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脑卒中发病率的升高,血管性痴呆(VD)的发生率亦有所升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有关VD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本文主要对VD的危险因素、分类、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简要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痴呆(VD)是由于血管病变所致的痴呆,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是老年性痴呆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血液净化技术不断发展,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平均寿命不断提高,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的比例越来越高,故VD发病率必然升高。VD患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或丧失、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因此VD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应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检测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浆胆碱酯酶水平的意义。方法:分组比较测定36例VD患者及36例正常老年人(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浆胆碱酯酶的浓度。结果:观察组(VD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对照组(正常老年人组)明显增高(P〈0.01);观察组胆碱酯酶水平较对照组低。但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V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VD发病有关;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VD的危险因素之一;VD患者血浆胆碱酯酶与正常老年人无显著差异,其测定对诊断似乎无确切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及脑卒中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ey)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VD患者28例、脑卒中患者20例、对照组23例,均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Hachinski缺血指数(HIS)和Hamilton抑郁量表(HRSD)评定,并测定血浆Hey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血浆Hey在脑卒中组为(14.42±4.95)μmol/L,VD组为(16.03±6.07)μmol/L,均较正常组的(9.79±2.51)μmol/L显著升高(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Hey水平与VD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292,P=0.04)。结论血浆Hey水平在脑卒中患者及VD患者中明显升高,并与VD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但Hey水平不能预测脑卒中患者以后是否会发展为痴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海马区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突触素P38在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备模型。8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VD组、丁苯酞组。Y-型迷宫观测学习记忆能力,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GAP-43及突触素P38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VD组和丁苯酞组GAP-43 mRNA较假手术组升高(均P<0.05),丁苯酞组较VD组升高更明显(P<0.05);丁苯酞组GAP-43蛋白较假手术组和VD组均升高(均P<0.05),VD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丁苯酞组突触素P38 mRNA较假手术组和VD组上调(均P<0.05),假手术组和VD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VD组和丁苯酞组突触素P38蛋白较假手术组明显下调(均P<0.05),VD组下调更明显(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能提高VD大鼠海马区突触素P38及GAP-43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其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目前主要的血管性痴呆(VD)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和优缺点加以归纳整理,为VD的基础研究提供合理的动物造模方法。方法:将近年来有关VD动物模型方面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结果:为血管性痴呆新模型的研究建立基础。结论:虽然VD的制作方法有很多,但是目前采用的公认合理的方法并不多,因此建立一种脑缺血所导致的VD动物模型对于深入探讨VD的发病机制、病理学的特点以及对于临床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甚至预防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研究概况及思路探讨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周文泉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9):2728-2729
中医学认为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病位在脑,其本在于心肝脾肾的功能失调;其标在于痰浊瘀血,蒙闭清窍,其病程演变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治疗主要有辨证论治、专方专药及单味药物治疗等。中药治疗VD的机制主要有:增强胆碱能神经递质、单胺类神经递质、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功能,抗氧自由基作用,调节NO功能,钙拮抗作用等。目前中医研究的思路和设想主要有:病因病机的研究应以脏腑为本.以痰瘀阻络为标;应注重VD的症候演变规律;注重临床疗效的提高;重视VD的基础研究,实现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有机结合;使VD临床用药全方位化。  相似文献   

8.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n,VD)大鼠海马中的表达。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12h组(VD12h)、模型1d组(VD1d)、模型3d组(VD3d)、模型7d组(VDTd),每组12只。采用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再灌注方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目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大鼠海马中的表达。结果 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在12h组、1d组、3d组、7d组均明显下降。Western印迹显示在VD12h组iNOS的表达上调,VD1d组进一步升高,保持这一水平至第7天。免疫组化见iNOS在正常组大鼠海马CA1区中有很弱的表达,在VD12h组、1d组、3d组、7d组表达逐渐增强。结论 iNOS可能参与缺血后海马神经元的损害,是构成血管性痴呆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血管性痴呆患者应用参龙汤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参龙汤改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参照WHO公布的美国精神病学会VD诊断标准(DSM—Ⅳ),入选18例(36例次)VD患者,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给药,自身前后交叉试验为研究方法,选择简易智能量表(MMSE)、Blessed行为量表(BBS)于疗程前后统计分值变化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参龙汤治疗VD患者18例,显效3例,有效9例,无效6例,临床总体有效率为67%,对VD患者的认知障碍和行为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其效应明显优于安慰剂(P&;lt;0.05)。该药有提高VD患者的智力量表成绩,改善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对VD患者血脂、血液黏度及脑葡萄糖代谢亦有一定改善作用。结论:肾虚精亏,气虚血瘀是VD的主要病机,补肾填精,益气活血法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参龙汤对VD确有一定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血清组织激肽释放酶6(KLK6)和簇集素(CLU)在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5例VD患者作为VD组,另选取同期来该院体检的健康者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别中血清KLK6、CLU水平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KLK6、CLU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KLK6、CLU对VD患者预后发生重度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结果 VD组患者血清KLK6、CLU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V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清KLK6和CLU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V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增加,血清KLK6和CLU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KLK6、CLU水平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而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KLK6和CLU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2、...  相似文献   

11.
背景:对一个地区固定范围内的老年期痴呆及其亚型患病率进行调查,十分有利于老年期痴呆的预防和康复措施的介入。目的:了解军队老年人老年期痴呆及其主要亚型的患病率和流行特征。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采用中文版简明精神状态量表、总体衰退量表及哈金斯基缺血指数等量表为筛查工具,在2002-08对石家庄市29个部队休干所的2674名65岁及以上的离退休干部进行痴呆筛查。主要观察指标: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tcular dementia,VD)及其他类型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以及其在不同的年龄和文化程度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为5.83%,其中男性标化患病率为6.06%,女性标化患病率为5.0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97,P>0.05);AD患病率为3.29%,VD则为1.83%。AD的平均发病年龄为77.4岁,VD的平均发病年龄为74.1岁。AD和VD的年龄组别患病率均随年龄而升高,AD患病率上升迅速,年龄每增加5岁,患病率约增高1倍;VD患病率则上升相对缓慢而较低。无论AD,VD或所有类型痴呆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均未显示规律性变化(趋势χ^2=1.02,P>0.05)。结论:军队干休所老年人AD比VD发病年龄晚且患病率上升迅速,AD,VD及其他类型痴呆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均未显示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痴呆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胆碱酯酶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检测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浆胆碱酯酶水平的意义.方法:分组比较测定36例VD患者及36例正常老年人(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浆胆碱酯酶的浓度.结果:观察组(VD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对照组(正常老年人组)明显增高(P<O.01);观察组胆碱酯酶水平较对照组低,但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V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VD发病有关;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VD的危险因素之一;VD患者血浆胆碱酯酶与正常老年人无显著差异,其测定对诊断似乎无确切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探讨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rnentia,VD)的临床疗效,丰富针灸治疗VD等脑病的思路和途径。方法 采用头针围刺法,进行临床对照研究,观察治疗VD的疗效。共治疗VD26例,以长谷川痴呆量表(HDS)、社会功能活动调查量表(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其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 头针围刺法治疗vD,经统计学处理,其疗效有显性差异(P<0.01)。结论 头针围刺法治疗VD能改善患的智能指标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机理可能在于针刺调节中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血管性痴呆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176例脑卒中患者中痴呆(VD组58例)与非痴呆(非VD组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非VD组比较,VD组受教育时间偏少,嗜烟及脑血管伴发疾病、脑卒中复发例数均较高(P〈0.01或0.05)。结论:VD的危险因素较多,应予以针对性预防和及时治疗,以减少或延缓V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血管性痴呆患者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多种因素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发病率的相关性:方法:2002-12/2003-09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病区共收治137例经头颅CT确诊为脑卒中的住院患者,共筛查出40例VD(29.2%)。对VD患者与非VD患者进行了各方面因素的比较。结果:不同性格在VD的发生中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其中,内向固执型性格与发生VD有相关性。VD发病与脑卒中类型无相关性,而与发病次数呈正相关。大面积及多发性的梗死对VD发病的影响均有显著性意义。额、颞、顶、枕、丘脑等部位的梗死(或出血)与VD发病有相关性,尤其是额、颞、丘脑意义最大。脑白质疏松(1eukoaraiosis,LA)在VD患者与脑卒中非VD患者中的发病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VD中伴LA率明显高于非VD患者。结论:VD的发病率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内向固执型性格、发病次数≥2次、大面积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额颞顶枕丘脑(尤其是额、颞、丘脑)部位的梗死以及脑白质疏松等因素与VD的发病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针灸疗法对血管性痴呆康复的价值及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系统总结了近几年来针灸防治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方法与疗效,结果显示毫针、电针、针药结合、头针、穴位注射等多种针灸方法对于防治VD均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在VD的康复治疗上占有较大的优势,目前已被临床广泛应用。针灸取效的主要机制在于通过提高大脑皮质兴奋性、改善血流动力学、调节血管活性物质、抗氧自由基等多种途径改善VD的智能状态。近几年来针灸防治VD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统一诊断标准与疗效评定标准,进行严谨的临床对照研究及检测指标的客观化,乃是今后临床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往往和老年性痴呆(SDAT)并存,都是老年人发生痴呆最常见的病因,两者可以同时或先后发生,亦可单独存在。此外,脑血管病还常使老年性痴呆加重。因此,血管性痴呆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1发病情况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各国不完全一致[1-4]。据欧美各国统计,SDAT约占5.0%,VD约占15.0%~20.0%,老年性痴呆同时合并有VD(亦称混合性痴呆)占其余的15.0%~20.0%。日本资料统计,VD占36.3%,SDAT占33.7%,混合性痴呆占10.5%。美国NIH关于VD的研究发现,美国人年龄在60岁以…  相似文献   

18.
马戟素治疗血管性痴呆改善语言功能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宏宇  吴伟 《现代康复》2001,5(11):29-30
目的:探讨巴戟对血管性痴呆(VD)患的智能改善作用。方法:采用MMSE对巴戟素组和脑复康组进行治疗前后的测试。结果:两组治疗前后MMSE总积分分别有显差异(P<0.01),两组间治疗后总积分值升高比较没有时显差异(P>0.05),但巴戟素对语言项目的改善优于脑复康,结论:巴戟素对VD有一定疗效,效果与脑复康大致相等,在语言项目可能优于脑复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患者的脑电图异常程度。的程度及其分布与正常人对照,并经x^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方法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对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脑电图异常VD程度越重,脑电图异常越明显。重度VD脑电图均异常,以中度和重度异常为主;中度VD93%脑电图异常,以轻、中度异常为主;轻度VD78%脑电图异常,以轻度异常为主。结论在临床上脑电图可以用来作为帮助判断VD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并可作为评价VD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D)及血管性痴呆(VD)患者血脂、C反应蛋白(CRP)、高半胱氨酸(Hcy)与其他指标的水平。方法用酶法进行血脂分析,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ELISA法测定IL-6和TNFα含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V itB12及叶酸水平,荧光偏振免疫检测法测定Hcy。结果AD和VD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三酰甘油(TG)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AD组IL-6及TNFα明显高于VD组和正常对照组;AD组和VD组血清Hcy明显高于对照组而VD组叶酸水平明显降低。结论血脂及Hcy升高可能同为AD及VD的病理生理基础,AD同时伴有明显炎症反应,叶酸水平降低为VD的另一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