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7例冠心病患者采用胸骨正中切口 ,取左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 ,利用CTS胸骨牵开器和固定器、冠状动脉分流器等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结果  7例手术均成功 ,无死亡病例 ,术后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随访 2~ 15个月 ,所有患者心绞痛均消失。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微创、安全、经济 ,适宜单、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及高龄、心功能不全、伴合并症等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特点。方法:分析65例病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麻醉特点。结果: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病人的麻醉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在监护室停留时间均明显短于体外循环下冠脉塔桥术的麻醉。其麻药用量、麻醉并发症、围术期输血量也均少于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P<0.05)。全组病人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均平衡,房颤率、手术死亡率均为0%。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麻醉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不用输血、恢复快。这不仅提高了病人的手术安全性,也降低了病人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3.
已有研究证实,对于高危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较选择传统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CCAB)后所伴有的大脑功能障碍风险相对较低。本文拟就老年高危患者选用OPCAB或CCAB后相关认知功能变化间差异进行了对照分析。对象方法120例高危老人,年龄均>65岁,平均76±4.5岁。基线  相似文献   

4.
过去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主要是在左前降支或右冠的单支病变行单支或双支搭桥,近年来因特殊器械的出现和技术的改进使对多支病变的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成为可能.1997年3月~2002年3月,我们行OPCAB术18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辉  陈敏  陈绍洋  熊利泽  巩固 《心脏杂志》2003,15(1):28-30,33
目的 :总结 2 8例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术前依据患者心脏功能及全身状况 ,给予营养心肌、扩冠、降压、利尿等治疗。采用静吸复合麻醉 ,气管插管控制呼吸 ,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 :手术期间 4例血压过低 ,2例 ST段显著抬高伴室性心律失常 ,改为体外循环辅助下手术 ,余 2 2例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毕非体外循环组 2 2例 6~ 8h内拔管 ,明显少于体外循环组 (10~ 16h)。 2 8例预后良好 ,无麻醉并发症。结论 :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需平衡 ,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CABG)应用于老年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相关指标和心脏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以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非体外循环CABG治疗的3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观察组)为研究对象,观察围术期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和临床指标,以及心脏功能的变化;同时,回顾性分析同期进行体外循环CABG治疗的3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两组患者围术期血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术后有轻度升高,术后24 h达到最高峰,术后168 h恢复到手术前水平。与体外循环组相比,非体外循环组cTnI及CK-MB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2)术后即刻、术后2、12 h观察组患者的心脏指数(CI)、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做功指数(LVSWI)以及右室做功指数(RVSW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者与未采用IABP者术后CI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IABP放置后,CI逐步下降,平均动脉压上升,尿量增多,血管活性药物用量逐渐减少。结论非体外循环CABG对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和心脏功能不良影响小,与体外循环手术相比,结合IABP更可提高其手术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彩色室壁运动技术(CK)评价冠脉支架置入术对左室局部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26例老年陈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CK测量,包括左室壁各节段全舒张期及前1/3舒张期心内膜位移(DEM,1/3DEM),前1/3舒张期心内膜位移分数(1/3DEMF),全舒张期,前1/3及后2/3舒张期心内膜位移平均速度(VDEM,1/3VDEM,2/3VDEM),同时记录1/3充盈分数(1/3FF).以上根据二维定性方法对运动正常,运动减弱和运动消失三种室壁运动状态分别进行测量,对比冠脉支架置入术术前、术后3个月上述的变化.结果术前CK测量结果显示三种室壁运动状态间的DEM,VDEM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且运动正常节段的1/3VDEM显著快于2/3VDEM(P<0.01).运动减弱节段的1/3VDEM略快于2/3VDEM(P<0.05),运动消失节段的1/3VDEM显著低于2/3VDEM(P<0.01),且1/3FF和1/3DEMF显高度相关(r=0.87,P<0.01).冠脉支架置入术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表现为DEM, VDEM的增加(P<0.05).结论彩色室壁运动技术可以定量评价左室局部舒张功能,冠脉支架置入术可以改善左室局部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8.
贾宾  蔡兵  王天龙 《山东医药》2011,51(36):49-50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与非CPB下冠脉搭桥术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差异。方法择期行冠脉搭桥手术患者50例,其中CPB组18例,非CPB组32例,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后即刻(术前)和术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肺动脉平均压(PAMP)、肺毛细血管嵌压(PAWP)、中心静脉压(CVP)、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心搏指数(SV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左室作功指数(LVSWI)。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CO、CI升高(P〈0.05);HR、MAP、PAMP、PAWP、CVP无明显变化;LVSWI提高,且两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非CPB组术后SVI升高,SVRI、PVRI降低(P〈0.05)。CPB组术后SVI、SVRI、PVRI等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与CPB组比较,非CPB组术后SVRI、PVRI水平下降(P〈0.05)。结论行CPB与非CPB下冠脉搭桥术的患者术后心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但与CPB组相比,非CPB组在改善心功能及降低体、肺循环阻力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 35例年龄 6 0岁以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并以 34例年龄相当的非冠心病患者为对照 ,旨在研究冠心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与心肌缺氧的关系。资料及方法  对象 :(1)冠心病组 35例 ,男 2 0例 ,女 15例 ,年龄 6 0 80岁 ,平均 6 9岁 ,符合1974年冠心病诊断标准 ,有心绞痛发作史且休息时心电图明显心肌缺血表现 ,经病史 ,体检及辅助检查排除心肌病、心瓣膜病及高血压等其他心血管病和糖尿病。 (2 )对照组 34例 ,男 2 0例 ,女 14例年龄 6 0~ 80岁 ,平均 6 4岁。经病史 ,体检及辅助检查排除冠心病等心血管病及血…  相似文献   

10.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转体外循环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中转体外循环(CPB)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12例OPCAB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中改行CPB为观察结果,采用单因素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转OPCAB的相关因素,采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对筛选出的相关因素建立判别方程,并进行验证。结果急症手术、左心室射血分数、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室性心律失常、远端吻合口数目依次是OPCAB中改行CPB的相关因素。结论OPCAB中转CPB的相关因素比较复杂,可采用建立的判别方程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OPCABG)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术期规律,提出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同一术式手术的22例射血分数(EF)<30%的冠心病患者行OPCABG的资料(组1)。同时随机选择同数目的 EF在30%~40%(组2),>40%(组3)的患者的资料作对比。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组1与组3比较,在院术前调整天数,室壁瘤手术例数,IABP使用例数及时间,ICU停留时间,使用强心药种类,术后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2、组3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功能不全患者行OPCABG风险大,手术费用高,所占医疗资源多,应慎重选择病例。此类患者通过合理方式的再血管化,积极的围术期处理,亦可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经验。方法1999年8月2日~2001年12月31日,共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80例,男65例,女15例,年龄为43~73岁,平均为65.1岁。其中稳定型心绞痛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7例,血管病变程度均大于70%。IVD(I支血管病变)3例(3.8%),IIVD(II支血管病变)11例(13.8%),IIIVD(III支血管病变)66例(82.5%),合并左主干病变27例(33.8%),血管狭窄程度为50%~90%。心脏射血分数为40.3%~62.6%,平均为47.3%,合并有糖尿病31例(38.6%)、高血压27例(33.8)、多发性脑梗塞2例、肾功能中度损害2例(2.5%)、颈内动脉狭窄大于60%8例(10%)、术前有陈旧性心肌梗死36例(45%)。术中发现主动脉钙化斑块2例(2.5%),术中改成体外循环手术2例(2.5%)。结果用LIMA-左前降支76例,左桡动脉桥5例,其余联合应用大隐静脉搭桥,应用单支桥或序贯式搭桥或Y型桥的方法I支血管病变搭桥4根,II支血管病变搭桥25根,III支血管病变搭桥205根,全组人均搭桥2.9根(1~5根)。围术期心梗1例,死亡1例,脑卒中发生1例。出院时患者均无心绞痛主诉。结论OPCABG避免了CPB的并发症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特别是对体外循环高危病人更有益。病人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但因手术难度较大,需对病人有一定选择,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NCABG)对临床转归的影响,为合理选择术式,改善外科疗效提供依据.方法:自2010年4月至2013年5月,93例患者在我院接受OPCABG手术治疗过程中未能顺利实施,而中转为ONCABG手术.其中80例为紧急中转,13例为选择性中转.回顾分析中转手术病死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循环辅助手段应用情况、住院时间等指标,判断中转手术方式对疗效的影响.结果:与选择性中转对比,OP-CABG紧急中转为ONCABG,延长了呼吸机治疗时间[18(13.5,33.5) vs.40.5(19,120.3)h,P<0.05]、呼吸机通气>48 h患者的比例明显升高(7.7% vs.46.3%,P<0.05),监护室时间增加[48 (21.5,49)vs.76(27,142.3)h,P<0.05],住院时间延长[18(14.5,21.5) vs.8(11,23.8)d,P<0.05],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高(7.7% vs.38.8%,P<0.05),增加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15.4% vs.87.5%,P<0.01)及体外人工肺支持系统(ECMO)使用率(零vs.26.3%,P<0.05),手术病死率增高显著(零vs.37.5%,P<0.01).结论:OPCABG术中紧急中转术式对临床转归有不良影响,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避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老年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方法:A组选择87例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B组选择79例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结果:B组死亡率低于A组(P<0.05),术后胸腔引流量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4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418例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418例,其中经正中切口414例,左外侧小切口4例。患者搭桥数目1 ̄5(3.1±0.9)根,应用左侧乳内动脉274根,桡动脉21根。结果术后气管插管时间为2 ̄6h,平均胸腔引流量为(365.0±23.0)ml,输库血146例(34.9%),二次开胸12例(2.9%),早期心肌梗死4例(0.9%),心绞痛6例(1.4%),心功能不全8例(1.9%),心律失常30例(7.2%),早期死亡4例(0.9%)。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he role of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was evaluated.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twelve patients (152 men, 60 women; age 35 to 82, mean 55) with ejection fraction (EF) of less than 30% underwent CABG between January 1996 and February 2001 by a single surgeon (SA). They compromised of 12% of 1759 patients operated on in this period. EF ranged from 17% to 30% (mean 25%). Preoperatively 68% ha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72% had severe angina (CCS 3 or 4). A left main lesion was found in 26% of the cases. The mean number of grafts was 3.18 per patient. The 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 (LIMA) was used on 107 patients (50.4%). Preoperative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 was used on 32 patients (15%). Endarterectomy was performed on 53 patients (25%).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for up to 58 months (mean 28.7). Results: Twelve patients died in hospital (5.6%). Survival was 94%, 87%, 80% and 73% at 1, 2, 3 and 4 years respectively. Among the preoperative variables survival was negatively affected by chronic renal failure, older age,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elevated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and rec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means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Preoperative IABP support improved the operative mortality significantly (P=0.002). Use of LIMA did not have any influence on survival. Conclusion: CABG on patients with poor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1) Can be performed with an acceptable mortality. (2) Mid term results are encouraging. (3) Preoperative IABP support improves the chance of survival.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左心室功能低下(EF<40%)冠心病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的疗效,改进左心室功能低下冠心病患者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以来我院手术组对37例左心室功能低下的冠心病患者,行OPCAB后手术前后疗效的对比。结果:2例患者死亡,1例死于术后肺部感染,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病死率5%。21例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器(IABP),其中7例在术前放置,14例在术中或术后放置。35例患者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径均较术前下降(P<0.05)。结论:对于左心室功能低下的冠心病患者,OPCAB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时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以及合理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对于降低患者病死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能避免因体外循环(ECC)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心脏外科治疗中心所接受。我院从2007年2月至2009年10月,共行OPCAB手术36例,效果较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高龄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治疗的策略。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心外科70岁以上旁路移植患者200例,年龄70~79岁,平均年龄(73.2±2.1)岁。超声心动图提示升主动脉硬化54例,心功能Ⅱ级152例,心功能Ⅲ级48例。全组患者术前冠状动脉造影均提示3支血管病变。对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围术期治疗方法提出建议。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死亡2例(病死率1%),死亡原因均为术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并发症8例(4%),平均住院天数(9.2±2.4)d,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高龄患者需简明外科操作,即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创伤完成手术以及合理的术后监护治疗,会收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25例老年(≥70岁)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的临床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7月至2013年11月经OPCABG治疗的2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无中转体外循环完成手术者,围手术期死亡率0,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全组应用左乳内动脉(IMA)和大隐静脉(SVG)搭桥77支,平均(3.1±1.0)支,行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20例(80%),大隐静脉搭桥24例(96%),共57支,包括左乳内动脉(IMA)和大隐静脉(SVG)搭桥19例(79%)41支,完全静脉桥5例(20%)16支,其中序贯静脉桥14例(56%)18支.术后低心排综合征3例,应用IABP 1例,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5例,呼吸衰竭2例,开胸止血1例,伤口感染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者,除2例术后无缓解,后经PTCA治疗有所缓解外,大部分手术后完全缓解.心功能不全者术后逐渐得到纠正,心功能Ⅰ~Ⅱ级.术后随访3~60个月,随访期间除1例死于心肌再梗死,1例死于肝癌外,大部分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行OPCABG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一些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合并心功能及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是一种更具优势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