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对比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ESTD)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效率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行ESTD或ESD治疗30例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对比2组在病灶开始标志至完整剥离时间(min)、剥离面积(cm2)、单位时间切除率(mm2/min)、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ESTD组与ESD组在病灶开始标志至完整剥离时间为[(53.20±11.82)vs(74.20±21.64)]min、剥离面积[(10.33±2.56)vs(7.19±4.12)]cm2、单位时间切除率[(20.17±5.89)vs(9.80±4.81)]mm2/min,剥离的最长径向[(5.4±1.8)vs(3.8±1.6)]cm,2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均为100%,一次性完整切除率(ESTD/ESD)为93.3%vs86.7%。ESD组3例术中出血、1例穿孔,ESTD组无出血、穿孔等;ESTD组术后5例狭窄,ESD组3例狭窄。结论ESTD与ESD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措施。对于食管大面积的病变,可优先选择ESTD治疗;ESTD具有操作时间短、剥离速度快、剥离面积大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46例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统计评估ESD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概率.结果 46例患者术后出血2例(4.3%),穿孔1例(2.2%),食管狭窄3例(6.5%).结论 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安全、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是否安全及其预后效果。方法:2008年8月到2011年8月期间共89例患者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均通过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收集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和相关病史资料,分析本组患者ESD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和远期疗效。结果:随访89例,随访成功率100%。89例患者包括食管早期癌16例,食管高级别内瘤变38例,食管低级别内瘤变35例。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93.3%(84/89),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为92.1%(82/89);术中穿孔2例,予以术中内镜下修补术;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均予保守治愈;3例发生食管狭窄。共对89例患者情况进行随访;ESD术后3年内病变再发1例,总复发率1.1%;随访时间10~58(36.3±21.2)个月,3年内死亡2例,3年生存率97.8%。结论: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可以选择ESD,该方法安全性较高并且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外科手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ESD组(34例)和外科手术组(30例),分别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普通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ES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82.7±18.1)min和(9.36±3.7)d,明显短于外科手术组的(197.7±24.6)min和(19.8±5.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0%、97.1%和97.1%,与外科组的100.0%、96.7%和96.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7%,明显低于外科手术组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出现原发病灶复发及转移.结论 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更好、术后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早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食管早癌行ESD治疗的110例患者临床资料,对疗效、并发症及生存率进行评估。结果:110例患者均成功地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手术时间(20~420)min,平均(78±32)min,切除病变直径(0.8~10.0)cm,平均(3.2±2.8)cm。整块切除率96.4%(106/110),治愈性切除率92.7%(102/110)。术后共出现出血3例,穿孔3例,肺部感染2例,食管狭窄9例。术后4例患者出现复发,行第二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3年生存率100%,5年生存率95.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4):349-351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6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23例接受ESD治疗的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治疗组,另23例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灶大小、平均手术时间、病灶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组病灶平均直径、平均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诊治食管早癌(EEC)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经普通内镜检查及活检确诊为EEC及癌前病变的患者6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患者术前常规行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NBI-ME)及超声内镜检查(EUS)明确病变范围、深度,所有患者均采用ESD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特征、ESD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及术前术后病理一致性.结果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术,整块切除率达到100%,结合术后病理结果完全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达到92.06%,术前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率为65.08%,低估率为28.57%,高估率为6.35%,两者存在一致性(Kappa=0.221,P=0.010).所有患者均无术后出血、穿孔等相关并发症,仅2例(3.17%)患者出现术后狭窄情况,1例行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后缓解,另1例轻度狭窄无需内镜干预.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1年常规复查胃镜,随访1例术后1年复发,二次ESD成功治疗、并再次随访1年未见复发.所有病例随访均未见局部残留及远处转移.结论 采用ESD诊治EEC及癌前病变,可一次性安全、有效地完整切除病灶,并获得整体标本,提高病理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表浅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长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ESD治疗的66例表浅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评价ESD治疗表浅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结果:66例患者共切除73处病变,术中发生穿孔1例,贲门黏膜撕裂1例,出血5例,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短期预后,评估ESD治疗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接受ESD治疗的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ESD治疗情况、切除标本的组织学病理结果、随访结果等.结果 病变的大小、周长、浸润深度、切缘情况与淋巴血管浸润(LVI)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变周长和浸润深度是影响LVI的独立危险因素.ESD治疗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病灶的整块切除率为100.00% (328/328),完全切除率为94.51%(310/328),治愈性切除率为89.33% (293/32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迟发性出血0.75%,食管狭窄4.49%,无一例患者发生穿孔.术后总体复发率为0.75%(2/267).共有23例患者在术后追加了手术或辅助治疗,A组(pCurA)术后没有追加任何治疗,B组(pCurB)以追加放疗为主,C组(pCurC)以追加外科手术为主.结论 对于浸润深度不超过SM1且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ESD安全、有效,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病变周长≥3/4或浸润深度较深的患者是发生LVI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术前评估中应加以重视.在术后评估中,对于pCur A或pCur B的患者应密切随访,而pCur C的患者应积极追加手术或者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ESD、EMR在治疗胃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治疗胃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给予观察组患者ESD疗法进行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EMR疗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数据及术后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病灶直径、术中出血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穿孔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一次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胃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过程中,采用ESD疗法虽手术耗费时间长,但患者的病灶直径、术中出血率、一次切除率及复发率均优于EMR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消化道肿瘤是我国常见的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疾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化道肿瘤被早期发现。消化内镜在其早期诊断与治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地地位。近年来,一些新型辅助内镜,如超声内镜、放大内镜、电子染色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已用于早期食管、胃肠肿瘤的辅助诊断,使得我们对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内镜下表现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此外,多种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如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等也逐渐应用于临床。这些新技术在减少组织损伤的同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但在早期消化道肿瘤的诊治方面仍面临一些新问题,如怎样准确判断病变深度、评估淋巴结转移风险、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病理学分型及标本切缘处理的规范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消化科医师、内镜临床医师及病理科医师等共同努力。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一些新型的小分子物质(Micro-RNA)已被证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临床疗效及预后相关,或许在未来能协助我们早期诊断消化道肿瘤。总之,只有结合内镜、影像学及病理学等多种检查措施,积极开展消化内镜新技术,消化道肿瘤才能更早期地获得诊断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和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比较ESD与传统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费效比。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该院住院部收治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为30例,研究组采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对照组采用传统外科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病变处完全切除率为86.67%(26/30),对照组患者的病变处完全切除率为93.33%(28/30),两组患者病变处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出血﹑食管反流﹑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粘膜下剥离术较传统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一定程度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陈祝勇 《医学综述》2014,20(20):3818-3819
目的探究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经内镜下治疗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将泰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5例消化道癌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镜下黏膜剥脱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对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25例患者病变部分全部被切除,其中采用EMR切除病灶总计10例、采用ESD分片切除总计3例、采用ESD完整切除病灶总计12例。EMR手术时间3356(40.3±4.8)min,ESD手术时间4756(40.3±4.8)min,ESD手术时间47150(80.3±9.1)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例胃息肉、5例胃早癌、6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0例结肠息肉。25例患者经过EMR与ESD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6.00%(24/25),出血率为12.00%(3/25),穿孔率为8.00%(2/25),出血患者与穿孔患者给予积极的处理皆效果良好。25例患者皆进行6150(80.3±9.1)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例胃息肉、5例胃早癌、6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0例结肠息肉。25例患者经过EMR与ESD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6.00%(24/25),出血率为12.00%(3/25),穿孔率为8.00%(2/25),出血患者与穿孔患者给予积极的处理皆效果良好。25例患者皆进行612个月随访,随访复发率为0%。结论对于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采用ESD与EMR治疗能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复发率较低,而且对于病理评估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到2014年8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214例胃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评估、病理特征、ESD治疗及术后随访等情况.结果 214例患者术前评估中,接受内镜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检查者67例(31.3%),NBI联合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检查者39例(18.2%),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者50例(23.4%),CT检查者50例(23.4%),活组织检查者192例(89.7%).214例病灶术后病理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84例(39.2%)、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5例(25.7%)、高分化癌45例(21.0%)、中分化癌19例(8.9%)、低分化癌11例(5.1%).ESD整块切除率为96.3%,完整切除率为92.1%;ESD手术时间为14~290 min,平均(59.9±49.6)mim术中大出血2例(0.9%),术中穿孔2例(0.9%);术后延迟出血5例(2.3%),术后复发5例(2.3%),无患者发生术后延迟性穿孔.结论 ESD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但应进行完善的术前评估以避免不必要或过度的ESD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是监测术后病灶残留与复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86例行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接受ESD治疗,观察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ESD治疗后出血发生情况,并统计病人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ESD治疗后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86例经ESD治疗病人中,16例病人发生出血(18.60%);70例病人未出血,占81.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部位为贲门-胃底(OR=3.714,95% CI=1.252~10.909)、肿瘤大小≥ 3 cm(OR=3.802,95% CI=1.538~9.646)、病理类型为早期癌(OR=2.746,95% CI=1.133~6.867)是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结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经ESD治疗出血与病变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有关,肿瘤越大、病变位于贲门-胃底和早期胃癌治疗时更容易发生出血。  相似文献   

16.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逐渐成为一种切除消化道癌前病变与早癌的一种标准微创治疗手段。使用黏膜下注射让黏膜隆起便于切除,有效的黏膜下注射可以减少EMR/ESD的并发症。随着癌前病变与早癌检出率的升高,用于EMR/ESD的技术也在不段完善和提高。现从EMR/ESD的发展对一些新型的黏膜下注射材料进行归纳与阐述,以便寻找理想的黏膜下注射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早期结直肠癌患者91例,其中42例患者接受EMR治疗(EMR组),49例患者接受ESD治疗(ES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不同直径病灶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和残留率.结果 EMR组的总体手术时间、病灶直径≥2.0 cm患者和<2.0 cm患者的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SD组(P<0.05);ESD组直径≥2.0 cm病灶的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5);EMR组的术后复发率和残留率均明显高于ESD组(P<0.05).结论 对于早期结直肠癌病灶直径≥2.0 cm的患者,ESD治疗效果更好,但其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且存在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风险,临床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