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曹毅 《国医论坛》2004,19(6):14-15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 ,多发生于雨水较多的夏秋季节。其时阴雨连绵 ,湿浊弥漫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 ,六合之中 ,感受吸触 ,每多致病。湿为阴邪 ,重着腻滞 ,蕴蒸不化 ,胶着难解 ,常弥漫三焦。《素问·灵兰秘典论》云 :“三焦者 ,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三焦主持人体气化功能 ,它在水液代谢中的协调平衡作用是谓“三焦气化”。湿温害人必伤三焦气化 ,三焦皆病 ,从而表现为“上焦如雾 ,雾不散则为喘满 ;中焦如沤 ,沤不利则留饮不散 ,久为中满 ;下焦如渎 ,渎不利则为肿满。”(《沈氏尊生·海藏》)这种三焦同病的现象在湿重热轻型中尤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三仁汤加味治疗外感湿温病58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筛选后的116例外感湿温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解热镇痛、抗菌抗病毒等对症治疗;治疗组采用三仁汤加味治疗,治疗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快,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明显比对照组要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96-55%和87-93%,对照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94-83%和60-3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仁汤加味治疗外感湿温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湿温是发生于夏秋之交常见的温病之一,以困阻中焦脾胃为其核心表现;回族医学用药的最大特色就是运用香药,具有良好的挥发性,起到芳香化湿的功效。用回医香药辨治湿温病疗效独特,滋做一阐述,以飨同道,或以为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一例屡治不效的发热性疾病进行分析,从中医湿温病的的角度辨证论治而获效,得出结论:某些难治性外感发热可以从(痰)湿热的病因病机进行论治。  相似文献   

6.
浅析中医外感热病中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伤寒与温病的区别 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此即《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难经》日“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这就明确指出了广义与狭义伤寒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温病学--湿温病提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温是感受湿热邪气引起的急性热病,多发生于夏秋之季.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缓等为主要特征.其特点为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变部位重心在脾胃,邪热稽留气分.  相似文献   

8.
艾军 《广西中医药》1997,20(3):29-30
风药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艾军广西中医学院530001南宁市明秀东路21号关键词风药;温病;辨证论治风药常指诸治外风之药,具疏风散邪功效之品,如荆芥、防风、苏叶、白芷、羌活、独活、桑叶、菊花、柴胡、升麻、薄荷、淡豆豉、牛蒡子、蝉蜕、葛根等,为治疗温病邪犯...  相似文献   

9.
熟附子治疗湿温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笔者探索性地将熟附子运用于湿温病,并获得点滴体会,谨汇报如下。1.湿温(湿重于热)案林某,男,21岁。1985年5月7日初诊。患者起病已二月,午后身热不扬,体温38.7℃,  相似文献   

10.
宋慧萍 《中医研究》2008,21(6):39-40
目的:观察三仁汤加减治疗外感湿温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患者采用三仁汤加减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解热镇痛、消炎抗菌治疗,比较两组治愈率。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占95.00%,对照组治愈率占82.50%,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仁汤加减治疗外感湿温病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12.
吴鞠通有湿温禁下之论断,后世许多医者拘泥于此,而常常贻误病情.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下法在湿温病中的应用,湿温用下的目是逐邪.湿热化燥,阳明腑实,或波及厥阴、湿热食滞互结胃肠、温热痰水结于胸膈以及下焦蓄血等均为可下之证.本文还对湿温病中所用下法的常见类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陈建明 《四川中医》2002,20(1):25-26
湿温是好发于夏秋雨湿较盛季节的一种湿热病症,其病理特点主要系湿热为患,故在治疗上主要为除湿清热,本文着重介绍了作者在治疗湿温病的过程中如何灵活运用除湿清热这一法则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4.
湿温病变症:1.湿伤阻气;2.湿伤中州,木气侮土;3.湿燥共存,气阴两伤;4.湿热熏蒸,发为黄疸。此四者临床治疗较为棘手。作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具体治法。  相似文献   

15.
湿温的发病多在夏秋之间 ,起病之因 ,不外内伤生冷 ,外受风寒 ,湿聚郁而化热 ,呈邪正交争之势。笔者临证多年 ,所见甚多 ,今将累年所得 ,书录于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 2 8例 ,男 15例 ,女 13例 ,年龄最小 7岁 ,最大 76岁 ,平均 32岁 ;病程最长 4 8d ,最短 7d ,平均 32d。症状初期 :头身困重 ,疲倦少语 ,午后身热 ,不思饮食 ,体温多在摄氏 38℃左右 ,有的患者上午低热 ,下午至夜十二点以前高热 ,而持续高热达摄氏 39~ 4 0℃ ,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 ,或仅有少数白细胞增高者。西医往往按感冒治疗 ,给予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 ,效果不明显 ,甚或…  相似文献   

16.
张飞龙  马健  卢萍  徐珍珍 《光明中医》2010,25(10):1789-1790
温为阳邪,最易化火伤阴,故治疗温热病以清热养阴为其大法,但临床温热方药运用于温热病者亦屡见不鲜,尤其湿温类温病的治疗,清热药只有结合芳香温化之品,则湿开热化,邪有去路方能向愈。本文简要论述温热药物在湿温类温病治疗中运用。  相似文献   

17.
外感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发热是其主症之一。外感温热病的主要辨证方法是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护理上应根据这些辨证方法和各阶段的不同症侯果僦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邓铁涛 《新中医》1989,21(11):41-42,18
湿温是感受湿热邪气所发生的热病,多发生于夏天雨水(?)湿季节,初起以发热(或午后潮热),头重恶(?),身重疼痛,胸(?),脘闷,不渴饮,面色淡黄,舌苔腻,脉(?)缓为主证。本病的特点是发病较缓,病势缠绵,易发白(?).肠伤寒、付伤寒,夏季流感、钩端螺旋体病、(?)虫病等属湿热(?),可参考本讲的辨证治疗。病因(?)湿热邪气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外侵,正气不足  相似文献   

19.
万毅刚 《国医论坛》1997,12(4):16-17
湿温初起的发热、出汗、腹满或痛、神志变化等症候,是湿郁肌表,湿郁化热,湿热交蒸等病理变化的具体表现,湿温感邪途径既有从表伤肺卫者,又有由口鼻而入肺胃者,因此,湿温初起的治疗特点是“汗之”、“下之”,治疗时间应在日中或子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