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罗红英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1):2159-2161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的Tp-ec间期与室早指数在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关系。方法 203例经动态心电图证实为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组:组1、组2、组3,分析Q-T间期、Q-TC间期、Tpe-max,Tp-ec间期与室早指数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能力比较,以及两者与患者基础心率的关系。结果组1的Tp-ec间期显著大于组2、组3,组1的室早指数显著小于组2、组3;Tp-ec间期与室早指数在预测冠心病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呈反比关系;组2、组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p-ec间期与室早指数作为无创性心电学指标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均有预测价值,并且Tp-ec间期较室早指数独立于心率的改变,可作为评价跨壁复极离散度的特征性指标。  相似文献   

2.
何谨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7):1318-1320
目的研究QT间期频率依赖性在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律失常事件预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2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询问病史并行心脏超声、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测QT间期离散度(QTd)、QT/RR相关直线的斜率、心率变异性(SDNN)、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24 h室性早搏(VPB)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的次数。随访AMI患者6个月,心律失常事件为持续性室速(VT),心室颤动(VF)或心脏性猝死。结果 AMI心律失常事件组和无心律失常事件组比较,QTd、QTe/RR(QTe为Q波起始至T波终点的间期)和QTp/RR(QTp为Q波起始至T波顶点的间期)斜率、VPB、NSVT、LVEDD、QTe/RR和QTp/RR斜率、LVEF、SDNN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QT间期频率依赖性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事件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并可进一步提高NSVT和LVEF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探讨T波电交替(TWA)与儿童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39例T波电交替的住院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39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胸部导联在窦性心律测量Q-T间期和R-R间期,计算Q-T/R-R比值,用TWA指数作为定量指标。结果两组患儿心率、Q-T/R-R和Q-T间期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波时限和TWA指数两组患儿之间差异明显,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波电交替发生与恶性心律失常有着密切关系,对预测儿童恶性心律失常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病症,及时预防和控制往往能挽救患者的生命。目前对预测MVA的指标已有较多研究,最近又发现ECG T波电交替对预防MVA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准确性较以往的QT间期延长,QT离散度增加和心室晚电位等更优越,且不受束支阻滞和心律不齐的影响,对折返激动和触发活动所引起的MVA都能有效预测。本文就此问题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 QT间期离散度(QTd)反映了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QTd值越大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程度愈高,反之则表示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程度愈低。有学者提出QTd增大是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本文旨在通过QTd在冠心病诊治中的意义,探讨其应用价值。1 QTd曾大的机理及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运用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方法,探讨分析其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84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行平板运动试验,根据结果分为出现缺血性ST-T改变的A组62例和未出现缺血性ST-T改变的B组22例,观察分析平板运动试验所引起的心律失常情况,并对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以此来综合分析其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A组出现缺血性ST-T改变并到达阳性判定标准,B组患者只有个别出现ST段压低≤0.05mV;两组患者总心律失常发生率34.52%(29/84),其中A组心律失常发生率32.26%(20/62)、室性心律失常占55.00%(11/20),B组心律失常发生率40.91%(9/22)、室性心律失常占77.78%(7/9);经CAG证实冠心病者A组50例(80.65%),B组7例(31.82%).结论 临床行平板运动试验时未出现缺血性ST-T改变的患者中,若有较高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这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一个重要提示指标,对临床早期诊断冠心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心电图T波异常的可疑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分析,探讨心电图T波异常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2011年486例心电图T波异常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检查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阳性组(104例)和阴性组(382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是否抽烟。分析各因素对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影响。结果 (1)造影阳性者104例,阳性率为21.4%。(2)T波异常时,男性较女性患者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高(27.0%vs15.9%),特异性62.5%,敏感性53.9%。(3)T波异常时,心率偏慢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高(27.9%/17.6%),特异性48.1%,敏感性66.2%。(4)联合性别和心率对冠状动脉造影阳性预测敏感性27.9%,特异性83.5%。结论单独心电图T波异常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低,但联合性别和心率可以提高对冠心病诊断的特异性,有助于临床初步筛选冠心病。  相似文献   

9.
恶性心律失常主要指室性心律失常,如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和某些非持续性室速,也包括一些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室上性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病情变化快,其最严重的后果是猝死.近年来,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发病率的逐渐升高,恶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诊断效能展开分析。方法 将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本院进行心电图检查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50例纳入观察主体,分别进行普通心电图检查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两种检查的诊断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方面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普通心电图检查,组间数据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检查在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二、三联律、短阵室上速、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成对等方面病情的检出率与普通心电图检查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心房颤动,束支传导阻滞,短阵室速,房室传导阻滞等方面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检查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优于普通心电图检查,两组组间数据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较普通心电图检查而言,动态心电图检查可提升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阳性检出率,临床诊断价值更高,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临床特点和意义。方法选择门诊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与同期非冠心病老人的常规心电图进行QTd测定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冠心病组的QTd均值为66.21±10.87ms;非冠心病组45.82±8.16ms。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分析认为,老年冠心病患者QTd异常增大可能与其冠脉病变程度及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P波离散度对预测冠心病患者出现心房颤动的价值。结果表明,观察组的P波离散度,P波最大时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波离散度是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2年7月来我院接诊治疗的8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采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分别监测和诊断,并对比其诊断结果.结果 80例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阳性42例,阴性38例,阳性率为52.5%;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阳性50例,阴性30例,阳性率为62.5%.两种检测方法总阳性率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动态心电图在室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而在室性早搏早发、房性早搏早发、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阳性率与常规心电图检测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在监测和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方面较常规心电图更为有效和灵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方式及临床干预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某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间急诊收治的60例恶性心律失常的病例根据基础心律Q-T间期是否延长分为Q-T间期正常组(36例)和Q-T间期延长组(24例),分别给予针对性治疗,并分析干预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 Q-T间期正常组患者的平均Q-T间期为(0.37±0.03)s,发作方式以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和多见,直流电复律多可成功转复;Q-T间期延长组患者的平均Q-T间期为(0.52±0.03)s,发作方式以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多见,大剂量补钾和镁并给予异丙肾上腺素钾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或静脉注射阿托品可成功复律.两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好转、死亡和自动出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临床干预措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心律失常多由不同形式的期前收缩诱发,且有不同的发作方式,应根据不同的临床特征和发作方式给予特定的临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生脉胶囊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口服倍他乐克25~50mg+安慰剂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治疗组倍他乐克25~50mg+生脉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治疗28d后观察两组病例的冠心病心律失常。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率为90%,对照组为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期前收缩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5),而治疗组较对照组积分疗效更显著(P〈0.05)。结论生脉胶囊可用作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辅助用药,能减轻冠心病心律失常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诊断冠心病性心律失常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性心律失常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使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组使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将两组患者的诊断阳性率以及心电图检查方法异常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在诊断阳性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异常情况检出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冠心病性心律失常诊断中,应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具有更高的诊断阳性率,能够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准确有效的依据,在临床诊断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动态心电图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258例。接受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结果动态心电图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交接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态心电图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不同类型的房性早搏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阵发性房扑房颤的诊断阳性率为16.28%、6.98%,与常规心电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态心电图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不同类型的室性期前收缩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率较常规心电图明显提高,特别适用于对房性和室性前期收缩类型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龙岩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结果。结果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的阳性率为86.75%,高于常规心电图的5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对室性早搏二、三联律的检出率为60.24%,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检出率为45.78%,室性早搏成对检出率为51.81%,房性早搏成对检出率为42.17%,短阵室上速检出率为37.35%,均高于常规心电图的25.30%、19.28%、24.10%、14.46%、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可有效检出冠心病心律失常,为医师临床诊疗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碎裂QRS波(fQRS)与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NDCM)患者恶性心律失常(MVA)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1年8月山东省潍坊市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NDCM患者57例,通过分析心电图上是否出现fQRS波,分为有fQRS波组33例和无fQRS波组24例,随访(18.9±4.9)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MVA发生率、全因病死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QRS波组中发生MVA 15例(45.5%),无fQRS波组中发生MVA 4例(16.7%),fQRS波组中MVA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波组中病死6例(18.2%),无fQRS波组中病死3例(12.5%),fQRS波组病死率高于无fQRS波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QRS对NDCM患者的MVA发生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而与此类患者的全因病死率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20.
杜红全 《现代保健》2012,(1):147-148
目的观察和探讨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0例冠心病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采取首剂静注150mg负荷量胺碘酮,10min注入完毕,然后维持静滴,持续6h,滴速为1.0mg/min,以后根据病情具体情况逐渐减量至0.5mg/min;若心律控制不满意,可间隔15~30min后,再追加2—3次150mg负荷量,24h总剂量〈2000mg。结果本组有效率为82.5%,副反应发生率为5.0%。结论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做好急救准备,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合并快速心律失常,安全、有效,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