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严重的心律失常常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而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律失常为良性。但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也可发生在心脏貌似正常者,可导致猝死。我院自1993年10月~2003年6月成功抢救了15例多形室速或室颤患者,这15例病人均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兹报告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2.
以往认为室上性心动过速(下称室上速)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人,预后良好。而室性心动过速(下称室速)则是一种高危性的心律失常,发展为心室颤动,多发生在有严重心肌损害的病例,易引起休克与心衰。然而近年来随着心电监测、动态心电图和心脏电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当室速QRS波≤0.12s,形态呈右束支阻滞型伴电轴左偏或右偏以及左束支阻滞图型时被称为分支性室速(Fascicular Ventricular tachycardia)。这类室速多见于年轻人,且多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用异搏定治疗反应较好,预后好,猝死危险性极低,符合特发性室速的临床特征,故属特发性室速范畴。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通常是继发于缺血性、瓣膜性、先天性心脏病或原发性心肌病的致命性心律失常。而特发性室速则指发生于无明确心脏病或致心律失常因素存在的基础上的一种室速。早在1962年,就有人相继报道了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的阵发性室速。Lsech等在1967年报道了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复发性、持续性室速。后又有人详细描述了此类室速多发于青年人。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不少学者已引用特发性室速一词。确定特发性室速,必须先确定患者不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目前大多数医院是通过下列方法确定:①体检无异常心脏  相似文献   

4.
正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指发生于有心肌器质性改变基础上的室速,发作时常伴有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药物治疗难以控制、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是引起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器质性室速主要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后、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及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等)以及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是法洛四联症)修补或矫正术后。  相似文献   

5.
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 (室早 )、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心室扑动 (室扑 )与心室颤动 (室颤 )等。由于室扑与室颤的治疗多在心肺复苏中讲述 ,本文只介绍室早与室速在循证医学广泛开展的今天应如何治疗。1 室早与室速的分类与危险分层室早与室速有多种分类方法。为便于治疗 ,以下分类较为适用 :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无器质性心脏病 ;②器质性室性心律失常 :有器质性心脏病。后者又分为单形性 (QRS形态基本一致 )和多形性 (QRS形态多变 )两种。为了正确诊治室性心律失常 ,必须熟悉其心电图特点 ,才能及时作出治疗决策。根据危险…  相似文献   

6.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指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室颤或具有潜在危险的室性心律失常,易恶化为室颤,均为致命性心律失常。此类心律失常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非缺血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脏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全、重症心肌炎,少见于无心脏结构异常者,如特发性左室室速、右室流出道室速、LQTS、Brugada综合征、特发性多形性室速、室颤等。  相似文献   

7.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很常见,也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频发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不仅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同样也可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人群。此类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我们称之为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尽管多数预后是良好的,但少数患者依然有猝死的潜在风险,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有资料显示,发生在医院外猝死幸存者中5%~10%为无器质性心脏病和体表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原发性室颤所致。  相似文献   

8.
室性心动过速(VT)是一类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其病因、机制及类型不同.决定室速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也不同。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心律失常,绝大部分发生在缺血性、瓣膜性、先天性心脏病或原发性心肌病等有严重心肌损害的病例,易引起休克、心衰和室颤.预后严重。一般认为器质性心脏病发生Lown分级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易引发室颤而猝死.故属恶性心律失常。本文对近几年动态心电图(DCG)检出的100例短阵室速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室性心律失常的认识及药物治疗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颤)及心室颤动(室颤)。持续时间少于30秒的室速称非持续性室速,超过30秒称持续性室速,有时需电击终止。按室速形态可分为单形性及多形性室速。室性心律失常常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但也可以发生在正常人、水一电解质和(或)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应用某些药物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有折返激动(微折返及大折返)及自律性异常  相似文献   

10.
<正>器质性心脏病相关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常见的基础心脏病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死、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等[1,2]。近年来,器质性心脏病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无论是在电生理标测及导管消融器械、消融途径还是消融策略方面都取得显著进展,现综述如下。1器质性心脏病相关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的循证医学新证据  相似文献   

11.
胺碘酮治疗心衰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多为器质性心脏病所致,易发生猝死。我们以胺碘酮治疗心衰并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左心室summit区是左心室流出道附近难以到达的特殊区域。研究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合并起源于左心室summit区域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在室速起源点附近可见纤维化。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且合并单行性流出道室速则未显示低电压区。起源于左心室summit部位的室性心律失常心内膜射频消融的成功率低。在部分病例行经皮心外膜或外科心外消融可以提高消融成功率。此外,心外膜冷冻消融、冠状动脉分支酒精化学消融以及冠状静脉分支的酒精化学消融等可作为左室summit区室性心律失常心内膜消融失败后的备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非器质性心脏病多形性室速的分类、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常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而非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常为单形性,虽偶可发生心脏停搏,但特发性单形性室速治疗或不治疗通常预后良好。多形性室速(PVT)和室颤(VF)亦可发生在貌似正常者,且预后较差。1 PVT及非器质性心脏病的定义PVT是一种快速频率伴QRS波形变化的室速,尖端扭转性室速(Tdp)属发生于长Q-T综合征(LQTS)基础上的PVT。非器质性心脏病诊断需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包括:(1)病史,包括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史。(2)生化检查需排除心肌酶谱的升高或低钾血症。(3…  相似文献   

14.
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的评定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心律失常是老年期常见的心血管疾患,根据其预后可分为良性、潜在恶性及恶性三型。良性型表现为室早、二联或非持续性室速,多无器质性心脏病,预后好。潜在恶性型多有器质性心脏病,伴左室功能损害,猝死危险性较大,应积极治疗。恶性型表现为持续室速、扭转性室速或室颤,多有显著器质性心脏病及严重左室功能不全,猝死危险性极大,需紧急处理。  相似文献   

15.
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国内大多采用Wellens的定义,将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定义为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形成的异位心律。室速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极少数可见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人。与其他类型的快速心律失常不同,一旦发生室速且心室率较快时,病人常可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而呈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简称室速,指起源于希氏束分支以下部位的室性快速心律,频率〉100次/min。室速持续30S以上或因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而需立即终止者,称持续性室速。室速可分为器质性心脏病室速和非器质性心脏病室速.前者是指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证据患者的室速,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长QT综合征以及各种心脏外科手术后等。临床上以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死后室速最为多见。非器质性心脏病室速又称特发性室速。是指发生于利用目前诊断技术未能查出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室速,  相似文献   

17.
正射频导管消融术正成为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功能性和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措施,但对于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疤痕相关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射频导管消融术的疗效还不令人满意,特别是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应该首选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ed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同时辅以药物治疗。本文报道1  相似文献   

18.
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诊断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临床鉴别要点 1.患者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史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史的患者;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当患者有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病史,出现宽QRS波群心动过速时高度提示为室速,准确性达90%。但病史鉴别尚有局限性,有些室速可反复发作而无临床心脏病证据(特发性室速),而有些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亦可有室上速发作。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性心动过速(VT)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心律失常,绝大多数发生在缺血性、瓣膜性、先天性心脏病或原发性心肌病等有严重心肌损害的病例,易引起休克、心力衰竭和心室颤动,预后严重。但自1962年报告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以来,这方面的报道日益增多。现已发现在 VT 患者中有  相似文献   

20.
临床研究表明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CPVT)是一种少见却严重的遗传性心律失常,表现为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个体在运动或激动时发生双向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导致发作性晕厥;当这些心律失常自行停止时,可自发性恢复;另一些情况下,室速转为心室颤动(室颤),若未及时心肺复苏可导致猝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