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目的对4个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检测了4个ALD家系的A/3091基因,并通过核苷酸序列分析确证突变位点。结果:所有患儿的母亲,患儿2、患儿3、患儿4弟弟及其表弟与正常对照的PCR产物混合物。均出现DHPLC洗脱双峰。而正常对照均为单峰,提示相应基因片段存在突变位点。上述出现异源双峰的PCR产物经直接测序.证实了相关突变的存在:患儿1母亲为fs Glu 471突变携带者;患儿2存在S108X突变;患儿3存在R617C突变;患儿4弟弟和表弟均存在A141T突变。结论:DHPLC能有效地检测ABCD1基因突变。并为进—步地基因突变筛查与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排除ABCD1假基因的干扰.对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按ARMS引物设计原则设计上游引物(正常引物、突变引物)和下游公共引物,对家系成员的基因组DNA分别进行PCR扩增。结果:R617C突变患者及其母亲的突变引物均扩增出特异性条带(107bp),患者父亲和对照则未见条带.在基因组DNA水平证实了R617C突变的存在。结论:“DARMS”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排除假基因干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分子诊断中排除假基因干扰的新方法。方法:应用长链RT-PCR技术扩增3个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患者的ABCD1基因编码区全长,再分4个片段进行二次PCR,并对PCR产物直接测序;应用巢式PCR对ABCD1基因相应区域进行扩增,其中第一轮PCR产物覆盖ABCD1基因从外显子6至3′非编码区的一个大片段,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患者的基因组DNA,进一步确证其ABCD1基因突变。结果:在3个XALD患者的ABCD1基因上,存在3个不同的碱基改变(2235C>T,2065C>T和2190A>T),分别造成2个错义突变(R617C和P560L)和1个无义突变(K602X)。结论:应用巢式PCR能快速、有效地排除X-ALD分子诊断中ABCD1假基因的干扰。  相似文献   

4.
厉广栩  逯军  赵清  祁婧 《中国热带医学》2018,18(11):1165-1168
目的 总结儿童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drenoleukodystrophy, ALD)病例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特点,提高广大医师对该罕见疾病的认识、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17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儿科1例儿童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病例的家系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汇总儿童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特点。结果 患儿血清极长链脂肪酸(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VLCFAs)测定:C24:0,C26:0 ,C24:0/C22:0,C26:0/C22:0异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明显增高,血浆游离皮质醇值(8:00)明显降低,24 h尿游离皮质醇值明显降低。头颅MRI平扫显示双侧脑室后角旁对称性异常信号,呈特征性“蝴蝶翼”状。 全外显基因检测结果示在患儿ABCD1基因发现c.1534G>T的核苷酸变异,该变异导致第512号氨基酸由Gly变为Cys,为错义变异,而一代测序验证患儿母亲该位点为杂合子,患儿父亲该位点未见异常。确诊该患儿为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儿童脑型。结论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临床上以智力下降、视力减退、四肢活动障碍为主,头颅MRI 有特征性改变,血清VLCFAs和患儿家系基因检测是诊断本病的特异方法,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如扩大家系成员基因检测分析,对孕母优生优育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少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HED)家系ED1基因的突变检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研究少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引起先天缺牙的ED1基因突变。方法:对3个少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核心家系进行外周血基因组DNA的提取。利用聚合酶链反应、DNA直接测序进行突变检测,进一步采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验证突变。结果:3个家系中的每位患者均存在ED1基因外显子不同位点的单碱基错义突变,分别为C412G、A1201G和C1375T,其中前两个突变位点是国内外首次报道的。结论:ED1基因的单碱基突变是引起此3个核心家系少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的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6.
肾上腺随白质营养不良(adrenoleukodystmphy,ALD)是一种主要侵犯大脑白质、肾上腺等器官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时间,可将ALD分成儿童随型、肾上腺脊髓神经病型等7种表型。各型的共同特征是极长链饱和脂肪酸(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VLCFA)在体内蓄积,引起大脑白质脱髓鞘、肾上腺功能不全等病理改变。其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xq28,称ABCD1基因。ALD的病程呈进行性发展,预后不良,尤以儿童大脑型为甚,患者发病后的平均生存时间仅为3年左右。到目前为止,对ALD尚无效果确切的治疗手段,也无法逆转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因此,对ALD携带者所怀胎儿进行产前诊断。防止携带ABCD1突变的婴儿出生,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于2003年和2004年分别对2个ALD家系实施了产前分子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5个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GT)家系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及基因突变检测,以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通过出血病史、家族史调查,止血和凝血指标检测,血小板聚集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表面整合素αⅡbβ3表达情况明确5个GT家系的诊断,并用PCR扩增结合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整合素αⅡb基因和β3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突变位点经检索SNP数据库及查找相关文献排除多态性可能。结果 5个GT家系先证者血小板计数基本正常,凝血象正常,血小板对诱导剂二磷酸腺苷(ADP)反应低下,而对诱导剂瑞斯托霉素反应基本正常;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一为变异型GT,先证者二为Ⅱ型GT,其余3个先证者均为Ⅰ型GT。基因分析共发现1例杂合突变及4例纯合突变:发生在αⅡb基因的4种突变分别为1652C〉T(551Arg〉Gln)、2671C〉T(891Gln〉stop)、2870C〉T(957Ser〉Leu)、2893-2897insC,发生在β3基因的2种突变分别为1199G〉A(400Cys〉Tyr)、1574G〉A(525Gly〉Asp)。结论β3 1199G〉A纯合突变是家系一先证者发生GT的原因;β3 1574G〉A纯合突变是家系二先证者发生GT的原因;αⅡb 1652C〉T纯合突变是家系三先证者发生GT的原因;αⅡb 2671C〉T(891Gln〉stop)纯合突变是家系四先证者发生GT的原因;αⅡb 2870C〉T(957Ser〉Leu)、2893-2897insC双重杂合突是家系五先证者发生GT的原因。其中2671C〉T(891Gln〉stop)、2870C〉T(957Ser〉Leu)和2893-2897insC这3种突变为首次报道发生于αⅡb基因的突变,1574G〉A(525 Gly〉Asp)为首次报道发生于β3基因的突变。  相似文献   

8.
Pan GZ  Liu WL  Hu DY  Xie WL  Zhu TG  Li L  Li CL  Bian 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2):2998-3001
目的 研究中国家族性及散发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的异同。方法 对10个家系中36例HCM患者及50例散发的HCM患者进行B肌球蛋白重链(MYH7)、肌钙蛋白T(TNNT2)及肌球结合蛋白C(MYBPC3)扫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结果家族性HCM患者中,3个家系的13例HCM患者发现MYH7错义突变,分别为18号外显子发生G12601A突变(Arg663His)、23号外显子发生G15373A突变(Glu924Lys)、20号外显子发生T13659C突变(Ile736Thr),散发的50例HCM患者中,有1例发现MYH7的20号外显子上T13659C突变。所有HCM患者均未发现TNNT2基因突变。家族性HCM患者中有2个家系共4例发现MYBPC3基因突变:2例为18号外显子上的Arg502Trp、2例为13号外显子碱基插入突变,即在7425~7426间插入CGGCA,导致Arg346fs移码突变;50例散发性HCM患者中未发现此基因突变。结论 MYH7和MYBPC3可能为我国家族性HCM的主要致病基因之一,而我国散发性HCM患者MYH7和MYBPC3基因突变率低;TNNT2可能不是我国HCM患者的主要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9.
遗传性对称性皮肤异常症(D SH)(也称多伊网状肢端色素沉着)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色素性皮肤病。作者首次在4个D SH家系中阐明4个双链R N 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基因(A DA R1或D SR AD)的致病突变。作者报道了16种新的突变,包括6种错义置换(V906F,K1003R,G1007R,C1036S,S1064F,R1078C)、2种剪切位点突变(IV S2+2T>G,IV S8+2T>A)、6种移码突变(H216fs,K433fs,G507fs,P727fs,V955fs,K1201fs)以及在日本的D SH患者中发现的2种无义突变(R426X,Q G00X)。作者未发现在调查的16个病例和4个家系中A DA R1基因突变的临床表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个板层状鱼鳞病家系转谷氨酰胺酶I编码基因TGMl的致病性突变。方法提取板层状鱼鳞病患者及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TGMl基因15个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处,并行双向直接测序。结果患儿携带TGMl基因复合性杂合错义突变c.424C〉T(p.R142C)和c.967C〉T(p.R323W),分别遗传自表型正常的母亲和父亲。结论复合性突变c.424C〉T和c.967C〉T可导致板层状鱼鳞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中国角膜营养不良四个家系的TGFBI基因突变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Reis-Bücklers角膜营养不良(RBCD)、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ACD)、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Ⅰ型(LCD Ⅰ)和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Ⅰ/ⅢA型(LCD Ⅰ/ⅢA)4个中国家系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TGFBI)基因的突变情况,进一步探讨角膜营养不良表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期间采集4个家系中共22例患者、22名表型正常成员和100名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合成TGFBI基因所有外显子的特异性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 RBCD家系14例患者TGFBI基因第4外显子均显示c.371G >T (R124L)杂合突变,家系中表型正常成员未检测到此突变;ACD家系中1例患者TGFBI基因第4外显子显示c.371G>A(R124H)杂合突变,家系表型正常成员的遗传学资料缺如;LCD Ⅰ家系3例患者TGFBI基因第4外显子均显示c.370C> T(R124C)杂合突变,家系表型正常成员未检测到此突变;LCD Ⅰ/ⅢA型家系中4例患者TGFBI基因第14外显子均显示c.1877A>G (H626R)杂合突变,家系表型正常成员的遗传学资料缺如.100名健康对照未发现TGFBI基因突变.结论 TGFBI角膜营养不良表型和基因型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R124是TGFBI基因的突变热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个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家系致病基因COL7A1基因突变位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COL7A1基因分析用于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全基因捕获新一代测序(NGS)对2013年10月和2014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个DEB家系中2例先证者COL7A1基因进行全基因突变检测,获得变异序列后,针对所检出变异序列进行PCR扩增后Sanger双向测序对2个DEB家系中2例先证者及其父母和100名健康个体的COL7A1基因序列进行突变验证分析,确定致病突变后,对其中1个家系中的高危胎儿进行孕早期产前诊断.结果 共发现4种COL7A1基因突变:c.5230G >T (p.E1744X)、c.5932C >T (p.R1978X)、c.5605-10 T>G(IVS66-10 T>G)、c.8305-1G>A(IVS110-1G>A).其中p.E1744X、IVS66-10 T>G和IVS110-1G>A为国际首次报道的突变.家系1中先证者携带COL7A1基因p.E1744X和p.R1978X无义突变,父母分别为杂合突变携带者;家系2中先证者携带COL7A1基因IVS66-10T>G和IVS110-1G >A剪接区突变,父母分别为杂合突变携带者;100名健康个体未检测到上述突变.家系1中产前诊断胎儿携带与其先证者相同的突变为受累胎儿,胎儿父母选择治疗性引产术后,取胎儿标本行基因诊断,结果与产前诊断相同.结论 COL7A1基因突变是该2个DEB家系的致病原因,NGS结合Sanger测序方法可以快速且准确地进行该病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3.
新的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基因突变1例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1例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患及其家系成员的ALD基因的突变类型进行鉴定。方法:以外周血RNA为模板,采用长链RT-PCR技术,分4个片段扩增ALD基因mRNA的编码序列,对4个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筛查整个基因编码区,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患及其家系成员基因组ALD基因片段,以进一步确证所发现的基因突变。结果:位于患ALD基因第6外显子的第508位密码子存在一个新的错义突变CCC→CTC(P508L),患母亲为突变携带,患父亲和妹妹不存在此突变。结论:发现中国ALD患一个新的ALD基因突变,即P508L突变。  相似文献   

14.
Wang ZX  Lu H  Zhang Y  Bu DF  Niu XY  Zhang Z  Huang YN  Yuan Y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4):1175-1180
目的 报告4个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家系的NOTCH3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对4个经临床和病理检查证实的CADASIL家系中的先证者作NOTCH3基因编码区外显子1~12的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对家系2和4中的部分亲属也作了同样的检查。结果 4个家系中的先证者均发现有NOTCH3基因的杂合性错义突变,先证者1为外显子3的268C→T突变,先证者2为外显子3的322C→T突变,先证者3为外显子3的328C→T突变,先证者4为外显子11的1819C→T突变,分别造成Notch3蛋白质R90C、C108R、R110C和R607C4个位点氨基酸的替换。其中先证者2的C108R突变尚未见文献报道。在家系2和家系4中,部分成员也携带与先证者同样的突变。结论 这4个家系的CADASIL病均由NOTCH3基因的突变引起,不同位点的基因突变导致相似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5.
颜虹  陆勤康  王惠云 《浙江医学》2019,41(3):220-224
目的检测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CD)患者的CYP4V2基因突变位点。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BCD患者(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完善最佳矫正视力、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电生理及眼底荧光造影等眼科相关检查。同时招募150名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先证者、先证者家系成员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提取DNA,并进行CYP4V2基因11个外显子的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确定突变位点。测序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的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共收集3个BCD家系,均为散发患者,先证者眼底表现为典型的结晶样物质沉积,伴不同程度的脉络膜萎缩,角膜均未累及。DNA测序发现2个家系的先证者存在c.802-8_810dell7insGC(Exon7del)突变,另一家系先证者存在c.219T>A(p.F73L)突变,此外3个家系均检测到c.775C>A(p.Q259K)突变。150名健康志愿者中有32人发现c.775C>A(p.Q259K)突变。结论中国人群BCD患者中最常见c.802-8_810dell7insGC(Exon7del)突变为家系1、家系2的致病突变,此外c.219T>A(p.F73L)突变可能为家系3的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16.
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一家系致病基因新突变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一家系的ATP2C1基因突变进行检测。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该家系患者和健康对照个体ATP2C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直接测序法进行DNA测序,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该家系患者ATP2C1基因内含子3的末端235-2碱基发生了1个腺嘌呤(A)→鸟嘌呤(G)的杂合性剪接位点突变。家系中健康对照个体及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该剪接位点突变可影响基因转录和翻译产物,是ATP2C1基因新的特异性突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并表达野生型及突变型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蛋白(adrenoleukodystrophy protein,ALDP)的慢病毒载体,探讨ABCD1基因突变对ALDP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ABCD1基因的H283R和P534R两个突变,首先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突变致病性及突变体结构稳定性预测;再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ABCD1基因克隆到pLEX-MCS慢病毒载体,构建野生型慢病毒载体:pLEX-ABCD1,定点诱变构建2个突变型重组载体:pLEX-ABCD1-H283R和pLEX-ABCD1-P534R,并与其他包装载体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病毒。收集病毒并感染宿主细胞,RT-PCR检测慢病毒感染细胞中野生型与突变型ABCD1 mRNA表达,免疫荧光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分析野生型与突变型ALDP亚细胞定位及表达。结果 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H283R和P534R为ALD致病性突变;RT-PCR结果显示慢病毒感染细胞中野生型与突变型ABCD1 mRNA均过表达;免疫荧光及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表明,H283R和P534R突变可能导致ALDP突变体表达量下降,但未观察到ALDP定位改变。结论 成功构建ABCD1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评估了H283R和P534R突变对ALDP表达及亚细胞定位的影响,为深入研究ALD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杨忠伟  冯秀丽 《农垦医学》2011,33(3):197-200
目的:研究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主要致病基因β肌球蛋白重链(MYH7)突变位点。方法:对3个HCM家系成员的MYH7基因3~23外显子及附近上下游序列采用DHPLC及直接测序分析。结果:P、L、Y三个家系的先证者具有MYH7基因错义突变,测序结果显示:发现三个家系患者MYH7基因均有一定的突变。P家系21号患者MYH7基因测序结果分析发现外显子3存在密码子Thr63第三位密码子c〉t转换及19号内含子第90位的a〉g的转换。L家系发现外显子3存在Thr63第三位密码子c〉t转换,并且,第14外显子有单碱基突变,造成Thr 441M et,在中国人中是首次发现。Y家系其他成员测序结果发现携带有第8外显子最后一位碱基存在t〉c突变。结论:MYH7基因在HCM家系中具有较高的突变率,不同突变基因型以及基因突变携带个体在临床表型上有所差异。采取基因突变检测和分析,有利于对HCM家族成员的诊断、患病风险预测及疾病早期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一中国汉族人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的基因突变。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家系中11例患者进行COL7A1基因突变检测,以家系中的16例健康者和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该家系11名患者的COL7A1基因的87号外显子第6859位碱基鸟嘌呤G被腺嘌呤A替代,家系中健康对照及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甘氨酸替代突变c.6859G>A(p.G2287R)引起该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发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的分子诊断方法。方法: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从2名患者外周血提取白细胞总RNA,进行反转录后,用PCR方法分四段扩增ALD基因编码区。纯化PCR产物,并对其进行序列测定。查出突变位点后,对患者家系成员的基因组DNA进行PCR-限制性酶切分析。结果:患者A的ALD基因第280位密码子发生CGC—CTC改变,使原来编码的精氨酸被亮氨酸取代(R280L突变);患者B的ALD基因第508位密码子发生了CCC→CTC改变。使正常的脯氨酸被亮氨酸替换(P508L突变)。两个突变通过酶切分析和家系调查得到进一步确证。结论:建立了ALD的分子诊断技术,并在中国人ALD患者发现了两个新的ALD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