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宫颈癌术后复发和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临床可疑宫颈癌术后复发和转移患者65例,年龄23~77岁,平均48.7岁.所有宫颈癌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并行根治性治疗,其中鳞癌47例,腺癌12例,腺鳞癌4例,透明细胞癌1例,小细胞癌1例.患者均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检查,采用目测法和半定量法判断结果,并与组织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比较其诊断的准确性,以及评价其诊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结果 65例患者经组织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50例复发和转移.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肿瘤局部复发18例,肿瘤转移33例,复发和转移病灶的SUVmax 2.91 ~ 16.70,平均SUVmax 9.81,18F-FDG PET/CT显像诊断宫颈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灵敏度为98.00%,特异性为86.67%,准确性为95.38%,阳性预测值为96.08%,阴性预测值为92.86%;18F-FDG PET/CT显像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x2检验,P>0.05);二者结果的吻合度有统计学意义且吻合度较强(系数k=0.867,P=0.000).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宫颈癌术后复发和转移,且真实性和可靠性好;同时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检查是肿瘤远处转移探测最有效的方法,可较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对协助临床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临床怀疑宫颈癌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宫颈癌治疗后患者的18F-FDG PET/CT检查资料,采用视觉分析和半定量方法(SUVmax)分析病灶特点,最终诊断以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性治疗及影像学随访结果为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54例患者18 F-FDG PET/CT检查发现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病灶,其中局部复发24例,远处转移30例;18F-FDG PET/CT诊断肿瘤复发与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8.1%(52/53)、95.2% (40/42)和96.8% (92/95),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3% (52/54)和97.6%(40/41).18F-FDG PET/CT检查结果与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一致性良好(Kappa=0.936,P<0.05).结论 18F-FDG PET/CT对临床可疑宫颈癌复发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助于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病灶的检测,对临床进一步的诊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检测肝癌治疗后甲胎蛋白(AFP)升高患者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病灶的价值.方法 原发性肝细胞癌治疗后血清AFP升高患者123例,皆行全身18F-FDG PET/CT显像.所有图像经图像融合后,进行PET/CT融合图像、PET图像和CT图像帧对帧对比分析.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病灶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多种影像学诊断及临床随访而确诊.随访时间均>6个月.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进行X2检验.结果 123例患者中,明确诊断肿瘤复发和(或)转移者111例.18F-FDG PET显像诊断肿瘤复发和(或)转移78例,其灵敏度为70.3%(78/111);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肿瘤复发和(或)转移97例,灵敏度提高至87.4%(97/111,χ2=9.744,P=0.002).18F.FDG PET/CT诊断肝癌复发和转移的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10/12)、87.0%(107/123)、98.0%(97/99)和41.7%(10/24).9例高分化肝细胞癌患者均确诊为肿瘤复发和(或)转移,18F-FDG PET/CT显像诊断其肿瘤复发和(或)转移5例,灵敏度(5/9)明显低于总体灵敏度(87.4%;χ2=6.616,P=0.01).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在检测原发性肝癌治疗后AFP升高患者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病灶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高分化肝细胞癌可能出现假阴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在恶性胸膜间皮瘤(MPM)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原发肿瘤病灶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ax)对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17例2002-2008年临床疑诊MPM患者18F-FDG PET/CT显像资料,测量病灶的SUVmax.将病理检查及临床随访证实的MPM患者按照有无转移分为2组,测定每例患者原发肿瘤病灶的SUVmax,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SUVmax对患者转移与否的诊断价值,判断预后.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 经病理及随访结果证实MPM 12例,良性胸膜病变5例,二者的SUVmax分别为5.78±1.81和2.72±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P<0.05).全身18F-FDG PET/CT显像诊断MPM的灵敏度为100%(12/12),特异性为4/5,准确性为94%(16/17),18F-FDG PET/CT显像有7例MPM伴有骨和(或)淋巴结转移.SUVmaxROC曲线分析表明曲线下面积(AUC)为0.80.结论 全身18F-FDG PET/CT显像对于MPM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原发肿瘤病灶SUVmax越高越易发生转移,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病因的诊断是临床治疗的前提,本研究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在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3例原冈未明的胸腔积液患者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结合PET和CT图像进行综合判断,PET结果的判断采用目测法和标准摄取值(SUV)测定.结果:恶性胸腔积液26例,良性17例(结核性7例,炎性6例,心源性4例).26例恶性者中,21例PET/CT检出原发病灶,5例未找到原发病灶;6例炎性者PET/CT诊断明确;7例结核性中5例经PET/CT检查诊断明确,另2例误诊为恶性;心源性4例PET/CT检查阴性.18F-FDG PET/CT对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病因诊断的灵敏度80.8%(21/26),特异性为88.2%(15/17),阳性预测值为91.3%(21/23),阴性预测值为75.0%(15/20).结论:18F-FDG PET/CT可用于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的病因诊断,并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18F-FDG PET/CT在黑色素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在黑色素瘤诊断、临床分期及监测治疗后肿瘤复发与转移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黑色素瘤患者61例,均进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所有PET、CT及PET/CT融合图像均通过融合软件进行帧对帧对比分析.肿瘤病灶根据病理学检查、多种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结果诊断.结果 18F-FDG PET/CT显像对黑色素瘤病灶检出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0.9%(40/44)、88.2%(15/17)和90.2%(55/61).其中12例治疗前患者中,18F-FDG PET/CT显像诊断的灵敏度为83.3%(10/12).在黑色素瘤病灶局部切除、尚未进行其他治疗的9例患者中,5例残余病灶18F-FDG PET/CT显像检出3例;4例远处转移灶患者全被检出,提高了临床分期,改变了治疗方案.首先发现转移性黑色素瘤病灶并且手术切除后,寻找原发灶的7例患者中,18F-FDG PET/CT检出原发灶2例,4例其他转移灶全被检出.黑色素瘤患者根治术后监测肿瘤复发或转移患者33例,18F-FDG PET/CT显像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0%(19/19)、85.7%(12/14)和93.9%(31/33).与同期临床其他影像学检查比较,18F-FDG PET/CT显像发现更多,33例患者中,16例(48.5%)病灶提高临床分期;7例(21.2%)排除可疑病灶,降低临床分期;10例(30.3%)检出病灶与临床一致.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于黑色素瘤的诊断,残余病灶、复发病灶及转移灶的检出,临床分期的明确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1C-胆碱(CHO) PET/CT对18F-FDG PET/CT显像诊断鼻咽癌(NPC)和HCC的补充价值.方法 将明确诊断的NPC和HCC患者纳入该研究.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007年12月至2010年1月,15例局部进展型NPC和76例HCC患者均行18 F-FDG PET/CT显像,其中43例(15例NPC和28例HCC)同时行局部11C-CHO PET/CT显像.病灶处出现18 F-FDG或11C-CHO高摄取者为阳性.半定量分析采用SUVmax、肿瘤/脑(T/B)比值和肿瘤/肝(T/L)比值等指标.统计学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1)在15例局部进展型NPC患者中,病灶处18F-FDG SUVmax明显高于11 C-CHO SUVmax (12.81 ±5.00与6.84±2.76;t =6.416,P<0.01),但11C-CHO PET/CT显像T/B比值明显高于18F-FDG PET/CT显像(18.62±7.95与1.38±0.59;t=8.801,P<0.01).2种显像剂在病灶处的摄取结果明显相关(r =0.712,P<0.01).与18F-FDG PET/CT显像比较,11C-CHO显像改进了50.0%(12/12与6/12;x2=8.000,P<0.05)患者颅内侵犯病灶、4/14患者颅底侵犯病灶和3/3患者眼眶侵犯病灶的显示.(2)在76例HCC患者中,63.1% (48/76)的患者18F-FDG PET/CT显像阳性.在28例18 F-FDG PET/CT显像阴性者中,71.4% (20/28)的患者11C-CHO PET/CT显像阳性.18F-FDG联合11C-CHO使PET/CT诊断HCC的灵敏度从63.1%(48/76)提高到89.5% (68/76;x2=14.559,P<0.01).与18F-FDG PET/CT显像比较,11C-CHO PET/CT显像倾向易于检出高分化HCC[6/9与35.7%(5/14);P =0.214];在检测中分化HCC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与72.0%(18/25),P=0.648].11C-CHO PET/CT显像在检测直径<5.0 cm的HCC方面较18 F-FDG PET/CT显像灵敏[72.7% (16/22)与42.1% (16/38);x2=5.249,P<0.05],特别是<2.0 cm病灶[5/7与0/7;P=0.021].结论 11C-CHO与18F-FDG相结合可提高PET/CT对局部进展型NPC T分期诊断的准确性.11C-CHO可弥补18F-FDG显像在高中分化HCC诊断中的不足,从而提高PET/CT的诊断灵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和增强多层螺旋CT(MSCT)检查评价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食管癌患者46例,均在18F-FDG PET/CT检查前1周内行MSCT检查,并在18F-FDGPET/CT检查后1周内接受手术治疗,切除组织均行病理检查.采用16层MSCT增强扫描和18F-FDG PET/CT显像检查颈、胸和上腹部,分别观察食管癌原发病灶、转移淋巴结的部位及转移淋巴结组数,其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比较18F-FDG PET/CT和增强MSCT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46例食管癌中位于上胸段6例,中胸段32例,下胸段8例.手术清除326组淋巴结,病理检查证实其中83组内有肿瘤转移.18F-FDG PET/CT与增强MS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1%(69/83),96.3%(234/243),92.9%(303/326),88.5%(69/78),94.4%(234/248)与72.3%(60/83),98.4%(239/243),91.7%(299/326),93.7%(60/64),91.2%(239/262).2种方法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余诊断效能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诊断食管旁淋巴结转移方面,18F-FDG PET/CT与增强MSCT的灵敏度分别为79.2%(19/24)与54.2%(1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 18F-FDG PET/CT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尤其食管旁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高于增强MSCT,但MSCT增强扫描对于发现18F-FDG PET/CT显像阴性的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价值,两者结合应用可明显提高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宫颈癌治疗后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SCC)抗原水平升高、临床怀疑宫颈癌残余、复发及转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间进行了PET/CT检查、临床资料齐全的宫颈鳞癌治疗后患者48例[平均年龄(47.5±11.2)岁].患者均为在末次治疗后3 ~ 24个月的随访期内首次出现SCC抗原水平升高(>1.5 μg/L)者,以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为最后诊断标准,评价18 F-FDG PET/CT诊断这些患者肿瘤残余、复发及转移的效能.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SUVmax差异.结果 48例患者末次治疗后首次异常SCC抗原水平为1.6~42.5(8.6±9.4)μg/L.经病理及随访证实有残余、复发或转移的患者45例,占93.75%(45/48).18F-FDG PET/CT及其他影像检查发现的174个病灶中被证实为残余、复发及转移灶者169个,18F-FDG PET/CT正确诊断159个,诊断的灵敏度为94.08%(159/169),准确性为91.38% (159/174).18F-FDG PET/CT对宫颈癌残余及复发病灶诊断灵敏度和准确性均为9/10,对淋巴结转移灶诊断灵敏度为94.59%(105/111),准确性为92.92%(105/113);对其他部位转移灶诊断灵敏度为93.75%(45/48),准确性为88.24%(45/51).残余及复发病灶的SUVmax为6.9-±3.8(2.0~13.7),转移病灶相应值为6.3±2.7(2.0~ 14.4),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9,P>0.05).结论 18F-FDG PET/CT可准确判断宫颈癌残余、复发及转移灶,在宫颈癌治疗后随访出现SCC抗原水平升高的患者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8 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定位诊断异位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疑诊异位分泌ACTH患者共7例,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27~63岁.7例患者均根据临床症状、生化指标或岩下窦采血结果诊断为异位ACTH综合征,同时进行了头颅MR、胸腹部CT、腹部B超及18F-FDG PET/CT检查,以探查原发病灶,并对发现的病灶进行大小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的测量.结果 7例患者中3例经18F-FDG PET/CT找到原发病灶,病灶大小分别为1.1 cm×1.0 cm、1.5 cm×1.1 cm、1.6 cm×1.5 cm,SUVmax值分别为9.4,6.4和12.0.随后对患者进行了肿瘤切除,病理检查结果分别为胸腺瘤、肺部类癌及纵隔类癌.原发灶检出率为3/7.结论 18F-FDG PET/CT在定位诊断异位分泌ACTH肿瘤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鉴于PET-CT应用的巨大成功,人们对与其类似的SPECT-CT的兴趣越来越大。SPECT-CT实现了SPECT功能信息与CT解剖信息的同机融合,大大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该文综述SPECT-CT的一些特点及目前在内分泌肿瘤、前哨淋巴结、肿瘤骨转移、淋巴瘤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PET-CT用于肿瘤精确放疗靶区勾画的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T-CT用于精确放疗靶区勾画时,存在诸多困惑。谁来勾画靶区?差异可能来自哪些方面?究竟取多大标准化摄取值区分肿瘤和正常组织最适宜?当局部PET和CT显示肿瘤范围不一致时,靶区应当怎样确定?当区域淋巴结或远隔部位PET阳性而CT阴性或相反时,靶区的选择当作何种取舍?在目前阶段,这些问题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有待更进一步的关于影像和与之相匹配的病理标本相关性研究,而且需要更多远期临床增益结果来反证靶区勾画原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SPECT-CT——核医学影像技术的新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确的解剖定位一直是具有功能特异性的SPECT所追求的目标.SPECT与CT融合系统为临床诊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其良好的定位功能进一步巩固了SPECT的临床地位.在心脏病学中,SPECT-CT可提供准确的衰减图或心功能影像,有利于早期和更准确的诊断.在肿瘤病学中,可对神经内分泌瘤等原发或转移病灶的位置、性质等作出准确判断,有利于临床制定切实可行的诊疗措施.在常规核医学的应用中,能够较为准确地寻找感染灶以及为肺栓塞形态学-灌注缺损关系的评估提供精确的方法.SPECT-CT带来了清晰的解剖图像并加快了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孤立性原发肺浸润性黏液腺癌18F-FDG PET/CT显像和HRCT征象及两者联合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黏液腺癌、有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及病灶层面同机HRCT扫描资料的9例患者,对PET/CT早期、延迟显像及滞留指数、HRCT征象进行综合分析。结果HRCT图像上表现为2例呈实性结节、病灶周围无类似卫星灶样影,6例实性结节周围伴小点片及磨玻璃样影,1例为单纯磨玻璃样结节;分叶征(6例)、血管集束征(6例)、支气管充气征(4例)、空泡征(2例)、毛刺征(1例);18F-FDG PET/CT融合图像上8例病灶表现为不均匀FDG代谢增高,早期显像平均SUVmax为3.2±2.5,延迟现象SUVmax增高6例、降低2例,平均SUVmax为3.5±2.4,平均滞留指数为(10.4±29.3)%,9例均未见纵隔、双侧肺门淋巴结及其他部位转移征象,其18F-FDG PET/CT融合图像上18F-FDG摄取与HRCT相匹配,18F-FDG摄取相对集中于结节的实性区域,病灶磨玻璃区18F-FDG摄取不明显;综合手术病理结果等临床资料证实,9例均为T1N0M0期,与PET/CT分期一致。结论对于影像学检查发现肺孤立性占位患者,在单一影像学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下,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上病灶不均匀18F-FDG摄取相对集中于其实性区域的代谢方式与HRCT相联合,可辅助孤立性原发性肺浸润性黏液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胃癌PET-CT显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6例临床可疑胃癌及胃癌术后吻合口复发患者(男20例,女6例,年龄48~82岁)行全身^18F-FDG PET-CT扫描。患者于左手臂静脉注入^18F-FDG前行胃肠道喝水低张准备,患者行^18F-FDG PET-CT扫描前再次喝水充盈胃肠道。图像有2位核医学医师及2位影像学医师共同阅片。结果与病理结果及临床随访结果相对照。结果:^18F-FDG PET-CT扫描可同时得到PET、CT及PET-CT图像。PET图像发现病灶19例,PET-CT图像发现病灶20例,病理结果及临床随访结果证实原发性胃癌16例,胃癌术后吻合口复发3例,胃癌术后改变3例,胃炎4例。PET图像诊断胃癌及胃癌术后吻合口复发的灵敏性为89%,特异性为71%,准确性为85%,阳性预测值为89%,阴性预测值为71%;PET-CT图像诊断胃癌及胃癌术后吻合口复发的灵敏性为100%,特异性为86%,准确性为96%,阳性预测值为95%,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PET-CT在诊断胃癌及胃癌吻合口复发方面优越于PET图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在肺部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因肺部病变行PET-CT检查的图像资料,将全部病例按照肺内原发病变、转移性淋巴结病变、远处转移性病变进行编组,以其病理或长期随访结果为标准,与CT比较,评价PET-CT的临床应用价值。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肺内原发病灶共50处,PET-CT和CT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90·0%、95·2%、62·5%、93·0%、71·4%和74·0%、76·2%、62·5%、91·4%、33·3%,PET-CT的诊断准确率与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淋巴结病变,PET-CT和CT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分别为97·9%、100·0%、96·4%、95·5%、100·0%和69·3%、61·9%、75·0%、65·0%、72·4%,PET-CT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P<0·01);远处转移性病变,PET-CT和CT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分别为95·0%、91·6%、100·0%、100·0%、93·2%和87·8%、68·7%、100·0%、100·0%、82·8%,PET-CT和CT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CT在肺部病变的定性诊断及肺癌的临床分期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的局限性和二者的协同诊断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有病理证实的单个肺结节118例。所有病例CT和PET检查间隔时间〈2周。病灶直径2~4cm,平均2.7cm。118例SPN中,恶性肿瘤87例,其中肺癌85例,结肠腺癌肺转移2例;良性31例,其中结核球8例,错构瘤6例,炎性假瘤6例,慢性非特异性炎症4例,炎性肉芽肿3例,隐球菌感染2例,脓肿和球形肺不张各1例。结果 118例SPN中,CT诊断正确93例,误诊25例,误诊率21.2%。其中12例肺癌误诊为良性,13例良性误诊为肺癌。PET诊断正确96例,误诊22例,误诊率18.6%。其中9例肺癌、1例结肠癌肺转移误诊为良性,12例良性误诊为恶性。CT和PET协同诊断,108例诊断正确,10例误诊,误诊率8.5%。CT、PET单独诊断和协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86,2%、58.1%、85.2%、60,0%、78.8%;88.5%、61.3%、86,5%、65.5%、81.4%和97.7%、74.2%、91,4%、92,0%、91.5%。CT和PET单独诊断SPN的准确性无统计学意义(X^2=0.625,P=0.239),协同诊断与CT、PET单独诊断SPN的准确性有统计学意义(X^2=7.762和5.318,P=0.005和0.021)。结论 良、恶性SPN的CT和PET影像特征均有一定的重叠。单独采用CT或PET诊断肺结节的价值相当,CT和PET协同诊断的准确性高于CT或PET单独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18F-FDG SPECT/CT与64排螺旋CT异机融合的图像质量,探讨异机融合在胃癌诊断中的优势。 方法收集一周内分别行18F-FDG SPECT/CT和64排螺旋CT扫描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5例胃癌患者,共计56枚病灶,其中包含胃部肿瘤病灶28枚、转移淋巴结病灶19枚和远处转移病灶9枚,并依此进行分组,同组中同机融合的图像与异机融合的图像进行图像质量对比,分别从病灶的大小、边界是否清晰、是否有伪影等方面进行主观综合评价、分级。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在胃部肿瘤病灶组中,28枚病灶同机融合后图像质量为1、2、3级的病灶数量分别为8、14、6枚,异机融合分别为25、3、0枚;在转移淋巴结病灶组中,19枚病灶同机融合后图像质量为1、2、3级的病灶数量分别为7、5、7枚,异机融合分别为17、2、0枚;在远处转移病灶组中,9枚病灶同机融合后图像质量为1、2、3级的病灶数量分别为0、3、6枚,异机融合分别为8、1、0枚。3组中同机融合与异机融合图像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875、12.452和15.000,均P < 0.05),异机融合后的图像质量优于同机融合。 结论18F-FDG SPECT/CT与64排螺旋CT异机融合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同机融合,在胃癌诊断中能提供更好的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sHLH)的^18 F-FDG PET/CT显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初诊的31例(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42岁)sHLH患者临床资料及^18F-FDG PET/CT显像资料,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肿瘤相关HLH(MAHLH)组(13例)、感染相关HLH(IAHLH)组(13例)及风湿病相关HLH(RAHLH)组(5例),分别统计各组病灶FDG摄取情况和SUVmax.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样本t检验对各组SUV max进行比较.结果 23例患者脾肿大合并^18F-FDG摄取增高,RAHLH组、IAHLH组及MAHLH组对应例数分别为4、9和10例,对应脾脏SUVmax分别为3.16±0.61、5.67±3.37和6.04±3.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51,P>0.05).15例淋巴结增大合并^18F-FDG摄取增高:其中IAHLH组(8例)与MAHLH组(7例)肿大淋巴结SUVmax分别为5.35±1.69和10.14±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6,P<0.05).17例骨髓^18F-FDG摄取增高:其中RAHLH组1例,SUVmax为4.6;IAHLH组(7例)与MAHLH组(9例)骨髓SUVmax分别为5.31±2.05和6.36±3.71(t =-0.670,P>0.05).10例肝脏体积增大的患者中,4例合并^18F-FDG摄取增高,SUVmax为4.9~10.2.MAHLH组、IAHLH组及RAHLH组SUVmaw分别为8.15±4.38、5.62±2.45和3.02±1.31,MAHLH最高(F=9.123,t=2.562、5.236、3.030,均P<0.05).结论 RAHLH多表现为脾脏肿大伴^18F-FDG摄取轻度增高,IAHLH和MAHLH多表现为脾脏肿大,侵犯淋巴结及骨髓;且MAHLH FDG摄取最高.上述^18F-FDG PET/CT显像特点有助于对该病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一日法18F-脱氧葡萄糖(FIX;)PET/CT全身扫描联合18F-FDG PET/CT影像辅助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组织检查术用于恶性实体肿瘤分期与定性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16例实体占位病变患者,全部行一日内全身18F-FDG PET/CT扫描结合18F-FDG PET/CT影像辅助CY引导下经皮穿刺活组织检查术.每例患者的2种检查均在同一台PET/CT扫描仪上完成.共获18份适合病理分析的标本.分别以活组织检查标本结合外科术后病理检查,或临床随访结果为依据,建立最后诊断.采用SPSS 13.0软件,对2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 16例患者中,最后诊断恶性12例,良性4例.有10例18F-FDG;PET/CT影像诊断与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一致.10例18F-FDG PET/CT诊断为恶性病变者中,最终诊断为恶性8例,良性2例.6例18F-FDGPET/CT诊断为良性者中,最终诊断为良性2例,恶性4例.穿刺活组织检查结果与最后手术病理检查和随访诊断结果全部符合.PET/CT影像诊断与穿刺活组织检查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4).所有最后诊断为恶性实体肿瘤的患者,定性与分期在一日内完成;诊断为良性者则规定门诊长期随访,排除假阴性.穿刺获取组织学标本时间为平均每例15 min.该组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全身18F-FDG PET/CT扫描联合18F-FDG PET/CT影像辅助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组织检查术,有助于提高PET/CT诊断效能与穿刺活组织检查的成功率与准确性.当18F-FDG PET/CT影像诊断出现定性困难时,其价值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