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临床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移植肠的处理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目的 报告我国首例活体小肠移植术的移植肠处理体会。方法 为1例18岁男性超短肠综合征患放行了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供肠来自患的父亲(44岁),切取供体回肠150cm,UW液灌洗血管,将移植肠动、静脉车受体腹主动及及下腔静脉而吻合,移植肠近端与受体空肠近端行端端吻合,远端与受体空肠远端行侧端吻合,末端造口,术后给子抗排斥,抗感染,抗凝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 术后管出现贫血,单纯疱疹病感染和急性排斥  相似文献   

2.
活体部分小肠移植围手术期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 引言 小肠移植术后严重的感染是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 ,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和处理对于小肠移植成功至关重要 ,1999- 0 5 - 2 0我院施行了国内首例临床活体小肠移植 ,现已术后 8m o,经周密的抗感染治疗至今未发生严重感染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性 ,18岁 ,因肠扭转坏死切除了大部小肠 ,仅残余空肠 40 cm,每日腹泻 10余次 ,均为未消化的食物 ,依赖静脉营养维持生命 ,诊断为短肠综合征 .供体 ,男 ,44岁 ,为患者的父亲 .术前 HSV,CMV等感染性标志物均为阴性 .供、受体血型均为 O型 ,HL A及 DR配型均为半相符 .1999- 0 5 - 2 0行活体小…  相似文献   

3.
小肠移植     
目前,器官移植术、抗排异及术后管理等在欧美已由实验阶段进入临床应用,疗效逐年提高,有些器官移植已成为常规的疗法。但小肠移植难度较大,至今仍是移植工作者所关注的课题,现对有关小肠移植的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围术期维持活体部分移植小肠血供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兰  王为忠  陈绍洋  吴国胜  宋维亮 《医学争鸣》2002,23(14):1335-1336
目的:探讨围术期维持移植小肠血液灌注的方法,方法:男,18岁,短肠综合征患者,全麻下接受其父亲供给末段回肠150cm,行活体部分小肠移植,围主期维持出入量平衡,中度等容血液稀释,选用扩血管药,防止血管痉挛,以及抗凝治疗,结果:术的31d脱离肠外营养,至今已术后34mo,未发生移植小肠明显缺血性改变。结论:采用上述方法匀是维持围术期移植小肠血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猪小肠移植模型中的技术改进。方法建立20例猪小肠移植模型,在血管吻合技术、消化道重建方面进行了改进。结果在没有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有90%的动物术后生存时间超过72h,且吻合口瘘、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我们在血管吻合技术、消化道重建方面的技术改进能有效简化手术操作,减少术后可能的并发症,可为临床移植或实验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活体小肠移植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监测方法。方法检测血BUN、FK506血药浓度及D2木糖醇吸收试验,分析胃肠道功能情况,及时调整免疫抑制药物剂量和胃肠道内、外营养供给。结果血BUN的升高可反映肠道的出血情况,FK506血药浓度及D2木糖醇吸收试验可判断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论手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是一个漫长而困难的过程,临床表现和FK506血药浓度、D2木糖醇吸收试验是监测移植肠功能的简便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猪小肠移植模型中的技术改进。方法建立20例猪小肠移植模型,在血管吻合技术、消化道重建方面进行了改进。结果在没有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有90%的动物术后生存时间超过72h,且吻合口瘘、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我们在血管吻合技术、消化道重建方面的技术改进能有效简化手术操作,减少术后可能的并发症,可为临床移植或实验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采用硫酸钡及气钡双对比造影对我国首例同种原位小肠移植进行了跟踪观察。应用数字点片成像作间歇点片监视,发现移植肠早期(10日)粘膜皱襞增粗,肠动力减低,1个月后复查肠粘膜皱襞及动力基本恢复正常,小肠钡剂通过时间从145min缩短到100min。钡剂小肠检查仍是小肠移植很有效的监视手段  相似文献   

9.
10.
大鼠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Monckih和Russell法小肠移植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尝试,建立了一种简便,稳定的大鼠小肠移植模型。在60例大鼠节段性异位小肠移植中,正式实验33例的手术成功率为81.8%,平均存时间10.9天,最长存活时间超过16天。作者认为充分的补充,良好的血管吻合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陈绵龄 《河北医学》2008,14(7):806-808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病因、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对比术后未出现肠梗阻的患者,相关资料使用卡方检验。结果: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所有病人经保守治疗后治愈。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涉及范围、手术时间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是否急诊手术、短期内手术次数和是否肠梗阻手术比较有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梗阻手术、急诊手术和短期内多次手术的患者容易出现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浙江省首例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和生化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术中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手术刺激强度、进程和血流动力学和生化变化调节麻醉深度,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结果供体小肠修整灌注顺利,受体手术过程顺利,持续8.5h,术中血流动力学维持稳定,但有持续的低钾血症。术毕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术后34天因移植物抗宿主病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维持小肠移植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基本正常的生化指标是保证手术成功和术后顺利恢复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3.
徐红星  王益 《黑龙江医学》2009,33(12):912-913
目的探讨泛影葡胺在粘连性小肠梗阻中的诊断及治疗效果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对51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经胃管注入76%泛影葡胺60~100 mL,行胃肠道造影,通过腹部X线摄片动态观察,造影剂在胃肠道中的位置及通过情况,以确定梗阻部位以及梗阻是否完全,从而确定手术时机。结果本组51例中,36例造影剂在6~24 h后到达结肠而给予保守治疗,平均症状缓解时间为14.6 h,1~4 d(平均2.8 d)后症状消失。另15例见造影剂不能到达结肠或症状、体征加重而行手术治疗,均获痊愈。结论泛影葡胺能促进肠梗阻缓解及缩短住院时间,同时还为早期手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ScT诊断小肠扭转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0例小肠扭转术前MScT预判项目与手术所见对照分析。结朵MSCT预判项目准确率:小肠扭转、肠梗阻程度、腹腔积液均为100%:扭转部位、方向、度数分别为9O%、9O%、65%:肠血运障碍、腹膜粘连t采带)、病因诊断分别为76%、25%、11%。结论MSCT能较好显示小肠扭转形态特征,本文初步总结的“3涡缠绕树”征象可能有特异诊断价值,但MScT对小肠扭转病因诊断尚有限度。  相似文献   

15.
小肠腺癌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在小肠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3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腺癌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小肠腺癌发生在十二指肠11例,空肠7例,回肠5例。14例表现为局部结节样或菜花状软组织肿块;9例表现为肠壁不规则或环形增厚,肠腔狭窄;其它表现包括:侵犯肝门、壶腹部合并胆道梗阻8例,不完全性肠梗阻7例,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6例,周围结构侵犯与转移18例,腹水征6例,1例病灶合并肠套叠。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较明显强化(CT值平均增加45Hu),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不明显(CT值平均增加23Hu)。结论掌握小肠腺癌的CT表现的特征有助于与小肠问质瘤、淋巴瘤与类癌的鉴别;多平面重建有助于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远处转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腹痛,怀疑小肠病变患者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评价其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07年2月至11月,对118例诊断不明,怀疑小肠病变患者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并行多平面重建(MRP)、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技术(VRT)重建。 结果 118例患者检出病变87例,总阳性病灶率73.7%(87/118),不明消化道出血病变检出率53.3%(16/30),腹痛病变检出率80.7%(71/88),与MSCTE检查前总阳性病灶检出率23.7%(28/118)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与临床符合率达91.9%(80/87),所有患者均完成检查,无明显不适。 结论 多层螺旋CT是小肠疾病诊断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常小肠螺旋CT三期扫描技术和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正常小肠螺旋CT三期扫描技术和方法的最佳合理配伍关系。方法 80例正常小肠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按两种配对参数各自进行螺旋CT三期扫描 ,通过双盲法分别选择确定两组显示良好影像质量小肠CT片 ,其中甲组 36例 ,乙组2 5例 ,两组经X2 检验 ,其P 相似文献   

18.
胶囊内镜自研制成功以来,其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小肠肿瘤、克罗恩病、小肠息肉、感染性炎症、寄生虫病、肠道憩室以及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小肠疾病的诊断和监测领域应用日益广泛。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它既弥补了传统胃肠道检查手段的不足,但也显露出一些弊端。该文就胶囊内镜的发展及临床应用领域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黄魏  王永仁  彭志毅  欧阳林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3):73-74,92,116
目的评估MDCT对粪石性小肠梗阻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证实的粪石性肠梗阻的临床与CT表现。结果多排螺旋CT对肠梗阻的定位诊断准确性为100%,其中位于空肠中段5例,空回肠交界处3例,回肠末端1例。9例定性诊断均准确,主要的CT表现为胶囊样外壳(9/9,100%)、蜂窝样结构(9/9,100%),梗阻近端肠壁增强后表现为靶征(8/9,88.9%),邻近肠系膜浑浊、积液(6/9,66.7%)。结论MDCT对粪石性小肠梗阻术前有较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