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背景:树突状细胞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成熟树突状细胞激活免疫应答,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则倾向诱导免疫耐受。目的:探讨鼠CD1d分子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以及在此过程中细胞因子的参与机制。方法:利用vIL-10转染的BALB/c小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体外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脂多糖刺激成熟,经抗CD1d(anti-CD1d)干预。观察培养后的细胞表型、细胞因子表达。为探明CD1d分子在异体T细胞存在下的免疫作用,进行不同实验条件的初次、再次混合淋巴细胞培养(1stMLC、2ndMLC),观察T细胞增殖、细胞因子表达。结果与结论:Anti-CD1d的干预降低了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异体T细胞的能力,anti-CD1d干预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致敏异体T细胞后其免疫功能低下;anti-CD1d干预在异体T细胞存在时影响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功能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抑制白细胞介素12的分泌,加强白细胞介素10的分泌。  相似文献   

2.
背景:沉默树突状细胞发育成熟的关键基因核因子кB/RelB可构建新型致耐受树突状细胞? 目的:探讨RelB shRNA转染小鼠骨髓树突细胞的生物免疫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白细胞介素4联合诱导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慢病毒载体将RelB shRNA转染致小鼠骨髓树突细胞后,分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脂多糖刺激成熟、RelB基因沉默及脂多糖刺激RelB沉默的4组树突状细胞进行观察.结果:体外培养第 6 天脂多糖刺激组细胞表面可见大量细长的类似树枝的突起,其他3组细胞形态特征相似,呈圆形、皱缩状态,这3组细胞表面MHC-II类分子、CD86和CD40分子表达水平相当,但低于脂多糖刺激组;3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均较脂多糖刺激组显著降低(P < 0.01);RelB基因沉默的树突状细胞分泌Th1细胞因子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的能力较低,分泌Th2白细胞介素10和白细胞介素4的能力较高(P < 0.01),Th1/Th2细胞因子的比例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类似.说明RelB shRNA经慢病毒转染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后,在细胞形态、表面分子表达、免疫学功能等方面均具有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相似的特点,且不能被脂多糖刺激成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钙离子载体能否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及其抗肿瘤免疫。方法:选择2004-01/09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血液科住院的初诊或复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7例。分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在体外给予钙离子载体100μg/L培养3-5d(钙离子载体组),或1000U/mL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0U/mL白细胞介素4和500U/mL肿瘤坏死因子α培养7-10d(组合细胞因子组)。通过细胞形态的观察及细胞免疫表型的检测鉴定树突状细胞,用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实验及细胞毒实验检测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结果:①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变化:钙离子载体组及组合细胞因子组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均可获得具有典型树突状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的成熟树突状细胞,但钙离子载体组诱导的树突状细胞表面CD80,CD86,CD83,CD40,CD54等分子的表达较组合细胞因子组明显增高。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胞毒性T淋巴细胞活性:钙离子载体组所诱导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刺激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及激发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活力比组合细胞因子组强。结论:钙离子载体能高效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成树突状细胞,比组合细胞因子诱导分化的树突状细胞功能更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建立简单经济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比较不同成熟状态下树突状细胞生物免疫学特性的变化。 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6在南方医院检验医学中心完成。①取C57B/L小鼠骨髓细胞作为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将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分成两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诱导);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脂多糖),每天光镜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情况。第6天收集细胞,其形态采用电镜观察。②两组树突状细胞表型分析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③取BALB/c小鼠脾脏细胞,分离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用两组树突状细胞作为刺激细胞。按刺激细胞与反应细胞1∶5,1∶10,1∶20,1∶40的比例混合培养,并用T细胞悬液作阴性对照,观察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情况。 结果:①树突状细胞培养的光镜观察: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多为圆形,少量菌幕样突起;脂多糖刺激后,树突状细胞呈悬浮状态,表面较多细长突起。②树突状细胞电镜观察结果:扫描电镜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皱褶和较少的毛刺;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大量树枝状细长突起。透射电镜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形态较规则,突起较少,胞浆内有许多吞饮泡及多泡体;成熟树突状细胞形态不规则,胞内囊泡结构减少,细胞器较丰富,细胞核偏向一侧,表面有细长树枝状突起。③各组树突状细胞表型分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中度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低水平表达CD40,CD86和CD25;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高度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高水平表达共刺激分子。④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只能轻度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成熟树突状细胞能够刺激T细胞大量增殖。 结论:采用重组小鼠粒-巨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联合诱导骨髓前体细胞可在体外培养出大量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低表达共刺激分子,体外诱导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较弱,呈现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特性,有望应用于移植排斥反应及或自身免疫疾病的生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基于手法筛选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建立简单经济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比较不同成熟状态下树突状细胞生物免疫学特性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6在南方医院检验医学中心完成.①取C57B/L小鼠骨髓细胞作为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将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分成两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诱导);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脂多糖),每天光镜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情况.第6天收集细胞,其形态采用电镜观察.②两组树突状细胞表型分析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③取BALB/c小鼠脾脏细胞,分离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用两组树突状细胞作为刺激细胞.按刺激细胞与反应细胞1:5,1:10,1:20,1:40的比例混合培养,并用T细胞悬液作阴性对照,观察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情况.结果:①树突状细胞培养的光镜观察: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多为圆形,少量菌幕样突起;脂多糖刺激后,树突状细胞呈悬浮状态,表面较多细长突起.②树突状细胞电镜观察结果:扫描电镜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皱褶和较少的毛刺;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大量树枝状细长突起.透射电镜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形态较规则,突起较少,胞浆内有许多吞饮泡及多泡体;成熟树突状细胞形态不规则,胞内囊泡结构减少,细胞器较丰富,细胞核偏向一侧,表面有细长树枝状突起.③各组树突状细胞表型分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中度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低水平表达CD40,CD86和CD25;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高度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高水平表达共刺激分子.④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只能轻度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成熟树突状细胞能够刺激T细胞大量增殖.结论:采用重组小鼠粒-巨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联合诱导骨髓前体细胞可在体外培养出大量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低表达共刺激分子,体外诱导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较弱,呈现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特性,有望应用于移植排斥反应及或自身免疫疾病的生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背景:诱导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被认为是最终克服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关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诱导免疫耐受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关注。目的:观察他克莫司处理的供者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对大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影响,分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途径。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材料:实验于2006-04/2006-1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以45只Wistar大鼠为供体,45只SD大鼠为受体,行颈部心脏移植45例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5例次,进行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对照组、未经他克莫司处理组及他克莫司处理组移植前7d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供者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和他克莫司处理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分别测定移植后SD大鼠与Wistar大鼠及第3品系Lewis大鼠的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受体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心肌病理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γ-干扰素含量变化。结果:①未经他克莫司处理组大鼠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他克莫司处理组大鼠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进一步延长(P<0.05)。②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结果显示为供者特异性。③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含量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代表Th1的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水平明显降低,代表Th2的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增高。结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能够诱导同种异体大鼠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他克莫司处理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能够加强这种免疫耐受,且这种耐受是供者特异性的。其可能主要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应答类型(Th1至Th2的免疫偏移)、诱导调节性T细胞和诱导T细胞失能等途径来参与免疫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钙离子载体能否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及其抗肿瘤免疫。方法:选择2004-01/09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血液科住院的初诊或复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7例。分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在体外给予钙离子载体100μg/L培养3~5d(钙离子载体组),或1000U/mL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0U/mL白细胞介素4和500U/mL肿瘤坏死因子α培养7~10d(组合细胞因子组)。通过细胞形态的观察及细胞免疫表型的检测鉴定树突状细胞,用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实验及细胞毒实验检测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结果:①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变化:钙离子载体组及组合细胞因子组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均可获得具有典型树突状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的成熟树突状细胞,但钙离子载体组诱导的树突状细胞表面CD80,CD86,CD83,CD40,CD54等分子的表达较组合细胞因子组明显增高。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胞毒性T淋巴细胞活性:钙离子载体组所诱导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刺激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及激发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活力比组合细胞因子组强。结论:钙离子载体能高效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成树突状细胞,比组合细胞因子诱导分化的树突状细胞功能更强。  相似文献   

8.
背景: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 ccells,DC)可以诱导免疫耐受形成,在器官移植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目前采用的诱导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方法仍存在一些不足,寻求新的诱导方法十分必要。目的:观察丁酸钠对人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成熟状态和免疫学功能的影响。设计:观察对比,体外细胞学实验。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材料:人外周血样品取自中山大学身体健康的大学生志愿捐献者(年龄20—23岁),共5份,每份100mL,均在献血后2h内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分离。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3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完成。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诱导成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②诱导6d后,加入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丁酸钠1mmol/L诱导,以促成熟因子脂多糖1mg/L为对照;设不加促成熟因子为空白对照组。③在诱导0d时加入丁酸钠,6d时加入脂多糖再次刺激。主要观察指标: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FITC标记的Dextran检测DC内吞能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2分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①DC形态:在丁酸钠作用下,DC聚集现象明显减少。②细胞表型检测结果:丁酸钠促成熟组常规方法诱导的未成熟DC的CD80,CD83,HLA-DR表达均低于脂多糖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采用丁酸钠法诱导的未成熟DC,在第6天时加入促成熟因子脂多糖后CD80,CD83,HKA-DR表达仍处于低水平。③DC内吞能力:常规方法诱导的未成熟DC,用LPS诱导成熟后,其内吞能力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和丁酸钠促成熟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采用丁酸钠法诱导的DC,其内吞能力最强,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④DC分泌白细胞介素12:常规诱导法用LPS诱导DC成熟后的白细胞介素12分泌水平高于对照组、丁酸钠促成熟组及丁酸钠诱导法,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⑤DC诱导的MLR:常规诱导法用LPS诱导的成熟DC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丁酸钠促成熟组及丁酸钠诱导法,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丁酸钠可以抑制DC成熟,稳定诱导未成熟DC生成,该DC不能被促成熟因子激活,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方面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成熟状态的树突状细胞在调节机体Th1/Th2免疫应答的不同作用,建立体外淋巴细胞反应的调节模型。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4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完成。利用小鼠的骨髓细胞体外培养树突状细胞,将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分成两组,一组在培养结束前18h加入脂多糖刺激其成熟(以下称成熟树突状细胞组);一组不加入脂多糖刺激,使其保留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特性(以下称未成熟树突状组)。两组分别与同种异型T细胞混合培养,检测各组体外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2的水平,以及混合培养上清中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以及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结果:①树突状细胞培养的情况: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骨髓前体细胞在培养板中的生长情况良好,细胞大量增殖,到第6天收获,每2只小鼠的骨髓细胞可得到(1.0~2.0)×107个树突状细胞,完全能够满足实验的要求。②白细胞介素的水平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而升高(P<0.01)。在加入脂多糖刺激后,成熟组树突状细胞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2的水平高于未成熟组[(903.07±29.47)ng/L,(238±23.56)ng/L]。③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上清中,未成熟组树突状细胞的培养上清中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2含量低于成熟组树突状细胞的培养上清[(763.12±101.67),(1421.06±182.95)ng/L;(133.15±13.55),(236.15±14.22)n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未成熟组树突状细胞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0的含量略高于成熟组[(90.65±11.31),(78.76±10.78)ng/L;(97.34±7.33),(93.13±8.60)n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不同成熟状态的树突状细胞通过分泌不同水平的细胞因子来调节机体Th1/Th2免疫应答,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少量分泌白细胞介素12,诱导机体向Th2型反应偏倚;成熟树突状细胞分泌大量的白细胞介素12,诱导机体向Th1型反应偏倚。胞介素1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当归多糖对乙肝病毒转基因小鼠树突状细胞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取当归多糖处理和未处理的转基因小鼠脾脏来源的单个核细胞,以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培养诱导树突状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MTT法检测其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IL-12、r-IFN水平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当归多糖处理组小鼠树突状细胞的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86)表达水平、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因子产生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当归多糖可以促进乙肝病毒转基因小鼠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上调其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增强了其促淋巴细胞细胞增殖和分泌IL-12、r-IFN的能力,加强其抗原递呈能力,诱导细胞免疫反应,在乙肝病毒转基因小鼠抗病毒免疫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表型、免疫功能和分泌细胞因子的特性。方法:从2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和10例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培养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的表面标志CD80和CD86的表达。用3H-TdR掺入法检测DC诱导混合性淋巴细胞反应(MLR)的能力。并用ELISA方法检测MLR中细胞因子IL-12的分泌水平。结果: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组的DC细胞CD80、CD86的表达率较正常人组高(P0.05),诱导MLR的能力也较强(P0.05),MLR中细胞因子IL-12的分泌水平也较高(P0.05)。结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亢进,免疫刺激能力也较高。  相似文献   

12.
CD11c是主要分布于髓样细胞表面的一种跨膜糖蛋白,与炎症反应、免疫应答以及免疫细胞的活化、转化和增殖等一些重要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CD11c+细胞在各种炎症性皮肤病的真皮层血管周围、淋巴结内大量聚集提示CD11c+细胞不单纯是由局部细胞产生的,很可能是是由其他细胞产生并通过全身的淋巴-血液循环运输到炎症部位并参与皮肤局部炎症反应的。CD11c+细胞的这种参与作用又与T细胞(Th1/Th2/Th17)、角质形成细胞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CD11c+细胞可通过影响T细胞的分化来参与皮肤炎症反应。皮损处不同表型CD11c+DCs的激活是决定特应性皮炎向Th2/Th1免疫应答发生的关键。银屑病皮损处CD11c+DCs可以诱导活化的Th1/Th17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INF-γ/IL-17。角质形成细胞通过表达人胸腺间质淋巴细胞生产素, 可以激活CD11c+DCs, 进而诱导Th2型免疫应答的发生。另一方面,CD11c+DCs通过分泌IL-36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进一步作用于角质形成细胞使其过度增生从而加剧皮炎反应。   相似文献   

13.
高银杰  李捍卫  董宁 《中国临床康复》2009,(53):10521-10524
目的:就CD4^+辅助性T细胞(Th)及其细胞因子与移植免疫状态的关系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资料来源:由第一作者进行检索。检索时限及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1970-01/2008-12,万方医学网1998-01/2008-12,中国医院知识仓库1998-01/2008-12。英文检索词为"liver transplantation,rejection,immune tolerance,T helper lymphocytes,Th1 cells,Th2cells";中文检索词为"肝移植,排斥反应,免疫耐受,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细胞,Th2细胞"。资料选择:纳入描述肝移植后免疫状态及辅助性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作用的文献,排除综述文献及重复研究类文章。结局评价指标: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相关文献查找全文,纳入36篇。其中有关辅助性T细胞及移植后免疫状态研究背景的文献3篇,有关Th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移植免疫中作用的文献22篇,有关Th细胞及其细胞因子与移植免疫关系的文献11篇。结果:Th细胞是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的一类重要调节性细胞,具有辅助体液和细胞免疫的功能,Th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肝移植免疫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Th1/Th2的平衡与肝移植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Th1细胞因子分泌增加可致肝脏排斥反应,当Th1/Th2向Th2偏移,易发生免疫耐受反应。结论:迄今为止,Th1/Th2转换与移植免疫关系的研究只停留在实验水平,如何将其学说应用于临床实践,通过检测和调整细胞因子等方法来确定机体的免疫状态,调节Th1/Th2的分化,从而诱导宿主的特异性免疫耐受应该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如何,目前了解甚少。目的:观察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对淋巴细胞增殖、细胞亚群和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以了解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分离培养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分别成骨、成心肌细胞诱导,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鉴定。分离培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按不同浓度(1:1,1:10,1:100)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并添加植物血凝素刺激,同时设立对照组,3d后收集上清。结果与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淋巴细胞共培养后检测3种浓度组淋巴细胞的A值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其中1:1浓度组最低(P〈0.05):CD4+CD25+Tregs亚群比例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且1:1浓度组最高;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Y-干扰素水平明显减低,但白细胞介素10水平升高,且具的一定的浓度依赖性(P〈0.05)。提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能明显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增加CD4+CD25+Tregs亚群数量,以及改变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对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s)成熟及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探讨米非司酮作为紧急避孕药的免疫学机制。方法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在体外经GM-CSF、IL-4培养6d诱导分化为未成熟DCs,加入1800 nmol/L米非司酮继续培养48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ELSIA检测DCs培养上清液中IL-12p70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s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米非司酮处理后的DCs,其细胞表面HLA-DR及CD83分子表达上调(t分别=15.23、7.63,P均<0.05),IL-12p70分泌增加(t=12.62,P<0.05),且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9.12、13.24、6.78,P均<0.05)。结论米非司酮能诱导人外周血来源DCs成熟,促进DCs诱导的免疫应答启动。  相似文献   

16.
The function of dendritic cells (DCs),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that can initiate and regulate cellular and humoral responses, is highly influenced by their level of maturation. Immature DCs may be harmful in anti-tumor immunotherapy, because they can induce immunotolerance rather than immunostimulation.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sought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culture conditions for obtaining fully mature DCs. When DCs were cultured in agonistic anti-CD40 monoclonal antibody-immobilized plates, they showed a higher expression of the maturation marker CD83 than DCs cultured without CD40 ligation or those cultured in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anti-CD40 monoclonal antibody. In addition, when interferon-gamma (IFN-gamma) was added to the medium, additive up-regulation of CD83 expression was observed. These DCs treated with both maturation signals showed a higher secretion of interleukin-12. To evaluate the capacity of antigen presentation, specific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were generated using autologous DC pulsed with a human lymphocyte antigen-A24-restricted peptide epitope derived from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Interferon-gamma-secreting CD8+ T cells were analyzed by flow cytometry using the cellular affinity matrix technology. Dendritic cells, matured with CD40 ligation and IFN-gamma, were more efficient at eliciting an antigen-specific T-cell response in vitro than DCs stimulated with anti-CD40 monoclonal antibody or IFN-gamma alone. A cytotoxicity assay using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expressing tumor cell lines also showed that DCs matured with both signals were more efficient at inducing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DC culture in an anti-CD40 monoclonal antibody-immobilized plate in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IFN-gamma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DC maturation and may be optimal for eliciting an antigen-specific T-cell response without the need for CD4+ T-helper epitopes.  相似文献   

17.
背景:树突状细胞因其强大的抗原提呈能力而在机体抗肿瘤作用的中心地位逐渐受到重视,但如何能有效获得足够数量有功能的树突状细胞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尤其是有关低毒免疫调节剂的报道较少。目的:观察草分支杆菌F.U.36(乌体林斯,Utilins)对人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方法:应用Ficoll-Hypaque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别用乌体林斯,细胞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细胞因子联合乌体林斯进行干预,并以RPMI-1640培养液诱导培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对照组,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并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情况及形态。培养第9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人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表型CD1a及MHC-Ⅱ分子HLA-DR的变化,并将细胞涂片行瑞氏-姬姆萨染液染色,油镜下观察摄片。结果与结论:除对照组外,实验各组均得到高表达CD1a及HLA-DR的典型树突状细胞。乌体林斯组CD1a及HLA-DR阳性细胞比例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低于细胞因子组(P〈0.05),联合组HLA-DR阳性细胞比例高于细胞因子组(P〈0.05)。结果提示,草分支杆菌F.U.36(乌体林斯)不仅能促进脐血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还能协同细胞因子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  相似文献   

18.
The prevalence of asthma continues to increase. Asthma is caused by a Th2 cell-driven immune response. Its optimal treatment remains a challenge, and a sufficient immunotherapeutic approach to treating asthma has yet to be found. Using a murine asthma model, we show that a single injection of an anti-CD137 (4-1BB) mAb prevents the development of airway hyperreactivity, eosinophilic airway inflammation, excessive mucus production, and elevated IgE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of 7 weeks. Most importantly, even established disease is completely reversed by anti-CD137 mAb administration. The prot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markedly reduced Th2 cytokine production and increased secretion of the Th1 cytokine IFN-gamma. While B lymphocytes are partly depleted, the number of CD8+ T cells is increased. Blockade of IFN-gamma and depletion of CD8+ T cells during treatment with anti-CD137 mAb reduces in part but does not abrog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CD137 mAb. In contrast, CD137 mAb-mediated CD4+ T cell anergy is critical for the observed effects, since transfer of CD4+ T cells from CD137 mAb-treated mice conveyed protection. These data demonstrate, for the first time to our knowledge, the capacity of anti-CD137 mAb to ameliorate allergic asthma, and they indicate CD137 as a possible target for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in this disease.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探讨树突状细胞(DC)吞噬经PuVA(8-methoxypsoralen plus UVA irradiation,8-甲氧基补骨脂素联合长波紫外线照射的体外光化学治疗)处理的同种异基因淋巴细胞后对于同基因T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分离LEW大鼠骨髓细胞,经几4和GM—CSF共同诱导制备骨髓来源的LEW大鼠DC。分离DA大鼠脾淋巴细胞(SP),制备经PUVA处理的DA大鼠脾淋巴细胞(PUVA—SP),检测NJvA—sP的凋亡率。在体外将PUVA—SP或sP与受者骨髓来源的未成熟DC共同培养,检测上述处理对受者DC表面分子CD40、CD86、MHC—Ⅱ的影响。以cFsE标记PUVA—SP,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LEW大鼠DC吞噬DA大鼠PuVA—sP的情况。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检测吞噬DA大鼠PUVA—SP的LEW大鼠DC(PUVA—sPDC)对LEW大鼠T细胞的刺激作用,同时检测MLR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1L-4、IL-10、IL-2、IFN-1,的浓度。结果表明:PUVA处理能够在24小时内诱导62.87%的DA大鼠脾淋巴细胞发生早期凋亡。LEW大鼠DC与DA大鼠PUVA—SP共培养后,可有效吞噬PUVA—SP。LEW大鼠DC与DA大鼠sP混合培养后,其表面分子MHc-Ⅱ、CD40以及CD86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6%、45.6%和36.5%,明显高于未经处理的受者DC组27.7%、22.9%和13.0%(P〈0.01);而DC与PUVA—SP混合培养后,其表面分子MHc—Ⅱ、CD40及cD86的表达仍保持较低的水平,分别为25.7%、21.0%和13.4%,与未经任何处理的对照组DC相当(P〉0.05),而远远低于LPS刺激后的成熟DC(82.3%、71.7%和63.2%)(P〈0.01)。DA大鼠SP共培养后的LEW大鼠DC可以刺激LEW大鼠T细胞显著增殖,刺激指数在加载DC数量为2×10^3、10×10^3、20×10^3组分别为1.7546、3.9798和5.0220,而吞噬DA大鼠PUVA—SP的LEW大鼠DC则诱导了T淋巴细胞低反应性,刺激指数分别为1.0120、1.1518和1.409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与SPDc相比,PUVA—SPDC明显抑制了T细胞IFN-γ的分泌(140.17±2.28VS37.67±1.76)(P〈0.01),刺激了IL--10(33.11±1.82VS69.58±1.83)(P〈0.01)、IL-4的分泌(11.11±1.07VS23.83±0.73)(P〈0.01),但对IL-2的分泌没有抑制作用(428.18±4.55VS423.86±5.39)(p〉0.05)。结论:PUVA-sP DC能够诱导大鼠T细胞对异基因抗原的免疫低反应,还可在体外诱导LEW大鼠T淋巴细胞由Th1向Th2免疫偏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