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土壤氮素解吸模型,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解吸特征参数对土壤渗漏水硝态氮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氮素可解吸量Q、土壤溶液氮初始浓度Cli和C1/比值与土壤渗漏水硝态氮浓度呈非线性关系,在较低氮解吸特征值时则呈线性关系,由此提出“双速率转折点”概念评价土壤硝态氮流失潜能.当耕层土壤氮素解吸特征值超过“双速率转折点”X0时,硝态氮浓度的增加速率将以非线性形式迅速提高,反之将稳定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2.
有机肥对桃园土壤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2004—2005年在北京市平谷区有机桃园设置不同有机肥处理:2年连续施有机肥,年均67 500 kg·hm-2(T1);第一年不施肥,第二年施有机肥135 000 kg·hm-2(T2);第一年不施肥,第二年施有机肥67 500 kg·hm-2(T3);不施肥对照(CK),并于2006年对0~120 cm土层土壤进行取样分析,研究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硝态氮分布和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土壤中硝态氮分布较均匀,T1和T3在0~120 cm土层硝态氮浓度变化呈单峰曲线,其中60 cm以上较高,在60~120 cm逐渐降低;而T2土壤硝态氮浓度由浅到深逐渐增加,峰值出现在100~120 cm土层,其在60 cm以下土层的硝态氮浓度在所有处理中最高,说明过量施用有机肥易导致硝态氮的淋失.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硝态氮的浓度和分布与多年施氮总量、最近一年施氮量和检测点与树的距离呈显著相关关系,并据此建立了有机肥施用与土壤剖面硝态氮浓度之间的相关模型.  相似文献   

3.
施氮时期对玉米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及氮盈亏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在“郑单 95 8”(9株 / m2 )组成的土 -植系统 ,研究了不施氮、基施氮 10叶展追氮、基施氮 吐丝期追氮和基施氮 乳熟期追氮共 4个处理下 0~ 2 0 0 cm的土壤 NO- 3- N含量在夏玉米生长期间的变化和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亏量 ,结果表明 :2 0 cm以上的土壤 NO- 3- N含量以大口期为界、2 0 cm以下的土壤 NO- 3- N含量以吐丝期为界前降后升。在 0~ 2 0 cm土层 ,与不施氮相比 ,施氮能增加土壤 NO- 3- N含量 ,而且吐丝期和乳熟至成熟阶段的 NO- 3- N含量在 10叶展期和吐丝期各自追氮后均显著增加。在 2 0~4 0 cm土层 ,乳熟期的 NO- 3- N含量施氮后明显比不施氮高。在 80 cm以下土层 ,施氮后的土壤 NO- 3- N含量明显比不施氮高 ;追氮期相比 ,后一追氮处理在乳熟期和成熟期的 NO- 3- N含量均比前一追氮处理明显增加 ,其中成熟期基施氮 乳熟期追氮处理在 16 0~ 2 0 0 cm土层的 NO- 3- N含量比基施氮 吐丝期追氮处理 (为 2 5 .3m g N/ kg(干土 ) )高 16 %。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余发生在吐丝期之前且 80 %以上盈余量出现在大口期前 ,表观亏损出现在吐丝期以后且其亏损量在乳熟期前后各占一半。经玉米季后 ,本试验中不施氮处理出现表观盈余 (为 5 6 .3kg N/ hm2 ) ;施氮后表观盈余量增加 ,主要是施氮减少了吐丝以后  相似文献   

4.
旱地小麦不同栽培条件对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了2a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施氮量和小麦种植密度对旱地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小麦2a后0~200 cm土壤剖面中残留硝态氮58.6~283.9 kg/hm2,数量可观,短期内在渭北旱塬深厚的土壤中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威胁,但夏季休闲期间容易下迁至作物无法吸收的土壤深度。与常规无覆盖模式相比,地膜覆盖和垄沟种植显著提高了作物对氮素的吸收,但同时也增加了土壤0~200 cm的硝态氮残留,这与地膜覆盖导致有机氮矿化增加有关;秸秆覆盖对作物氮素吸收和硝态氮残留均没有明显影响。施氮量低于120 kg/hm2时,各种栽培模式土壤剖面残留硝态氮的分布差异较小,只有地膜覆盖和垄沟种植处理在土壤表层有少量硝态氮累积;施氮量为240 kg/hm2时,无覆盖和秸秆覆盖土壤60~120 cm深度都有明显累积峰,地膜覆盖和垄沟种植土壤残留硝态氮则在60 cm以上土层累积较多。小麦种植密度也影响了各种栽培模式土壤硝态氮及其分布特点。垄沟种植条件下,从土壤表层到200 cm的深层,垄上土壤残留硝态氮均显著高于沟内土壤;上层差异最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差异逐渐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这种差异显著增大;随小麦种植密度的增加则显著降低。随着施氮量增加,小麦吸氮量和土壤中残留硝态氮量均显著提高;施氮增加的残留硝态氮占施氮量的0.3%~44.6%。垄沟种植模式施氮增加的残留硝态氮最多,地膜覆盖处理次之,垄沟种植处理垄上土壤增加量远远高于沟内土壤。施氮量提高1倍,增加的残留硝态氮量平均提高了3倍多。提高小麦种植密度,施氮增加的残留硝态氮平均减小13.2 kg/hm2。由于种植密度增加显著提高了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因此硝态氮残留有降低的趋势。其中,秸秆覆盖模式80~140 cm土层降低显著;地膜覆盖条件下高密与低密残留硝态氮的差异主要在深层;垄沟模式中,低密度种植硝态氮残留量在整个土壤剖面都高于高密度处理;而无覆盖条件下,残留硝态氮则随种植密度的提高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5.
盐渍区农田氮肥施用量对土壤硝态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壤硝态氮动态变化和残留与农田硝态氮淋溶以及地下水硝态氮污染密切相关。为了促进海河低平原盐渍区农田氮肥合理利用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在盐化潮土条件下,通过设计不同施氮量(0,70,140,210kg N hm^-2)处理,重点研究了该区农田氮肥施用量对土壤硝态氮动态、残留以及土壤氮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0~100cm土壤剖面硝态氮总量随施氮量显著增加,施用氮肥没有改变剖面硝态氮总量随玉米生育进程波状变化趋势,但明显增强了其变化幅度;(2)施氮改变了硝态氮土壤剖面空间分布状态,表现出施氮后上部土层(0~40cm)硝态氮比例显著增加而后迅速降低的趋势;(3)硝态氮残留与氮素损失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且N210和N140处理下氮素损失量显著高于N70和N0。  相似文献   

6.
2012年5月—2014年6月,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肥管理对N2O与CH4的排放、土壤硝态氮含量以及苜蓿干草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处理:对照(CK)、单施尿素处理(100 kg N·hm-2, CF)、尿素(100 kg N·hm-2)与腐熟牛粪(60 kg N·hm-2)混施处理(DM1)、尿素(100 kg N·hm-2)与沼液(60 kg N·hm-2)混施处理(DT)及减量尿素(40 kg N·hm-2)与牛粪(60 kg N·hm-2)混施处理(DM2).结果表明: 与CK相比,CF、DM1、DT和DM2处理苜蓿干草产量分别增加44.2%、38.9%、56.3%和30.6%,N2O排放分别比对照增加52.2%、89.1%、133.7%和59.4%,但各施肥处理对甲烷吸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苜蓿生产中,尿素和牛粪处理N2O-N排放与肥料氮素投入量比值(排放系数)为0.25%~0.28%,而沼液处理N2O-N排放系数为0.64%,显著高于前者.苜蓿生产中,施用化肥或有机无机混施均能显著增加苜蓿干物质产量,土壤硝态氮深层淋洗风险较小,但增加了CO2-equivalent净排放量.  相似文献   

7.
土壤硝态氮供应对满足作物氮素需求至关重要,但间作如何影响土壤硝态氮供应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4个氮水平(N0, 0 kg·hm-2; N1, 62.5 kg·hm-2; N2, 125 kg·hm-2; N3, 187.5 kg·hm-2)的马铃薯单作、马铃薯与玉米间作小区试验,分析土壤硝态氮含量与强度、硝化势和氨氧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差异,探讨间作影响土壤硝态氮供应和氮调控的机理。结果表明: 土壤硝态氮含量和强度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但同一施氮水平下间作均低于单作。施氮提高了土壤硝化势,且单作的响应高于间作。土壤中氨氧化细菌(AOB)的amoA基因丰度大于氨氧化古菌(AOA),二者在间作时均随施氮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同施氮量下,间作的AOA和AOB基因丰度(除N2外)均低于单作。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马铃薯间作后,土壤AOB、AOA的amoA基因丰度下降,硝化势减弱,导致土壤硝态氮含量和强度降低。因此,间作导致土壤硝态氮供应降低与土壤氮转化的微生物过程有关,间作条件下的马铃薯种植应注意保障土壤氮素供应。  相似文献   

8.
以黄土高原南部17年长期定位试验不同处理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肥料处理及撂荒条件下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灭菌与不灭菌条件下不同肥力土壤对施入外源硝态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化肥和有机肥配施(MNPK)及长期撂荒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以及土壤氮素矿化量和矿化率;氮磷钾化肥(NPK)处理虽然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土壤氮素矿化量和矿化率的影响相对较小.高温高压灭菌显著增加了土壤铵态氮含量,但对不同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明显影响;在灭菌土壤培养过程中,土壤铵态氮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同一土壤类型,不论灭菌与否,培养过程中施入土壤的硝态氮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在本研究培养条件下,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外源硝态氮在土壤中的转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水氮耦合对冬小麦氮肥吸收及土壤硝态氮残留淋溶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高肥力条件下,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不同灌水频次(0~3次),裂区为不同施氮量(0~240 kg/hm2),结合15N微区示踪技术,研究了水氮耦合对冬小麦氮肥的吸收利用及生育后期土壤硝态氮累积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氮肥水平下,不灌水处理的氮肥利用率高于各灌水处理,各灌水处理的氮肥利用率随灌水次数增加呈上升趋势;增加灌水次数,氮肥耕层残留量和残留率显著降低,氮肥损失量和损失率则明显增加.在一定的灌溉水平上,随施氮量(0~240 kg/hm2)增加,植株总吸氮量、氮肥吸收量、氮肥耕层残留量、氮肥损失量以及损失率均呈上升趋势,而氮肥利用率和耕层残留率呈下降趋势.氮肥水平一定时,在灌0至灌2水范围内,籽粒产量随灌水次数增加呈上升趋势,灌3水处理中施氮处理(N168、N240)的籽粒产量较灌2水处理显著降低;灌水生产效率随灌水次数增加显著下降.在一定灌溉水平上,施氮量由168 kg/hm2增至240 kg/hm2,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生产效率显著降低,各灌水处理的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变化,不灌水处理的生物产量、籽粒产量显著降低.灌水促进了施氮处理(N168,N240)中土壤硝态氮向下迁移,从开花到收获0~100 cm土层中部分硝态氮迁移到了100~200 cm土层.灌水次数是导致收获期0~100 cm土层残留NO-3-N累积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水氮互作效应是决定收获期100~200 cm土层残留NO-3-N累积量变化的主导因素,且灌水效应大于施氮效应.  相似文献   

10.
李娟  章明清  孔庆波  姚宝全 《生态学杂志》2013,24(12):3465-3470
为了研究氮肥对菜-稻轮作的作物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开展了芥菜-结球甘蓝-早稻轮作制2年定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施氮量为芥菜和结球甘蓝各施N 150 kg·hm-2、早稻施N 90 kg·hm-2,净增收比其他施氮水平提高了0.2%~75.6%.施氮量与土壤硝态氮浓度及土柱渗漏水硝态氮浓度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蔬菜和水稻轮作降低了土壤氮素盈余数量;最佳施氮模式下,芥菜-结球甘蓝-早稻轮作时土壤硝态氮浓度平均为29.7 mg·kg-1,只有芥菜-结球甘蓝连作的84.4%;与基础土壤相比,菜-菜-稻轮作时的土柱渗漏水硝态氮平均浓度差异很小. 因此,菜-稻轮作结合最佳施氮模式在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显著降低了土壤硝态氮累积,是菜田氮素面源污染控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武川县农田退耕还草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5-9月,以50 mL土壤环刀采集土样,以干、湿漏斗法分离湿生和于生中小型土壤动物,分析了内蒙古武川县农田退耕后不同还草管理措施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为退耕还草措施的评价提供依据.试验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19845只,隶属于6门8纲8类.优势类群为线虫和线蚓,占总捕获量的比例分别为81.37%和15.68%.与农田比较,不同退耕还草管理方式均导致线虫个体数显著提高(P<0.05),并以退耕后种植菊芋+蒿属植物提高最为突出,线蚓、螨类和弹尾类个体数提高不显著;退耕后,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形式无显著变化,但种植紫花苜蓿导致螨类垂直分布的表聚性升高.结果表明:本研究地区所采取的几种农田退耕还草管理措施均对线虫数量的恢复有益;在退耕还草地的管理中,应该注意地表凋落物的保存和积累,以促进螨类和弹尾类数量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多伦县土地沙漠化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如旱  杨持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1):2520-2525
利用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 3.3和内蒙古多伦县1960、1975、1987、1995、2000、2005年6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分析了1960—2005年间土地沙漠化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960—1995年间研究区土地沙漠化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总沙漠化面积增加212.70km2,沙漠化斑块数先增多后减少,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上升,轻度、中度、重度沙漠化斑块形状趋向简单;1995—2005年间研究区沙漠化斑块数大幅增加,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下降,轻度、中度、重度沙漠化斑块形状趋向复杂;严重沙漠化斑块形状在1960年以后一直趋向复杂化.整个景观在研究期间表现为完整-破碎-完整-破碎的趋势,由轻度到严重沙漠化,其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中部地区繁殖鸟类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2011年5~6月,采用样线法和固定半径样点法对内蒙古中部地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及湿地3种生境中的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繁殖鸟63种,隶属于11目25科,其中留鸟12种,夏候鸟51种。在动物地理区系成分上,古北界鸟类54种(占85.71%);东洋界鸟类9种(占14.29%)。调查结果表明,3种生境的鸟类群落结构在多样性指数上以湿地为最高,其次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最低;均匀度指数最高的为荒漠草原,其次为湿地,典型草原最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近几年,内蒙古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日趋增长,对当地物种和环境的危害逐渐加大,相关研究相对薄弱。为了解内蒙古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组成,本研究分析其生活型、原产地、引进途径,以期为今后内蒙古外来入侵植物的管理与防治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查阅相关文献与数据库,对内蒙古外来入侵植物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内蒙古外来入侵植物共有94种,隶属于24科65属,其中,种数超过10种的有3科,分别为菊科(22种,占总种数的23.4%)、苋科(11种,占总种数的11.7%)和禾本科(11种,占总种数的11.7%);生活型分析发现,一年生草本最多(68种),占总种数的72.3%,二年生草本(25种)与多年生草本(18种)分别占总种数的26.6%和19.1%,乔木、灌木较少;原产地来源最多的是北美洲(44种),占总种数的46.8%,最少的是非洲(8种),仅占总种数的8.5%;引进途径中,有意引进和无意引进分别占总种数的48.9%和51.1%。[结论] 内蒙古外来入侵植物种类较多、涵盖科广泛,以菊科、苋科和禾本科为主;来源广、无意引进趋势增强。为了防止外来入侵植物对内蒙古生态、经济、人畜健康等方面的危害,应及时开展外来入侵植物风险评估、有效防除等工作。  相似文献   

15.
蛛形纲蜘蛛目动物越来越受到当今动物学家的关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内蒙古学者对蜘蛛分类及区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至今不曾有人对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过全面的总结。本文整理和分析了该地区学者30多年来发表的有关蜘蛛方面的40篇文献,介绍相关研究成果,试图给出一个全面的图景。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自治区干旱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带来的环境影响及经济损失,阻碍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干旱脆弱性评价是合理制定区域规划与管理措施的前提条件。然而,国内目前鲜有以省或自治区为研究区域,以市级行政区域为尺度的自然-社会-经济耦合的干旱脆弱性研究。根据IPCC提出的干旱脆弱性评价模型,选取19个指标,在3个维度上(暴露度、敏感度和适应能力)对内蒙古自治区的12个盟市开展了干旱脆弱性评价。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用综合指数法和系统分类法计算干旱脆弱性指数并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的干旱脆弱性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与干旱脆弱性相关性最强的三个指标分别是第一产业GDP比例、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导致盟市干旱脆弱性的主要贡献因素为人口与人力因素和生态与水资源因素。减缓内蒙古自治区干旱脆弱性可以从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和管理,合理规划盟市建设,减少人口的集中分布,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更多的非农牧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金融服务和医疗服务等方面入手,从而促进干旱区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Originated from various vegetation types, psammophytic woodlands on sandy dunes of the steppe zone in Inner Mongolia are rather diverse. The commonest types are woodlands with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P. tabulaeformis, Picea meyeri, Juniperus rigida, Populus davidiana, and Betula platyphylla. In Daqinggou of Horqin sandy land, a mixed broad-leaved woodland consists of Quercus, Acer, Fraxinus, Juglans, Chosenia, Populus, and Ulmus. Palaeoecological evidence demonstrates that these woodland stands are Middle Holocene remnants. The plant communities of psammophytic woodlands are simplified in floristic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The relict woodland stan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vegetation in Inner Mongolia. Only three nature reserves of relict woodland types in Inner Mongolia have been established. Based on this study, an additional reserve is suggested to conserve the complex of psammophytic woodlands.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7个群体优势眼的调查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1987~1991年间4次调查了内蒙古7个群体3 247例优势眼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7个群体中右优势眼出现率约为70%~80%。呼和浩特回族、阿拉善蒙古族右优势眼出现率明显低于其他5个群体;(2)右优势眼出现率无性别间差异;(3)优势眼与惯用手这两个性状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Abstract: A survey on distribution of eye preference of 3247 cases among seven groups in Inner Mongolia were carried out from 1987 to 199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right-eye preference showed a frequency of 70%~80% in seven groups. The Hui ethinc group of Huhhot city and Mongols of Alashan League had a obviously lower frequency of this trait than the other five groups.(2)The frequency of this trait showed no sexu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3)There wer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eye preference and handedness.  相似文献   

19.
正池鹭(Ardeola bacchus)在内蒙古夏季见于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和敖汉旗、呼和浩特市哈素海、包头和鄂尔多斯市黄河沿岸、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但未见繁殖记录的报道。哈素海(E 110°56'~111°01',N 40°34'~40°38')位于大青山南部土默川平原北端,在呼和浩特市区向西70km处的土默特左旗境内,是黄河改道而遗留的椭圆形牛轭湖,属于大黑河水系的外流性淡水湖泊,主要水源来自  相似文献   

20.
邱晓  肖燚  石磊  王慧敏  刘亚红  孙海莲 《生态学报》2022,42(13):5255-5263
生态资产是能够为人类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的自然资源资产,生态资产的变化特征可以反应生态保护政策与工程的实施效果。内蒙古地理位置重要,生态系统脆弱,发挥着生态安全屏障作用,是国家生态保护政策与工程实施的重点区域,通过生态资产变化评估内蒙古生态保护效益,对掌握生态状况与保护生态资产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核算森林、灌丛、草地生态资产面积和质量,并建立生态资产综合指数,评估了内蒙古生态资产特征及变化情况。内蒙古生态资产主要以草地生态资产为主,占自然生态资产总面积的73.72%。草地生态资产质量较差,以中级、差级和劣级为主,占草地生态资产的81.03%;森林生态资产质量较好,灌丛生态资产质量也较差。2000-2015年,生态资产综合指数提高了24.91,生态资产面积变化不明显,生态资产质量明显提升,质量提升面积为16.59×104km2。内蒙古整体生态质量水平在缓慢提升,实施的生态保护工程与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