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许静  张皋鹏 《丝绸》2012,(7):49-54
以羌族刺绣图案设计元素特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已收集羌族刺绣图案资料的整理对比,提取出图案中每一题材的造型元素;结合羌族刺绣历史文化内涵和图案设计理论,分析其题材、造型、形式、色彩特征,形成图文分析资料。分析表明羌族刺绣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其图案造型形象生动,构图错落有致,图案元素丰富又生动,艺术风格率真灵动,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和艺术市场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指出羌族刺绣设计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视野下,以羌族刺绣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论述对羌族刺绣的现状做进一步分析。采用田野考察的方式,梳理羌族刺绣纹样的形成与发展,透过其演变历程探析羌族刺绣与时代的交融。各民族的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促进了羌族刺绣纹样的多样性。羌族刺绣承载着羌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寄托,一针一线之间,在传承羌族刺绣的同时将其更好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羌族刺绣是羌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羌族特色的地域性文化风格且纹样种类丰富。介绍了羌族刺绣概况,分析了羌族刺绣纹样特征及其内涵,旨在保护和传承羌族刺绣,并为其寻找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传统羌族刺绣纹样所具有的审美价值较高,并逐渐被年轻受众所重视,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陕南羌族传统刺绣艺术得到了数字化的保护与传承,在西安文创产品设计中,陕西羌族刺绣艺术得到了数字化的应用和推广。现以陕南羌族传统刺绣纹样为例,对其视觉语言特征进行分析,并就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如何加强对其的应用提出了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5.
羌族刺绣是羌族服饰中重要的装饰之一,题材广泛,色彩艳丽,独具特色,并且具有审美与实用,传承民族文化和教化等独特功能。把羌族服饰中那些生动鲜活的民族元素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使羌族服饰源远流长。结合时代特征和国际时尚观念对羌族刺绣进行时尚设计,在"与时俱进"中展示羌族刺绣的艺术特色和美感。  相似文献   

6.
张吉瑞 《西部皮革》2024,(5):134-136
羌族刺绣“游绣”纺织品图案体现出汉羌文化的融合,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融合特色和独特的地域特征。文章通过对羌族“游绣”纺织品图案相关文献的研究,明确纹样典型特征,结合型谱图进行分析,提取设计因子,对羌族刺绣“游绣”纺织品图案进行整理,并对色彩和构图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利用形状文法与阵列结合的图案推演重构方法,提取游绣图案基本单元进行变换设计形成现代图案,以此为羌族刺绣“游绣”纺织品图案在现代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分析研究满族刺绣文化内涵、色彩艺术特征和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发现满族刺绣色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了满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丰富了现代服装设计理念,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对推动满族刺绣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羌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与丰厚文化底蕴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丰富的服饰色彩、多样的服饰图案与别具特色的服装造型皆产生于羌族人民特有的历史文化与生活环境。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羌族服饰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如何传承和创新是服装设计师一直在探索的重要课题。文章重点探讨了羌族代表"云纹"和"羊角花纹"从平面转向立体化的创新手段,在保护和传承羌族服饰的基础上完成羌族服饰纹样从"平面"到"空间"的转变,从视觉和触觉两方面形成崭新的感官体验,使羌族服饰呈现出多维度、多元化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9.
羌族题材在工笔人物画中的表现较少,何家英老师画过羌族题材《羌族少女》。画中的人物选取的是日常生活的片段,其中女主的着装富有民族特色,尤其是头帕以及头帕上的刺绣装饰都刻画的非常精美,画中女主脚上穿的云云鞋也是羌族特色,以云纹为主,刻画细腻,表现画中姑娘轻盈的步伐。整体服饰以白色为主,袖口和领口的刺绣花样以及绚丽的配色更加增添了画面的饱和度。羌族在服饰上的刺绣需要画家极其细心的去表现,因为刺绣是用线缝纫上去的,极其细致,所以画家更要着重去表现这些特点。同时在色彩的搭配上也更具有时代潮流性,比如黄色和蓝色这种冲击性对比较强的颜色也能很好的运用和把握在整体画面内,不会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这就是少数民族服饰的能够很好的运用到工笔人物画中的一种优势。  相似文献   

10.
从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传统婚礼的形成及特征看,羌族婚俗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羌族婚俗不单是一种简单的民族现象,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中积淀而形成的。是羌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要得到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1.
家具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种类的鲜明特征,这使得家具一方面建筑于客观实在的基础上,一方面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密切联系,形成自身的特色。本文结合时代特点,归纳论述了后工业社会中,家具不但具有技术性、艺术性、民族性、时代性及地域性的一般特征,还具有着丰富的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12.
周爱民  欧阳晋焱  李奋强 《家具》2014,(2):1061-1062
藏式家具历史悠久,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其装饰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与形式美感,而且蕴含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吉祥纹样是藏式家具装饰纹样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具有鲜明的藏族文化元素和典型风格,它与藏区人民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吉祥文化是藏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吉祥纳福与趋吉避凶是高原人民生存心理的普遍反映,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深厚的人文艺术价值通过对藏式家具装饰中吉祥纹样的题材、色彩、构图进行了归纳,对其中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从藏族历史文化背景、民族集体审美意识、宗教信仰、民俗观念等角度探讨藏式家具装饰中吉祥纹样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羌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的问题,通过对四川茂县地区的羌族服饰进行考察和调研,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便使羌族服饰能完整地保存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的客家民居历来讲究装饰,在居室中绘制壁画有悠久的历史。本文拟从文化意识形态、题材内容、布局、风格、艺术表现和艺术处理等方面分析了客家民居壁画的艺术特色,意在传达客家建筑绚丽多彩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中山装是中国近现代男装的标志,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等文化特色,也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政治思想。中山装作为辛亥革命至改革开放时期的主要男装,一度被世界公认为中国的国服,很大程度上承担着东方民族服饰艺术特色载体的功能。由于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建国之后的中国服饰发展曾一度近乎停滞,中山装没有随着时代而演变。改革开放后,西服一统中国男装礼服的市场,从此中国没有了自己的男装民族服饰。放眼未来,我们必须重新整合资源,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形变而中国精神不变”的服饰。  相似文献   

16.
满族刺绣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满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和特点。但随着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手工艺刺绣的发展已经面临危机。结合满族刺绣纹样的艺术特征,结合文创进行应用研究,为满族刺绣纹样寻求崭新的出路,使传统文化再次焕发光芒。  相似文献   

17.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形成的生产技术现代化,创造了一个个高技术包围的生活环境,由此促使人们在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生活内容、生活观念等多方面相应的变化,促成人们在思想感情上产生怀旧的情绪、求异的倾向、多元的感受需求,渴望获得深厚感情的补偿。纵观建筑,在趋同存异中飞速发展,趋同使东西方文化传统和当代文化逐渐靠拢,求异使它们各自保持自我,建筑双重性质的深刻内涵,即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看似对立,究其实质,民族意识的出现是基于全球意识的反思和充实,这两种意识的交汇、碰撞和互补,阐明了地域、民族传统和当代文化之间共生、重构的意念,因而,当代环境设计中折衷与重组的处理手法,引人注目。 折衷,调节过与不及,使适中之  相似文献   

18.
李洁 《丝绸》2020,(5):88-95
察哈尔传统服饰是蒙古族28个部落传统服饰中的一支,具有突出的形制之简、色彩之素、头饰之繁、佩饰之多的艺术特征,在众多的蒙古族服饰中独树一帜。文章通过对察哈尔蒙古族现主要居住地锡林郭勒和乌兰察布地区的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调研,运用艺术学和民俗学的视角,概括其独特的简繁艺术特点,探讨该族群如何通过适简与从繁的服饰礼仪功能来构建民俗生活。研究表明,察哈尔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简与繁不仅是一种艺术特征,也是族群历史记忆的载体和身份建构的工具,其形成原因受到历史中军事职能、宫廷文化和游牧生活三者的共同塑造,并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佛跳墙高汤的工业化生产,在保留传统熬汤工艺选料的同时,采用高温高压短时加工方式取代传统常压长时间熬制的加工方式。分别研究不同的加热时间、加热温度与料液比对汤汁感官的影响,探讨汤汁制作过程中,I+G(5’-肌苷酸二钠+5’-鸟苷酸二钠)、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羟脯氨酸及总糖含量等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初步探索佛跳墙高汤的品质形成过程。以感官得分为实验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汤汁制作工艺,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为加热时间1.93 h、加热温度119.13 ℃、料液比2.41∶1(g/g),响应值即感官得分为86.36。经验证实验得到感官得分为86.62,表明理论与实际基本相符。结合汤汁制作过程的理化研究,当汤汁中各理化指标含量分别在一定的范围时,汤汁具有较好的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