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侧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外入路病灶彻底清除、植骨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5年2月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腰骶椎结核患者45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7.00±14.60)岁。病变累及节段:L4~S115例,L3~S26例,L3~S15例,骨破坏均以L4-5,L5S1椎间隙为主;14例患者有神经根性症状,4例有马尾压迫症状。根据前路腹部切口不同,改良组26例采用改良倒"L"形前路切口,传统组19例采用传统前外侧切口。观察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情况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脊髓功能、脊柱矫形及相关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手术切口长度、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疼痛VAS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血沉及C反应蛋白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例病例获得随访24~45个月,平均(32.00±10.21)个月,植骨融合率达100%,脊髓神经功能均获完全恢复,脊柱矫形Cobb角恢复情况及病灶治愈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前路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外入路对多节段腰骶椎结核的治疗具有可操作性与实用性,该术式较传统入路具有手术创伤小、解剖显露清楚、胃肠道干扰小、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经腹直肌旁腹膜后入路行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下腰椎单节段结核的手术疗效。[方法]2002年6月~2007年1月,本组采用该术式治疗下腰椎单节段结核27例。[结果]手术时间平均4.3 h,手术平均出血量438 ml。前路手术切口长度5~7 cm,前路显露时间平均21min,显露过程平均出血量48 ml。术后随访12~37个月,术前病变节段前凸角-2.1°±4.0°,术后4.9°±1.4°,最后随访时3.7°±3.0°。所有病例全部治愈,未发生结核复发,植骨融合率100%。[结论]前路经腹直肌旁腹膜后入路可满意显露病灶、操作简便、创伤小。后路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融合使脊柱达到即刻稳定的同时减少正常运动节段的牺牲。该术式是治疗下腰椎结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4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男24例,女18例;年龄为22~73岁,平均38.2岁。其中胸椎结核11例,胸腰段结核14例,L2以下腰椎结核17例。术前采用四至六联正规抗结核治疗至少3周,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内固定、椎板间植骨(人工骨),同期行前路病灶清除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术。前路手术切口根据病变节段分别采用经胸腔入路、胸膜外腹膜外入路、经腹膜外肾切口、经腹直肌旁腹膜外切口及腹正中腹膜外入路。平均手术时间为23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50ml。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术后4周下地行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8~46个月随访,平均24.3个月。全部患者植骨融合,腰背痛症状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恢复,复查血沉及CRP均正常。结论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后路矫形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的一期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治疗高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共完成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治疗高段胸椎结核病例9例,男6例,女3例;年龄25~62岁,平均37岁。结核病灶位于T_(3~5)1例,T_(3~4)3例,T4~54例,T_(6~7)1例。神经功能ASIA分级:C级2例,D级7例。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16°~39°,平均为(26±3.7)°。所有患者均采用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术,术后行抗结核治疗,观察脊柱稳定性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0~25个月,平均1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植骨骨性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患者神经症状均完全恢复,胸背部疼痛症状消失,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10°~20°,平均为(15±2.1)°。结论前路小切口开胸手术有创伤小、病灶清除彻底、减压充分、植骨融合确切等优点,疗效可靠,尤其适应于上胸段结核。  相似文献   

5.
一期后路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2月至2007年7月治疗胸腰段及腰椎结核18例,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36.7岁,平均病程9个月,均为初治患者。T11-L2节段10例,L3-58例,病变位于1个节段者7例,2个节段11例,术前Cobb′S角23°69,°平均38.3°。均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前路经胸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术前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拍片显示植骨及内固定物位置良好,Cobb′S角平均14.30。18例患者获平均25个月随访,植骨均在4-6个月达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Cobb′S角平均15.1,°无明显矫正角度丢失,脊髓功能恢复良好,按F rankel分级,术前C级3例,术后恢复到D级1例,E级2例,D级4例均恢复至E级。无结核复发。结论一期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在病变节段稳定的情况下实施病灶清除植骨,有利于前路手术的操作安全,避免植骨块的松动、脱出,植骨稳定,融合率高,能有效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3):2144-2147
[目的]了解L_5S_1节段脊柱结核前路病灶清除加植骨融合固定手术的治疗效果,为腰骶段结核手术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外科2008年1月~2014年1月期间住院手术的腰骶段结核患者29例,男18例,女11例;平均年龄38.4岁(24~56岁),均合并腰及臀部疼痛症状。其中L_5结核6例、S_1结核3例,L_5S_1结核20例。病史平均4.3个月(3~6个月)。所有患者均行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术、植骨融合固定术。术后定期随访。比较术前和术后随访时患者症状改善程度(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以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手术时间(120±20)min,手术出血量(260±50)ml。术后3个月复查局部骨性融合者6例,6个月复查骨性融合者29例,随访1~4年[平均(1.8±0.3)年]未见局部骨不连、结核病灶复发、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手术前、后观察指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腰骶段脊柱结核病例,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及稳定性重建手术,可以达到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及稳妥的固定,手术疗效肯定,并发症少,可以作为腰骶段结核手术治疗的一种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膜外入路同一切口联合后方内固定术治疗胸段脊柱结核的效果。[方法]对2006年以来18例患T5~12椎体结核的病例,抗结核治疗2周后,进行同一切口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联合后路椎弓根固定术,观察脊柱稳定性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术后随访植骨部位均骨性愈合,感觉、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胸背部疼痛或不适明显缓解,无复发,近远期疗效均较满意。[结论]前路手术可有效清除病灶、植骨,后路手术可固定多节段胸段脊柱,胸膜外入路同一切口联合后方内固定术治疗胸段脊柱结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胸腰椎结核的前路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1999年7月~2006年7月对37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进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男性21例,女性16例;年龄21~67岁,平均39.6岁。病变节段:T4~1010例;T11~L111例;L3~516例。术前融合节段后凸角(21.5±4.5)°,20例存在脊髓压迫,FrankelB级4例,C级6例,D级10例。术前静脉强化抗痨治疗1~2周,术中根据相应节段选择不同治疗方法,术中彻底清除病灶,21例采用钛网植骨,16例单独应用肋骨或三面皮质髂骨植骨后行前路内固定。术后根据药敏做规则抗痨治疗1年。[结果]全部病例随访0.5~3.5年,平均1.5年,除1例术后第2d死亡,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3个月ESR均正常,术后融合节段后凸角为(7.2±3.5)°,终末随访时钛网内固定组丢失(4.2±1.6)°,单纯植骨组丢失,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时要进行充分有效的药物抗痨治疗,术中清除病灶要彻底,遗留过多的椎间缺损可以通过钛网或人工椎体的植入来弥补单纯植骨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对下腰椎结核经腹膜外入路行病灶清除椎管减压,大块髂骨植骨和侧方椎体间单钉棒加压固定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自2004年6月至2006年9月,对19例下腰椎结核病人行经腹膜外单切口入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治疗,对其临床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9例中术前有神经根受压、下肢放射痛及感觉麻木无力5例,椎管内脓肿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2例,合并髂窝部巨大脓肿3例,术前均排脓引流,内固定选择中华长城钉棒系统,术中无髂静脉损伤,切口均甲级愈合,下肢放射痛及马尾神经受压,大小便障碍均恢复,1例术后3周手术侧股静脉血栓形成,经溶栓治疗后缓解。术后卧床4~6周后下地活动,随访3~28个月,平均15个月。X线片证实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或断裂,结核病灶无复发。结论一期对下腰椎结核,经腹膜外入路行病灶清除,椎管减压、大块髂骨植骨加侧方椎体间单钉棒加压固定治疗创伤小,固定节段少,植骨融合效果确定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Ⅰ期行前路小切口沿肌间隙入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病椎置钉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治疗的82例腰椎结核患者,男50例,女32例;年龄17~84岁,平均50.5岁。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49例,行Ⅰ期前路小切口沿肌间隙入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术;B组33例,行Ⅰ期前路传统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术。对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AS)、红细胞沉降率(ESR)、Frankel分级进行统计分析,并观察手术并发症、内植物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8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5~36个月,平均23.7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时发现4例(A组3例,B组1例)前路手术对侧腰大肌脓肿增大,行二次手术排脓后治愈。余78例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切口疝、脑脊液漏、脊柱结核复发等发生。植骨块骨性融合时间3~7个月,平均4.6个月。术后肛门排气时间A组较B组早,术后VAS评分A组优于B组,两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ESR和Frankel分级较术前均明显改善。结论:根据病椎的破坏程度采用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植骨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结核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前路Ⅰ期病灶清除加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经前路腹膜外途径Ⅰ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单钉棒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3月至2011年2月采用经前路腹膜外途径,彻底清除病灶,大块髂骨支撑植骨,单钉棒椎体侧前方内固定治疗腰骶段(L3-S1)结核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24~61岁,平均38.5岁;病程3~14个月,平均5.5个月。病变节段:L3,42例,L4,55例,L42例,L5S16例,L4-S13例。术后常规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定期复查血沉及CT、X线片,监测抗结核治疗效果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中显露充分,病灶清除彻底,无大血管、神经、输尿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42个月,平均13个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植骨块无移位,植骨融合良好;血沉、C-反应蛋白正常,结核病变无复发。结论:经前路腹膜外途径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单钉棒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能Ⅰ期完成病变的切除和腰骶椎的重建,在此区域单钉棒内固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填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行Ⅰ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2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27~63岁,平均(49.8±9.2)岁;病程5~18个月,平均(10.7±3.2)个月;累及L5椎体者1例,L5S1间隙者8例,L5或S1椎体及L5S1间隙者23例。通过VAS评分、ESR、CRP、腰骶角、L5S1椎间高度和神经功能ASIA分级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9个月,平均21.6个月。手术时间120~260 min,平均175 min;术中出血量700~1 450 ml,平均1 050 ml。术前VAS评分为8.4±1.6,术后3个月为3.5±0.8(P<0.05),末次随访时为1.7±0.6。术前ESR和CRP分别为(48.8±10.2)mm和(58.6±5.6)mg/L,术后3个月降至(35.6±6.9)mm和(22.5±4.3)mg/L(P<0.05);末次随访时均降至正常范围内。术前L5S1椎间高度及腰骶角分别为(7.7±0.4)mm和(19.3±1.2)°,术后3个月恢复至(10.3±0.3)mm和(22.4±1.5)°(P<0.05),末次随访时无明显丢失。术前ASIA分级:C级8例,D级19例,E级5例;至末次随访时,除1例仍为D级外,其余均为E级。结论: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有效地清除结核病灶、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手术安全,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31例腰骶椎结核患者,均采用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病变范围为L4-S2,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8~77(45.9±9.1)岁。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ASIA分级):B级2例,C级17例,D级12例。分析手术前后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ASIA分级、腰骶角及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并观察手术并发症、内植物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3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10~24(16.0±3.1)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局部感染、皮下积液,经换药治愈。余30例患者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及结核复发。所有患者获治愈,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融合均成功,平均融合时间(4.7±1.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ESR、CRP均正常,VAS评分为(1.92±0.57)分,低于术前的(6.13±1.21)分;ASIA分级C级2例,D级6例,E级23例。末次随访时腰骶角为(27.21±3.12)°,较术前的(21.42±3.75)°增大;椎间隙高度为(9.80±0.38)mm,高于术前的(7.84±0.41)mm。结论: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椎结核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在临床中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4.
腰骶结核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腰骶段结核不同手术方式的适应证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112例L5~S3腰骶椎结核患者的外科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改善情况。112例患者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标准:C级31例,D级32例,E级49例。病灶涉及L5、S1节段66例, L4、L5、S1多节段32例,L5~S1、S2节段14例。分别采用三种手术方式治疗:单纯后路组(41例),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单纯前路组(38例),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前路联合组(33例),后路钉棒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术前、术后常规支持和抗结核治疗,并定期随访,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变化、结核活动、植骨块融合、神经功能恢复和畸形矫正情况,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单纯后路、单纯前路、后前路联合三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50±22) min,(140±18) min,(180±18) min,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均在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术前生存质量总评分得分低(55.54±9.23),经过外科+药物治疗后,生存质量总评分85.42±9.98,躯体维度、心理维度及社会维度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术后脊髓损伤ASIA分级、腰骶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复发3例,内固定松动2例,断裂1例,经再次手术痊愈,植骨融合。 结论 腰骶部结核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大,外科干预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积极手术治疗可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分析患者MRI、CT特点,根据病灶位置选择病灶清理的手术入路,根据骨性结构破坏程度和解剖特点,合理选择有效内固定,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Ⅰ期经椎弓根入路行结核病灶清除椎弓根固定加RBK混合链霉素填充植骨治疗老年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17年7月采用Ⅰ期经椎弓根病灶清除后路固定和OSTEOSET~(R)RBK混合链霉素植骨术进行治疗的20例老年胸椎或腰椎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62~83(72.4±6.9)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 stry残疾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临床疗效评估,根据X线观察病变节段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和病灶区骨生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60.9±23.8) min,术中出血量为(317.9±112.7) ml。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窦道及切口延迟愈合。脊柱结核完全治愈,Frankel分级有1个或多个等级的改善。VAS评分由术前的7.50±1.15下降到术后12个月的1.70±1.39(P0.05)。ODI由术前的(92.50±1.17)%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12.80±0.89)%(P0.05)。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的(24.2±1.6)。下降到术后12个月的(8.3±0.7)。(P0.05),脊柱后凸畸形得到明显纠正。所有病例填充植骨区达到骨性融合,无骨不连和器械断裂并发症。结论:Ⅰ期经椎弓根病灶清除后路椎弓根固定加RBK混合链霉素填充治疗老年脊柱结核适用于一般情况较好、椎体破坏较轻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孙观荣  韩雷 《中国骨伤》2014,27(2):97-100
目的:观察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强化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椎体强化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胸腰椎骨折患者18例(24个椎体),男11倒,女7例;年龄52-76岁,平均62.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8h~7d,平均4.2d。依据Denis分型:压缩型12例,爆裂型6例。骨折部位:T12 6椎,L1 9椎,L2 6椎,L3 3椎。对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椎体矢状面指数(sagittalindex,SI)、内固定失败情况及后凸畸形再发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6.5个月。手术时间80~130min,平均95min;术中出血量100-180ml,平均为145ml。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54.3±2.8、90.9±1.5、88.6±1.7;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7.8±2.5)°、(5.3±0.8)°、(6.3±1.4)°;SI分别为52.3±93.8、89.2±5.2、86.4±4.5。术后3d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与术后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没有神经功能损伤、内固定失败及后凸畸形发生。结论: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伤椎强化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失血量少,可完整保留脊柱后方复合体结构,同时可有效恢复伤椎前中柱的力学强度,防止内固定失败和椎体再发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创通道下节段间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并自体髂骨植骨治疗青年L5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9月接受节段间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并自体髂骨植骨治疗的22例青年L5峡部裂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患者腰痛改善情况。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6、9和12个月均行腰椎正侧位、动力位、双斜位X线检查,术后6、9和12个月复查腰椎矢状位CT重建,评价峡部植骨融合情况及腰椎活动度。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13.2个月。22例患者共44处峡部裂,39处植骨融合,植骨融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10.7个月;3例单侧未融合,1例双侧未融合,植骨融合率为88.6%。腰痛VAS评分,术前为(7.00±0.84)分,末次随访时改善至(1.20±0.81)分。术前、术后6个月、内固定器取出后的L5/S1椎间活动度分别为10.3°±2.4°,8.7°±3.0°和9.5°±2.8°。结论微创通道下节段间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并自体髂骨植骨治疗青年L5峡部裂,避免了常规开放手术对椎旁肌的广泛剥离,可促进患者早期恢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单纯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下腰椎不稳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评价椎弓根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在治疗下腰椎不稳症中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对27例腰椎不稳的患者行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加单纯后路或前路椎体间自体髂骨骨融合术,其不稳节分别在L3,4,L4,5和L5S1。手术指征以临床症状,体征为主,结合与临床相一致的影像学检查。结果:27例患者随访10-44个月平均21.9个月,本组除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的神经根牵拉症状外,其余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恶化,病情均获不同程度减轻,随访期间椎体间植骨骨性愈合,无椎间高度及复位丢失,无其它远期并发症出现。结论:椎弓根内固定加后路单纯椎体间植骨融合,能提供稳定的生物力学环境,促进椎体间植骨融合,骨性愈合率高,固定牢靠,且经济费用较后路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器等有所降低,适用于治疗腰椎不稳定。  相似文献   

19.
田观明  韩雷 《中国骨伤》2016,29(7):588-592
目的 :探讨经皮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经皮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龄55~72岁,平均62.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8 h~9 d,平均4.5 d。依据Denis分型:压缩型35例,爆裂型13例。骨折部位:T_(11)9椎,T_(12)15椎,L_1 14椎,L_2 7椎,L_3 3椎。观察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椎体矢状面指数(SI)随访期间内固定失败情况及后凸畸形再发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2.5个月。手术时间60~140 min,平均85 min;术中出血量50~100 ml,平均为75 ml。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年时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56.4±2.6)%、(91.2±1.6)%、(86.9±3.2)%;局部后凸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6.6±3.2)°、(6.2±1.0)°、(6.8±1.5)°;SI分别为(51.6±4.2)%、(90.2±5.9)%、(88.7±4.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acle,VAS)分别为7.6±1.2、2.8±1.9、1.1±0.4。术后3 d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年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生神经功能损坏、内固定失败及后凸畸形再发。结论:经皮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创伤小,同时可有效恢复脊柱正常生理负荷传导,防止内固定失败和椎体再发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20.
皮质骨轨迹螺钉技术在老年腰椎结核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小樟  石仕元  郑琦  朱博  金阳辉  郑铭锋 《中国骨伤》2018,31(11):1012-1016
目的:探讨老年腰椎结核Ⅰ期行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技术联合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支撑植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采用CBT螺钉技术联合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治疗的22例腰椎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73.3±7.1)岁。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5例,D级6例,E级9例。对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ESR)、Frankel分级进行分析,并观察手术并发症、内植物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8.7±4.6)个月。有2例患者术后3个月发现前路手术对侧腰大肌脓肿增大,行B超定位下置管引流后治愈。余20例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及脊柱结核复发。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5例,E级14例。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17.68±3.86)°减少至(4.77±2.47)°;VAS评分由术前的(6.95±2.26)分减少至末次随访时的(2.18±1.59)分;ESR由术前的(47.14±20.85) mm/h降至末次随访的(16.77±11.42) mm/h。X线、CT检查均提示已骨性愈合,平均融合时间为(4.9±1.2)个月。结论:采用Ⅰ期皮质骨轨迹螺钉技术联合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支撑植骨治疗老年腰椎结核是较为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