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循环流化床锅炉添加石灰石脱硫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具有脱硫效率高,脱硫成本低,操作简单、无水污染等特点.本文分析概括了循环流化床锅炉添加石灰石脱硫工艺脱硫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循环流化床锅炉添加石灰石脱硫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具有脱硫效率高,脱硫成本低,操作简单、无水污染等特点.本文分析概括了循环流化床锅炉添加石灰石脱硫工艺脱硫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司蔚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8):104-105,112
分析总结了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的脱硫机理以及影响其脱硫效率的各种因素,对某燃煤热电厂和某生物质环保热电厂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效果(加石灰石前后二氧化硫的排放情况)进行了实测,结果表明:采用循环流化床添加石灰石炉内脱硫后的烟气排放完全满足中国相关排放标准的要求。通过加强对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的管理,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热电厂循环流化床锅炉通过使用燃煤中添加以石灰石为主要原料的脱硫剂的方法实现高效脱硫,具有燃烧效率高、煤种适应性宽、氮氧化物排放量低、易实现炉内高效脱硫等特点,近年来一直被热电行业广泛运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炉温较低,一般在850℃~950℃之间,便于采用脱硫剂脱硫。常用脱硫剂一般以石灰石为主要原料,采用在锅炉内直接与燃煤燃烧接触,达到燃烧中脱硫,而钙硫比的高低对炉内脱硫效果影响较大。以实际范例研究了通过物料衡算方法进行脱硫效率实验来选择脱硫剂及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介绍粤北某电厂2×300MW循环流化床发电机组为解决脱硫石灰石系统的可靠性、燃煤与石灰石混合均匀性,降低脱硫运行成本等进行的技术改进,创新了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运行方式,完善了石灰石给料控制方案,解决了石灰石浓相气力垂直输送距离过高的难题,取得了一系列优化设计及应用成果。  相似文献   

6.
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林转  宁平  卿春 《环境工程》2005,23(5):47-50
本研究是在1台75t/hCFB锅炉上进行炉内添加石灰石脱硫工业实验,得出燃烧高硫无烟煤时Ca/S、床温、煤中含硫等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燃用高硫煤的循环流化床(CFB)锅炉实际应用炉内脱硫最佳Ca/S和最佳控制参数。  相似文献   

7.
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技术是高效、低污染清洁燃烧技术,针对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工艺参数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煤过程中脱硫工艺参数进行设计并在燃煤热电厂进行了现场的试验工作,结果显示,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效率为82.5%,达到了设计脱硫率80%的指标要求,为我国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工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邱立莉 《能源环境保护》2011,25(1):60-61,40
介绍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脱硫机理和目前对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效率的两种监测方法,并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法所得的脱硫效率的误差,对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效率监测方法的选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循环流化床锅炉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论述循环流化床锅炉对环境保护的特殊贡献。阐述了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循环流化床锅炉工作原理及主要特点 ;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机理 ;循环流化床锅炉降低 NOX排放的机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循环流化床锅炉在燃烧含硫石油焦时,通过加入石灰石在燃烧的过程中以固态的形式脱硫,燃烧后将产生大量的灰渣,过去处理灰渣最通常的方式是作土地填埋。从灰渣的化学、物理特性试验研究出发,寻找循环流化床灰渣在建筑材料、农业应用和水泥添加剂方面的利用途径,研究了更加经济有效的灰渣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张君杰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8):120-121,155
电厂烟气脱硫技术方法很多,常规燃煤脱硫方法通常分为三种,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锅炉容量、燃烧设备类型、燃料种类、脱硫效率等,同时还须考虑电厂地理位置、副产品的利用等因素。本文介绍了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技术、湿式石灰石-石膏法烟气脱硫技术、生石灰-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氨肥法脱硫技术、电子束烟气脱硫技术、NOXSO同时脱硫脱硝技术、SNOXOM脱硫脱硝技术等,分析各种脱硫技术的应用范围、脱硫效率和优缺点等,为火电厂选择燃煤烟气脱硫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山西某公司高温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脱硫系统出现严重浆液起泡、溢流问题,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并在原工艺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锅炉掺烧的中间灰未充分燃烧,以及脱硫工艺用水中含有较高浓度有机物是引发浆液起泡的主要原因;通过改进锅炉运行工况、添加消泡剂后,锅炉飞灰含碳量降至5%,循环泵电流恢复正常水平,脱硫效率从97.2%提升至99%,循环泵电耗量由380 k W·h降至316 kW·h,脱硫石膏含水率由16%降至9.5%。  相似文献   

13.
目前大部分循环流化床锅炉未有配备脱硝系统,但随着国家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循环流化床锅炉也开始改造增加脱硝系统,其中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技术开始大量用于NOX排放浓度较低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但SNCR脱硝效率偏低、氨逃逸高的问题一直未有较好的解决方法。而臭氧氧化技术配合湿法脱硫系统可以有效地弥补SNCR脱硝效率偏低的问题,使用臭氧氧化NO形成易溶于水的NOX,并在脱硫塔中进行吸收,现这项技术已经投入实际的应用当中。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燃煤电厂环保脱硫工程基本上都是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设备 ;脱硫粉剂主要都采用石灰石粉剂 ,粉磨主机到目前仍大多数是进口为主 ,使维修、备件、易损件的更换 ,有一定困难。杭州热电厂新建 2 2 0t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脱硫工程中 ,粉磨石灰石粉剂主机———振动棒磨机经过 2a多生产使用 ,SO2的去除率达 85 %以上 ,达到设计目标。现开发的振动棒磨机脱硫石灰石粉剂产量达到 10t/h以上 ,颗粒分布曲线比较陡 ,即颗粒分布均匀 ,超细和粗粒少 ,这是其他粉磨机难以达到的 ,同时经振动棒磨振打 ,能使物料颗粒形貌产生更多的裂缝。比表面积大…  相似文献   

15.
锦西炼化总厂热电公司位于葫芦岛市新老区交界处,以燃煤为原料,进行发电、供汽和城市供暖,是本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大户之一.尽管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都达到了国家和地方的控制规定指标,但由于地处二氧化硫控制区,为了改善环境,满足二氧化硫逐年削减的要求,确定应用先进的煤燃烧技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采用干式石灰石粉炉内燃烧,烟气循环脱硫工艺,并采用可靠的石灰石掺烧设备.通过实际生产应用调试后,系统运行正常,脱硫率达到了90%,实现了二氧化硫污染物总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65t/h锅炉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系统及经济技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震 《环境工程》2001,19(6):40-42
介绍 6 5t h锅炉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除尘系统工实例 ,对工程成果和工程效益进行了分析。得出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 ,不仅具有投资省、运行可靠、对SO2 浓度适应性好的优点 ,而且具有高效脱硫、以废治废等显著的环境效益。监测结果表明 :系统脱硫效率大于 90 % ,烟尘排放浓度大大低于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高硫石油焦燃料燃烧时的污染物的排放特性。试验结果显示 :通过添加石灰石、控制其燃烧温度的方法 ,可使其燃烧时的尾部烟气成份中的SO2 和NOx 达到国家环境排放标准。从而为高硫石油焦作为一种燃料应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提供了必要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8.
石灰石脱硫反应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脱硫剂石灰石的反应活性对流化床燃煤锅炉的脱硫效果影响很大。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动力学方法,通过测定固态CaO的硫酸盐化程度来推断石灰石的反应活性。但是这在石灰石中含有许多其它杂质成分时是不够全面的,因为这些杂质成分对石灰石的脱硫反应活性影响很大,不能忽视。为此,通过测定流化床入口和出口的SO2浓度变化来判断加入床中的石灰石样品的反应活性。由于凡是能引起SO2浓度变化的物质都与石灰石的反应活性有关,从而克服了原有方法仅考虑CaO重量变化的片面性。本文也采用了动力学方法建立了石灰石反应动力学模型,并利用线性化方法对其反应速率常数K进行线性估计,建立了石灰石化学成分与活性关系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贝壳流化床燃烧脱硫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添加脱硫剂和空白试验对比的方法,对两种贝壳和一种石灰石在流化床中的脱硫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流化床条件下,河蚌壳的脱硫性能优于石灰石和贻贝壳.3种脱硫剂在试验范围内的脱硫效率随钙硫比增加而增加,当钙硫比为2.5时,河蚌壳的脱硫效率达到最高;河蚌壳在950~1000℃范围内脱硫效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在1000℃时,脱硫效率达到72.96%,其他两种脱硫剂的脱硫效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比较试样煅烧后的微孔直径发现,河蚌壳的微孔直径大于0.1靘,而另外两种脱硫剂的微孔直径小于0.05靘的占有很大份额,表明脱硫剂微孔直径对脱硫性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章阐述了煤燃烧过程中SO2的控制方法和流化燃烧中的脱硫机理,介绍了循环流床锅炉石灰石脱硫系统设计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并提出了设计中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