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不同发育阶段的体外连续培养和取自感染夜猴的恶性疟原虫无性红内期经代谢标记后进行蛋白抗原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用的恶性疟原虫Uganda-Palo-Alto株已在体外连续培养8年以上。俟原虫血症达3~5%时,在含20%人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内加4mM秋水仙硷培养24小时,每5小时用不含秋水仙硷的培养基更换一次,48小时可完成体外培养原虫的同步化。每一种主要含环状体、滋养体及裂殖体的同步化培养基用~3H-异白氨酸按1.0mCi:0.5ml压积红细胞的比率进行代谢标记。另以同株恶性疟原虫感染夜猴,俟原虫血症达25~30%时采血,以RPMI-1640洗3次,过纤维素  相似文献   

2.
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体外连续培养于1976年获得成功。1977年,使用只换培养液而不加红细胞的培养方法,获得了形态上成熟的配子体,在pH8.0的胎牛血清中,可见到小配子体出丝。1982年,用体外培养产生的配子体感染蚊,然后用其子孢子接种黑猩猩,感染获得成功。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的培养方法基本上与红内期无性体相同,一般使用RPMI1640培养基,补充10~15%人血清、0.2%碳酸氢钠和20~40mM两性离子缓冲液,但培养建立后,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再加入红细胞。虽然培养器材是各种各样的,其关键是在培养过程中保持温度和气体条件恒定。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次黄嘌呤或cAMP可增加配子体的产生,也有实验证明,cAMP对疟原虫有致死作用,不适用于诱导配子体产生。不同的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甚至同一分离株的不同克隆产生配子体的能力也有明显差异,一些可产生较高的配子体血症,另一些则不产生明显的配子体血症。恶性疟原虫配子体体外培养技木已广泛用于研究疟原虫有性体的发育过程、免疫学及抗疟药物。  相似文献   

3.
有关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的探索,始于Smalley(1976)~[1]。此后,Jensen (1979)~[2]、Sinden(1979)[3]等都证明配子体可从体外培养的无性体中分化出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目前已能体外培养出成熟的配子体。培养的配子体感染媒介按蚊,可在蚊体内发育为形态正常、具有感染性的成熟子孢子~[4-7]。下面仅就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的体外培养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综述如下。一、配子体的体外培养条件研究表明,使用Trager和Jensen(1976)~[8]培养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用不添加新鲜红细胞“静态培养”法培养 FCC—1株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的初步观察。结果表明,无性体密度下降后 d 2开始出现Ⅱ期配子体,d 7出现形态成熟的新月形 V 期配子体,配子体密度最高达0.42%。本文对影响配子体生居的有关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恶性疟原虫现在已能用人类红细胞进行长期的连续培养。所用培养基为加有人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在7%二氧化碳和1~5%氧(88%氮)的气压下孵育于38℃。从  相似文献   

6.
作者用几种增加或减少红细胞内、外游离钙技术,观察了钙在恶性疟原虫入侵人红细胞过程中的作用。实验用泰国恶性疟原虫T_9分离株的克隆T_(9/960)用Percoll进行等密度离心分离裂殖体,加入含10%人血清和A型人红细胞的RPMI-1640培养基中连续培养,经4h虫体再侵入新的红细胞后,残存的裂殖体用山梨醇溶解,如此反复3次使虫体培养同步化而获得纯化裂殖体。此外,以PBS洗涤红细胞  相似文献   

7.
以盐酸苯肼诱导的大鼠网织红细胞作靶细胞,用含10%大鼠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按常规蜡烛缸法体外培养红内期伯氏疟原虫。培养分5瓶:其中2瓶作连续培养;另3瓶,取其培养前和培养12、20和28h培养物制成电镜样本,作透射电镜观察。 连续培养的结果显示:除了第一个裂体周期疟原虫有明显增殖外,以后原虫率逐渐下降,一直维持在低水平。变性体增多,整个培养过程都常见未入侵的大量散在裂殖子和游离胞外的疟原虫以及明显破损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抗氯喹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株,观察其对氯喹和喹哌的抗性变化. 方法按Trager等常规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方法和Reckmann等分别进行体外连续培养和药效测试.结果所解冻培养的3虫株,在培养初期疟原虫生长细弱,且能产生配子体,并以低配子体率维持一定时间,随着配子体消失,疟原虫无性体健壮,繁殖良好;对药敏测定,3株疟原虫对氯喹皆具高程度抗性(分别为32、64和32 pmol/#);对喹哌也具抗性(分别为64、64和32 pmol/#),但连续培养一定时间后,对氯喹抗性程度逐渐下降,最后皆转变为敏感(分别为第1 70、110和第80 d).而对喹哌抗性则无变化.结论3株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不稳定,可能与原抗性程度不高和易逆有关.  相似文献   

9.
抗氯喹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及其抗性程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抗氯喹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株,观察其对氯喹和喹哌的抗性变化。方法 按Trager等常规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方法和Reckmann等分别进行体外连续培养和药效测试。结果 所解冻培养的3虫株,在培养初期疟原虫生长细弱,且能产生配子体,并以低配子体率维持一定时间,随着配子体消失,疟原虫无性体健壮,繁殖良好;对药敏测定,3株疟原虫对氯喹皆具高程度抗性(分别为32、64和32pmol/#);对喹哌也具抗性(分别为64、64和32pmol/#),但连续培养一定时间后,对氯喹抗性程度逐渐下降,最后皆转变为敏感(分别为第170、110和第80d)。而对喹哌抗性则无变化。结论 3株抗氧喹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不稳定,可能与原抗性程度不高和易逆有关。  相似文献   

10.
对于鸟疟原虫组织培养的成功,哺乳类疟原虫红细胞前期体外繁殖的失败,用昆虫组织培养孢子生殖阶段部分成功的方法,以及红内期疟原虫在体外短期培养的工作,新近均已有评述。这里只谈关于人类恶性疟原虫的体外连续培养法。此种原虫红细胞内期繁殖阶段的体外培养所需条件如下:一层薄的人类红细胞沉积层(如用1毫升的10%人红细胞悬液铺在  相似文献   

11.
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红内期的体外连续培养尚未取得理想的效果。本研究在Trager等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方法的基础上,对培养条件进行改进:将约氏疟原虫放在悬液系统培养仪的小室内,使用磁性搅拌器搅拌成悬液;每天更换培养基并向培养基中添加新的网织红细胞;37℃、5% CO_2培养箱内常规培养。每日取体外培养物尾静脉注射小鼠,第3天检查小鼠体内疟原虫感染情况。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24 h内,约氏疟原虫的原虫率增长至2.200%,呈小幅增长,但随后开始下降。第10天,未发现被感染的红细胞。第1~9天的体外培养物感染的小鼠均呈阳性,且第10天的体外培养物感染小鼠呈阴性。第1天体外培养物感染小鼠的原虫率最高,为54.960%。说明约氏疟原虫红内期的体外培养可以维持9 d,且体外培养的约氏疟原虫具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1976年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成功以后,人们利用这一技术又成功地培养了巾帽猴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豚尾猴疟原虫和诺氏猴疟原虫的红内期。但连续培养间日疟原虫的尝试始终没有成功。曾经用RPMI1640培养液蜡烛缸法培养间日疟原虫,观察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一种新的恶性疟原虫有性期特异性RNA基因的检测和初步鉴定。 恶性疟原虫NF54株的3D7A克隆体外培养获得无性血液期原虫和配子体,经CsCl超离心法制备其RNA,并按常规方法构建配  相似文献   

14.
在体外连续培养红内期食蟹猴疟原虫中,为获得较高密度的虫血,我们采用周肇西等[1]方法,对RPMI-1640培养液中加与不加维生素C(VitC)的培养进行了观察。材料和方法1 虫株 为越南引进的食蟹猴疟原虫虫株,液氮保存的虫血,经室温复苏备用。2 维生素C(A.R) 每ml培养液含60μg,新鲜配制。过滤除菌。3 培养方法分为VitC培养液组和无VitC培养液组。同时进行培养。于培养前与培养72h后,分别取虫血,制成薄血膜,用吉氏染色法计数104RBC中疟原虫数。结 果VitC培养液组1次培养食蟹猴疟原虫10瓶,无VitC培养液组1次培养该虫血8瓶。培养前两组…  相似文献   

15.
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连续培养于1976年获得成功后,目前已用这一技术连续培养几种猴疟原虫和伯氏疟原虫的红内期。本文介绍了培养成功所需的必要条件。某些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的配子体现已可从体外培养获得,这些配子体对蚊子具有感染性并能在蚊体内正常发育。体外培养伯氏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红外期分别于1981年和1983年获得成功,并得到了有感染性的裂殖子。体外培养疟原虫孢子增殖期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虽在理论上从配子体发育到子孢子期的体外培养应该是可能的,但目前进展仍不大。本文还就体外培养技术应用于疟原虫流行学研究进行了讨论,如监测药物抗性的发生及传播。同时对于应用这一技术进一步研究抗药性的遗传机理、抗原的生产、保护性免疫的测定和抗疟药的开发及筛选等作了评论。  相似文献   

16.
对Mons等的方法作些改进,建立了伯氏疟原虫的长期体外培养。这种培养可超过17~90天,并保持较高的原虫血症和增殖率。在所有的培养时期中,都能产生成熟的雌、雄配子体。这种伯氏疟原虫的长期体外培养法,为研究配子体形成过程提供了条件。培养基由Hepes、RPMI 1640、NaHPO_3、胎牛血清等成分组成,并加有新霉素,用Mons等创用的培养仪进行伯氏疟原虫ANKA株的体外培养,所不同的是:用大鼠红细胞取代原来的小鼠红细胞作为宿主细胞,还用下述方法来更新培养基,即在无菌条件  相似文献   

17.
恶性疟原虫在体外连续培养产生成熟配子体需8~17天。作者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体外培养所产生的配子体,其形态与体内产生的配子体一样。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连续发育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也与体内产生的配子体很相似。根据Hawking等细胞学分级法,作者将配子体产生过程分为5个阶段。第1阶段的配子体呈圆形,位于含虫泡内,泡膜紧贴于单原虫质膜,配子体寄生的红细胞无改变。  相似文献   

18.
一种便于现场测定恶性疟原虫抗药性的培养基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为了各地开展体外微量测定法调查恶性疟原虫的抗药性,研制了便于现场调查使用的培养基。将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用的RPMI1640完全液体培养基用安瓿封装,冰瓶贮存.可供现场50d内使用。该培养基的效果与冰冻干燥培养基相似,明显优于WHO培养基。  相似文献   

19.
恶性疟原虫配子体发生后,其未成熟配子体一般在内部器官中发育(主要在骨髓,其次在脾脏),并在无性体第一次出现后的7~12天,才能在周围血液中查到成熟的配子体。这对观察配子体各阶段的发育和研究药物对配子体发育的影响,常常带来很大困难。自从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获得成功后,除恶性疟原虫内期的研究迅速得到了发展外,恶性疟原虫配子体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成就。如恶性疟原虫在体外能够诱发形成配子体,并能发育成熟和感染蚊媒,以及由此产生的子孢子能成功地感染夜猴(Aotustrivirgatus)和黑猩猩(Pan troylodytes)。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RPMI-FSC活性培养液对培养的恶性疟原虫配子体增殖的诱导作用,咖啡因和调钙蛋白对诱导过程的影响,以及配子体在连续培养中进一步发育的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