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波 《铁道医学》2001,29(2):136-138
经过40多年的研究,尤其是近10年来应用半透膜、中空纤维技术、肝细胞分离及培养等技术,人工肝支持系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在人工肝支持系统中,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仅有解毒功能;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虽具有重要功能,如参与糖、蛋白质、脂肪及中间产物代谢,生物合成等重要功能,但肝细胞易受毒害;而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合前二者之优点,因此,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将是日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宇佳 《医学综述》2006,12(9):551-553
人工肝的研究已有将近四十年的历史。近年来,人工肝的临床应用已成为新一轮的研究热点。本文着重对各型人工肝的应用简要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临床应用及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宇佳 《广州医药》2004,35(6):23-25
重型肝炎病情凶险,内科药物治疗病死率高达50%~80%。长期以来急、慢性肝衰竭患者的救治,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肝衰竭患者的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各种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肝移植是治疗肝衰竭患者唯一有效的手段。但是受体病情和供体缺乏限制了临床应用。据统计仅有约10%的肝衰竭患者实施了肝移植。但由于患  相似文献   

4.
人工肝支持系统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研究基于肝细胞的强大再生能力。通过阐述非生物人工肝及生物人工肝的若干问题,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规范化、现代化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可用于治疗各种肝衰竭患者,其能缓解症状、减轻病情、延长生命、为等待肝移植争取时间。非生物型人工肝(NBAL)技术比较成熟,在临床已广泛应用,成为人工肝在临床应用上的主流技术,但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之处。生物型人工肝(BAL)能完全模拟人体肝脏复杂的生理功能,弥补NBAL的不足,但其受到技术水平限制,进展较为缓慢,尤其在临床方面。BAL和混合型人工肝(HBL)支持系统是临床应用的发展方向,且ALSS进展迅速。本文分类介绍了人工肝的特点和临床应用情况,对ALSS近年来发展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简称人工肝(artifical liver.AL),是国外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用以为肝衰竭患者提供体外肝功能支持的技术方法,它的出现与发展为肝衰竭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人工肝装置通过体外循环方式来代偿肝脏功能,而非置人人体,故又称为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人工肝的类型有三大类:①非生物型人工肝:指不包括生物部分构成的人工肝支持系统。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液透析、全血/血浆灌流、血液滤过、血液置换等。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非生物人工肝大多是血液净化方法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包括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液滤过、血液透析、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等。目前多种血液净化方法联合治疗是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热点和研究方向,因此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多采用目前现有的多功能血液净化设备,进行多种血液净化方式联合治疗。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非生物人工肝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解毒方法和装置,如:普罗米修斯人工肝、白蛋白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等,该类非生物人工肝一般具有两个循环,将传统血液透析与白蛋白吸附结合,分别清除白蛋白结合物毒素和水溶性毒素。因此,该类设备需要在传统血液透析机的基础上增加白蛋白吸附模块,提供动力以及吸附器清除白蛋白结合物毒素,并对该循环提供安全性能监控。生物人工肝由3部分组成:生物成分、生物反应器、体外循环装置。其中生物反应器是生物人工肝的核心部分,其性能直接关系到人工肝的效率和效果。因此,与非生物人工肝相比,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需要增加针对生物反应器的支持与辅助装置,包括生物反应器循环的动力提供,生物反应器的营养支持,氧气补充、温度恒定以及代谢物处理,除此之外还应该监测生物反应器中生物成分的活性,保证生物反应器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宇佳 《医学文选》2005,24(2):284-286
急、慢性肝衰竭病情凶险,内科药物治疗病死率高达50%~80%。长期以来急、慢性肝衰竭患者的救治,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肝衰竭患者的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各种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肝移植是治疗肝衰竭惟一有效的手段,但是受体病情和供体缺乏限制了临床应用。据统计仅有约10%的肝衰竭患者实施了肝移植。但由于患者常在等待供体过程中由于病情进展迅速而死亡,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维持或延长患者生命的手段,因此人们开始对于如何利用人工装置替代肝脏功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各种病因所致的急慢性肝衰竭内科治疗几乎无效。 1998年以来 ,我们采用血浆置换(PE)、血液灌流 (HP)、血液滤过 (HF)几种血液净化疗法 ,对肝脏功能起部分替代和辅助治疗作用 ,称为人工肝支持系统 (artifical liversupport system,ALSS) ,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16例 ,男 13例 ,女 3例 ,急性肝衰竭 3例 ,慢性肝衰竭 13例。按重型肝炎临床分期 ,属早期 6例 ,中期 7例 ,晚期 3例。有 5例合并肝肾综合征和肾衰竭 (中期 2例 ,晚期 3例 ) ,占31%。有 4例合并消化道出血 ,占 2 5 %。2 治疗方法   16例共进行 ALSS49次 ,有 7例单纯采用…  相似文献   

10.
经过40多年的研究,尤其足近10年来应用半透膜、中空纤维技术、肝细胞分离及培养等技术,人工肝支持系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在人工肝支持系统中,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仅有解毒功能;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虽具有重要功能,如参与糖、蛋白质、脂肪及中间产物代谢,生物合成等重要功能,但肝细胞易受毒害;而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合前二之优点,因此,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将是日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混合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混合型人工肝支持方法———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其对血浆内毒素的清除作用。方法  3 4例肝衰竭患者进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 ,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血常规、PT、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 ,观察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情况等变化。结果 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总有效率为 67.6% ,最终存活率仅为 2 9.1%。检测指标中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P <0 .0 5 ) ,不良反应较轻。结论 混合型人工肝对肝衰竭有肯定的疗效 ,对血浆内毒素有确定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人工肝的发展及在临床急慢性肝脏功能衰竭中的应用。目前非生物型人工肝仍在临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效果。非生物型人工肝目前国内应用最多的方法为血浆置换法。一般血浆置换法设备是由多组泵、阀、管路、传感器以及过滤器(分离器)组合而成,并由计算机控制的系统。因为血浆置换法是侵人性的,设备的特点是安全性必须好,但由于肝脏功能的复杂性,以体外培养活性细胞为中心的生物型或混合型人工肝在肝衰时的支持治疗作用会更加明显和接近自然肝脏的功能。生物型人工肝发展迅速,但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3.
Treatment of hepatic failure with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进一步探索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治疗重型肝炎临床应用疗效 ,并研究其机制。方法 应用ALSS共治疗 2 35例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检测了肝功能、内毒素含量等 ,并对部分患者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 (HBV)含量、氨基酸谱等。比较重型肝炎不同期应用ALSS治疗效果。结果  10 8例重肝患者治疗后存活。ALSS治疗后 ,重型肝炎肝功能明显改善 ,血内毒素和HBV含量明显下降 ,血清蛋氨酸和芳香族氨基酸浓度下降 ,BCAA/AAA比值上升。早、中期重型肝炎患者应用ALSS治愈好转率远高于晚期重型肝炎患者。结论 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疗效可靠 ,在早、中期治疗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人工肝的研究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近年,人工肝的临床应用已成为新一代的研究热点。本文着重对各型人工肝的组成、应用及其前景和存在问题进行扼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前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死亡率仍然较高,虽然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佳选择+但因供肝来源严重短缺,大部分患者仍不能得到及时救治。由于肝脏再生潜力巨大,而人工肝支持系统辅助治疗可在短期内改善肝功能,在患者肝移植前起到桥梁作用,故临床上广泛应用。但目前人工肝系统远未达到理想状态,不可避免地存在各自的缺点。笔者就人工肝支持系统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临床研究,对各种类型人工肝的优缺点、临床应用及存在问题做一述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物理型(血液灌流吸附)、中间型(血浆置换)及组合型(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人工肝支持方法对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安全性. 方法: 75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分别进行血液灌流吸附(24例)、血浆置换(17例)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34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 结果: 血液灌流吸附、血浆置换及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三种方法治疗后转氨酶、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血浆置换及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PT、总血清蛋白(TSP)下降,PTa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 三种方法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 结论: 三种人工肝支持方法对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均有肯定的支持效果,中间型及组合型人工肝的支持效果优于物理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对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疗效。方法 30例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在PE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血浆抗凝血酶原III(antithrombinⅢ,ATⅢ)、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及肝功能。结果患者治疗后PT、APTT、TT、PTA,AT-III及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亦明显好转,总有效率80%,其中早期为93.75%、中期为80%、晚期为25%。结论 PE可显著改善早期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及肝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人工肝治疗慢性肝衰竭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浙江省乐清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将其按照随机化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评价两组效果。结果干预组治疗后焦虑评分、家庭支持Apgar问卷评分值分别为(35.41±3.21)、(8.43±1.41)分,与对照组[(45.83±4.59)、(5.12±0.92)分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与对照组(3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的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活动度分别为(191.61±100.19)μmol/L、(169.23±132.62)U/L、(70.32±25.12)%,与对照组[(264.12±121.01)μmol/L、(272.89±171.71)U/L、〈56.12±17.98)%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人工肝治疗慢性肝衰竭前后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促进疾病恢复,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急性肝衰竭(ALF)的治疗效果。方法:对8例急性肝衰竭患者在经过综合护肝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浆置换、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的人工肝支持方法(ALSS),治疗急性肝衰竭8例17人次,治疗前后分别抽血检测患者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8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肝功能指标也有所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急性肝衰竭患者早期实施ALSS治疗,效果确定,可改善肝衰竭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 6 5例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总结 ,探讨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 6 5例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死率与年龄和性别无关 ;单独乙肝与重叠其他病毒感染无明显差异 ;病死组病人肝性脑病 (86 .4 9% )、肝肾综合征 (4 0 .5 4 % )、严重感染 (2 7.0 3% )及原发性腹膜炎 (6 4 .86 % )发生率明显高于好转或治愈组 (35 .71%、10 .71%、3.5 7%、39.2 9% ,P <0 .0 5 ) ;凝血酶原活动度 (2 6 .2 9± 13.75 )与胆固醇 (1.2 7± 0 .6 6 )明显低于好转或治愈组 (32 .937.38、2 .2 11.0 6 ,P <0 .0 5 )。结论 凝血酶原活动度与胆固醇降低、并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严重感染及原发性腹膜炎是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不良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