能性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但不是永生化细胞。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离、纯化、培养猫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本试验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组织块培养法,于体外分离和培养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并采用免疫荧光法对其进行鉴定;测定第3代(P3)细胞生长曲线和群体倍增时间,比较P3和P6细胞克隆形成率。结果显示:猫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呈典型铺路石状,细胞角蛋白染色呈阳性,符合内膜上皮细胞特征;P3细胞生长曲线呈典型S型;P3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22.73±2.05) h,其克隆形成率极显著高于P6(P<0.01)。结果表明:本试验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组织块培养法分离获得的猫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具有良好的体外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4.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采用组织块种植法,成功地培养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并利用细胞角蛋白18的免疫荧光染色对乳腺上皮细胞进行了鉴定。通过对细胞接种存活率、群体倍增时间、生长曲线、形态学等生物学性状的检测,建立并鉴定了正常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系,细胞传至20代以上时仍保持旺盛的增殖活力。通过对细胞传代及反复冻存,建立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系,获得了大量的乳腺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5.
《中国兽医学报》2016,(10):1763-1768
通过组织贴块法取部分奶牛乳腺组织进行培养,并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当浓度的营养因子以及控制消化时间将成纤维细胞去除,纯化出原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通过免疫荧光鉴定,形态学观察,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测原代乳腺上皮细胞特性。观察结果显示,本试验分离培养的牛乳腺上皮细胞角蛋白18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结果呈阳性。形态学观察及超微结构观察显示,试验所分离的上皮细胞呈鹅卵石样单层聚集,胞内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内质网,细胞状态良好,传至15代以上细胞依然增殖旺盛,因此可以作为研究奶牛乳腺机能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16,(3):99-102
建立稳定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系的方法。结合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在体外进行分离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利用胰酶消化进行纯化和传代。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爬片姬姆萨染色和角蛋白18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鉴定。观察发现,细胞排列紧密,呈多角形或梭形,长满后呈铺路石样。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仁清晰可见,多为3~5个。通过细胞角蛋白18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乳腺上皮细胞进行鉴定,呈阳性反应。获得的乳腺上皮细胞增殖旺盛,培养至40代生长活性仍然稳定。酶消化组织块法成功培养出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是分离乳腺上皮细胞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纯净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并对细胞中的NOD2受体进行定位,本试验采用胶原酶Ⅰ消化法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对细胞进行鉴定并对细胞中NOD2进行定位。结果显示:本试验获得了纯净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NOD2受体多表达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中,且以核仁的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用组织块接种法分离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的绘制和核型分析等生物学性状的检测,并进行酪蛋白基因的RT-PCR鉴定。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长旺盛,具有典型的上皮细胞形态特征;染色体数目为60;能够正常表达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2种特异性酪蛋白基因,即as1-酪蛋白基因和β-酪蛋白基因。表明成功获得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克隆。  相似文献   

9.
以无菌手术法取健康妊娠期、泌乳期昆明小白鼠的乳腺组织,用胰蛋白酶、胶原酶1分段消化法获得小鼠乳腺细胞。生长培养液为DMEM/F12,含10%胎牛血清,添加胰岛素(5μg/mL)、EGF(5ng/mL)、氢化可的松(1μg/mL)、青霉素(200IU/mL)及链霉素(0.1mg/mL)。从乳腺组织中获得的细胞直接放入-80℃冰箱中进行冻存,冻存液为DMEM/F12,含20%胎牛血清、10%DMSO。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发现乳腺组织消化后即可获得呈圆饼状的上皮细胞;培养过程中,乳腺上皮细胞的形态以鹅卵石型和多角型为主,增殖可形成乳头状结构,称之为乳球体,大量增殖后形成圆顶型结构。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在传代过程中,乳腺上皮细胞可形成岛屿状的闭合型细胞群,边界清晰,细胞之间结合紧密,细胞间呈拉网结构。结果表明:获得典型上皮细胞形态的小鼠乳腺细胞原代培养物,从泌乳期小鼠获得的乳腺上皮细胞传至第1代时无法长成单层;而从妊娠期小鼠获得的乳腺上皮细胞传至第3代时才无法长成单层;冻存后复苏的乳腺细胞在培养过程中仍然具有典型的上皮细胞形态,并且增殖旺盛。  相似文献   

10.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从奶牛乳腺组织中分离原代乳腺上皮细胞(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BMECs)并传代培养后探究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从屠宰场采集健康泌乳奶牛乳腺并采用改进的酶消化法从乳腺中分离得到原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以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同时,研究第3、第6和第9代乳腺上皮细胞的生长曲线、群体倍增时间和冻存复苏活力,检测不同代次细胞分泌乳蛋白、乳脂、乳糖的功能及泌乳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所分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纯度较好,细胞生长呈现S型,3个代次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依次为34.87、41.45和65.04 h,冻存复苏活力为88%~93%;在细胞分泌功能方面,诱导培养2 d后均能检测到酪蛋白、甘油三酯和乳糖,且各代次间无显著差异;此外,3个代次的细胞诱导后均能表达乳成分合成相关基因。本研究成功培养了原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并证明直到第9代细胞仍然具有正常的生物学功能,为体外探究乳腺细胞增殖与分化机制提供了良好的试验材料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建立牦牛乳腺上皮细胞系,并对建立的细胞系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采用组织块种植法,分离培养乳腺上皮细胞;通过胰酶消化法纯化细胞;利用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技术对其进行鉴定;脂质体介导法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进乳腺上皮细胞中,荧光显微镜下检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表达;金黄色葡萄球菌侵染牦牛乳腺上皮细胞,流式细胞仪(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乳腺上皮细胞的凋亡,RT-PCR检测感染细胞中抗菌肽以及凋亡因子表达。结果表明,分离纯化获得牦牛乳腺上皮细胞,细胞角蛋白18表达呈阳性,波形蛋白表达呈阴性,证明培养的细胞是上皮细胞并且没有成纤维细胞污染;β-酪蛋白表达呈阳性,说明建立的乳腺上皮细胞具有一定的泌乳功能;荧光显微镜能够检测到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表明EGFP基因成功导入了乳腺上皮细胞;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牦牛乳腺上皮细胞3h后,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发现感染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感染细胞中TAP(P0.01)、BNBD5(P0.01)及BAX(P0.01)表达量明显增高,BCL-2(P0.05)表达量降低。综上表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株稳定的牦牛乳腺上皮细胞系,该细胞系能够作为研究牦牛乳腺发育及分化的体外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小菌落突变株(S.aureus small colony variants,SASCVs)与正常株对原代培养的乳腺上皮细胞的侵袭情况,并观察对比其对细胞结构的损坏程度和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影响,本试验对由云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分离的一株SASCV进行体外感染小鼠乳腺上皮细胞试验,将分离出的一株SASCV及质控菌株ATCC 25923分别注入实验室体外培养的小鼠乳腺上皮细胞内,采用普通光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质控菌株ATCC 25923及SASCVs诱导乳腺上皮细胞凋亡的细胞形态学变化;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定量检测质控菌株ATCC 25923及SASCVs感染乳腺上皮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观察细胞的变化。结果显示,质控菌株ATCC 25923及SASCVs感染小鼠乳腺上皮细胞3 h后,可诱导乳腺上皮细胞发生凋亡,显示为细胞核皱缩,染色质边缘化和细胞浆内空泡增多等典型的凋亡特征。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并且阳性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试验组。结果表明,SASCVs在侵染细胞的过程中达到一定数量不再上升;SASCVs的凋亡率明显的较正常金黄色葡萄球菌低。因此,SASCVs也可诱导乳腺上皮细胞凋亡,具有细胞凋亡的典型形态特征。本试验结果为以后预防和控制SASCVs感染奶牛慢性乳房炎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畜牧与兽医》2014,(9):11-14
为建立稳定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系(BMEC),进一步研究乳腺上皮细胞体外蛋白的分泌情况,本试验首先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获得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用胰蛋白酶纯化细胞,并运用SDS-PAGE进行鉴定。采用MTT分析细胞活力,瑞氏-吉姆萨染色法对细胞核进行分析,并测定细胞上清液中β-酪蛋白(β-CN)含量。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培养出较纯化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细胞生长曲线呈明显"S"型,用瑞氏-吉姆萨法染色细胞,细胞核形态多为卵圆形且呈现明显蓝紫色。原代乳腺上皮细胞可连续多次传代且未出现永生化,细胞呈单层贴壁生长,证明细胞活力良好;测定其β-CN含量为3.3 mg/L。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通过组织块培养法获得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联合运用刮除法、相差消化和相差贴壁法、单克隆法对细胞进行纯化,应用倒置显微镜和β-酪蛋白表达检测了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形态特征和乳蛋白表达,鉴定该细胞为上皮型细胞。  相似文献   

15.
乳腺上皮细胞是哺乳动物特有的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也是研究乳腺发育的细胞基础,是研究乳腺发育和功能不可缺少的理想实验材料.试验通过组织块贴壁培养法获得的羊乳腺上皮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定,可以确定所获得的细胞为湖羊乳腺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6.
实验采用组织块培养法、高密度培养和连续传代法等对崂山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进行培养、传代及鉴定。在对纯化的乳腺上皮细胞进行形态观察和生长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免疫组化、质粒转染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组织块培养法能够有效地进行崂山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的培养,并已传至40代,核型分析其染色体众数为60条,证明得到具有正常形态的崂山奶山羊乳腺细胞;进一步免疫组化显示培养细胞的波形蛋白、细胞上皮膜抗原、角蛋白和β-酪蛋白等上皮细胞标记蛋白呈阳性,证明该细胞为崂山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最后油红染色可见到明显的脂肪滴,外源质粒PEGFP-N1-H-FABP能够稳定地在培养细胞中表达,表明所获得的细胞具有分泌功能。由此可见,利用组织块培养法能够成功建立崂山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系,并且所培养的乳腺上皮细胞具备一定的泌乳潜能。  相似文献   

17.
用组织块培养法获得山羊乳腺细胞原代培养物。根据山羊乳腺成纤维细胞与上皮细胞对胰蛋白酶的敏感性不同将二者分离纯化,对细胞生长特性进行了光镜观察。结果如下:细胞可形成闭合型细胞群和开放型细胞群。乳腺上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混生时,细胞之间形成许多腔状结构。纯化的乳腺上皮细胞通过单细胞悬浮后传代,部分细胞形成岛屿状聚集,部分细胞以贴壁的自由单个细胞散在形式存在。上皮细胞增殖可形成圆顶型结构,呈乳头状,称之为乳球体;可产生乳腺上皮细胞并分泌乳汁。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含不同的细胞类型.大多数上皮细胞呈短梭形或多角形。细胞之间紧密相靠。互相衔接。连接成片,呈蜂窝状;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仁2~4枚;部分细胞呈圆饼状,体积较大;出现部分长形细胞;接触抑制的上皮细胞形态不均一。纯化的山羊乳腺上皮细胞传代至第15代时其生长仍正常,经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表面微绒毛极为发达,细胞质中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丰富,细胞质内有大量脂滴及小泡,表明第15代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增殖活力旺盛。染色体数目分析表明.该细胞系稳定,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细胞不发生转化。山羊乳腺上皮细胞系的细胞染色体数目为60.染色体组型为2n=60。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建立原代乳腺上皮细胞系的体外培养方法,并进行β酪蛋白mRNA的表达验证。取新鲜泌乳期的乳腺组织,采用组织块法培养纯化原代乳腺上皮细胞,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进行细胞生长计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β酪蛋白mRNA表达。结果显示,纯化培养的原代乳腺上皮细胞集聚成岛屿状生长,具有典型的铺路石和鹅卵石形状,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符合一般细胞的生长规律,并成功表达β酪蛋白mRNA。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组织块法成功培养出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奶牛原代乳腺上皮细胞,为后续的乳腺上皮细胞功能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细胞试验模型。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建立原代乳腺上皮细胞系的体外培养方法,并进行β酪蛋白mRNA的表达验证。取新鲜泌乳期的乳腺组织,采用组织块法培养纯化原代乳腺上皮细胞,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进行细胞生长计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β酪蛋白mRNA表达。结果显示,纯化培养的原代乳腺上皮细胞集聚成岛屿状生长,具有典型的铺路石和鹅卵石形状,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符合一般细胞的生长规律,并成功表达β酪蛋白mRNA。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组织块法成功培养出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奶牛原代乳腺上皮细胞,为后续的乳腺上皮细胞功能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细胞试验模型。  相似文献   

20.
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基因转染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外源基因转入乳腺上皮细胞的条件,本研究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从山羊乳腺组织中分离并获得了纯化的乳腺上皮细胞,通过染色角蛋白和测定生长曲线对其进行了鉴定和检测。然后利用电穿孔法将PEGFPC1载体导入乳腺上皮细胞,分别比较了在不同电压(120、140、160、180、200V)、不同电击时长(5、10、15、20ms)以及2株细胞(GMEC1、GMEC2)的不同代数(第1代、第3代、第5代、第9代)条件下的转染效率,并利用优化条件对山羊乳腺上皮细胞进行人β-防御素3基因转染,经过G418筛选,最终获得单克隆细胞,同时对获得的单克隆阳性细胞进行体外诱导表达,并对诱导产物进行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表明,不同遗传背景的细胞对转染效率的影响较小,而第1代培养的细胞转染效率要显著高于传代细胞,乳腺上皮细胞在电压180V、电击时长15ms、电击1次的条件下转染效率最高,优化条件下转染、筛选和扩增后获得稳定表达人β-防御素3蛋白的单克隆乳腺上皮细胞。研究工作为乳蛋白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及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的检测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